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0NEWS
关于健康的最新新闻
热门标签
新冠疫情
疫苗
政府
拜登
经济
股票
欧盟
投资
疫情
市场
研究
外交
调查
苹果
能源
数据
联合国
媒体
特朗普
习近平
选举
接种
协议
政治
冲突
警告
历史
普京
人工智能
查看全部
CUP
/
文化
/
2023.08.08
18
:
48
COVID 之過?英國再次面對麻疹危機
英国
精神健康
传染病
儿童
疫情
疫苗
麻疹
7 月 14 日,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發出警告,表示當地有大規模爆發麻疹的風險,尤其是在倫敦,報告更預測可能有數以萬宗個案湧現。過去 60 年,麻疹早已成為一種可以用疫苗預防、幾乎已經絕種的傳染病,為甚麼現在倫敦會面臨如此危機?
CUP
/
文化
/
2023.08.08
18
:
45
面對災難級夏天,穿黑衣還是白衣?
精神健康
时装
温度
热浪
衣服
天氣持續酷熱,在戶外要降溫,有人會手持小風扇、用穿戴式冷氣,也有人不斷飲水。英國廣播公司(BBC)專文就指,穿對衣服出門同樣能使身體稍感涼快;反之,穿錯衣服可能會令體溫變得更高,容易不適。
rfi
/
时事
/
2023.08.05
9
:
32
照顾心理健康 西班牙球星卢比欧暂别NBA
西班牙
NBA
心理健康
他这项决定距世界杯男篮赛开打仅剩数周。4年前,卢比欧率西班牙赢得男篮世界杯冠军,他更获得大会最有价值球员(MVP)殊荣。
CUP
/
文化
/
2023.08.03
18
:
48
大胃王接連出事,揭示娛樂節目的代價
日本
精神健康
厌食症
娱乐
糖尿病
电视节目
日本藝能界有一類藝人以食量驚人,卻能保持苗條身材聞名,大胃王比賽多年來亦是當地電視台的王牌節目。但鏡頭背後,正常人的身體其實以承受長期進食過量。當大胃王高橋知成在上月離世,加上傳出大胃王「魔女」菅原初代因大腸癌於 3 月病逝的消息,令人更關注大胃王的健康危機。
CUP
/
文化
/
2023.08.01
18
:
46
大腦甚麼時候運作最佳?
精神健康
信息
大脑
思考
神经元
過去數十年,神經科學家一直以「臨界大腦假說」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它假設大腦活動總是徘徊於「隨機」和「有序」兩個階段之間,前者是指大腦活動並不活躍,後者則是指過度活躍並處於癲癇發作的邊緣;兩者之間有一種稱為「臨界點」的平衡狀態,最有利於大腦同時處理多種複雜信息,如計算、傳輸和儲存信息等。
CUP
/
文化
/
2023.08.01
18
:
45
頭皮太多好尷尬?你可以做的是……
精神健康
外表
皮肤
真菌
护理
头皮屑
头发
发型
「綿綿頭上飛花」,在冰天雪地可能十分浪漫,不過若在平日恐怕就很尷尬。頭皮屑問題數千年前已有古希臘醫生描述,如今更估計近半成年人曾有相關問題。雖然算不上嚴重損害健康,但頭皮屑有礙觀瞻,或影響社交、髮型設計、穿著打扮等等。南澳大學臨床與健康科學副教授 Lorraine Mackenzie 及博士候選人 Sean Mangion,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享跟頭上飛花說再見的方法。
