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1-
10.04
18:50
CUP  /  文化

潘朵拉文件:再次彰顯傳媒監察角色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聯合 150 間國際媒體、逾 600 名記者,調查多達 1,190 萬份秘密文件,並發表報告「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揭露全球數百名政商權貴的離岸資產網絡,當中包括現任及前任國家元首,以及逾 130 位億萬富豪。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國記者合作計劃,再次展現傳媒在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

更多文章
社交媒體「拋棄」新聞,傳媒業如何應對?

社交媒體全面普及令新聞產業劇變,速食報道、公民記者、假消息等應運而生。傳統媒體即使對科技公司又愛又恨,也不得不追求流量以吸引網絡廣告,但現在它們開始遭這些大型平台拋棄。前稱 Twitter 的 X 移除帖文中報道標題、Facebook 把新聞部門的資源轉到別處、Google 近來兩度解僱相關員工。「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老字號,再陷存亡危機。 查看文章

以哈戰爭|國際記者無法入境,本地人擔起報道重任

全球密切關注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對戰,但迄今所有國際記者皆被禁止踏足加沙地區,令他們無法提供全面的實地報道,只能主要仰賴巴勒斯坦的內部人士及社交媒體,憂慮影響新聞質素。與此同時,加沙的年輕電影人、攝影師甚至網紅兼任公民記者,透過文字和影像向外界分享戰時生活,填補當地的新聞真空。 查看文章

曾詩敏:運動員明星化

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結弦再一次投下震撼彈,結婚約 3 個半月後宣佈離婚,據報他和伴侶及相關人士受媒體誹謗、跟蹤及前所未有的採訪和報道的行為所困擾,出於希望保護對方的心,羽生選擇離婚…… 查看文章

以哈戰爭|為報道真相,多少記者獻出了性命?

以哈戰爭的消息鋪天蓋地,背後全賴戰地記者付出的汗水,還有性命。非牟利組織「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初步調查顯示,自 10 月 7 日戰爭爆發以來,至少證實有 36 位新聞工作者喪生,但不少記者依然緊守崗位,努力向外界提供準確的戰爭消息。 查看文章

陶傑:戰地記者在昨天的中國

長沙會戰的經過,因為有中外記者隨行,留下了珍貴的紀錄。至於今日的中國,上一場戰爭是 1979 年所謂「懲越戰」,有沒有記者跟隨解放軍進入越南、報道真相?一旦爆發台海戰爭,那時中國人和香港特區市民,又會知道多少實情? 查看文章

曾詩敏:杭州亞運的採訪工作

我一向甚為享受及喜歡進行深度的訪談,技術上可以應用更多安排,「玩」多一點,交談上亦有更多空間,聊得更闊更深。像今次亞運,賽後在場館的混合採訪區(mixed zone)第一時間「撈」住比完賽的運動員,當然能獲得第一反應,最即時也最真實。 查看文章

Moyashi:加害者不在的復仇劇

尊尼事務所的前社長尊尼喜多川性侵事件中,作為主角的罪人喜多川從演出名單上缺席,使復仇劇一開始就亂了套。大眾失去了譴責的目標,只能把手中的石頭向其他方向掉,幾乎所有關係者都成了罪人的代演。 查看文章

Moyashi:日本大眾媒體的自我反省

自從尊尼事務所前社長的性侵問題被搬上枱面後,除了對受害者們的補償外,被檢討的還有媒體長久的沉默。然而由過去的集體沉默,到現在的集體割席,都只是全體主義的不同表現形式,本質上沒有變化。 查看文章

曾詩敏:拜訪杭州亞運的傳媒大本營

隨著杭州亞運正式開幕,賽事也如火如荼地展開。除了比賽場地,主媒體中心(MMC)絕對是傳媒工作者最常駐守的另一個地方,這篇筆者就帶大家窺探一下這個位於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傳媒大本營」。 查看文章

