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1-
10.18
18:41
CUP  /  文化

紳士大哥:專做假新聞的英國最受歡迎報紙

這份小報出名喜歡斷章取義搞風搞雨,內容以噱頭行先,講究的是純粹娛樂性。然而它卻在創立至今一直穩守銷量寶座,多年來只偶爾被其他報紙超越,可見大眾的愛好或與信任程度成反比。

更多文章
社交媒體「拋棄」新聞,傳媒業如何應對?

社交媒體全面普及令新聞產業劇變,速食報道、公民記者、假消息等應運而生。傳統媒體即使對科技公司又愛又恨,也不得不追求流量以吸引網絡廣告,但現在它們開始遭這些大型平台拋棄。前稱 Twitter 的 X 移除帖文中報道標題、Facebook 把新聞部門的資源轉到別處、Google 近來兩度解僱相關員工。「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老字號,再陷存亡危機。 查看文章

以哈戰爭|國際記者無法入境,本地人擔起報道重任

全球密切關注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對戰,但迄今所有國際記者皆被禁止踏足加沙地區,令他們無法提供全面的實地報道,只能主要仰賴巴勒斯坦的內部人士及社交媒體,憂慮影響新聞質素。與此同時,加沙的年輕電影人、攝影師甚至網紅兼任公民記者,透過文字和影像向外界分享戰時生活,填補當地的新聞真空。 查看文章

【烏克蘭戰爭】俄羅斯大告密時代:只要仍呼吸都不會安全

俄羅斯從烏克蘭戰爭開始,在國內封鎖資訊、控制輿論,鼓勵舉報反對戰爭的「叛徒」。 告密之風除了席捲校園,朋友、家人或鄰居,以至只要認為對方反對戰事,素昩平生的人,都可以是告發對象。甚至告密已超越政見本身,懷有個人恩怨的人,也藉此陷害報復。 查看文章

陶傑:戰地記者在昨天的中國

長沙會戰的經過,因為有中外記者隨行,留下了珍貴的紀錄。至於今日的中國,上一場戰爭是 1979 年所謂「懲越戰」,有沒有記者跟隨解放軍進入越南、報道真相?一旦爆發台海戰爭,那時中國人和香港特區市民,又會知道多少實情? 查看文章

俄烏戰爭,挪威北極小鎮也成間諜戰場

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但烏克蘭人「見疑即報」,人人嚴防間諜滲透,遠在北極圈的挪威海邊小鎮同樣鬼影幢幢。經濟學人集團雙月刊 1843 Magazine 專題報道,在俄羅斯與西方世界決裂的今日,鎮上居民常被情報人員要求從事高危任務,俄羅斯間諜線人也滲透當地,秘密監控官民一舉一動,令該鎮不經意淪為諜戰最前線。 查看文章

呂嘉俊:我們還相信日本食材嗎?

當時我就想,為甚麼大家要在本土複製日本餐廳呢?還千方百計要創造一種錯覺,讓你恍如置身日本。要數刺身魚生,中國早早已有⋯⋯ 大家為何不以中國式魚生專門店為招徠,用一套中式模樣,復興嘗「鮓」文化?反而花大力氣模仿他人,不惜工本製成一家仿日餐廳呢? 查看文章

要報俄國事實,先得離開俄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與克里姆林宮意見不同的獨立媒體相繼被結業,記者亦被迫逃至海外,包括部分領土位於北極圈以北的挪威。鄰近俄國邊境、總部位於城鎮希爾克內斯(Kirkenes)的網媒 The Barents Observer ,便接收了不少流亡的俄國記者。他們在挪威繼續本業,為在俄讀者報道國內真實情況。 查看文章

【烏克蘭戰爭】遭俄佔領過後,赫爾松居民難再信任彼此

恐懼及懷疑正籠罩著烏克蘭赫爾松,當地被俄羅斯軍隊佔領長達 8 個多月,到去年 11 月才被烏克蘭軍隊重新接管。因曾目睹有人投誠敵軍,鄰居之間開始互不信任,即使重回烏國治下,仍懷疑賣國賊就在身邊。 查看文章

反審查圖書館:守衛資訊自由的網上堡壘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合作機構 3 年前在 Minecraft 遊戲世界創辦「反審查圖書館」(Uncensored Library),使專制政權的公民能夠閱讀受審查的書籍與文章。如今圖書館幾經擴充,月前增建伊朗館,又擴大俄羅斯館館藏,計劃近日亦獲頒美國「皮博迪獎」,以肯定其對公共傳播的貢獻。 查看文章

Moyashi:心照不宣

香港政府早前連番批評政治諷刺漫畫家尊子,尤其針對一篇影射警隊招聘要求大幅下降的漫畫,指控是「扭曲並抹黑」。「明報」隨即宣佈,在 5 月 14 日終止其連載了 40 年的漫畫專欄,但沒有公佈有關決定的原因。有媒體就停刊一事訪問尊子,他只謂原因是「心照不宣」。 查看文章