CUP
/
文化
/
2023.07.28
18
:
45
美國多個地區供水,證實含永久化學物質
美国
社会
精神健康
水
水龙头
污染
淡水
饮用水
最新研究發現,美國 45% 的自來水供應,可能含有至少一種 PFAS。專家指出要根治問題,需靠如美國化工公司杜邦(DuPont)和製造商 3M 等減少使用 PFAS 或承擔其去除費用;供水商也須遵守安全法規,惟現時各州對 PFAS 的政策各有不同。
CUP
/
文化
/
2023.07.27
18
:
46
伊朗:整個國家,熱到融化
伊朗
社会
精神健康
中暑
停电
冷气
气候
潮湿
炎热
热浪
酷热
伊朗經歷超過攝氏 50 度的高溫,室外就連死物都難抵熱力而融化。但貧困問題加劇,大多數人負擔不起冷氣機來抵抗酷熱。加上當局長期管理不善,導致水資源嚴重缺乏,當地人甚至無法多喝水以防中暑。
CUP
/
文化
/
2023.07.27
18
:
45
迷信殺人:俄羅斯精英投向替代療法
俄罗斯
社会
精神健康
寡头
精英
迷信
医学
医疗
烏克蘭戰爭期間,俄羅斯人為逃避現實,對性靈及神秘主義事物的興趣激增。不少政商精英即使生病也不求助於西醫,反而選擇替代療法及巫醫,最終未有治癒,更因此賠上性命。
CUP
/
文化
/
2023.07.26
18
:
46
避開人流,新加坡興起迷你健身室
新加坡
社会
健康
健身室
初创公司
市场
运动
疫情過後,更多人注重健康,投入健身運動的行列。但健身室人多,使用訓練器材往往要排隊等候,新加坡的初創公司就想出新方法,近來在當地的機場、公園和購物中心安裝一個黃色大箱,箱內設有小型健身室,配有跑步機、舉重機和其他設備,可供私人鍛煉,方便使用者避開人流。
CUP
/
文化
/
2023.07.25
18
:
46
罷工背後,英國醫生自殺率上升
英国
精神健康
心理
职场
自杀
过劳
医生
医护人员
連月來,英國的初級醫生多次發起罷工行動,一方面要求調整薪酬幅度,追上通貨膨脹,敦促局方正視公營醫療服務人手流失。罷工背後,另一個現象正受到公眾關注:工作量太大、職場欺凌和繁瑣的醫療系統結構,導致英國醫生自殺人數持續上升。
CUP
/
文化
/
2023.07.25
18
:
41
方景文:為甚麼挪威人如此長壽?
精神健康
健康
寿命
幸福
挪威
生活
医疗
饮食
去過挪威的人,都難以忘懷當地清新的空氣、澄澈的海洋、潔淨的城市景觀。除了自然資源豐富,挪威其實亦是舉世知名的長壽之國, 根據聯合國 2021 年資料,北歐五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全部高於 80 歲,其中挪威人口的預期壽命更高於 83 歲。究竟挪威人的生活跟我們有甚麼不同?
CUP
/
文化
/
2023.07.24
18
:
45
【Soul Monday】對自己好一點的文化
精神健康
善待
幸福
心理
情绪
消费
奖励
购物
通貨膨脹、就業前景不明朗、高成本生活,都令旅行及奢侈品變得難以負擔。但要善待自己的話,以不昂貴的方式,像是喝咖啡、吃雪糕,或是買唇膏、面膜為自己打扮,甚或是工作小休時看一集喜歡的劇集,也可帶來一點快樂。
CUP
/
文化
/
2023.07.21
18
:
49
全球梅毒再起,至今原因不明?