梅鐸退休,長子能否接班仍然存疑

年屆 92 歲的傳媒大亨梅鐸宣告退休,將辭任霍士廣播公司(Fox)與新聞集團(News Corp)兩家公司的董事長席位。過去數十年,梅鐸在三大洲對傳媒業與政界影響深遠,如今欽點長子拉克蘭(Lachlan Murdoch)接替其位置,看似解決接班人問題。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卻指,幾兄弟姐妹向來不是同心同德,他日梅鐸辭世,拉克蘭能否服眾頗成疑問。 查看文章

呂嘉俊:香港飲食業墮落迷思

過去十多年,香港餐飲業表面生意暢旺,實際上跟某些傳媒機構的點擊率一樣,數字大,「內容」卻非常空洞。十多年後,習慣了粗製濫造的飲食經營者會發現自己已沒出路,廚師沒好好鑽研廚藝,侍應沒進修增長知識,老闆沒遠見創出新模式。 查看文章

科技界雙雄要肉搏,掀意大利城市爭奪戰

Tesla 行政總裁 Elon Musk 及 Facebook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似乎無法就是否及何時進行鐵籠格鬥達成共識,擁有著名競技場的意大利城市則爭相提供比賽擂台,希望收得借此宣傳。科技巨頭對決,竟意外促成意大利國內另一場競爭。 查看文章

收購島國建地堡,可逃過末日浩劫?

已申請破產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上週入稟法院,控告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 與其他三名高層挪用公司 10 億美元,試圖收購太平洋島國瑙魯(Nauru)以建造「末日地堡」,期望在人類大滅絕之時避過一劫。計劃是否妙想天開?瑙魯政府又如何回應? 查看文章

要報俄國事實,先得離開俄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與克里姆林宮意見不同的獨立媒體相繼被結業,記者亦被迫逃至海外,包括部分領土位於北極圈以北的挪威。鄰近俄國邊境、總部位於城鎮希爾克內斯(Kirkenes)的網媒 The Barents Observer ,便接收了不少流亡的俄國記者。他們在挪威繼續本業,為在俄讀者報道國內真實情況。 查看文章

世界對新聞正失去興趣,年輕一代更信任 TikTok 和名人

一項全球研究顯示,過去 6 年間,對新聞有濃厚興趣的人數下降 4 分之 1。報告作者表示受眾想「減少接收令人沮喪的新聞,並希望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持續選擇避開烏克蘭戰爭及生活成本危機等重要報道」。而年輕一代轉向從 TikTok 等社交媒體獲取資訊,消息通常是來自有名用戶發佈的內容。 查看文章

反審查圖書館:守衛資訊自由的網上堡壘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合作機構 3 年前在 Minecraft 遊戲世界創辦「反審查圖書館」(Uncensored Library),使專制政權的公民能夠閱讀受審查的書籍與文章。如今圖書館幾經擴充,月前增建伊朗館,又擴大俄羅斯館館藏,計劃近日亦獲頒美國「皮博迪獎」,以肯定其對公共傳播的貢獻。 查看文章

普立茲獎背後:美聯社記者的絕處逢生

美聯社 3 名記者在本週榮獲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表揚他們在去年俄軍圍困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之際,作為現場僅餘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為全球報道烏人承受猛烈攻擊的苦況、制衡了俄羅斯的虛假信息,甚至協助開闢人道主義走廊。但要贏得這個報界最高殊榮,除了對紀錄真相的堅持,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查看文章

迪士尼曾考慮收購,網媒 Vice 上市失敗或破產

全球經濟低迷,不少網絡媒體也面臨經營困境。繼早前美國 BuzzFeed 宣佈關閉新聞部門及裁員後,另一間媒體公司、估值曾高達 57 億美元的 Vice Media,亦有傳可能於未來數週內申請破產重組。 查看文章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三】傳媒工作不是夕陽職業?