普立茲獎背後:美聯社記者的絕處逢生

美聯社 3 名記者在本週榮獲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表揚他們在去年俄軍圍困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之際,作為現場僅餘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為全球報道烏人承受猛烈攻擊的苦況、制衡了俄羅斯的虛假信息,甚至協助開闢人道主義走廊。但要贏得這個報界最高殊榮,除了對紀錄真相的堅持,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查看文章

迪士尼曾考慮收購,網媒 Vice 上市失敗或破產

全球經濟低迷,不少網絡媒體也面臨經營困境。繼早前美國 BuzzFeed 宣佈關閉新聞部門及裁員後,另一間媒體公司、估值曾高達 57 億美元的 Vice Media,亦有傳可能於未來數週內申請破產重組。 查看文章

助人脫離邪教,首先別要否定他

邪教可怕,更可怕的是旁觀者清但熟悉的人深陷其中,想幫助對方脫離邪教又苦無辦法。最惡劣的後果,可能是當事人為了邪教信仰跟自己關係決裂。如何幫助身邊的人認清邪教真面目,需要技巧。 查看文章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查看文章

講錢傷感情?危害關係的財務不忠

講錢傷感情?金融信息網站 Bankrate 最新民調表明,39% 美國人曾經「財務不忠」,向伴侶隱瞞債務、大筆消費或銀行帳戶。有婚姻治療師警告:「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或不願談及金錢,應視為危險信號。」更有研究表明,1 成夫婦因此離婚。莫非今年情人節,改送個人記帳簿才對? 查看文章

「可疑」人才:留學外國的北韓精英

有南韓情報部門認為金正恩另有長子,或正在國外讀書準備接班。鑑於金正恩及其兄亦在瑞士接受教育,金家或有讓潛在繼承者留學的慣例,但對於那些曾經出國學習的精英,則視為不忠卻需要依靠的人。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回饋家鄉,自掏腰包辦報

時代變遷,紙媒式微。在 Winsted 這個美國康涅狄格州小鎮,最後一份本地雙週報 Winsted Journal,也在 2017 年因為入不敷出而停刊。惟在該鎮土生土長的現代消費者權益之父 Ralph Nader 相信,居民們仍想手執報紙,閱讀鎮上大小事情。88 歲的他於是自掏腰包,全力協助新聞工作者,在家鄉重辦地區報。 查看文章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查看文章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查看文章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查看文章

烏克蘭村落重光,村民卻為通敵疑雲內訌

烏克蘭軍隊連月光復多座村鎮後,另一場衝突正悄然展開。「華盛頓郵報」戰地記者早前採訪一座烏克蘭重光村落,發現村民試圖清算通敵的「烏奸」,甚至陷入互相報復的惡性循環,情報人員亦無法搞清楚真相,撕裂的鄰舍關係恐難以修復。 查看文章

公民記者湧現的同時,也要小心假新聞

過去十年,全球民主退潮,很多本來民主的社會變得專制,同時很多專制國家走向更獨裁。在政府的高壓審查下,新聞業界步入黑暗寒冬。不過,社交媒體普及帶來些許曙光,其中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出現,能抗衡由政府和大財團操縱的主流媒體。惟知名傳媒人及作家 James Bloodworth 作出警告,部分公民記者亦會傳遞假新聞。 查看文章

Moyashi:直播甘迺迪

在 1963 年 11 月 22 日下午,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乘坐開篷車,參與德薩斯州的訪問遊行時,被 2 發子彈分別打中頸部和後腦,到達醫院前已經死亡。甘迺迪的死是突發國際新聞,同時成為美國媒體社會的一個里程碑。 查看文章

安倍之死:從日本媒體消失的「宗教團體」

日本參議院選舉前夕,安倍晉三這位極具影響力的前首相,在拉票活動中槍身亡。雖然兇手山上徹也供述,犯案乃因「母親信教苦了全家」,認為安倍與該宗教關係密切而行刺,但他提及的宗教名稱,卻從全國各大傳媒「消失」,連日報道也對此三緘其口。一些新聞工作者質疑,主流媒體避諱全案的關鍵所在,未為民眾徹底追查真相,大氣電波更是重複「威脅民主社會」等論調,甚至淪為「歌頌安倍」的舞台。 查看文章

誰是內奸:烏克蘭人忙「捉鬼」

烏克蘭戰爭踏入第二個月,國內人民力抗俄軍炮火,同時還要嚴防間諜滲透,從中散播謠言動搖民心。當地設有哨站、熱線甚至應用程式,作為舉報可疑活動及人物之用。在此講求團結的時刻,國民之間卻互相猜忌,難免會削弱信任,加重焦慮。但對烏人而言,他們寧可多疑也不敢鬆懈。 查看文章

緬甸家庭割蓆潮

自去年 11 月開始,緬甸國有報章上出現一個怪現象,就是每天平均有 6 至 7 個家庭刊登聲明,與家中公開反對軍政府的年輕一輩斷絕關係。由於緬甸軍方從民選政府手上奪權後,宣佈將充公反對者的財產,並逮捕匿藏抗議者的人,更多次突擊搜查民居,令當地人心惶惶,家中長輩不欲受牽連,惟有公開與抗爭人士「割蓆」自保。 查看文章

實測 AI 記者:電腦代勞,更快更好?

