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05.01
18:43
CUP  /  文化

初蒞西班牙報到:這個國家幾不錯

1 年半前左右,我開始落腳在西班牙生活;伴侶是馬德里人,我也就以馬德里為基地。這樣下來有數次被問到「你喜歡西班牙嗎?」我的回答都是正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作為遊客到現在定居下來,西班牙持續給我一種多元、豐富的感覺。沒有甚麼「至上」主義,對不同族裔的人也算很接納。

更多文章
Moyashi:集體回憶凋零後,香港會是個神話

有人認為入鄉隨俗,盡力融入當地社區是應該的;有人認為政治訴求也許無法長期維持,但香港人起碼需要保留自身的文化和語言。兩者未必矛盾,只不過現實執行之際多有衝突,因為每個人對「融入當地」的意義都有差異,更基本的問題是所謂「自身文化」到底是甚麼。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將尋根系列」1 —— 接通世代的鴻溝

人在異鄉,在認識到新朋友時,連繫華人文化的,原來還是最傳統的共通語言。如果「第三類接觸」說宇宙不同文明的共通語言是音樂,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言就是麻將。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幼童爸媽的猶豫 —— 何時上學?

24 小時照顧幼童的確需要很多勞力、耐性和心機。雖然曾經是老師,但自問不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我也很容易因兒子的無心之失而生氣。儘管有這麼多送兒子上學的理由,我們還是選擇讓他多留在家中 1 年。 查看文章

酷熱難耐,已經是人口移民的理由

近日天氣酷熱難耐,勞工處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引起不少討論,但氣候研究學者所爭論的,是面對全球不斷升溫的趨勢,究竟酷熱是否已經構成移民的因素? 查看文章

A 先生眼中的西班牙

上回提要,初到西班牙的我,主要見到西班牙的多樣豐富,另一邊廂,出生和居於馬德里近半個世紀的丈夫 A 先生,見到的西班牙卻是一個四分五裂、完全不團結的國家。 查看文章

【搶人才】新加坡貴租嚇跑外國人?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當地的平均租金價格在去年飆升 30% 之多。住屋開銷暴漲,連高薪厚職的外籍人士也吃不消,近月開始出現移居潮。當前現象,令人關注這個吸引大批外資和人才的東南亞國家,會否失去作為亞洲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查看文章

帶媽媽閒逛倫敦公園

倫敦是英國生活消費最高的城市,加上近年通脹嚴重,出外消費有時會超出預算,但帶家人出外還是有不少免費活動。倫敦的公園是我的首選,公園多而大,而且草地可以任坐任走,最適合一家大小和有寵物的朋友。 查看文章

在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

我認為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英國人很清楚明白日常生活充滿荒謬滑稽的事情,亦不介意把這些瘡疤狠狠割開,然後極盡辛辣地公諸人前。可是,英國人會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又並不必然,因為這種讓人死不去的不便,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樂過活的秩序。 查看文章

我認識的兩個香港 20 後的在英生活

想起他們昔日的孩子氣,轉眼間,已離鄉別井,照顧自己的大小事,不禁有點感觸。20 出頭沒有太多的顧慮和包袱,可以嘗試更多的新事物。他們渴望分享心中的掙扎,而我也樂意當這個樹洞。 查看文章

為自由,為未來:俄羅斯孕婦的南美分娩潮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受到西方社會制裁以至孤立。低下階層仍在國內為經濟不景而苦,有能力者則已紛紛外遊「避戰」,像對這場戰爭保持中立的泰國,自去年秋季吸引大批俄國旅客。與此同時,數以百計孕婦遠赴阿根廷,卻非為了一己享受,而是替子女尋求多一本護照,以及多一份自由。 查看文章

在英國度過亂中有序的第二年

倫敦的文化多元,也令我感受到身份政治之複雜,到真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共存,就體現權力關係如何在身體和生活環境之中游動。身份建構大抵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我也不急於在離開香港的第 2 年就要找到答案,反而有一絲絲期待這種亂中有序的狀態,會把我塑造成一個怎樣的人。 查看文章

移居英國後,隨時區改變的運動習慣

移居英國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改變是體育習慣。在香港,可以在家工作的話,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會打開 NBA League Pass,一邊看球,一邊煮早餐;有時候 ViuTV 會有直播,可以聽到張丕德和翁金驊的旁述,感覺就更加親切。而且美國分東西岸時間,我可以看完東岸賽事就緊接西岸。我通常工作到傍晚,就會換上戰衣,到樓下打籃球,然後沖涼、吃晚飯,一日復一日。 查看文章