當坊間憂慮 AI 淘汰人類之際,有外國傳媒公司證實,已經利用類似 ChatGPT 技術撰寫多篇報道,令傳媒工作被列作高危職業之一。究竟目前 AI 工具的表現,是否足以取代人手?傳媒工作者又該如何應對? 查看文章

突破官媒一言堂,公民記者「落區」報新聞

委內瑞拉的言論自由大幅收窄,新聞業由官媒或親政府機構主導,獨立媒體難覓生存空間。美國「華盛頓郵報」發現,當地一些公民記者效法政治人物「落區」,拿起一枝咪高峰和自己所寫的報道,站在街道、露台,甚至巴士車廂,直接向街坊讀出新聞內容。 查看文章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查看文章

鴻若遠:「富豪谷底求翻身」—— 不同階段用不同方法

坦白說,這 2 年風雨飄搖,狂雨暴至,大家在風浪中掙扎已不容易,也因而錯過了不少好的電視節目,到回頭靜下來時,才發現這些沒看過的好節目,竟是在 2019 年推出。就像筆者發現 Discovery Channel 的「富豪谷底求翻身」(Undercover Billionaire)時,也驚覺這 2 年多的日子,恍如一場夢。當然,每個人對夢的定義都不同。 查看文章

公民記者湧現的同時,也要小心假新聞

過去十年,全球民主退潮,很多本來民主的社會變得專制,同時很多專制國家走向更獨裁。在政府的高壓審查下,新聞業界步入黑暗寒冬。不過,社交媒體普及帶來些許曙光,其中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出現,能抗衡由政府和大財團操縱的主流媒體。惟知名傳媒人及作家 James Bloodworth 作出警告,部分公民記者亦會傳遞假新聞。 查看文章

Moyashi:直播甘迺迪

在 1963 年 11 月 22 日下午,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乘坐開篷車,參與德薩斯州的訪問遊行時,被 2 發子彈分別打中頸部和後腦,到達醫院前已經死亡。甘迺迪的死是突發國際新聞,同時成為美國媒體社會的一個里程碑。 查看文章

安倍之死:從日本媒體消失的「宗教團體」

日本參議院選舉前夕,安倍晉三這位極具影響力的前首相,在拉票活動中槍身亡。雖然兇手山上徹也供述,犯案乃因「母親信教苦了全家」,認為安倍與該宗教關係密切而行刺,但他提及的宗教名稱,卻從全國各大傳媒「消失」,連日報道也對此三緘其口。一些新聞工作者質疑,主流媒體避諱全案的關鍵所在,未為民眾徹底追查真相,大氣電波更是重複「威脅民主社會」等論調,甚至淪為「歌頌安倍」的舞台。 查看文章

俄羅斯寡頭:敵不過普京,也敵不過制裁

自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受到西方多番制裁,除了為平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超級富豪亦被點名制裁,他們在海外的昂貴玩物及住處,諸如遊艇、私人飛機、豪宅和藝術品等被剝奪。據法新社報道,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的寡頭遭受重撃後,似乎難再支持普京做法,但也難令西方撤回制裁。 查看文章

親普京富商 —— 口裡說愛國,資產很誠實

普京入侵烏克蘭當日,曾經召見 37 名親政府富商,確保他們鼎力支持。但「華盛頓郵報」調查證實,這班富商口裡說愛國,實情過半都利用離岸公司匯款出國,多年來規避俄羅斯政府監管,甚至可能避過歐美的經濟制裁。 查看文章

俄電台總編:俄國倒退了 40 年

俄羅斯電台「莫斯科迴聲」(Echo of Moscow)抱持獨立政治立場,仍能安然在當地廣播超過 21 年,最終卻在俄軍侵略烏克蘭期間,因發表與官方不同的言論而被迫關閉,總編輯 Alexei Venediktov 指,這象徵著該國一個時代的結束。 查看文章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 查看文章

鴻若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為親政府媒體跟車太貼提供的一點飄移指引

對於一眾小粉紅或親建制的 KOL 跟車太貼之舉,又該如何自處呢?不才就在此推薦一個可暗中扭軚飄移的機會。 查看文章

【烏克蘭戰爭】寡頭怕被制裁,但更怕普京

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美等國除了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援,亦宣佈連串經濟制裁方案。其中,歐盟在製裁名單上增加 26 人,包括幾名俄羅斯知名寡頭、普京親信。「福布斯」雜誌指,自俄軍入侵以來,俄國富翁的財富已經蒸發超過 1,260 億美元。儘管如此,打擊俄國寡頭未必能向普京製造壓力、止息戰爭,因為今天的俄國寡頭已無力挑戰普京的權威。 查看文章