報新聞講求快而準,還需要中立持平。但人有七情六慾,身心更有極限。若以電腦代勞,質素會否更好?日本一名科技記者早前進行實驗,把自己過去所寫的大量報道,輸入載有文章生成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其從中學習,看它能否以網上的龐大文章庫為基礎,如真人般寫出報道。 查看文章

【影像博客】陳珏明《繼續報道》:林鄭勤勞所以無休假,事實果真如此?

一區之首的林鄭月娥日前因跌倒暫時休假休養,並稱自己非常勤勞,在過去3年從未休假;商經局局長邱騰華稱駐港公司及初創企業數字創新高,反映香港營商環境蓬勃;立法會內會主席李慧琼形容,立法會交出「亮麗的成績表」,通過33項法案,創歷年新高......陳珏明便不禁問到,政府接連開腔稱讚自己,但事實又是否如此?三項稱讚——勤勞與休假、駐港公司數目與營商環境、通過效率與質素,又是否能簡單地拉上關係? *本節目為個人意見節目*****立場新聞影像博客逢周一 區家麟《美麗新香港》逢周三 陳珏明《繼續報道》逢周五 曾志豪《一周頭條新聞》他們的聲音,繼續響亮。 查看文章

【新聞自由】諾獎得主,如何在俄國狹縫中生存?

俄羅斯著名調查記者、「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雷薩(Maria Ressa)同獲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二人得獎理由是「努力捍衛言論自由,而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在威脅日益加劇的俄國新聞環境中,穆拉托夫與「新報」要捍衛言論自由著實不易。自 2000 年起,「新報」已有至少 6 名記者遇害,這份俄國「最勇敢」報紙仍能存活至今,原因之一可能跟穆拉托夫個人與俄國各界人士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查看文章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如何讓新聞自由在俄國狹縫中生存?

俄羅斯著名調查記者、「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雷薩(Maria Ressa)同獲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二人得獎理由是「努力捍衛言論自由,而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在威脅日益加劇的俄國新聞環境中,穆拉托夫與「新報」要捍衛言論自由著實不易。自 2000 年起,「新報」已有至少 6 名記者遇害,這份俄國「最勇敢」報紙仍能存活至今,原因之一可能跟穆拉托夫個人與俄國各界人士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查看文章

【影像博客】陳珏明《繼續報道》:200 幾頁嘅施政報告,其實有咩重點?

今年施政報告,題為「齊心同行,開創未來」。陳珏明便細閱了這份特首林鄭月娥口中,內容豐富,超過 200 頁的施政報告,當中有甚麼重點?北部都會區,是不是能解決住屋問題?23 條立法,聲稱下個立法年度一定要完成,又有甚麼根據?*本節目為個人意見節目*****立場新聞影像博客逢周一 區家麟《美麗新香港》逢周三 陳珏明《繼續報道》逢周五 曾志豪《一周頭條新聞》他們的聲音,繼續響亮。 查看文章

潘朵拉文件:再次彰顯傳媒監察角色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聯合 150 間國際媒體、逾 600 名記者,調查多達 1,190 萬份秘密文件,並發表報告「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揭露全球數百名政商權貴的離岸資產網絡,當中包括現任及前任國家元首,以及逾 130 位億萬富豪。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國記者合作計劃,再次展現傳媒在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 查看文章

Samfundssind:丹麥抗疫的關鍵字

Samfundssind 的概念與社會資本有關。社會資本豐富的成員,往往更加互信,願意顧及他人的利益,成員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雖然丹麥是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但丹麥人在人際信任,尤其是對警察和政府機構的信任等方面,得分都很高。同時,丹麥政府的廉潔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 查看文章

26 年來,「刺針」如何漸漸失去公信?

1823 年創刊的期刊「刺針」(Lancet),在醫學學術界享有權威地位,人們自然期望當中刊載的論文專業、可信。去年著書探討科學研究領域造假現象的蘇格蘭心理學家 Stuart Ritchie,最近就在雜誌「旁觀者」(The Spectator)撰文質疑「刺針」失信。 查看文章

Moyashi:名叫蘋果的啟示

「蘋果」墜落的最大啟示不是反對者必須死,而是所有不主動同意的人都要死。「蘋果」是被迫到今天的懸崖上的,雖然選擇是自主的,但社會狀態決定了選擇的意義。在今天的香港,不跪著,就意味著對抗。 查看文章

鄭立:現代實用文教學之如何做新聞

現代最常見的實用文是甚麼?其實就是網媒,或者說媒體,因為現時的傳統媒體多數同時兼任網媒。由於媒體需要寫大量內容,所以最好能夠用範本製造出來,在街上、IG 或 FB 看到一些迷因及影片,就將其變成一篇文章。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