8610NEWS
-2023-
01.11
17:41
CUP  /  文化

呂嘉俊:消滅街頭小吃的幫兇

幾年前,我編過一本關於香港街頭小食的書籍,走訪了多區,方發覺賣港式小吃的店少之又少,就算苟延殘喘,味道也大不如前,於是我認真思考,到底是甚麼力量殺死港式小食?

更多文章
無敏食品價太高,英國過敏症患者開始負擔不來

英國約有 230 萬人患有食物過敏或不耐症,或是對麩質敏感的自體免疫疾病乳糜瀉。但據「衛報」報道,因應食物成本上升,患者愈來愈難負擔不含過敏成分的產品,但若為省錢而進食普通食物,其身體將出現難受的症狀甚至永久損傷。 查看文章

呂嘉俊:用陳皮同時發展清鮮和濃厚的粵菜風味

陳皮能應用在濃郁味道的炆扣菜式上,與牛肉、羊肉等配搭出深沉陳遠之味,運用在鮮味的海鮮上,亦有一陣獨特的幽香。只要選到適合的陳皮,無論是製作醬汁,還是長時間炆煮,一樣有其功效和回甘。陳皮大概是未來可發展的中餐食材,小小的一塊,卻有令人回味無窮的效用。 查看文章

呂嘉俊:壓力大時你會吃甚麼?

當壓力大時你想吃甚麼?大部分人都吃得很簡單,那些精細的法菜 fine-dining、懷石料理、手工粵菜、北歐採集料理,通通不管用。對壓力大人士來說,這些餐飲體驗並不適宜在高壓狀況下出現,反而叉燒煎蛋飯、茶餐廳炸雞髀、芝士薯條、菠蘿油、忌廉蛋糕、零食薯片、麻辣火鍋才是大家當下最想吃的東西。 查看文章

沉沒的公共記憶 —— 1933 年關閉的香港大會堂博物院

近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重整科學館和香港海防博物館,而沙田文化博物館亦可能被「殺館」。1962 年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過了半個世紀,香港辛苦經營出的世界級博物館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其實也經過很多偶然與掙扎。索邦大學 Daphné Sterk 就在 Museum History Journal 講述香港大會堂博物院的故事,那是香港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卻彷彿在公共記憶中完全消失。 查看文章

呂嘉俊:一本漫畫救老店

不少人有看「伙頭智多星」,日本漫畫家寺澤大介創作的作品,將廚師的工作和很多廚藝技法描寫得細緻,我的確有朋友當年看完漫畫後立志要當廚師。別小看這些漫畫、遊戲、電視電影,以及一切文本創作,它的影響力極為深遠。 查看文章

呂嘉俊:你還有吃隔夜飯嗎?

現代人當然怕食隔夜飯,不少研究報告說飯菜留過夜,會有致癌物,多吃實在沒益,但我同時欣賞擁有巧手的人,將隔夜飯菜重新組織,變成天下美食。一碟柱侯牛腩連大量醬汁留下來,不浪費,第二日煎香腸粉拌入柱侯汁液配兩件牛腩,已是上等佳餚。 查看文章

超級加工人類:我們究竟每天在吃甚麼?

隨著時代發展,食物生產逐漸工業化,對健康和環境帶來深遠影響。這些工業化的食品往往缺乏營養,而且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添加劑。Chris van Tulleken 新作 Ultra-Processed People 就探討了這一議題。 查看文章

【短片】氈酒蒸餾 香港探索之旅

原本只是普通打工仔、與製酒沾不上邊的 Ivan 與小阮, 在 2018 年一場旅途中發現值得探索的目標。一年後,二人創立香港首間氈酒蒸餾廠 Two Moons Distillery。找過「香港最後的打銅匠人」炳記修理小型蒸餾器、利用香港農作物製作氈酒…… Two Moons 創辦人探索香港寶藏之餘,也面對申領牌照、由零開始磨鍊蒸餾技巧、疫情衝擊等重重困難,旨在為香港注入一些新元素。 查看文章

方景文:彈性素食主義如何維持健康?

以往反對素食的人士認為,茹素容易令身體缺乏必需的營養,但近年逐漸有更多研究為茹素主義平反。例如美國飲食協會曾指出:「恰當計劃的素食(包括純素食)飲食方式是健康和營養充足的,並且有助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健康茹素的關鍵就在於重視均衡的營養攝取。 查看文章

AI 的電子鼻怎麼測出壞食物?

