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 4 點鐘日落,剛好是香港踏入新年的時刻。在 2021 年,倫敦最後一束光下,我們用手機上香港天文台,以香港時間倒數一次。十、九、八…… 三、二、一,一班人自 high 地相擁,然後說聲 Happy New Year,旁邊的當地人則像巴特西公園的湖畔一樣平靜,釣魚的還是釣魚,談情的還是談情。
This is the last part of my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ttentive readers might be puzzled by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article, given that I have explored all eleven London tube lines already. However, a number of other lines are also incorporated on the London tube map, and it would be fitting to recognis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查看文章
瑞士國土 7 成面積是山區,分佈全國各地的纜車,即為遊覽山頂的便捷方法之一。然而出於經濟及氣候變化,瑞士各類纜車相繼終止營運,如何處置這些廢棄纜車,頓成地方當局難題。 查看文章
在真正留下大量納粹時代建築及記憶的柏林,如何處理這些「負罪」建築亦同樣棘手。市內的塔赫萊斯美術館(Kunsthaus Tacheles)於 1930 年代曾是納粹機關所在,現已再次改建成新商業及文化區 Am Tacheles 的中心,用途一改再改,爭議也隨之浮面。 查看文章
巴黎受床蝨爆發困擾,大批短片及圖片顯示床蝨聚集在火車及巴士座位上。由巴黎前往倫敦的歐洲之星火車車程只需兩個多小時,倫敦市長簡世德擔心蟲患會蔓延到該市的交通網絡,通勤者亦大感恐慌,不敢坐地鐵的布椅。有專家認為床蝨容易隨行李前往各處,恐難以避免爆發蝨患。 查看文章
近日「彭博」報道,店舖盜竊案在澳洲和紐西蘭大幅增加,而且愈發猖狂、暴力和有組織,令兩國每年損失估計近 100 億澳元。無獨有偶,「經濟學人」日前亦指英國店內扒手激增,時裝連鎖店 Primark 表示利潤因此減少,零售集團 John Lewis Partnership 的主席甚至形容為「流行病」。生活成本飆升或是共通成因,但恐怕並非唯一且最大元凶。 查看文章
In the first three parts of my current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Underground, I have examined eight of its eleven lines, including the likes of the vociferous Jubilee Line, the sluggish Circle Line and the ghostly Northern Line.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e remaining three tube lines on the network: Hammersmith & City, Metropolitan and Bakerloo. 查看文章
新加坡位處熱帶地區,城市高度發展,熱島效應對於城市氣溫影響很大。「紐約時報」報道,為應對氣候變化,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正在找方法為城市降溫,從建築設計入手,使城市變得更宜居。 查看文章
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攝氏 1.1 度。世界各地都引發了洪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日本在防災與抗災的技術與商業應用,正不斷受到關注。日本不僅大型企業,連新創公司也都已準備好將防災相關產品和服務,致力拓展到海外。 查看文章
受俄羅斯入侵影響,去年烏克蘭經濟萎縮 3 分 1,通脹率升了 4 分 1 以上,需要仰賴西方社會的數十億美元資助來替政府買單。但戰事持續至今,僅得靠近前線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樓市重挫,反觀西部的樓價增幅高達 75%,就連首都基輔北部的樓房也熱賣當中。為何漫天烽火之下,地産交易如此旺盛? 查看文章
9 月 8 日,摩洛哥發生 6.8 級地震,是當地至少 120 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超過 2,800 人死亡。如此強烈的地震在北非甚為罕見,但即使在經常發生地震的地區,仍難免傷亡嚴重。近日美國新聞網站 Vox 就整理了有關測量地震的最新資訊。 查看文章
1945 年 4 月 30 日,希特拉在德國柏林元首地堡自殺。蘇聯曾於 1947 年嘗試炸毀地堡,戰後 1949 至 1956 年又與東德拆除附近的帝國總理府。1958 年,東德更徹底拆除整座建築群。拆毀象徵希特拉掌權及最後留駐之地,能避免成為後世新納粹分子的朝聖地。不過在奧地利,如何處理其出生房屋成為棘手問題。 查看文章