搶人才的 DNA:該如何評估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

在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強調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其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又指,香港有美貌有智慧,具吸引人才的 DNA。究竟政府會推出甚麼實際措施「搶人才」,該些措施又會如何實踐,市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近年學界就進行過一些研究,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ness)。 查看文章

短住倫敦社會房屋的第一身觀察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查看文章

逆流南下:旅居墨西哥城的美國數碼牧民

遙距辦公的流行,造就了大量數碼牧民,以電腦工作,以四海為家。其中部分人從美國南下,旅居於墨西哥同名首都,白天在咖啡廳和公園敲鍵盤,晚上於餐廳及酒吧享受人生。他們為墨西哥城帶來更多的收入,還有更高的房租和更吵的環境。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有了生機,惟從中獲益的本地人僅限少數。 查看文章

2019 年後的移民潮,香港共同體的尺度重構

近年,講到「尺度重構」,其中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大灣區」規劃,提及如何把香港在內的城市,模擬和塑造成一個新的經濟、文化、政治單位。可是 2019 年後,中港因疫情通關無期時,香港人以自己的雙腳投票,自行來一次「尺度重構」,當經驗擴大,就不會回頭。香港未必是世界級的城市,但香港人會是世界級的共同體。 查看文章

紳士大哥:牛油戰爭擊中英國新移民內心軟肋

早陣子的「牛油戰爭」原本只是親中媒體藉故炒作,以 1 公斤裝牛油混淆視聽,誤導英國物價高得離譜。如此無水準的報道,立即就被揭穿當中謬誤,但此也觸動了一眾移英港人的神經,紛紛羅列在外地生活開銷低廉的證據,並隨之順道炫耀英國生活的美好。如此一來,又演變成移英派和留港派的爭論,雙方各有主張、據理力爭,但這種爭拗的背後,最大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查看文章

茶里:台灣人總說,我們台灣很小

每一次只要在台灣人面前提及「台灣真的很大欸」,他們的反應一定是瞪大雙眼,回你一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說」,屢試不爽。 查看文章

Moyashi:在家工作,不如搬去滑雪場

當 2 年前疫情開始之際,筆者曾經跟日本的朋友開玩笑,說到鄉下避疫的民眾可以重構日本的人口分佈,為東京一極集中的城鄉差距問題帶來希望。豈料一語成讖,真的出現了從市中心向地方城市移出的人群。雖然數量並沒有大到可以稱為「人潮」,但的確打破了東京的集中定律。 查看文章

紳士大哥:移民不想融入新環境是否荒謬可笑?

我曾經也有感覺不解,為甚麼去到一個新的地方還要圍爐自封?然而思前想後我就明白了,最簡單一句話,就是這批近日移民英國的人,根本就不想離開香港。 查看文章

茶里:在台灣很平常,在香港卻很罕見的事

其他地方的人都說,子女長大後就會各散東西,在香港卻反其道而行,子女跟父母同住一輩子是常態。但這是因為香港的子女特別孝順、特別顧家嗎?倒也不是,歸根究底,都是出於一個「窮」字。 查看文章

茶里:港仔搬來台灣後的日常娛樂

先不說騎車到哪裡玩,光是「騎車」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娛樂。第一次感受到騎車那速度感後我就上了癮,然後專挑一些路又大又直的地方極速狂飆(利申:都是在法定的車速之下),那種迎風奔馳的舒爽感覺讓人一掃悶氣。就這樣偶爾騎到山上看風景、閒時騎到海邊看夕陽,真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查看文章

茶里:適合邊緣人居住的台灣

小時候以為自己對私人空間的需求不大,覺得每天外出交際、到處人擠人、跟家人同住到中年是人生常態。直至長大後認識多了其他國家的人,才發現不是我不需要私人空間,而是香港根本不允許人有私人空間。 查看文章

移居體驗團:讓都市人認清鄉郊生活

近年不少日本人厭倦繁囂,不惜辭工搬家,從大都會遷到小城鎮。隨著遙距工作在疫下普及,「歸園田居」變得更加吸引。但鑑於曾有部分個案承認,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太大而後悔,一些地方政府遂舉辦「移居體驗團」,帶有意搬來的家庭看清當地好的壞的,消除一切「美麗的誤會」。 查看文章

2021 年,我隻身前往英國去

不過 2021 年,我還是隻身離開香港前往英國去。一來收到英國大學的博士取錄,二來我清楚明白到,在香港已難以有所謂的發展空間。 查看文章

茶里:香港人都怎麼認識台灣?