精神健康
传染病
性病
感染
梅毒
1495 年,梅毒在歐洲首次爆發,起初 100 年情況的比現代梅毒嚴重得多。直至 1905 年,德國動物學家 Fritz Richard Schaudinn 和皮膚科醫生 Erich Hoffman 確認梅毒的病原體 —— 梅毒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打開了治療之門。然而,專家原本認為已在衰退的梅毒,目前正以驚人速度在全球傳播。
CUP
/
文化
/
2023.07.19
18
:
48
可愛是怎樣煉成的 ——「嬰兒圖式」理論
精神健康
动物
可爱
大脑
婴儿
宠物
狗
猫
面對頭大大,臉圓圓的小動物,人類總是無力招架,瞬間變成「貓奴」「狗奴」。究竟人們為何難以抵禦可愛的東西?或者更根本,這種可愛的感覺是怎樣煉成的?學界其實也有不少討論。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動物行為學家洛倫茲早在 1943 年便提出「嬰兒圖式」(baby schema)理論,解構可愛背後的機制。
CUP
/
文化
/
2023.07.18
18
:
46
地中海飲食:更輕鬆的環保飲食方式
精神健康
地中海
食材
食物
饮食
美國加州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純素飲食比美國一般飲食的碳足跡較低。但人們未必需要徹底改變飲食習慣,才可減輕對環境的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營養」雜誌發表研究,提出採用所謂「地中海飲食」能顯著降低碳排放 —— 即使成效不如純素飲食,但較易讓大眾實行,可能更具影響力。
CUP
/
文化
/
2023.07.18
18
:
42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餵哺母乳對剖腹產媽媽的挑戰
精神健康
剖腹产
母乳
产后
育儿
护理
医护
真正支持母乳餵哺,不是單單靠設計宣傳口號和海報,鼓勵媽媽自己去找通乳師和煲合適的上奶湯水。若媽媽已經盡力而放棄母乳餵哺,但到健康院做檢查時卻被質問為甚麼不堅持餵母乳,是多麼令人挫敗。媽媽最需要的是有專業人士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支援。
CUP
/
文化
/
2023.07.11
18
:
47
時代如何塑造集體歇斯底里?
精神健康
信仰
信念
修女
压力
歇斯底里
历史
痛苦
社会
集体
印尼西爪哇省馬賈倫卡一間製衣廠傳出過百名工人集體失常。據報剛開始時有一名工人異常,隨後其他工人同樣有自言自語、大笑大哭、尖叫等表現;警方懷疑事件與工人未食早餐有關。失常的行為像傳染病般傳播,聽來匪夷所思,但歷史上確有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的先例,例如 1374 年、1518 年的舞蹈瘟疫,以及 1491 年修女集體失常。然而,集體歇斯底里的原因十分複雜,背後或牽涉各種社會信念和文化背景。
CUP
/
科技
/
2023.07.10
18
:
49
AI 情人與性伴侶:人類必上的倫理課
精神健康
人工智能
伦理
心理
性
情感
道德
隨著 AI 技術不斷有新突破,不少昔日科幻電影的情節,如今也逐步成真,例如人工智能伴侶與性愛機械人,但人類與機械之間的情感連繫,世人仍然認知不多。有學者便提出跨學科研究,從 AI 情人到性愛機械人,深入探討如何為人機開啟不同的友情、愛情與性關係。
CUP
/
文化
/
2023.07.07
18
:
49
澳洲治療精神疾病的處方:迷幻蘑菇、搖頭丸
精神健康
摇头丸
治疗
澳洲
精神健康
精神病
药物
迷幻蘑菇
医疗
日前,著名歌手李玟自殺身亡,家人證實她受抑鬱症困擾多年,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由於精神病非常難治,各國一直苦思如何處理這個棘手問題。近日,澳洲率先打破禁忌,成為全球首個處方搖頭丸(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及迷幻蘑菇(裸蓋菇素,Psilocybin)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及抑鬱症的國家。
CUP
/
科技
/
2023.07.07
18
:
48
CRISPR 基因編輯遺傳病療法,今年有望授權臨床應用
精神健康
治疗
医学
医疗
基因編輯治療是科幻故事中無所不能的技術,可治療癌症、高膽固醇甚至不孕,甚至延長人類壽命極限。這種充滿未來色彩的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今年將有望成真,預料美英多國將授權應用於治療遺傳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cell disease)。究竟這種醫療技術發展到甚麼地步,距離全面應用還有甚麼障礙?
CUP
/
文化
/
2023.07.06
18
:
46
告別「食物噪音」—— 糖尿病藥竟然是減肥神藥?
精神健康
健康
治疗
减肥
肥胖
药物
医学
TikTok 一條題為「食物噪音解說」的短片,累計多達 18 億次的瀏覽量,令「食物噪音」成了熱門新詞;像 Ozempic、Mounjaro 這類注射糖尿病藥物,更因有消除「食物噪音」之效而被採購一空,標價甚或超過 1,000 美元。不少服用者在社交媒體聲稱,此藥能讓他們瞬間打消任何有關食物的念頭,從而抑制食慾,有助減肥。
CUP
/
文化
/
2023.07.05
18
:
47
未來 30 年,蚊子恐成最危險動物?
