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0NEWS
关于心理学的最新新闻
热门标签
新冠疫情
疫苗
政府
拜登
经济
股票
欧盟
投资
疫情
市场
研究
外交
调查
苹果
特朗普
能源
数据
媒体
联合国
协议
冲突
政治
选举
习近平
接种
历史
警告
普京
人工智能
查看全部
CUP
/
文化
/
2023.06.28
18
:
45
【學術研究】生活小貼士真的有用,還是你堅信它有用?
精神健康
微笑
心理学
快乐
正念
研究
網絡文章及演講經常推薦「想減肥可用小一點的容器」、「工作中的正念可提高生產力」、「遠離 Facebook 可讓你更快樂」等改善生活的技巧,但實際上我們從不知道是否照做就有效。利物浦大學心理學教授 Ben Ambridge 近日在「衛報」撰文指,有關減肥、正念或社交媒體等的「生活方式科學」研究,在實驗設計上存在局限,受試者根深蒂固的想法或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CUP
/
文化
/
2023.06.06
18
:
43
Moyashi:精神病社會
社会
精神健康
压力
心理学
暴力
精神病
我相信今天生活在香港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精神病,有的只是程度的分別。或者說在一個荒謬的社會中,維持正常思考這個企圖,本身就是一件會痛苦得變成精神病的事。
CUP
/
文化
/
2022.04.07
18
:
46
反對意見如何推動科研?
社会
企业
信念
合作
心理
心理学
决策
不論關乎政治、商業、科學、甚至伴侶,清空反對聲音並不等於清空問題,更不可能完全撇除反對意見(尤其是伴侶)。但對立不等於不可以聯手,而且正正是因為對立,雙方盡全力探索,結果可能出乎意料的好。著名心理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利爾.加利曼(Daniel Kahneman)提出「對立合作」(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的研究方式:在科學觀點上持不同看法的人,可通過共同進行實驗或討論,致力尋求真理。加利曼日前就在學術資訊平台 Edge 發表演講,再談「對立合作」。
CUP
/
文化
/
2022.03.22
18
:
45
當你被標籤為無趣……
精神健康
工作
心理
心理学
性格
生活中遇到無趣的人,相處起來確實是一件苦差。但有時人們之所以會認為他人不有趣,可能只是源於偏見。近日就有研究發現,人們對某類工作、嗜好及特徵帶有刻板印象,由此判斷他人無趣,所謂「無趣者」亦因此面對更多人際問題,甚至連能力也被質疑。
CUP
/
文化
/
2021.10.25
18
:
46
車內性侵無人阻,「旁觀者效應」真可解釋一切?
美国
社会
精神健康
心理学
性侵犯
铁路
美國費城發生一宗駭人案件,一名女子乘坐地鐵時遭人性侵,但有指逾 40 分鐘的犯案過程中,竟無任何乘客阻撓或報警,反以手機朝事發之處拍攝。部分專家以「旁觀者效應」分析,指人們見死不救,乃因覺得責任分散,而非全然冷酷無情。不過,這種面世數十年的社會心理學之說,真可解釋當前一切?疫症大流行及槍械暴力,又如何令人只願自保?