巴塞隆拿開發「藍色經濟」,推動超級遊艇維修業

在全球遊客被困家中之際,熱門目的地之一的巴塞隆拿正在努力轉型。這座曾經船廠林立的城市,加上一個投資 2,000 萬歐元的私人碼頭,逐步發展為地中海最大的超級遊艇樞紐,供億萬富翁停泊及維修他們的名貴「玩具」。當地積極開發海洋的「藍色經濟」,作為旅遊業以外的財路,為何本地居民卻不太樂意? 查看文章

林喜兒:繼承之戰 —— 真實的權力遊戲

「繼承之戰」編導演皆精彩絕倫,每集出現 F word 的次數數之不盡,對白之精警,相信美國人會看得更過癮。這齣不但不會看得舒服,甚至有點辛苦的劇集,卻會使你深深佩服整個創作團體。 查看文章

實測 AI 記者:電腦代勞,更快更好?

報新聞講求快而準,還需要中立持平。但人有七情六慾,身心更有極限。若以電腦代勞,質素會否更好?日本一名科技記者早前進行實驗,把自己過去所寫的大量報道,輸入載有文章生成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其從中學習,看它能否以網上的龐大文章庫為基礎,如真人般寫出報道。 查看文章

因鄰近地區而冒起的越南億萬富豪

牛津大學李納克爾學院(Linacre College)接受越南控股 Sovico 多達 2.07 億美元(約 16.1 億港元)注資後,學院改以越南女富豪阮氏芳草(Nguyen Thi Phuong Thao)冠名,令英國議論紛紛。近年不少外資撤出中國、轉往越南後,當地經濟潛能廣受注目,近 10 年間冒起的一班越南億萬富豪,同樣引起國際關注。 查看文章

陶傑:為何潘朵拉文件公佈了,世界沒變化?

不錯,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政要、非洲小國的總理或將軍,貪污腐敗,將國庫據為己有,藏於杜拜、投資於比華利山的豪宅、私人飛機、紐約倫敦的房地產,就算定期披露姓名與數字,但每一次,即使你知道了又如何? 查看文章

【影像博客】陳珏明《繼續報道》:林鄭勤勞所以無休假,事實果真如此?

一區之首的林鄭月娥日前因跌倒暫時休假休養,並稱自己非常勤勞,在過去3年從未休假;商經局局長邱騰華稱駐港公司及初創企業數字創新高,反映香港營商環境蓬勃;立法會內會主席李慧琼形容,立法會交出「亮麗的成績表」,通過33項法案,創歷年新高......陳珏明便不禁問到,政府接連開腔稱讚自己,但事實又是否如此?三項稱讚——勤勞與休假、駐港公司數目與營商環境、通過效率與質素,又是否能簡單地拉上關係? *本節目為個人意見節目*****立場新聞影像博客逢周一 區家麟《美麗新香港》逢周三 陳珏明《繼續報道》逢周五 曾志豪《一周頭條新聞》他們的聲音,繼續響亮。 查看文章

紳士大哥:專做假新聞的英國最受歡迎報紙

這份小報出名喜歡斷章取義搞風搞雨,內容以噱頭行先,講究的是純粹娛樂性。然而它卻在創立至今一直穩守銷量寶座,多年來只偶爾被其他報紙超越,可見大眾的愛好或與信任程度成反比。 查看文章

【新聞自由】諾獎得主,如何在俄國狹縫中生存?

俄羅斯著名調查記者、「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雷薩(Maria Ressa)同獲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二人得獎理由是「努力捍衛言論自由,而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在威脅日益加劇的俄國新聞環境中,穆拉托夫與「新報」要捍衛言論自由著實不易。自 2000 年起,「新報」已有至少 6 名記者遇害,這份俄國「最勇敢」報紙仍能存活至今,原因之一可能跟穆拉托夫個人與俄國各界人士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查看文章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如何讓新聞自由在俄國狹縫中生存?