美国
社会
精神健康
传染病
昆虫
热岛效应
疟疾
登革热
牠們殺人如麻,嗜血成性。這種世上最致命的動物,不是獅子老虎大白鯊,而是大不過指尖的蚊,估計每年約有 70 萬人死於蚊患。不少科學家警告,隨著氣溫上升,蚊的活動範圍正加速轉移,在美國以至全球擴散,經由蚊子傳播的嚴重疾病,如瘧疾、寨卡、登革熱等,將在未來數月至數年奪去更多性命,情況令人憂慮。
CUP
/
文化
/
2023.07.04
18
:
46
阿斯巴甜以外,還有更多你不知道的致癌物
精神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代糖
健康
可乐
癌症
致癌
阿斯巴甜
為追求健康,不少飲品食品轉為使用代糖,但多年來科學界一直質疑攝入代糖對人體是否安全。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擬將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列為「潛在人類致癌物」,但令人驚訝的是看似健康的蘆薈及蕨類植物也同在此列。
CUP
/
文化
/
2023.07.03
18
:
48
【烏克蘭戰爭】基輔警力不足,首都危機四伏
欧洲
俄罗斯
乌克兰
社会
精神健康
基辅
战争
治安
警察
正當烏克蘭武裝部隊在東部反攻俄軍,首都基輔有賴本地警力確保市民安全,但由於很多執法人員加入軍隊或駐守檢查站,令維持秩序的人手嚴重短缺。偏偏藏械、家暴到間諜活動,各類問題都在戰時特殊環境下惡化。「自由歐洲電台」近日透過兩位年輕警員的一次執勤,揭露威脅基輔乃至烏國的治安問題。
CUP
/
文化
/
2023.07.03
18
:
48
肉食飲食法,真的百利而無一害?
精神健康
健康
营养学
肉类
肉食
食物
饮食
一股肉食風潮正在興起,在肉食網紅(meatfluencer)推波助瀾下,吸引不少人仿傚只吃肉不吃素。肉食網紅甚至強調,這種飲食習慣會令自己變得更瘦、更健康、更快樂,但營養學家、醫生等專家都不盡同意這種看法。
CUP
/
文化
/
2023.06.29
18
:
42
科學狗:【唔駛用劍嘅】殺蒼蠅不見血之法:用蒼蠅屍體!
精神健康
压力
大脑
昆虫
生物
神经元
神经系统
苍蝇
研究發現,當黑腹果蠅見到死去同類的屍體時,壽命會以顯著且可測量的方式縮短。同時,牠們會開始表現得內向,身體脂肪減少,衰老速度加快並快死過其他沒見到同伴屍體的果蠅。
CUP
/
文化
/
2023.06.28
18
:
45
【學術研究】生活小貼士真的有用,還是你堅信它有用?
精神健康
微笑
心理学
快乐
正念
研究
網絡文章及演講經常推薦「想減肥可用小一點的容器」、「工作中的正念可提高生產力」、「遠離 Facebook 可讓你更快樂」等改善生活的技巧,但實際上我們從不知道是否照做就有效。利物浦大學心理學教授 Ben Ambridge 近日在「衛報」撰文指,有關減肥、正念或社交媒體等的「生活方式科學」研究,在實驗設計上存在局限,受試者根深蒂固的想法或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欧洲时报
/
时事
/
2023.06.27
7
:
00
越来越多儿童抑郁 英国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引关注
英国
抑郁
心理健康
2022年,英国有140万儿童和年轻人因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帮助,人们担心儿童因金钱和教育等问题陷入抑郁。
CUP
/
文化
/
2023.06.23
18
:
49
【烏克蘭戰爭】俄羅斯軍人活著回來,卻吸毒死去
俄罗斯
社会
精神健康
吸毒
士兵
成瘾
战争
數以萬計的俄羅斯人應召上陣,與烏克蘭激戰過後,部分如今踏上歸途。惟多名軍方及公共衛生專家向「自由歐洲電台」透露,吸毒俄兵激增,憂慮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CUP
/
科技
/
2023.06.20
18
:
45
在未來,恆齒也可再生?
