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 10 月起,日本「木材利用促進法」修正後正式施行,推動民間建築提升木造比率,今年進一步充實對木造大樓的支援。木造大樓以植木為建材,從生長過程開始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最後將其固定在建築物中,能有效減緩溫室效應而備受注目。
美国的华人青年社群4月份在纽约和旧金山湾区相继举办了记录“白纸运动”的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的放映会,声援目前被捕的本部纪录片作者陈品霖和其他被拘禁、被失踪的“白纸运动”的参与者。 查看文章
英國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哈德良長城上,別名羅賓漢樹(Robin Hood Tree)的一棵槭樹,今年 9 月 28 日被人故意砍伐,引發公眾驚訝憤怒,因為在當地人眼中,羅賓漢樹已是英格蘭「東北部的象徵」。除了繼續調查案件,一些人正努力以其他方式,例如嫁接、種下新種子,以拯救大樹。 查看文章
瑞士國土 7 成面積是山區,分佈全國各地的纜車,即為遊覽山頂的便捷方法之一。然而出於經濟及氣候變化,瑞士各類纜車相繼終止營運,如何處置這些廢棄纜車,頓成地方當局難題。 查看文章
在真正留下大量納粹時代建築及記憶的柏林,如何處理這些「負罪」建築亦同樣棘手。市內的塔赫萊斯美術館(Kunsthaus Tacheles)於 1930 年代曾是納粹機關所在,現已再次改建成新商業及文化區 Am Tacheles 的中心,用途一改再改,爭議也隨之浮面。 查看文章
新加坡位處熱帶地區,城市高度發展,熱島效應對於城市氣溫影響很大。「紐約時報」報道,為應對氣候變化,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正在找方法為城市降溫,從建築設計入手,使城市變得更宜居。 查看文章
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攝氏 1.1 度。世界各地都引發了洪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日本在防災與抗災的技術與商業應用,正不斷受到關注。日本不僅大型企業,連新創公司也都已準備好將防災相關產品和服務,致力拓展到海外。 查看文章
受俄羅斯入侵影響,去年烏克蘭經濟萎縮 3 分 1,通脹率升了 4 分 1 以上,需要仰賴西方社會的數十億美元資助來替政府買單。但戰事持續至今,僅得靠近前線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樓市重挫,反觀西部的樓價增幅高達 75%,就連首都基輔北部的樓房也熱賣當中。為何漫天烽火之下,地産交易如此旺盛? 查看文章
9 月 8 日,摩洛哥發生 6.8 級地震,是當地至少 120 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超過 2,800 人死亡。如此強烈的地震在北非甚為罕見,但即使在經常發生地震的地區,仍難免傷亡嚴重。近日美國新聞網站 Vox 就整理了有關測量地震的最新資訊。 查看文章
1945 年 4 月 30 日,希特拉在德國柏林元首地堡自殺。蘇聯曾於 1947 年嘗試炸毀地堡,戰後 1949 至 1956 年又與東德拆除附近的帝國總理府。1958 年,東德更徹底拆除整座建築群。拆毀象徵希特拉掌權及最後留駐之地,能避免成為後世新納粹分子的朝聖地。不過在奧地利,如何處理其出生房屋成為棘手問題。 查看文章
不少居於小單位的港人,都會羨慕歐美地區的獨立大屋。但面對高按揭利率,成本有限的美國人也開始要退而求其次,選擇沒有飯廳及浴缸的小單位。縮小住宅面積在當地愈來愈普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房子不僅可助預算不足的買家圓上車夢,更可提高建築商的利潤,因行業目前正要應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及建築成本。 查看文章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突破 500 天,烏克蘭各處受到嚴重破壞,大批逃至外地的國民無家可歸。世界銀行估計重建費用多達 4,110 億美元,意味當地需要更省錢、省時、省力的方法,以迅速增加住屋供應。由烏國本土公司 HOMErs 設計的簡易組裝屋,或許會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查看文章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舊工業區,滿是荒廢的廠房和停車場,發展商計劃在這裡建造一座「木城」,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型的木材建築項目。現代木材結構建築好處多,既廉價且防火,採用木質建材更是應對氣候暖化的方案。 查看文章