不少居於小單位的港人,都會羨慕歐美地區的獨立大屋。但面對高按揭利率,成本有限的美國人也開始要退而求其次,選擇沒有飯廳及浴缸的小單位。縮小住宅面積在當地愈來愈普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房子不僅可助預算不足的買家圓上車夢,更可提高建築商的利潤,因行業目前正要應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及建築成本。 查看文章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 of my current series of articles, I have discussed the quintessence of six London tube lines and likened each of them to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I am excited to continue this musical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network in the British capital.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e Northern and District Lines and explore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qualities. 查看文章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突破 500 天,烏克蘭各處受到嚴重破壞,大批逃至外地的國民無家可歸。世界銀行估計重建費用多達 4,110 億美元,意味當地需要更省錢、省時、省力的方法,以迅速增加住屋供應。由烏國本土公司 HOMErs 設計的簡易組裝屋,或許會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查看文章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舊工業區,滿是荒廢的廠房和停車場,發展商計劃在這裡建造一座「木城」,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型的木材建築項目。現代木材結構建築好處多,既廉價且防火,採用木質建材更是應對氣候暖化的方案。 查看文章
去年冬天,我趁美國旅遊簽證尚未到期,就和家人從加拿大租車自駕前往美國來個短途旅行。我居住的城市,距離兩個美加邊境 —— Niagara Fall/Buffalo 及 Windsor/Detroit 要兩小時起計的車程,自駕遊來說是合理距離。加上有些老香港人推薦我去底特律參觀,介紹說在那邊購物抑或飲食都比多倫多優勝,我就聞名而去,看看到底大家口中的汽車、破產、罪惡之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查看文章
On 15 June, I published the first part of my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tube lines. In a nutshell, the Jubilee Line is a cacophonous monster, the Central Line is nothing short of a depressing nightmare, while the Piccadilly Line has attained the very attributes of a bemusing jester.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ree other lines and liken each of them to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that shares their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查看文章
我們成長的環境之中,不少建設也是在戰後才出現。從街市、學校、大會堂等日常生活的場所中,我們往往可從它們簡潔的結構及外表,辨認出這種被界定為「現代主義」(modernism)的風格。風格可以是很好的切入點去欣賞我們身邊的建築,但同時我們不應拘泥於教條去為這些建築定格。一座建築物之所以如此模樣,除了反映建築師本身的主意及其接受的訓練,也是取決於業主及用家,當時社會的態度以至地緣政治等形成。 查看文章
建築物及建築施工,佔全球能源使用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37%。在全球約四分之三國家已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的今天,逐步實現淨零建築也是重要一環。其中,生產石屎涉及使用化石燃料,將石灰和粘土的混合物加熱至 到 1,400 °C 以上;僅水泥行業就佔去 8% 全球碳排放量。尋找可持續建築材料替代石屎的建築師們便想到大麻。 查看文章