精神健康
假牙
基因
牙科
牙齿
疗法
药物
医疗
牙齒問題困擾不少人,一旦失去恆齒,就只能用填充物填補口腔內空缺,但人類未來或可在成年後再長出新牙。有日本研究團隊正開發牙齒再生藥物,將於 2024 年 7 月開始臨床試驗階段。牙齒再生藥首先適用於先天因素導致恆齒缺失的人,團隊目標是到 2030 年可廣泛使用藥物;其在之前的動物實驗中,已證實能促進乳齒及恆齒之後的「第三代」牙齒生長。
CUP
/
文化
/
2023.06.19
18
:
48
叫錯名,是因為愛?
精神健康
名字
名称
大脑
子女
父母
记忆
关系
將主席錯叫成主人,箇中滋味只有本人才明白。叫錯「主人」或者不常見,不過如果有人叫錯你的名字,就可能值得留意,因為研究表明,這個人可能喜歡你。
CUP
/
文化
/
2023.06.19
18
:
47
植物性飲食真的更健康?
精神健康
植物
营养
素食
肉类
食物
饮食
近年愈來愈多人選擇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認為食用新鮮蔬果、堅果和全穀物,比肉類、海鮮、蛋類和乳製品更有益。「國際食品研究」期刊近日就發表文章,探討新世代的植物製食品是否更能促進健康。
CUP
/
文化
/
2023.06.19
18
:
46
激情過後:後球季抑鬱症襲來
精神健康
大脑
心理
情绪
球季
球赛
篮球
足球
隨著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和 NBA 季後賽總決賽結束,本賽季的歐洲足球和美國籃球賽事都告一段落。心愛的球隊能交出成績自然令人高興,表現不符預期也不用失望,留待下次捲土重來。不過,相信熱愛球賽的你,完季後總會隱約有一絲絲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持續發酵的話,可能會引致一種被稱為「後球季抑鬱」(postseason depression)的現象。
CUP
/
文化
/
2023.06.19
18
:
45
【Soul Monday】分享育兒苦樂,讓世界看見自閉症
社会
精神健康
失明
家庭
家长
教育
残疾
父母
社交媒体
自闭症
很多家長也愛用社交媒體分享育兒苦樂,Shaimaa Alhashimi 這位伊拉克母親也不例外,只是她的兩名孩子有點特別,17 歲的女兒 Aya 和 11 歲的 Mohammed 皆為失明的自閉症患者。「我不想讓其他父母受同樣煎熬,希望給每位爸媽帶來一絲希望。」3 年來她在網上分享家中日常,旨在打破社會對殘疾的忌諱。
CUP
/
文化
/
2023.06.13
18
:
42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產後的醫院生活
日本
精神健康
母亲
生育
产后
育儿
医护
医院
一般而言,自然生產的媽媽需要住院約 5 至 7 日,而剖腹產則約 8 至 10 日。剖腹產媽媽的最大挑戰是手術後的康復,日本媽媽會用「地獄痛」來形容剖腹產後的子宮收縮和落地走路練習的痛楚。本著上胎剖腹產的經驗,我還自以為自己應該應付有餘,最後卻發現醫院的產後育兒訓練極辛苦!
CUP
/
文化
/
2023.06.12
18
:
50
加拿大隨機襲擊浪潮,癥結在哪?