去年冬天,我趁美國旅遊簽證尚未到期,就和家人從加拿大租車自駕前往美國來個短途旅行。我居住的城市,距離兩個美加邊境 —— Niagara Fall/Buffalo 及 Windsor/Detroit 要兩小時起計的車程,自駕遊來說是合理距離。加上有些老香港人推薦我去底特律參觀,介紹說在那邊購物抑或飲食都比多倫多優勝,我就聞名而去,看看到底大家口中的汽車、破產、罪惡之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查看文章
我們成長的環境之中,不少建設也是在戰後才出現。從街市、學校、大會堂等日常生活的場所中,我們往往可從它們簡潔的結構及外表,辨認出這種被界定為「現代主義」(modernism)的風格。風格可以是很好的切入點去欣賞我們身邊的建築,但同時我們不應拘泥於教條去為這些建築定格。一座建築物之所以如此模樣,除了反映建築師本身的主意及其接受的訓練,也是取決於業主及用家,當時社會的態度以至地緣政治等形成。 查看文章
建築物及建築施工,佔全球能源使用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37%。在全球約四分之三國家已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的今天,逐步實現淨零建築也是重要一環。其中,生產石屎涉及使用化石燃料,將石灰和粘土的混合物加熱至 到 1,400 °C 以上;僅水泥行業就佔去 8% 全球碳排放量。尋找可持續建築材料替代石屎的建築師們便想到大麻。 查看文章
被大自然包圍下會有怎樣的創作?亞黑基斯(ArBlackChris)擅長從大自然取材,他的創作一直以寫實的筆觸繪畫出動物、植物與大自然,而其作品從不局限於畫布上。這次他就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駐園藝術家」身份,於園內的藝舍展出不一樣的創作。 查看文章
時移世易,陪伴我們成長的「舊區」,有很多建築物可能只會存在於歷史照片裡。「舊區」與我們一起成長、衰老,究竟它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查看文章
踏入冬季,英國能源價格飆升,雖然政府會提供電費補貼,但許多英國人選擇減少能源的使用,改為傳統的燃木取暖。此舉不僅可能造成環境污染,人類吸入燃燒後的顆粒物到肺部後,或會出現健康問題。當地政府該如何應對,就市區的燒木行為監督執法? 查看文章
在美國喬治亞州南部一處低窪地帶,數名工人種植了一排排白楊樹,但這些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經過基因改造、生長在潮濕土壤中的白楊幼苗,可以製造成木材,同時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迄今為止,中國是唯一種植大量基因改造樹木的國家,白楊樹可能是美國首次在實驗室以外種植的基因改造樹木,研發過程中有何挑戰? 查看文章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查看文章
土耳其南部與敍利亞北部經歷 7.8 級地震及連串餘震,死傷慘重。土耳其位處多個構造板塊邊界,強烈地震本非新鮮事物,但是次地震仍造成嚴重破壞。科學家擔心,該國西部的最大城市、人口 1,600 萬的伊斯坦堡,極有可能發生大地震,呼籲當地應開始為往後的強震做好準備。 查看文章
隨著市場對電動車需求日漸增加,科學家正找尋製造可持續電池的材料,並發現樹木中的木質素(Lignin)也可用作製造電池,這或可成為更可持續的替代材料。 查看文章
土耳其週一連續發生兩次強度 7 級以上的地震,超過 1.2 萬人喪生。不少現代高樓呈「熱香餅式」(Pancake mode)結構性倒塌,被詬病為傷亡慘重的主因。英國廣播公司(BBC)亦報道,一些近年興好、聲稱抗震且建築質素佳的大樓,同樣不敵地震而迅即崩塌。專家質疑,即使這次地震強烈,但建造得當的建築物,理應不易倒塌。 查看文章
要為零碳排放盡一分力,未必需要昂貴、先進的技術,「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早前就介紹一種控制碳排放的簡單方法 —— 為枯木下葬。 查看文章
2022 年許多名人過身,12 月連續傳來訃聞,有幾個捱久一點就能夠看見 2023 年的日出,例如英國時裝設計師 Vivienne Westwood,還有著名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查看文章
市建局去年表示,未來 5 年將推出 10 個重建項目,其中包括油麻地和旺角的項目。位於新填地街的百年木器店泗祥號,也擔憂自己店舖座落重建區,第四代店主何國標(Louis)坦然沒辦法,「這是生老病死的必經階段,做得一天得一天吧」。隨著時代變遷,泗祥號從製造航運律囉、車木演變成冷氣木餅,默默尋找喘息空間,同時見證油麻地的滄海桑田。 查看文章