CUP
/
文化
/
2021.10.20
18
:
44
【CUPodcast】克服心理障礙 踏出改變一步
精神健康
心理
心理学
改变
沟通
「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分析人類抗拒改變的原因,並就各種障礙提供合適的因應之法,促使改變出現。除了上集談及的抗拒心理,「敝帚自珍現象」、距離、不確定性,還有佐證,都是阻止人類尋求改變的障礙。要克服這些微小而實在的問題,不妨參考傳播學學家、行為科學家等等的做法和觀點,看看怎樣才可令人踏出變革一步,改變以往因循不變的行為。
CUP
/
文化
/
2021.10.13
18
:
44
【CUPodcast】克服心理障礙 踏出改變一步
精神健康
心理
心理学
改变
沟通
「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分析人類抗拒改變的原因,並就各種障礙提供合適的因應之法,促使改變出現。除了上集談及的抗拒心理,「敝帚自珍現象」、距離、不確定性,還有佐證,都是阻止人類尋求改變的障礙。要克服這些微小而實在的問題,不妨參考傳播學學家、行為科學家等等的做法和觀點,看看怎樣才可令人踏出變革一步,改變以往因循不變的行為。
CUP
/
文化
/
2021.10.06
18
:
45
【CUPodcast】消除抗拒心理小技巧
社会
精神健康
心理
心理学
沟通
习惯
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少固執、不願改變的人。「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解釋人類心理機制為何抗拒改變,又如何可以令人克服慣性,從而改變行為。其中,「抗拒心理」是不少人尋求改變的障礙。了解抗拒心理,善用「提供選項」、「循循善誘」、「凸顯差距」和「由理解著手」這 4 個小技巧,便能大大改善溝通質素,讓一眾老頑固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CUP
/
文化
/
2021.09.08
18
:
44
【CUPodcast】然後呢?趨吉避凶的二階思考
精神健康
心理学
雖然人不能預測未來,但只要運用「二階思考」,根據所有可得的資訊,全面考慮可能的結果,再超前思考相關結果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就可以為往後的日子節省大量時間。
CUP
/
文化
/
2021.08.31
18
:
44
【CUPodcast】「條友真係唔識㗎喎」:剃走個人偏見的「漢隆剃刀」
社会
精神健康
心理学
「漢隆剃刀」(Hanlon’s Razor)是一種協助人類理性思考,避免墮入確認偏誤的思維模型。它的原則是:如果一件事可以用愚蠢或大意來解釋,就不應該歸咎於惡意。漢隆剃刀提醒我們,人人都會犯錯,通常是出於無心之失,多於是惡意或故意。這種思維模型能防止我們對人不對事,以個人喜惡誤判他人的行事動機。
CUP
/
文化
/
2021.08.17
18
:
44
【CUPodcast】能力圈思維模型: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嗎?
社会
精神健康
心智
心理学
由 Shane Parrish 撰寫的新書「思考的框架」介紹了九種不同思維模型,其中一種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圈」。當人處身在能力圈內時,我們會清楚知道自己知道甚麼、不知道甚麼、有甚麼資訊可以透過特定方法取得,有甚麼是不可控制的。為了更貼近現實,我們必須透過掌握自己的能力圈邊界,突破自尊心可能帶來的窒礙。對自己更誠實,才能理解現實世界的狀況,避免誤判。
CUP
/
文化
/
2021.08.10
18
:
44
【CUPodcast】遠離偏誤,鍛鍊智慧:甚麼是思考模型?
社会
精神健康
心理学
机率
逻辑
要聰明地繞過認知偏誤,更理性、全面地分析事物,作出更好的決策,我們需要合乎現實的思考模型(mental models)。實用的思考模型簡化了世界運行的部分原則,讓我們不用事事深究,就能推導出因果關係、類比等,有助我們更理解世界,作出更好的決策。
CUP
/
文化
/
2021.08.03
18
:
44
【CUPodcast】重新掌握身心連結:PTSD 的復原幽徑
社会
精神健康
心理学
創傷後壓力症(PTSD)患者的問題徵結,在於創傷畫面令他們活在過去,感受不到當下,嚴重者甚至有解離的情況,無法感受身體與情緒。若無法感受,要患者宣之於口,實在強人所難。因此,PTSD 患者要先理解自己,才能重新與最深處的自我連結,而復原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識地掌握自己的呼吸。
CUP
/
文化
/
2021.07.27
18
:
44
【CUPodcast】缺乏安全感的心靈,如何波及身體?
