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03.15
18:42
CUP  /  文化

帶媽媽閒逛倫敦公園

倫敦是英國生活消費最高的城市,加上近年通脹嚴重,出外消費有時會超出預算,但帶家人出外還是有不少免費活動。倫敦的公園是我的首選,公園多而大,而且草地可以任坐任走,最適合一家大小和有寵物的朋友。

更多文章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5

This is the last part of my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ttentive readers might be puzzled by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article, given that I have explored all eleven London tube lines already. However, a number of other lines are also incorporated on the London tube map, and it would be fitting to recognis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帶著兒子輕鬆遊峰區 —— Heights of Abraham

英國 10 月尾就是冬令時間的開始,隨著日照時間愈來愈短,天氣逐漸寒冷,出外的動力自然會大大減低。剛過去的週末,氣溫已經下降了,但我們趁日照時間還是比較長,再多來一個 3 日 2 夜的休閒 staycation,從倫敦自駕北上峰區(Peak District)。 查看文章

床蝨肆虐巴黎後,下一站會隨行李到倫敦?

巴黎受床蝨爆發困擾,大批短片及圖片顯示床蝨聚集在火車及巴士座位上。由巴黎前往倫敦的歐洲之星火車車程只需兩個多小時,倫敦市長簡世德擔心蟲患會蔓延到該市的交通網絡,通勤者亦大感恐慌,不敢坐地鐵的布椅。有專家認為床蝨容易隨行李前往各處,恐難以避免爆發蝨患。 查看文章

英澳紐店舖失竊激增,不只因為生活難捱

近日「彭博」報道,店舖盜竊案在澳洲和紐西蘭大幅增加,而且愈發猖狂、暴力和有組織,令兩國每年損失估計近 100 億澳元。無獨有偶,「經濟學人」日前亦指英國店內扒手激增,時裝連鎖店 Primark 表示利潤因此減少,零售集團 John Lewis Partnership 的主席甚至形容為「流行病」。生活成本飆升或是共通成因,但恐怕並非唯一且最大元凶。 查看文章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4

In the first three parts of my current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Underground, I have examined eight of its eleven lines, including the likes of the vociferous Jubilee Line, the sluggish Circle Line and the ghostly Northern Line.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e remaining three tube lines on the network: Hammersmith & City, Metropolitan and Bakerloo. 查看文章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3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 of my current series of articles, I have discussed the quintessence of six London tube lines and likened each of them to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I am excited to continue this musical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network in the British capital.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e Northern and District Lines and explore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qualities. 查看文章

Moyashi:集體回憶凋零後,香港會是個神話

有人認為入鄉隨俗,盡力融入當地社區是應該的;有人認為政治訴求也許無法長期維持,但香港人起碼需要保留自身的文化和語言。兩者未必矛盾,只不過現實執行之際多有衝突,因為每個人對「融入當地」的意義都有差異,更基本的問題是所謂「自身文化」到底是甚麼。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將尋根系列」1 —— 接通世代的鴻溝

人在異鄉,在認識到新朋友時,連繫華人文化的,原來還是最傳統的共通語言。如果「第三類接觸」說宇宙不同文明的共通語言是音樂,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言就是麻將。 查看文章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2

On 15 June, I published the first part of my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tube lines. In a nutshell, the Jubilee Line is a cacophonous monster, the Central Line is nothing short of a depressing nightmare, while the Piccadilly Line has attained the very attributes of a bemusing jester.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ree other lines and liken each of them to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that shares their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查看文章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1

Since it began operations back in 1863, the London Underground (colloquially known as The Tube) has consistently been one of the busiest metro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It has eleven lines and, having travelled on each of them frequently since I moved to London a year ago, I have discovered that every line was just lik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each with its own distinct musical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Some are more delightful than the others. Some are just not my cup of tea. But all of them paint a musical canvas that stretches and bolsters my imagination.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幼童爸媽的猶豫 —— 何時上學?

24 小時照顧幼童的確需要很多勞力、耐性和心機。雖然曾經是老師,但自問不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我也很容易因兒子的無心之失而生氣。儘管有這麼多送兒子上學的理由,我們還是選擇讓他多留在家中 1 年。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無償在酷熱中巡邏,只為保障野馬與遊人安全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 9 人義工團隊「Pony Patrol」(小馬巡邏隊),正努力保護阿薩提格島國家海岸的野馬。義工常在酷熱天氣及蚊叮蟲咬的惡劣環境下當值,無償解決馬與遊客的紛爭,保障彼此安全,讓人們可以好好遊玩,野馬可以如常生活。 查看文章

酷熱難耐,已經是人口移民的理由

近日天氣酷熱難耐,勞工處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引起不少討論,但氣候研究學者所爭論的,是面對全球不斷升溫的趨勢,究竟酷熱是否已經構成移民的因素? 查看文章