人類鼻子大約有 400 個嗅覺受器(Olfactory receptors),能檢測出大約 1 萬億種不同氣味。過去難有器械能複製如此複雜的感官系統,但 AI 迅速發展下,科學家已研發出可檢測及報告特定氣味的「電子鼻」,檢測速度快且準確。 查看文章

呂嘉俊:粢飯中的油條大有學問

大家都知預先包好、用保鮮紙包著的粢飯不好吃,往往會硬而死實,新鮮即包自然最好,卻實在可遇不可求。的確給我遇到幾次,吃到剛做好的粢飯,口感完全不一樣,糯米飯煙韌軟腍,油條香脆,同時只要榨菜淡口,肉鬆夠香,味道層次已極為豐富。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以美食保留原住民傳統

在歐洲米芝蓮星級餐廳工作,必然是很多年輕廚師的夢想,Mauricio Velasco 這位哥倫比亞小子亦不例外。無奈數年前家鄉發生嚴重山泥傾瀉,沖毀父母經營的麵包店及其留學打工夢。但柳暗花明又一村,他所開設的餐廳 Amazónico,正透過提供當地的原住民傳統美食,協助推廣及保存亞馬遜雨林的菜餚。 查看文章

呂嘉俊:用魚雲羹測試一間餐廳

每次我入餐廳,在餐牌上見到順德魚雲羹,就必定會點,想一間餐廳夠膽賣魚雲羹,大概對自己的出品有信心,要知道魚雲羹騙不到人,味清鮮而淡雅,一入口就知斤両。 查看文章

隔夜飯的禍 —— 足以致命的「炒飯綜合症」

近日,很多歐美媒體關注一種被稱為「炒飯綜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的可致命病症。事緣網民們在 Tiktok 重推一宗發生在 2008 年的案件,當時有一位 20 歲大學生煮了一份意大利面,吃剩後沒有放到雪櫃裡,在 5 天後直接重新加熱食用,最終因為食物中毒而逝世。斯威本理工大學微生物學教授 Enzo Palombo 便在 The Conversation 分享預防「炒飯綜合症」的方法。 查看文章

呂嘉俊:蝦餃還可繼續成為頂點嗎?

小時候家中並不富有,媽媽節儉,上茶樓吃點心,極少點蝦餃,媽總說它價錢貴,不飽肚。久而久之,會覺得蝦餃有種遙不可及的感覺,的確,它長期在頂點和特點間徘徊,好像從未降價到小點或中點,屬點心之王。 查看文章

呂嘉俊:無論吃幾多隻大閘蟹都填補不到的空缺

朋友祖籍蘇州,先輩避禍才來到香港。他說爺爺常提起年少時在家鄉的日子,正值戰爭內亂,長期饑荒,「慘到餐餐只可以食大閘蟹!」現在聽來有點黑色幽默,甚至當我因此而聯想到香港餐廳有任食大閘蟹的場面,更覺得世界非常荒謬。 查看文章

直覺飲食:聽從我們的身體,反節食

有些人會想靠節食減掉體重,但人意志力有限,即使真的成功,嘴一饞就會反彈,而且盲目節食引起的營養不良等問題更會危害健康。相比節食以限制自己、超越身體本能來控制體重,早在 1995 年兩位營養師 Evelyn Tribole 和 Elyse Resch 便提出直覺飲食,鼓勵人信靠內在飢餓信號,滿足心理和生理需求。 查看文章

由蒙古到香港和東南亞:燒賣的演變史

燒賣是香港平民街頭美食代表之一。通過華人移民和商人網絡,燒賣已經輸出亞洲多國,在地演化成不同版本,例如日本橫濱燒賣、印尼 Siomay 和菲律賓 Siomai。而燒賣的起源,據說是來自蒙古,再由北傳南,繼而傳向世界。 查看文章

日本人獨自吃飯,食得更少

外國人到日本旅遊,有時會覺得日本食物分量較細,畢竟飲食文化和習慣不同,本地人眼中的正常餐食,對他國人來說或者未能飽腹。不過另一方面,日本人確實愈吃愈少,民眾人均卡路里攝取量從 2007 年的 1,911 卡路里,輕微下滑至 2017 年的 1,907 卡路里,原因可能與人口老化、獨居生活人數增加有關。 查看文章