加拿大
社会
精神健康
多伦多
温哥华
犯罪
社区
罪案
袭击
近期隨機斬人案愈來愈多,由於刀手犯案動機不明,令市民防不勝防。面對類似問題的不僅是香港,近年加拿大亦驚現愈來愈多隨機襲擊案,途人無故被陌生人追斬或毆打,溫哥華前年就有 1,705 人受害,更有人斷送性命。恐怖趨勢令輿論呼籲政府對症下藥,但問題根本是甚麼卻莫衷一是。
CUP
/
科技
/
2023.06.09
18
:
50
經顱磁刺激:以磁石治療抑鬱症
精神健康
大脑
情绪
抑郁症
治疗
疗法
医疗
面對社會局勢變化,加上經濟不景,人們面對極為嚴峻的壓力,令心理健康成為更加迫切的問題,其中香港就有超過 30 萬人患上抑鬱症,猶如可怕的都市病。醫學界一直研究各種對策,務求紓緩抑鬱症狀,其中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今年 5 月起便提供名為「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的療法,嘗試以磁石治療抑鬱症。
CUP
/
文化
/
2023.06.09
18
:
47
【物種演化】自瀆也是適者生存的必要技能?
精神健康
交配
动物
性
性行为
演化
繁殖
自慰
进化论
對衛道之士而言,自瀆是色情氾濫的縱慾結果,是無關生育的非自然行為,但其實自瀆在動物界相當常見,黑猩猩更會 DIY 性玩具以自我愉悅。最新英國科學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可通過自瀆提高生殖成功率,並有助避免性傳播感染(STI),背後存在進化論的依據。
CUP
/
文化
/
2023.06.06
18
:
50
【倫常命案】為何「下毒手」會變成「最佳解決方法」?
社会
子女
家庭
心理
父母
犯罪
精神健康
昨日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印籍母親涉嫌用枕頭焗死 3 名年幼女兒。據報道,疑犯與丈夫分居一年,正處理撫養事宜,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牽涉感情問題,不排除是不想將 3 名女兒交給他人照顧。過往有犯罪行為專家曾表示,倫常命案中,加害者往往是希望家人將來免於受辱或發生悲劇,認為痛下毒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
CUP
/
文化
/
2023.06.06
18
:
49
血腥行兇影片,對未成年者有何心理影響?
社会
精神健康
儿童
影片
心理
教育
暴力
网络
血腥
日前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隨後有拍得行兇過程的閉路電視影片流出,那些血腥片段亦旋即在網上瘋傳,相信不少青少年甚至兒童也有看到。東西方專家均警告,現實中的暴力影像透過社交媒體擴散,足以對未成年人士的心理健康造成破壞,而保護他們善用互聯網免受傷害的重任,則落在每個成人身上。
CUP
/
文化
/
2023.06.06
18
:
43
Moyashi:精神病社會
社会
精神健康
压力
心理学
暴力
精神病
我相信今天生活在香港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精神病,有的只是程度的分別。或者說在一個荒謬的社會中,維持正常思考這個企圖,本身就是一件會痛苦得變成精神病的事。
CUP
/
文化
/
2023.06.05
18
:
50
【國際案例】英國如何應對精神病人兇殺案?
英国
社会
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
精神病
6月2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兇案,令香港各界痛心。據指疑犯有精神分裂症紀錄,令大眾更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全球多國近年都面臨嚴重精神健康危機,在 1993 至 2022 年間,英國有 2,140 宗由精神病患者造成的致命案件;而 2005 至 2015 年間英國被判謀殺罪的人中,有 11% 是精神病患者,其中大多數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該國的處理手法能為香港提供甚麼線索?
CUP
/
文化
/
2023.06.05
18
:
48
【拒絕遺忘之二】記憶外判數據庫,人類瀕臨「數碼失憶」?
精神健康
互联网
大脑
智能手机
记忆
资讯
在沒有手機與電腦不行的年代,我們都習慣把部分記憶工作外判給數碼設備。坊間有說法認為,人腦會因此遺忘重要資訊,甚至可能造成大腦記憶力退化,形成「數碼失憶」(Digital Amnesia)現象。究竟這是危言聳聽,還是人類退化與失憶的集體危機?