A 先生眼中的西班牙

上回提要,初到西班牙的我,主要見到西班牙的多樣豐富,另一邊廂,出生和居於馬德里近半個世紀的丈夫 A 先生,見到的西班牙卻是一個四分五裂、完全不團結的國家。 查看文章

初蒞西班牙報到:這個國家幾不錯

1 年半前左右,我開始落腳在西班牙生活;伴侶是馬德里人,我也就以馬德里為基地。這樣下來有數次被問到「你喜歡西班牙嗎?」我的回答都是正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作為遊客到現在定居下來,西班牙持續給我一種多元、豐富的感覺。沒有甚麼「至上」主義,對不同族裔的人也算很接納。 查看文章

【搶人才】新加坡貴租嚇跑外國人?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當地的平均租金價格在去年飆升 30% 之多。住屋開銷暴漲,連高薪厚職的外籍人士也吃不消,近月開始出現移居潮。當前現象,令人關注這個吸引大批外資和人才的東南亞國家,會否失去作為亞洲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查看文章

帶媽媽逛英國超市見聞

師奶們愛逛超市,我媽也不例外。媽在香港也逛盡區內超市,她的宗旨很清晰 —— 哪家超市有抵買的東西,她就會到哪家。這 3 星期她訪英的節目離不開逛超市,我也安排她到英國的 10 大超市打卡。她現在知道:愛逛超市的,不會到便利店版的超市。只有規模大的超市才能滿足我們購入不同種類食材和物品的需要。 查看文章

書店們:花開花落

位於旺角花墟的書店「閱讀時代」,將於 3 月底結業,今次就以「花開花落」為題。正值春暖花開的日子,人們忙著飛往日本賞櫻花;在本地,也有木棉花、風鈴木、杜鵑花等燦爛盛放。這令人想到萬物有時,花期也有終結的時候,開到荼蘼後,眾花也無可避免地凋謝零落。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尋找萊斯里普(Ruislip)的軌跡

每個天氣好的星期日,我們都會帶兒子到近郊地方玩,除了可以讓他「放電」,也希望帶他出外見識。萊斯里普(Ruislip)是其中一個我們喜愛的地方,更有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Ruislip 屬於大倫敦的希靈登區(Hillingdon),在倫敦市中心的西北面。20 世紀初,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在 Ruislip 開設車站,這個小村莊便開始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很多人到 Ruislip Lido。 查看文章

林喜兒:黑暗的倫敦 —— 踩鋼線的警探

Luther 也像 Benedict Cumberbatch 版的 Sherlock 一樣,走遍倫敦大小街頭,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倫敦,看第一、二季更被這個陰暗的城市嚇怕,感覺走在街上隨時有危險。Luther 就是在既有的方程式上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永遠穿著灰絨長外套的 Luther 是個瘋狂的警探,為了緝兇不惜一切,踩著鋼線行事。 查看文章

在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

我認為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英國人很清楚明白日常生活充滿荒謬滑稽的事情,亦不介意把這些瘡疤狠狠割開,然後極盡辛辣地公諸人前。可是,英國人會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又並不必然,因為這種讓人死不去的不便,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樂過活的秩序。 查看文章

我認識的兩個香港 20 後的在英生活

想起他們昔日的孩子氣,轉眼間,已離鄉別井,照顧自己的大小事,不禁有點感觸。20 出頭沒有太多的顧慮和包袱,可以嘗試更多的新事物。他們渴望分享心中的掙扎,而我也樂意當這個樹洞。 查看文章

【合眾人之力】將廢棄橋改建成高架公園

倫敦正仿效巴黎及紐約的棄用鐵路建設改裝計劃,將市中心一段廢棄高架鐵路,改造成「空中公園」。經過居民、企業、政治家及捐助者 5 年來的規劃、設計及籌款,地方規劃當局終於準備批准肯頓高架公園(Camden Highline)的首階段工程。 查看文章

為自由,為未來:俄羅斯孕婦的南美分娩潮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受到西方社會制裁以至孤立。低下階層仍在國內為經濟不景而苦,有能力者則已紛紛外遊「避戰」,像對這場戰爭保持中立的泰國,自去年秋季吸引大批俄國旅客。與此同時,數以百計孕婦遠赴阿根廷,卻非為了一己享受,而是替子女尋求多一本護照,以及多一份自由。 查看文章

在英國度過亂中有序的第二年

倫敦的文化多元,也令我感受到身份政治之複雜,到真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共存,就體現權力關係如何在身體和生活環境之中游動。身份建構大抵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我也不急於在離開香港的第 2 年就要找到答案,反而有一絲絲期待這種亂中有序的狀態,會把我塑造成一個怎樣的人。 查看文章