俄羅斯著名調查記者、「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雷薩(Maria Ressa)同獲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二人得獎理由是「努力捍衛言論自由,而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在威脅日益加劇的俄國新聞環境中,穆拉托夫與「新報」要捍衛言論自由著實不易。自 2000 年起,「新報」已有至少 6 名記者遇害,這份俄國「最勇敢」報紙仍能存活至今,原因之一可能跟穆拉托夫個人與俄國各界人士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查看文章

【影像博客】陳珏明《繼續報道》:200 幾頁嘅施政報告,其實有咩重點?

今年施政報告,題為「齊心同行,開創未來」。陳珏明便細閱了這份特首林鄭月娥口中,內容豐富,超過 200 頁的施政報告,當中有甚麼重點?北部都會區,是不是能解決住屋問題?23 條立法,聲稱下個立法年度一定要完成,又有甚麼根據?*本節目為個人意見節目*****立場新聞影像博客逢周一 區家麟《美麗新香港》逢周三 陳珏明《繼續報道》逢周五 曾志豪《一周頭條新聞》他們的聲音,繼續響亮。 查看文章

Mo 爸:解封的後遺症

英國早前逐步解封後,確診數字直線上升,收到訊息的人也不停增加,使大量人口需要隔離,勞工市場出現人手短缺,其中包括運輸業及零售業。不少超市分店的貨架空無一物,正是因為在大規模的隔離潮下,運輸工人不足令物流鏈折斷。 查看文章

英國版「安心出行」,國人也不要

其實應用程式推出之後,一直為人詬病佈網太寬。有專家表示,有關軟件使用的藍牙技術並不完全準確,會從兩米以外的地方發出警告,根據「每日電訊報」報道,有時網絡會穿透牆壁,向完全不相干的鄰居發出警告。 查看文章

新聞沙漠:失去可靠傳媒是怎樣的世界?

無處不在的紅線令報章停刊、傳媒倒閉,究竟對公共生活有何危害?有美國研究稱,喪失可靠新聞傳媒的地方為「新聞沙漠」(News Desert),有學者調查美國鄉郊案例,發現此現象會動搖地方身份認同,令居民視野萎縮到鄰里事務,更難參與公共討論,直接削弱民主的基礎。 查看文章

傳媒末日:報道衝突等於煽動分裂

2019 年印度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後,先後有傳媒集團被查封,接連有記者被警方逮捕入獄,報道陣亡反對派武裝分子的殮葬新聞,同樣遭受警方立案調查;印度內政部甚至通過法令,禁止採訪軍方與武裝分子衝突的消息,聲稱報道等同鼓吹分裂國家。 查看文章

記者:21 世紀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新聞及出版自由令資訊得以流通、當權者受到制衡,是重要的人權基石,傳媒亦被喻為行政、司法、立法機關以外的「第四權」。可是,新聞自由不是自有永有,而是要由人民去捍衛,在獨裁或者戰亂國度,記者的人身安全就時常受威脅。2020 年底,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在上個 10年,全球平均每 4 天就有 1 名記者被殺。 查看文章

緬甸記者:以喬裝報道、流亡

極權下僅存的獨立報道何價?隨時是以新聞工作者的性命、人身自由換取得來。自緬甸發生政變之後,當地新聞業已名存實亡,更不時有外國記者被捕。據「衛報」報道,當地記者及編輯要不流亡他國,要不就是換上另一個身份,才能繼續報道真相,甚至是保住性命。 查看文章

鄭立:現代實用文教學之如何做新聞

現代最常見的實用文是甚麼?其實就是網媒,或者說媒體,因為現時的傳統媒體多數同時兼任網媒。由於媒體需要寫大量內容,所以最好能夠用範本製造出來,在街上、IG 或 FB 看到一些迷因及影片,就將其變成一篇文章。 查看文章

曾詩敏:缺席記者會是一種錯?

作為一個備受注目的專業網球員,是否應該拒絕此「職責」?作為一個在世界有影響力、本身有想法的女生,想在專業之外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揚好的訊息,又是否需要被懲罰?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