CUP
/
文化
/
2023.06.02
18
:
47
【拒絕遺忘之一】從失憶症病例,神經科學家解拆甚麼是記憶
精神健康
大脑
记忆
記憶是人類學習與經驗世界的重要能力,但要遺忘與改寫記憶,從來不如想像般困難。上世紀的神經科學研究,以大腦機制拆解記憶之脆弱,年屆 104 歲的神經心理學家米娜(Brenda Milner)正是貢獻卓著的學界翹楚,她在數年前曾憶述其經典的失憶症病例研究,解釋記憶的本質。
CUP
/
文化
/
2023.06.02
18
:
41
呂嘉俊:絕食不能救國
精神健康
抗议
绝食
人類與生俱來必要進食,絕食者選擇反生物法則,是因為在精神層面以外,他有比生存更重要的追求。那絕對不是美食當前而拒絕的禁慾主義,是反動物本能,以身體作為武器,與敵人周旋。古往今來,我們知道的絕食者,如文天祥、甘地,到近代愛爾蘭共和派的絕食運動,都是以自己的身體抵抗強權。
CUP
/
科技
/
2023.05.29
18
:
48
大腦植入物,助癱瘓者再次行走
精神健康
大脑
步行
疗法
瘫痪
脊椎
脊髓
医疗
脊髓損傷可以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癱瘓,較幸運的或者可以通過訓練重新行走,但也有人自此無法再次站立。不同研究一直探索如何幫助癱瘓者重踏步履,科學家試過直接修復損傷並以電刺激腿部肌肉,去年又有研究直接對患者脊髓施電刺激。近日由瑞士研究人員領導、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則使用大腦植入物,成功令實驗參與者再次走路。
CUP
/
文化
/
2023.05.25
18
:
50
你累了 —— 是身累還是心累?
美国
精神健康
休息
小脑
感觉
疲劳
疲累
运动
頭昏腦脹、提不起勁、連動根手指也嫌費力。我們口中「身心俱疲」的狀態,足以影響健康及生活質素。只是你又能否分得清,那是身累還是心累?美國一項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表明,「感覺疲勞」和「肉體疲勞」並不一樣,若可釐清兩者之別,並瞭解小腦處理疲勞的過程,可能有助找出更好治療方式。
CUP
/
文化
/
2023.05.24
18
:
50
【簡史】器官移植技術的倫理爭議
社会
精神健康
道德
医疗
近日,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正研究與內地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醫衛局在 5 月 22 日稱近期器官捐贈取消登記數字「不尋常」,行政長官李家超更表示情況有可疑,已要求警方調查;而有建制媒體形容有關情況是「惡勢力的軟對抗」,目的是要「陰乾血庫」。其實一直以來,器官捐贈都是複雜的政策甚至是倫理議題。被喻為醫學倫理學的先驅的 Albert Jonsen,生前就曾在學術期刊 History of Medicine 扼要回顧有關器官移植的倫理史。
CUP
/
文化
/
2023.05.23
18
:
47
去一趟公廁,可以有甚麼健康風險?
精神健康
公共卫生
公厕
厕所
清洁
病菌
身處戶外,有時到了極限,無論心中多不願意,都要到公廁解決大事。不少公廁之所以令人卻步,免不了一個髒字;衝擊嗅覺的氣味、清晰可見的黑色鞋印、廁格內上一人未沖走的痕跡⋯⋯ 表面骯髒不在話下,還很可能充滿病菌。一趟公廁歷程,其實可以帶來甚麼健康風險?
CUP
/
文化
/
2023.05.19
18
:
48
未見皺紋,更要先打 Botox?
精神健康
年青
皱纹
美容
肉毒杆菌
风险
今日提起肉毒桿菌,最常見應是「打 Botox」—— 用於醫療美容,消除不同皺紋。不過「華爾街日報」報道,現時愈來愈多皮膚科或整容外科醫生,以早使用可預防皺紋產生為由,建議人們在 20 多歲未有皺紋的時候便開始打肉毒桿菌針。
CUP
/
科技
/
2023.05.18
18
:
48
AI 將來可以讀心?
精神健康
人工智能
大脑
人心難測,最近就有研究團隊結合一種類似 ChatGPT 的 AI 模型,以及功能性磁力共振腦掃描(fMRI)讀取的資訊,將人的思想轉化為文字,換言之,未來靠儀器就能讀取人心。但研究團隊擔心,這種「語言解碼器」可能會被惡意利用。
CUP
/
文化
/
2023.05.18
18
:
46
【超級老人】現代生活有損大腦健康?