Moyashi:拆掉你的公園

日本長野市政府最近發表,要將位於青木島町的一個小公園拆掉。這本來只是一宗無關痛癢的地方行政小事,但經過社交媒體持續發酵後,竟然變成全國新聞。原因是市政府下達拆毀公園決定的理由,是有一家人投訴小孩的玩耍聲音太吵。 查看文章

倫敦物價貴?通脹下的超市心得

不少慳錢方法都需要時間去實踐。如果你的時間比金錢貴的話,我也同意你應該花時間在別的事上。的確,我這種全職家庭主婦才有時間到處格價,相信上班一族都選擇慳的是時間。這次分享一些關於本地超市慳錢的小發現。 查看文章

在倫敦市中心的小綠洲,與小朋友的農場之旅

移民前,我們都愛到郊外。香港雖小,但也有不少小農場,我們喜歡到錦田的雷公田村飲農場鮮奶和餵綿羊。來到這個城市,我們都想找一個綠洲。這個位於東倫敦 Isle of Dogs 中心的農場正正就是我們想找的綠洲,Mudchute 有 32 英畝,相等於 18 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有超過 100 隻動物。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拯救老倫敦煤氣燈

現代社會普遍使用電燈,但倫敦仍保有不少特色煤氣街燈。即使曾多次出現全數更換成電燈的提議,最終因為古蹟愛好者及居民發起運動,成功令這些歷史重要遺產留下來,繼續默默地照亮倫敦。 查看文章

移居英國後,隨時區改變的運動習慣

移居英國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改變是體育習慣。在香港,可以在家工作的話,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會打開 NBA League Pass,一邊看球,一邊煮早餐;有時候 ViuTV 會有直播,可以聽到張丕德和翁金驊的旁述,感覺就更加親切。而且美國分東西岸時間,我可以看完東岸賽事就緊接西岸。我通常工作到傍晚,就會換上戰衣,到樓下打籃球,然後沖涼、吃晚飯,一日復一日。 查看文章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如何包容神經多樣性?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查看文章

我的沒有如果:一位移英港媽的日常

我是 LonKongMaMa,在倫敦定居了 8 個月的全職媽媽。結婚前,我媽從來都不要求我做家務。婚後,有工人姐姐打理家務。很慚愧,我的確是名正言順的溫室小花。唉,連媽都質疑我移民後是否能應付得到。 查看文章

搶人才的 DNA:該如何評估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

在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強調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其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又指,香港有美貌有智慧,具吸引人才的 DNA。究竟政府會推出甚麼實際措施「搶人才」,該些措施又會如何實踐,市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近年學界就進行過一些研究,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ness)。 查看文章

19 世紀公使館擄人風波:孫中山倫敦蒙難記

領事館是一個國家派駐外地處理外交事務的機關,理論上職員受到外交豁免權,若果有案件在領事館內發生,所在國的司法機構往往難以追查,有時候甚至會引發外交風波。當中國正值晚清時期,經過一連串與列強的戰爭,被迫打開門戶,進入了世界體系後,在 1896 年就發生了一場知名領事館擄人風波 —— 革命黨領袖孫中山被綁架到大清駐倫敦公使館。 查看文章

短住倫敦社會房屋的第一身觀察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查看文章

BlackBox TV的独家VR系列《尖叫公园》将登陆Meta Quest 2平台

据TechCrunch报道,10月8日推出时,娱乐工作室BlackBox TV将在Meta Quest TV和Meta Quest 2头显的Meta Horizon Worlds中独家发布一个短篇系列。360°VR体验《尖叫公园》(Scream Park)将用户带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恐怖过山车。 查看文章

從一個專制社會走到民主國家:英國是一本很難唸的書

這幾年是英國很困難的時刻,由幾年前的「脫歐」,再到 COVID-19,緊接是俄烏戰爭,物價瘋狂飛漲,英鎊跌至大概是我出生以來最低位。很多人三餐不繼,要在糧食和能源之間二擇其一,連在位 70 年的英女王都駕崩了。這大抵是二戰以來,英國最壞的時代,但我有時在倫敦街上行走,很多英國人還是處之泰然,既來之則安之。 查看文章

英國皇室支持者,成倫敦旅遊業強心針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皇室支持者紛紛前往倫敦。女王靈柩車隊由機場移送到倫敦市中心,沿途人頭湧湧。當靈柩送往西敏廳後開放公眾弔唁,人龍長達十公里,人們排隊十數小時,只為向女王作最後致敬。當來自各地的人到來懷念這位在位長達 70 年的女王時,亦意外惠澤當地疲弱已久的旅遊業。 查看文章

逆流南下:旅居墨西哥城的美國數碼牧民

遙距辦公的流行,造就了大量數碼牧民,以電腦工作,以四海為家。其中部分人從美國南下,旅居於墨西哥同名首都,白天在咖啡廳和公園敲鍵盤,晚上於餐廳及酒吧享受人生。他們為墨西哥城帶來更多的收入,還有更高的房租和更吵的環境。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有了生機,惟從中獲益的本地人僅限少數。 查看文章