呂嘉俊:不如先做好一個缽仔糕

缽仔糕雖是我們的平民小吃,但要做得好一樣不易,要精心計算和經驗。整個工序首要是磨米漿,最好用舊米,水分較少,質感強,做出來的糕才夠煙韌,有濃郁米香。紅豆卻不能用舊貨,否則不夠腍,要大大粒,煮得軟,下得足。 查看文章

書店們:騙局

最近有虛擬貨幣公司合夥人被警方拘捕的新聞,令人再想到這類金融騙案時有發生。基本上,每有新的投資產品或貨幣出現,就會有新的騙局和受害人。坊間也有很多圖書談論金融騙局,包括其歷史、操作方式和受害人等。這次我們就談談「騙局」。 查看文章

除了加價、縮水,你還要知道「剋扣式通脹」

通脹導致生活成本上升,是近年世界各地不少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以為咬緊牙關勒緊褲頭就捱過去,豈料到通脹放緩,商品及服務價格卻未見回落;又或者價格維持不變,質素卻不同了。公共交通工具班次愈見疏落、常吃的食物容量用料都改變;如今容易察覺的加價已不再,換來了偷偷摸摸的剋扣式通脹(skimpflation)。 查看文章

【原創漫畫發佈展】「Storyverse」—— 日常中的非日常

「Storyverse」是一部漫畫合誌,由六位本地漫畫創作人製成。這次他們於 WURE AREA 舉辦原創漫畫發佈展,除了可觀賞漫畫原稿、紙本「Storyverse」外,亦展出以「另類漫畫」為題的藝術作品。來一趟新一代的漫畫宇宙之旅,可能會讓你對漫畫有更多的看法及想像。 查看文章

【短片】職業摔角 香港製造

上月一個星期六晚上,香港地上演了一場扣人心弦的職業摔角表演。本地、遠道而來的各國職業摔角手在擂台上埋身肉搏,觀眾個個眼神熾熱,歡呼尖叫此起彼落。 查看文章

書店們:門前的風景

從法律上說,門內屬於私人空間,門外屬於公共空間;但從地理上說,兩者不可割裂,尤其是戶內與戶外的街景本來是相連,門內的人也活在門前的風景裡,那裡有美麗的榕樹、老舊的公園、狹窄的馬路,都與居住或工作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有關。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書,談談各自門前的風景。 查看文章

施彼理:自信點,今年就吃鯪魚球

旅發局為了響應「香港夜繽紛」活動,將會復辦美酒佳餚巡禮(Wine and Dine Festival),並計劃引入「大灣區人氣美食」如順德三寶(魚皮餃、魚腐、鯪魚球)、順德蒸豬手等,還會提供避風塘炒薯仔等「地道風味小食」。有網友指,「美酒佳餚巡禮」就應該喝葡萄酒、鋸牛扒,吃鯪魚球是自貶身價。請恕我不敢苟同。 查看文章

一隻灰狼,恢復了一整個生態系統平衡

1997 年,一隻灰狼越過一座冰橋,從加拿大踏足美國皇家島。該島位於密歇根州蘇必略湖沿岸,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近日發表於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表明,牠的到來改變了當地廣大狼群的命運,讓牠們擺脫疾病和近親繁殖帶來的打擊,並引發連鎖效應,改善了整個森林的生態平衡。 查看文章

Hong Kong Infosphere:由危機到身份認同 —— 後 2019 的香港獨立音樂發展

今年 6 月中,我們一班對本地獨立音樂有興趣的學者「Society of Hong Kong Indie Studies」,在香港學會 2023 年研討會發表了 4 個關於本地獨立音樂的專題演講。這次應該是香港學術界首次有研究小組在大型研討會探討獨立音樂。在這個香港社會快速變遷的時期,希望以多學科的角度提供一點獨立音樂文化圈的資訊,讓各界學者及以外的人士知道,儘管獨立音樂在香港社會還比較少人認知,這文化在其中仍佔有一個重要地位。 查看文章