Since it began operations back in 1863, the London Underground (colloquially known as The Tube) has consistently been one of the busiest metro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It has eleven lines and, having travelled on each of them frequently since I moved to London a year ago, I have discovered that every line was just lik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each with its own distinct musical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Some are more delightful than the others. Some are just not my cup of tea. But all of them paint a musical canvas that stretches and bolsters my imagination. 查看文章
師奶們愛逛超市,我媽也不例外。媽在香港也逛盡區內超市,她的宗旨很清晰 —— 哪家超市有抵買的東西,她就會到哪家。這 3 星期她訪英的節目離不開逛超市,我也安排她到英國的 10 大超市打卡。她現在知道:愛逛超市的,不會到便利店版的超市。只有規模大的超市才能滿足我們購入不同種類食材和物品的需要。 查看文章
每個天氣好的星期日,我們都會帶兒子到近郊地方玩,除了可以讓他「放電」,也希望帶他出外見識。萊斯里普(Ruislip)是其中一個我們喜愛的地方,更有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Ruislip 屬於大倫敦的希靈登區(Hillingdon),在倫敦市中心的西北面。20 世紀初,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在 Ruislip 開設車站,這個小村莊便開始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很多人到 Ruislip Lido。 查看文章
Luther 也像 Benedict Cumberbatch 版的 Sherlock 一樣,走遍倫敦大小街頭,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倫敦,看第一、二季更被這個陰暗的城市嚇怕,感覺走在街上隨時有危險。Luther 就是在既有的方程式上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永遠穿著灰絨長外套的 Luther 是個瘋狂的警探,為了緝兇不惜一切,踩著鋼線行事。 查看文章
倫敦是英國生活消費最高的城市,加上近年通脹嚴重,出外消費有時會超出預算,但帶家人出外還是有不少免費活動。倫敦的公園是我的首選,公園多而大,而且草地可以任坐任走,最適合一家大小和有寵物的朋友。 查看文章
時移世易,陪伴我們成長的「舊區」,有很多建築物可能只會存在於歷史照片裡。「舊區」與我們一起成長、衰老,究竟它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查看文章
我認為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英國人很清楚明白日常生活充滿荒謬滑稽的事情,亦不介意把這些瘡疤狠狠割開,然後極盡辛辣地公諸人前。可是,英國人會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又並不必然,因為這種讓人死不去的不便,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樂過活的秩序。 查看文章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查看文章
土耳其南部與敍利亞北部經歷 7.8 級地震及連串餘震,死傷慘重。土耳其位處多個構造板塊邊界,強烈地震本非新鮮事物,但是次地震仍造成嚴重破壞。科學家擔心,該國西部的最大城市、人口 1,600 萬的伊斯坦堡,極有可能發生大地震,呼籲當地應開始為往後的強震做好準備。 查看文章
土耳其週一連續發生兩次強度 7 級以上的地震,超過 1.2 萬人喪生。不少現代高樓呈「熱香餅式」(Pancake mode)結構性倒塌,被詬病為傷亡慘重的主因。英國廣播公司(BBC)亦報道,一些近年興好、聲稱抗震且建築質素佳的大樓,同樣不敵地震而迅即崩塌。專家質疑,即使這次地震強烈,但建造得當的建築物,理應不易倒塌。 查看文章
倫敦的香港人在市中心的城市和伊斯靈頓學院辦了一個的年宵。伯明翰、曼徹斯特和諾丁漢等大城市都分別有年宵。可是,有別於香港,由倫敦出發到這些地方,動輒都要兩至三個多小時車程,交通費亦昂貴。於是,我們就決定好好享受今年在倫敦唯一的年宵。 查看文章
本文刊出之際,應該已經是農曆年初六,新年算是告一段落,但有關「新年」的爭論還不會完結。農曆新年的英語翻譯是「Lunar New Year」還是「Chinese New Year」?兩個翻譯似乎都通,但有在美華人不同意,一手把商場海報撕了下來,結果被警察帶走。 查看文章
這場年初一賀歲波,沒有外隊獻技,但有本地球隊的球員賣力爭標。不論是當日「壽星仔」、傑志青訓產品顏卓彬獲派正選上陣,磨練成大器,得以冠軍慶生綻放喜悅;或是東方門將、鐵漢葉鴻輝失落錦標,贏得最有價值球員獎也難忍男兒淚;還是其他的畫面,激情和感性都為這個年初一點綴。 查看文章