2022年,我帶著半歲的小孩來到英國

有時候我們都給自己上了枷鎖,對於社會既定的標準,似乎沒有定向地跟隨了。別人說一句建議的話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不需要實行。只有我們才最清楚自己想要甚麼。或許,不再跟別人交代自己的私事,我們會不習慣在沒有規範的生活;但當放開懷抱,其實還有一片新天地在等待我們探索。哪管好與否,也是一種嘗試。 查看文章

在倫敦南部,拜訪 MK 紅魔鬼查爾頓

作為一位正常的足球迷,提起「紅魔鬼」,相信會第一時間想起「魔性澎湃」的曼聯,但若果你同時是千禧年代的粵語歌迷,你可能會有另一個答案 ——「查爾頓成為紅魔鬼,二手衫成為好東西」。在 2021 年,我移居倫敦的時候,一開始便住在南部的查爾頓,因為住宿比起其他地區便宜,同時又離市中心不遠。在查爾頓的經歷,某程度就定義了我對英國的第一印象。 查看文章

倫敦的皮卡迪利圓環,疊馬的穆斯林巡遊

8 月 8 日,我本來要到泰晤士河南岸吃飯,走到倫敦市中心,大約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it)一帶,被一場大型的穆斯林巡遊所震懾。男女老幼的穆斯林,清一色穿上黑色衣服,打鑼打鼓,揮舞大型旗幟,播放的音樂很有氣勢,夾在人群中間,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個異域國度。後來接到義工糾察隊發放的傳單,才知道那天是伊斯蘭教曆的阿舒拉節(Ashura)。 查看文章

倫敦搵屋難:一名建築人找房子的經歷

旅居倫敦差不多 1 年,一直合租的室友不久前在雷丁覓得住處,9 月便會遷入新居,於是我也順道找個新地方,轉換一下環境。不過,自 3 月倫敦取消所有防疫限制後,工作、讀書、旅遊的人紛紛回來,租屋的需求一下子又變得緊張。 查看文章

2019 年後的移民潮,香港共同體的尺度重構

近年,講到「尺度重構」,其中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大灣區」規劃,提及如何把香港在內的城市,模擬和塑造成一個新的經濟、文化、政治單位。可是 2019 年後,中港因疫情通關無期時,香港人以自己的雙腳投票,自行來一次「尺度重構」,當經驗擴大,就不會回頭。香港未必是世界級的城市,但香港人會是世界級的共同體。 查看文章

紳士大哥:牛油戰爭擊中英國新移民內心軟肋

早陣子的「牛油戰爭」原本只是親中媒體藉故炒作,以 1 公斤裝牛油混淆視聽,誤導英國物價高得離譜。如此無水準的報道,立即就被揭穿當中謬誤,但此也觸動了一眾移英港人的神經,紛紛羅列在外地生活開銷低廉的證據,並隨之順道炫耀英國生活的美好。如此一來,又演變成移英派和留港派的爭論,雙方各有主張、據理力爭,但這種爭拗的背後,最大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查看文章

茶里:台灣人總說,我們台灣很小

每一次只要在台灣人面前提及「台灣真的很大欸」,他們的反應一定是瞪大雙眼,回你一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說」,屢試不爽。 查看文章

與英國人酒聚:說不清的尷尬和隔閡

倫敦是一個極度國際化的城市,大學的環境更甚。我的生活圈子幾乎沒有英國人,2 位論文導師是澳洲人和西班牙長大的蘇格蘭人,做研究助理的老闆是愛爾蘭人,然後比較熟絡的宿友和同學是香港人、意大利人、芬蘭人、日本人、巴基斯坦人。我感覺這 6 年,甚至更長時間,我都可以用「香港人」的身份在英國定居,而同時有豐富的社交生活。而我也不肯定 20 年後,身邊的人又會否視我為英國人。 查看文章

在倫敦,與第三文化小孩相遇

來到倫敦,才學會了一個社會學術語「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泛指一些在性格形成期間,沒有生活在父母祖國的小朋友。從前,第三文化小孩的父母可能是跨國商人、外交官,又或者是傳教士,但在全球化之下,跨國移民的門檻低了,「第三文化小孩」也變得愈來愈普及。 查看文章

Moyashi:在家工作,不如搬去滑雪場

當 2 年前疫情開始之際,筆者曾經跟日本的朋友開玩笑,說到鄉下避疫的民眾可以重構日本的人口分佈,為東京一極集中的城鄉差距問題帶來希望。豈料一語成讖,真的出現了從市中心向地方城市移出的人群。雖然數量並沒有大到可以稱為「人潮」,但的確打破了東京的集中定律。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