【愛在左右】為海瘋狂的人 —— 手刻鯨豚印記,口傳海洋故事

「海印」創辦人王樂怡(Emma)中學畢業後,誤打誤撞當上海洋哺乳類動物訓練員,從此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更到台灣修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考取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鯨豚導賞員資格。回到香港,Emma 手雕鯨豚印章、口傳海洋故事,用不同方式推廣海洋教育,身體力行報答海洋。 查看文章

呂嘉俊:在香港吃鐵板燒的禮儀

經過多年文化交流和磨合,大部分香港人都懂得吃日本菜的禮儀…… 反而在香港的日本餐廳,客人有時會比較放鬆,畢竟非在日本本土,大家都認為規矩不是金科玉律。吃壽司還好,食客會嚴陣以待,至於其他日本料理,有時卻會掉以輕心。我訪問了 I M Teppanyaki & Wine 總廚兼創辦人莫燦霖 Mok san,他說做鐵板燒,最怕人遲到。 查看文章

雙殼貝類,怎樣抵抗人類胃口而不滅絕?

人類食用貝類的證據,可以追溯到至少 16.4 萬年前。考古學界甚至認為吃貝類是定義現代人類的行為之一,而且讓智人得以適應生存環境,可能是人類走出非洲的關鍵食物。人類吃過數之不盡的貝類,捕撈技術亦愈來愈進步,但為甚麼超過 800 種雙殼綱動物仍能抵住血盆大口,不致滅絕? 查看文章

全球暖化,食物中毒更常見

夏天炎熱,食物容易變質,近日港、台兩地傳出多宗食物中毒新聞。有研究發現,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會影響食品安全問題,全球食物中毒案例比預期增加兩成,情況比想像中嚴峻。 查看文章

呂嘉俊:說好香港「豆豉」

一直不知怎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惟有亂石投林試盡所有方法。最近有幾位日本朋友來港,我跟他們到古洞的悅和醬園參觀,讓外國人了解香港豉油和各式醬料的生產過程,嘗試先「說好香港豆豉」。 查看文章

呂嘉俊:當百花蒸釀蟹箝變成炸現成蝦丸⋯⋯

其實無關炸蝦丸事,是酒樓的制度問題,好的炸蝦丸可用海蝦去殻,搓成膠,用豬網油包,蘸蛋白炸香,一樣好吃。在炸蝦丸出現前,飲宴酒席常見的是百花炸釀蟹箝,聽名字都知複雜得多。 查看文章

【愛在左右】出書的信仰 呂嘉俊

呂嘉俊做了 20 年的雜誌飲食記者和編輯,直到 2021 年所工作的媒體結業,以個人身份繼續書寫,追溯各種飲食文化的根源。近日,他將其飲食專欄結集成書,決心為香港菜留下更完整、更有系統、更活靈活現的記錄。 查看文章

新加坡另類世一:全球人造肉市場中心

香港經常與新加坡競爭,爭人才、爭資金、爭金融中心地位,但若論人造肉市場領導角色,新加坡實在遠遠拋離香港。2020 年 12 月,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批准銷售實驗室培植人造肉的國家,其他替代的人造蛋白質食品亦爭相在新加坡上市,但這個市場領導地位正面臨挑戰 —— 對手不是香港,而是美國。 查看文章

Hong Kong Infosphere:當小眾遇上小眾 學術和獨立出版的距離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查看文章

地中海飲食:更輕鬆的環保飲食方式

美國加州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純素飲食比美國一般飲食的碳足跡較低。但人們未必需要徹底改變飲食習慣,才可減輕對環境的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營養」雜誌發表研究,提出採用所謂「地中海飲食」能顯著降低碳排放 —— 即使成效不如純素飲食,但較易讓大眾實行,可能更具影響力。 查看文章

【展覽】「霓續」訴說霓虹燈後的香港故事

由大館主辦、非牟利機構「霓虹交匯」協辦,名為「霓續」的展覽,展出逾 20 個霓虹燈牌,當中不少招牌由「霓虹交匯」團隊保育下來,重新安裝後首次向公眾展示,觀眾可藉此機會,近距離欣賞並了解霓虹燈後的故事。 查看文章

【愛在左右】預燒半百萬積蓄 香港獨立遊戲開發者的掙扎

「香港動漫電玩節」將於月尾開鑼,過往館內會設立「香港原創遊戲展」,是少數能讓本地開發者展示作品的渠道。只是,這個展區自去年開始也消失了。成本愈來愈高,支援愈來愈少,不過,獨立遊戲開發者畢子和 Janus,多來年始終忠於自己的遊戲創作。 查看文章

福島核廢水排海在即,南韓人開始搶鹽搶海鮮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廢水排海在即,鄰國南韓民眾憂慮安全問題,近期恐慌性搶購食用鹽等日用品,甚至囤積海鮮在家。其他國家又如何應對日本食品安全問題? 查看文章

【香港菜系列】呂嘉俊:建立「香港菜」可由宴會做起?