英國每年售出超過 800 萬棵聖誕樹,美國估計有 2,500 萬至 3,000 萬棵。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選擇以活聖誕樹作裝飾的千禧世代比嬰兒潮一代高 82%。其實聖誕樹對環境的利弊,不單關乎它和人造樹在碳足跡上的比較;其種植涉及土地運用,對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影響更遠超乎想像。 查看文章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寫道:「原始人需要雙腿行走才能騰出雙手⋯⋯ 如果手和手臂慣於用在運動能力上,就幾乎不可能臻善至足以製造武器,或者投石、擲矛時對準目標。」發展出一雙巧手,是人類先祖從四肢變成雙腳行走的理論之一。科學家一直就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爭論不休,英美人類學家近日就通過觀察黑猩猩,提出人類雙腳行走的能力,乃於樹上發展,而非地下。 查看文章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查看文章
25 年前,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在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自治區城市畢爾包(Bilbao)開幕,掃走沒落工業區的陰霾,其外觀、感覺、氣味自始變得截然不同。 查看文章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查看文章
最近有传言称《木卫四协议》可能会跳票到2023年2月12日,这是因为Epic商城万圣节促销页面将该作的日期标注成了这个。然而其他商城,比如Steam甚至是Epic商城自己,其《木卫四协议》页面的发售日仍然是12月2日。 查看文章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查看文章
在高樓林立的建築物及社區之中,香港是否有著不為人之的活力與美感呢?近日有一個以「集籽種城」為主題的建築雙年展,邀請了 50 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如建築團隊、NGO、大學的研究團隊、民間組織等,共同探索怎樣令社會上的不同元素共存,並取得平衡。 查看文章
木材已成為芬蘭建築業發展趨勢之一,當地政府目標是確保到 2025 年,45% 的公共建築使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 查看文章
查理斯三世苦等 70 年後終於登基為英王,其一舉一動繼續受到各界關注。有媒體就發現,查理斯三世原來精通藝術,更戲稱他為「皇儲身份耽誤的水彩畫家」。其實,這位新任英王還有另一個身份 —— 城市規劃師。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就講述他獨定的規劃準則,如何應用於多塞特郡一個名為龐德伯里(Poundbury)的新市鎮。 查看文章
木廠命途多舛,王鴻權卻仍然費盡心神,造好一桌一櫈。這一天,他特意示範如何造一張人手入榫桌子,不過他近日心緒不寧,導致榫位不夠精巧,不完美的一張桌,大概貼近人性,像權哥的老靈魂。 查看文章
今期題目為「好 Dry」,是因為最近世界各地都受到旱災的影響:如四川果農種植的葡萄變成葡萄乾、德國易北河水位下降至看見幾百年前刻在饑餓石上的警語、英國出現樹木因為乾旱而提前落葉的「假秋」、非洲之角更是重災區,加上俄烏戰爭導致的糧食危機、政局不穩及能源價格上升,令幾百萬東非人民流離失所。 查看文章
逾 70 年歷史、位於上水古洞馬草壟的志記鎅木廠,敵不過時代發展的巨輪,因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按地政署訂下的時間表,將於 9 月清拆。第二代負責人王鴻權(權哥)和妹妹王美嬌(妹姐)依然堅守崗位,默默為廠裡的環保木、舊電燈柱、灣仔碼頭的浮木等等資源,尋找第二個家,不希望浪費半塊木頭。諷刺的是,當他在廠裡忙得團團轉,頃刻抬頭見到起重機,四周餘下一片荒涼,志記已經是香港碩果僅存的鎅木工場。 查看文章
日本建築業近年掀起節能減碳風,木頭取代鋼筋水泥成為重要建材,一般人很難想像木造大樓的安全性,但許多新建案已經以純木來建造。 「日經商業」指出,純木造大樓的價值,在於其除了以石膏板覆蓋梁柱的耐火結構,還使用承受水平力的格狀耐力壁。格狀耐力壁使用一般販賣的木材,經預切加工後,以接頭等和小螺絲接合,小型承建商也可輕鬆施作。一位負責設計的承建商強調,不同於傳統的石膏板被覆,這是進化後的耐火建築物。 事實上,隨著日本建築工法突飛猛進,以及對木造材料的知識大幅提昇,一般小承建商已經能建造出足以媲美鋼筋混凝土(RC)或鋼骨建築的木造大樓。位在京都的建設公司 LIV,自 2016 年開始,至今已完成 5 棟 5 層高的木造大樓。 LIV 木造大樓受歡迎的原因,在於超值的性價比。每坪骨幹構造的標準造價為 70 萬日元左右,相較於 RC 或鋼骨建築仍具競爭力。節約的秘密在於採用框組壁工法(枠組み壁工法),只需要市販的木材即可,取代需要用到特殊尺寸木材的木造軸組工法。而為達到木材要耐燒 1 至 2 小時的標準,則以石膏板被覆,取代成本高昂的外露木材。 積極活用當地出產的木材也是重點之一。LIV 地產事務局長市川宣廣表示:「只要使用的尺寸和市販的木材相同,就很容易利用當地出產的木材。就算價格略貴,也可得到超越價格的品牌價值與宣傳效果。」 日本前三大不動產之一的三井不動產子公司三井房屋(三井ホーム),去年成立了木造集合住宅新品牌 Mocxion,主要商品也是框組壁工法建造的 5 層樓木造建築。