社会
精神健康
心理学
早在 1872 年,達爾文已經提出, 內臟與大腦透過「肺胃神經」密切相連,情緒激動時,大腦與內臟之間會有很多交互作用及反應。牽腸掛肚、撕心裂肺的感覺有其確據,1994 年,美國學者史提芬.伯格斯提出「多元迷走理論」,指出人類面對威脅、缺乏安全感時的三種生理狀態,與社會連結、安全需求尤其相關,有助理解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身心狀況。
CUP
/
文化
/
2021.07.20
18
:
44
【CUPodcast】一再經歷:PTSD 患者的大腦
社会
精神健康
创伤
大脑
心理学
作為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科普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帶領讀者由生理到心理全面認識病症。要理解患者大腦發生的問題,必須先由大腦的基本構成說起。創傷後壓力症令大腦負責過濾感官訊息的視丘,以及塑造意識覺知、抑制衝動反應的額葉受損,令人失去時間感, 腦中盡是無助、恐懼等情緒。更甚者,即使創傷已成過去,平日已經能如常生活,但當創傷畫面毫無預警地侵佔腦海,大腦又會回復到創傷一刻的混亂狀態。
CUP
/
文化
/
2021.07.13
18
:
44
【CUPodcast】面對創傷,人人反應大不同?
社会
精神健康
创伤
心理学
人作為韌性極高的物種,無論遭逢任何困難,我們總能找到生存下去的辦法。然而,過程中不免經歷各自的創傷,不論是環境使然,或是家庭累積下來的問題,都有可能成為成長中的痕跡。面對創傷,有人會遷怒於他人、有人腦袋會一片空白,甚至以失憶應對。
CUP
/
文化
/
2021.07.06
18
:
44
【CUPodcast】馬斯洛的晚年發現:自我實現不是終點
精神健康
心理学
自我实现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
年輕時的馬斯洛對神秘主義深惡痛絕,認為即使是所謂的「神秘體驗」,仍能以理性解釋,從人類角度出發,故畢生致力完成其需求層次理論。然而,晚年時期的馬斯洛發現人類最終的追求並非以自我實現作結,便在臨終時傾盡心力建構有關「超越」的論述。
CUP
/
文化
/
2021.06.29
18
:
44
【CUPodcast】人類需求有高低之分嗎?
社会
精神健康
心理学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
馬斯洛將所有需求歸為兩大類別:匱乏需求與成長需求。匱乏需求關乎個體生存,例如安全、連結與自尊。當匱乏需求得到一定滿足,人就會傾向追求成長需求:探索世界,學習「存有之愛」,找尋個體目的, 達到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各需求之間沒有高低之分,人類滿足各種需求是一種整合與完善自我的過程。但他強調,雖然需求沒有高低之分,但在追求目的前,應先滿足一定程度的安全需求,否則會帶來不良後果。
CUP
/
文化
/
2021.06.22
18
:
44
【CUPodcast】通識科都搞錯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精神健康
心理
心理学
自我实现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
在中學通識科的教科書、管理學書籍或是作家撰寫通識專欄的文章,都一再出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的金字塔圖表,指出人有五大需求,當底層需求得到滿足後,人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然而,金字塔圖表從來不是馬斯洛的旨意。
CUP
/
文化
/
2021.06.15
18
:
44
【CUPodcast】盗竊與走路也能進入心流?
精神健康
心理学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與不同專長的人士訪談,發現無論從事甚麼活動,要發生最佳體驗(Optimal experience)都有共通條件;而心流作為中立的精神狀態,並不帶任何道德元素,連盗竊都可以產生心流,過度沉溺亦會影響生活。另外,心流活動不一定講求專業技術,即使簡單如走路,透過掌握環境與對自己的觀察,亦能成為心流活動。
CUP
/
文化
/
2021.06.08
18
:
46
【CUPodcast】要達忘我境界,先要控制自己?
精神健康
心理学
注意力
要改善生活品質,除了從改變外在環境的感官刺激著手,掌握自己的內心活動同樣重要。「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花了 25 年時間,鑽研心流背後的機制與心理。概括而言,想要進入心流狀態,首先要掌握意識,即自己的內在生活;要掌握意識,則要具備隨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篩選與個人目標符合的外在資訊。掌控內在生活,爾後才會理解心流狀態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