由日治時期的「台灣料理」開始,到後來稱為「台菜」,這當中經歷了很多變遷,台菜往後吸收了北投酒家菜的精神,又結合了台灣人節慶辦桌的各種菜式,到戰後台灣物資短缺,人民生活清苦,台菜卻一直轉化和收納,把清粥小菜的食物、煮內臟的飲食文化,都收入台菜之中。 查看文章

【香港菜系列】呂嘉俊:如何能創造出「香港菜」?

同樣是由外地傳入,再轉化出新的模樣,但大家認為漢堡包是美國國食,香港的沙嗲牛肉麵卻是「混雜而成」的產物,這是否雙重標準呢? 查看文章

肉食飲食法,真的百利而無一害?

一股肉食風潮正在興起,在肉食網紅(meatfluencer)推波助瀾下,吸引不少人仿傚只吃肉不吃素。肉食網紅甚至強調,這種飲食習慣會令自己變得更瘦、更健康、更快樂,但營養學家、醫生等專家都不盡同意這種看法。 查看文章

想食又覺貴?未來,人造拖羅幫到你

香港人喜歡食壽司,有否想過壽司刺身也可以在實驗室培植而成?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母公司此前宣佈開發細胞培植拖羅肉,希望令食材供應更穩定。與其合作的美國加州食品生產企業 BlueNalu 亦正研發各種人造海鮮,旨在解決過度捕魚的問題,未來可能成為傳統魚肉的替代品。 查看文章

呂嘉俊:為何世上沒有「香港菜」這字詞?

那些叉燒湯意、炒蛋多士、熱奶茶全部都有香港特色,原創性十足,更幾乎難以複製,論廣泛程度,相信全球沒一個國家有這麼多的人,會吃類似的早餐。再數下去,茶餐廳內很多飲品食物,或者車仔麵的食法和各種小吃,同樣是香港人創作,絕對該獲得一個「香港菜」的名字。 查看文章

植物性飲食真的更健康?

近年愈來愈多人選擇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認為食用新鮮蔬果、堅果和全穀物,比肉類、海鮮、蛋類和乳製品更有益。「國際食品研究」期刊近日就發表文章,探討新世代的植物製食品是否更能促進健康。 查看文章

【香港道別式】炳記銅器 香港最後的打銅匠人

「炳記銅器」是香港最後一間手打銅器店,爸爸陸炳在 40 年代帶著其打銅手藝由內地來到香港,在鄰居和夥計幫忙下購入油麻地咸美頓道一個舖位創業。後來兒子陸樹才和陸強才繼承父業,將小店經營至今。兩位耄耋兄弟數十年來「銅」舟共濟,默默見證歲月流逝、行業興衰,終於決定於年底退休。早已成為咸美頓道日常的打銅聲,今年之後恐成絕響。 查看文章

【香港道別式】中環相機街的最後餘暉 鍾沛攝影器材行

中環士丹利街,於上世紀 60、70 代曾經是熱鬧的「相機街」,聚集十數間曬相舖、相機器材店和影樓等等。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相機老店相繼結業,行業風光不再,連最後一位老將 —— 鍾沛攝影器材行,也宣佈今年 6 月下旬結業。世界變幻無常,街舖變網店,菲林轉數碼,在沉默中消亡前,且聽老闆鍾景林娓娓道來。 查看文章

【本色化】太平天國如何重塑基督教?

有香港宗教界人士稱「『基督教中國化』即『本色化』、免太多洋教色彩、將基督教信仰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提到基督教中國化,不妨回首當年太平天國創始者洪秀全。在太平天國的基督教裡,洪秀全從理解清代基督教傳教士梁發編寫的「勸世良言」開始,到修改「聖經」內容,充分將個人本色帶到基督教之中。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