同年 11 月完工的 Mocxion Inagi 共有 51 戶,是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木造集合住宅。 為壓低成本,三井房屋開發出一般職人也可施作的承重牆,可利用現有產線生產,不但可縮短工期,也可減少零件的數量。Mocxion Inagi 的每坪造價因此得以壓低到約 120 萬日元。 一樣是框組壁工法,該公司還開發出全日本最高水準、耐震度足以對應數百年一次大規模地震的 1.5 倍的高強度承重牆,是日本國內最高抗震等級。隔熱性能優於鋼筋混凝土,再加上獨家技術構成的高氣密、隔熱性能,還可減少冷暖氣成本與耗能。 三井房屋也致力於提升木造建築的價值,向投資人證明,木造大樓耐用年限媲美 RC 建築。只要妥善並合宜地維修、管理建築物,可確保 75 年至90 年的耐用度,祖孫三代都不需要大規模的修復工程。 除此之外,三井房屋為了將木造集合住宅標示為大樓而非木造公寓,它還齊備相關條件,和其他住宅公司一起,與首都區的不動產公平交易協議會協議。對建商來說,符合耐火結構等條件,即可用大樓名義招租,是讓木造大樓普及的關鍵一步。 查看文章
鬥牛這項西班牙傳統競技,已不復數十年前般興盛,2019 年舉辦的賽事較 10 年前少近一半。兩年多的疫情再加快其式微步伐,全國約 1,700 座鬥牛場大多變得凋零。但問題是,這些場館不只佔地龐大,還多坐擁市中心的優越地利,任其空置未免浪費。如何「活化」此類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成為當地重要課題。 查看文章
山頂凌霄閣的前身,原是香港本地建築師鍾華楠設計的爐峰塔。由 1972 年落成至 1993 年拆卸,不過 21 年,混合了現代主義及中式元素的爐峰塔已盛載了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也標誌著 60 年代香港建築的發展。最後一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帶大家回到記憶中的太平山頂。 查看文章
今天(8月17日),游戏发行商Thunderful Games公布乐高积木游戏《乐高积木传说(LEGO Bricktales)》的全新预告片,一起来看看。在《乐高积木传说》中,通过一砖一瓦的创意性搭建,乘着想象力的翅膀,解开重重谜题。在美丽的LEGO世界中,赋予你的杰作蓬勃生命力。在这里,一切问题都有一个“建设性”解决方案。 查看文章
今日站在中環的環球大廈前,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棟紅磚與花崗岩相間、富有倫敦特色的建築 —— 第三代郵政總局。它的風格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及哥德式元素,在香港現存建築中並不常見,可惜於 1976 年因填海及地鐵站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就將這棟常被稱為「最美香港建築」的舊郵政總局,再次呈現大家眼前。 查看文章
德國有近一半家庭使用天然氣供暖。自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之後,燃料價格上漲,供應亦變得不再可靠,像近日俄方北溪 1 號天然氣管道供應歐洲的天然氣量再減一半。不少德國家庭因擔心能源危機,即使氣溫高達攝氏 40 度炎,亦已開始為寒冬做準備,大量囤積木材作為燃料;政府更補貼將燃氣暖爐換成燃木火爐的住戶。 查看文章
熱浪侵襲,不少巴黎人都躲到樹蔭下避暑,但市政府為應對氣候暖化,計劃犧牲市內多棵老樹。當局強調,長遠計劃植樹 17 萬棵為城市降溫,數目將遠遠超過砍樹。但有市民不肯退讓,堅持百年老樹的降溫能力,遠勝年輕小樹。市政府最終在連場抗議下妥協,究竟這是應對氣候暖化的勝仗還是敗仗? 查看文章
1925 年,第 17 任港督金文泰在第一代皇后碼頭登岸履新,自此皇后碼頭便成為港督及英國皇室來港必經之地。然而,即使被評定為一級文物建築,第二代皇后碼頭還是在 2007 年因中環填海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我們將再訪這個低調的權力象徵。 查看文章
香港連日天氣酷熱,反常熱浪更席捲歐洲。各地建築師都在思考,未來建築要如何應對極端天氣。有建築師就提倡仿傚古人的土坯建築,其中泥土與有機物料混合的建材,不但可循環再用,還有冬暖夏涼的效果,是未來建築的絕佳選項 查看文章
上世紀中,英國每 15 年才出現一次日間最高氣溫達攝氏 35 度以上,現在每隔 5 年便發生;英國氣象局更預測,至本世紀末高溫將隔年出現。倫敦工程技師 Joe Springett 就指,他在 2007 年擔任學徒時,甚少需要為住宅安裝冷氣,但現在愈來愈多新建築配備冷氣系統,而不少舊建築也進行改建,以應付愈趨頻繁的酷熱天氣。 查看文章
擁有 60 年歷史的香港大會堂,最近成為「最年輕」的一棟法定古蹟;不過屬於同期建築的天星碼頭,卻早在 2006 年就被拆卸,當時的保衛行動,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從建築風格、歷史、社會議題等不同層面,為大家導賞這個消失了的天星碼頭。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