在華人社會,農曆新年向來被視為家庭團聚大節日。不過,在提倡「破四舊」的文革年代,過年卻一度被視為需要革除的舊風俗,被扣上虛偽迷信的罪名,甚至是「剝削階級套在勞動人民脖子上的精神枷鎖」,過年時加班工作更被奉為新習俗。 查看文章
以前在雜誌社工作時,每逢過年例必收到很多品牌送贈,專門設計的利是封。今年聽到朋友講這些利是封,在二手網站上炒賣得火熱,一些名牌子 10 個、20 個一包的利是封動輒 400、500 元,有些包裝精美一點的更炒賣至過千。那個利是封豈不是分分鐘值錢過裡面張銀紙? 查看文章
倫敦正仿效巴黎及紐約的棄用鐵路建設改裝計劃,將市中心一段廢棄高架鐵路,改造成「空中公園」。經過居民、企業、政治家及捐助者 5 年來的規劃、設計及籌款,地方規劃當局終於準備批准肯頓高架公園(Camden Highline)的首階段工程。 查看文章
2022 年許多名人過身,12 月連續傳來訃聞,有幾個捱久一點就能夠看見 2023 年的日出,例如英國時裝設計師 Vivienne Westwood,還有著名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查看文章
倫敦的文化多元,也令我感受到身份政治之複雜,到真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共存,就體現權力關係如何在身體和生活環境之中游動。身份建構大抵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我也不急於在離開香港的第 2 年就要找到答案,反而有一絲絲期待這種亂中有序的狀態,會把我塑造成一個怎樣的人。 查看文章
過去一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新冷戰對峙,還導致糧食及能源供應緊張,全球通脹不止。兩名美國國際關係專家在「外交政策」雜誌分析,2022 年可能是未來歷史教科書的新章節開端,那麼 2023 年將會是怎樣的一年,「世界和平」這個新年宿願有望成真嗎? 查看文章
不少慳錢方法都需要時間去實踐。如果你的時間比金錢貴的話,我也同意你應該花時間在別的事上。的確,我這種全職家庭主婦才有時間到處格價,相信上班一族都選擇慳的是時間。這次分享一些關於本地超市慳錢的小發現。 查看文章
移民前,我們都愛到郊外。香港雖小,但也有不少小農場,我們喜歡到錦田的雷公田村飲農場鮮奶和餵綿羊。來到這個城市,我們都想找一個綠洲。這個位於東倫敦 Isle of Dogs 中心的農場正正就是我們想找的綠洲,Mudchute 有 32 英畝,相等於 18 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有超過 100 隻動物。 查看文章
現代社會普遍使用電燈,但倫敦仍保有不少特色煤氣街燈。即使曾多次出現全數更換成電燈的提議,最終因為古蹟愛好者及居民發起運動,成功令這些歷史重要遺產留下來,繼續默默地照亮倫敦。 查看文章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查看文章
25 年前,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在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自治區城市畢爾包(Bilbao)開幕,掃走沒落工業區的陰霾,其外觀、感覺、氣味自始變得截然不同。 查看文章
我是 LonKongMaMa,在倫敦定居了 8 個月的全職媽媽。結婚前,我媽從來都不要求我做家務。婚後,有工人姐姐打理家務。很慚愧,我的確是名正言順的溫室小花。唉,連媽都質疑我移民後是否能應付得到。 查看文章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查看文章
領事館是一個國家派駐外地處理外交事務的機關,理論上職員受到外交豁免權,若果有案件在領事館內發生,所在國的司法機構往往難以追查,有時候甚至會引發外交風波。當中國正值晚清時期,經過一連串與列強的戰爭,被迫打開門戶,進入了世界體系後,在 1896 年就發生了一場知名領事館擄人風波 —— 革命黨領袖孫中山被綁架到大清駐倫敦公使館。 查看文章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查看文章
在高樓林立的建築物及社區之中,香港是否有著不為人之的活力與美感呢?近日有一個以「集籽種城」為主題的建築雙年展,邀請了 50 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如建築團隊、NGO、大學的研究團隊、民間組織等,共同探索怎樣令社會上的不同元素共存,並取得平衡。 查看文章
查理斯三世苦等 70 年後終於登基為英王,其一舉一動繼續受到各界關注。有媒體就發現,查理斯三世原來精通藝術,更戲稱他為「皇儲身份耽誤的水彩畫家」。其實,這位新任英王還有另一個身份 —— 城市規劃師。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就講述他獨定的規劃準則,如何應用於多塞特郡一個名為龐德伯里(Poundbury)的新市鎮。 查看文章
這幾年是英國很困難的時刻,由幾年前的「脫歐」,再到 COVID-19,緊接是俄烏戰爭,物價瘋狂飛漲,英鎊跌至大概是我出生以來最低位。很多人三餐不繼,要在糧食和能源之間二擇其一,連在位 70 年的英女王都駕崩了。這大抵是二戰以來,英國最壞的時代,但我有時在倫敦街上行走,很多英國人還是處之泰然,既來之則安之。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