精神健康
大脑
生活
生活方式
老人
老年
退化
运动
遗传
长者
饮食
美國查普曼大學人類學和衛生經濟學教授 Hillard Kaplan,於 2014 至 19 年間跟醫生、生物化學家和人類學家組成流動團隊,到訪亞馬遜偏遠地區逾 100 個村莊收集原住民的健康數據,以找出非工業化的生活模式,會否對大腦退化帶來不同影響。
CUP
/
文化
/
2023.05.17
18
:
45
小腹疼痛、月經失調、難以受孕,都是氣候變化所致?
孟加拉
社会
精神健康
全球暖化
女性
月经
气候变化
海平面
生理
生育
疾病
咸水
在孟加拉沿岸地區,多數人也是「靠河吃河」,以養殖蝦蟹或捕魚維生。但該區位處低窪三角洲,近年海平面上升,加上颶風和水浸頻繁,因而出現海水倒灌,流入周圍的河溪及土壤。鹹水毀掉大眾生計,更破壞很多女性的生殖健康。這個全球人口第八多的國家揭示了,氣候變化不僅威脅一己性命,還危害家庭福祉和社區穩定。
CUP
/
科技
/
2023.05.16
18
:
46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精神健康
人工智能
大脑
沟通
社交
神经元
声音
听力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CUP
/
科技
/
2023.05.15
18
:
50
英國首誕「三親嬰兒」,是避免遺傳病的新希望?
英国
精神健康
伦理
基因
婴儿
孕妇
治疗
生育
科學和醫學進步,為母體存在缺陷或不育的人士帶來希望。英國人類受孕和胚胎學管理局證實,英國首批體內含有 3 人 DNA 信息的嬰兒已經誕生,這項開創性技術透過「線粒體捐贈治療法」(MDT)進行,目前相關嬰兒數量少於 5 名。所謂「三親嬰兒」掀起倫理爭議,但另一方面,新技術能協助女性誕下健康的孩子,避免胎兒罹患罕見遺傳疾病。
CUP
/
文化
/
2023.05.10
18
:
46
實驗室缺馬騮,正威脅到公共衛生災難
美国
社会
精神健康
动物
大流行
实验
猴子
科研
美國實驗室猴子短缺問題早已出現,3 年多的疫情更令問題加劇,疾病相關研究因此大為受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缺乏猴子已威脅到當地應對未來公共衛生災難的能力。
CUP
/
文化
/
2023.05.09
18
:
47
屢捲污染醜聞,比亞迪電動車進軍香港可行嗎?
中国
香港
社会
健康
工厂
比亚迪
污染
环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港府計劃在 2027 年前引入電動的士,比亞迪是合作夥伴之一。不過有聲音質疑比亞迪車的品質;湖南長沙比亞迪工廠去年又傳出污染問題,造成工廠附近兒童身體不適,觸發居民集體抗議,對汽車品牌乃至其進軍國際市場,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CUP
/
文化
/
2023.05.08
18
:
50
研究:讀好學校,影響可持續至老年
社会
精神健康
学校
教育
智力
老师
老年
认知
不少家長相信子女所讀的學校如何,往後的日子也會如何,而為子女向學風良好的學校甚至名校叩門。近日有研究甚至發現,入讀師資好的學校,對學生產生的好處可持續到老年,到 70 多歲時,他們的大腦仍比同齡人年輕。
CUP
/
文化
/
2023.05.03
18
:
47
要真正用基因編輯治療致命疾病,有甚麼挑戰?
精神健康
治疗
疗法
种族
贫富
医疗
現時美國已批准超過 20 種基因治療產品,主要用於罕見的免疫和遺傳疾病;預料未來數年將於全球愈趨普遍,但當中仍涉及成本、倫理和安全考慮。上月在倫敦皇家學會舉行的第 3 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集合科學家、基因企業家、倫理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探討有關問題及業界發展。
前页
1
...
21
22
23
24
25
2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