據說台灣的鄉土劇常有誇張、不合理的情節,每次台灣人看見後都會擷取下來放在 YouTube 上恥笑,從而爆紅。記得有一陣子,網絡四處都充斥著男主角被貨車撞飛的「麥可」梗、一位大叔會在生氣時把橘子捏爆的「恰恰」梗,或是大媽受傷送院後紗布被包在頭髮上的「頭髮骨折」梗。 查看文章

多元韓國:鄉鎮「被迫」國際化?

韓國出生率持續下降,國際婚姻卻愈發普及,為人口帶來不少「外援」。去年多元文化家庭的新生兒佔整體 6%,創歷史新高,最多母親來自越南及中國,分別佔 38.8% 及 17.7%,當中不少居於首爾以外的鄉鎮。為方便他們適應生活,地方政府及組織推出多種外語服務,變相推動國際化。 查看文章

茶里:充滿歡樂的台灣汽車駕訓班

聽說台灣駕訓班有個都市傳說,就是男學員必定被「放生」,很多都只有在頭一堂見過教練,剩下的日子都是自己在場內練習,甚至要幫助指導其他學員。本來我對這些傳聞都一笑置之,但仔細一看,幾乎每個男學員的車上還真的都沒有教練跟著,而女學員的教練則是每堂準時報到。 查看文章

茶里:宜蘭計程車驚魂記

宜蘭有「雨都」之稱,一年有超過 200 天都在下雨。當年仍住在香港的我到訪過好幾次,發現果真如此,不論是甚麼季節、甚麼時間,它的天空都沒有放晴過。雖然不便旅遊,但也有種莫名的浪漫氣息。但沒想到,我卻在這裡遇上了來台灣旅遊時最可怕的一段經歷。 查看文章

茶里:不可思議的台灣機車駕駛考試班

坦白說,即使考到機車駕照,我也不敢立刻上路。一來它的考試真的太容易就能通過,二來一開始自己騎車來考試的人太多,讓人不禁懷疑路上還有多少人無照駕駛。想到網絡上一堆「三寶駕駛」(台灣人對危險駕駛者的戲稱),除了害怕會被三寶撞、也害怕自己會變成另一個三寶。 查看文章

茶里:「移居」與「旅遊」的分別

論語言、論文化、論生活模式,台灣的確是世界上與香港最相似的地方。但要說到移居,跟旅遊比可真是差天共地了。 查看文章

茶里:我在台灣報案的經歷

做完筆錄後,警察叫我這幾天開手機等消息,然後就請我先回家了。我把這件事跟房東說了後,便開始搜尋有沒有好騎的摺疊單車,讓我騎完後能直接帶回家,想藉由消費沖淡一下遺失單車的不快感。但很意外的,三天後,警察便致電我說單車和犯人都找到了。 查看文章

茶里:港仔最常被台灣人問的 3 個問題

每次跟台灣朋友們解釋時,我都要講到口沫橫飛、七情上面,差點要跪在地上,他們才會相信「你們家的一個廚房幾乎都要比我們的家大」。 查看文章

茶里:讓人畢生難忘的台灣夜市飯糰

如果要說我最喜歡的夜市食物,我會說是烤雞屁股;但如果要說我最難忘的,卻是飯糰。 查看文章

移民會幸福嗎

人離鄉賤、二等公民…… 這是過去一年,不少嘲諷港人移民的評論。但「心態決定境界」,移民者如何看待、適應異地新生活,才是最重要。「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特約作家 Arthur C. Brooks,就探討移民怎樣在新天新地找到幸福。 查看文章

茶里:讓香港人最驚訝的台灣交通 3 大奇景

相信就算不是住在台灣的人,也聽聞過台灣交通的可怕之處。本來網絡上的各種笑話,我也只是笑笑就好,但實際騎機車在路上,才發現那些梗圖只是冰山一角。以下是我在台灣路上騎車兩年、被車撞過一次的個人分享。 查看文章

茶里:我在台灣吃過的港式料理

不知道台灣人是不是誤會了香港人很喜歡吃三色豆,有好幾次我居然在燒賣內吃到,而且還是青豆放得最多,讓我差點吐出來。炒飯就算了,至少遞上來時我還能看見它們,可以逐顆逐顆挑走;但混在燒賣餡內,要食客咬開才發現「中伏」,真的是罪大惡極。香港的燒賣,是絕對絕對不會混進三色豆的! 查看文章

茶里:5 件我住在台灣後才知道的事情

實際居住 3 年後,台灣讓我意想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今天就來說說最讓我感到有趣的 5 件事吧。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