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05.08
18:43
CUP  /  文化

Moyashi:數碼懷舊

香港開關後,内地旅客再次歸來。來自小紅書的自由行旅客找到了新玩法,除了拿著麥當勞外賣到麥當勞道的路牌下自拍,還有到深水埗等地的二手市場買數碼相機。

更多文章
回憶總是美|懷舊商品更受歡迎

很多消費者都喜歡復刻版包裝,及停產多年再次發售的產品,像是雪糕蛋糕、經典動漫週邊,或「他媽哥池」等兒時最喜愛的玩具。這些孩提時靠父母才能購買的東西,有時充滿回憶、有時則更求之不得,人們長大後擁有了經濟能力,總會再渴望擁有。 查看文章

錄影帶數碼化,在日本愈做愈旺

VHS 錄影帶早被淘汰,7 年前起亦再無播放器出產,令藏於磁帶的回憶和紀錄,淪為丟失鑰匙的上鎖寶物。近日香港有團體與大學合作,收集民間錄影帶作數碼化處理,藉以保留本地昔日文化。同類服務在日本的需求更見急增,有店舖每月更可轉錄 8,000 盒之多,形成一門可觀生意。 查看文章

Moyashi:香港文化的第二生命

日本 80 年代的 City Pop 黑膠唱片價格被瘋狂推高,香港電影以及關連的流行文化也在同樣的語境下成為炒賣對象。在日本,舊電影雜誌的成龍特集有價有市,周潤發的「英雄本色」去年剛剛推出日本上映 35 周年紀念的高清復修光碟。 查看文章

書店們:那年盛夏

稍前本地一齣頗受歡迎的電視劇「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當中很多細節都能對應今日香港社會的景況,而劇中人物被強迫參與「遊戲」時作出的反應、抉擇,也令不少觀眾反思自己對當下社會景況的看法和抉擇。以下節錄 3 本書,談一談對思想的控制和鎮壓、對真相的反思。 查看文章

紀浩基:老坑的認證 ——「情人」修復版 Blu-ray

當我們說要買實體藍光修復版影碟、還想看那些附加的製作特輯時,就馬上顯出老態了。更甚是買了老嘢中的至愛 —— 法國導演尚積葵阿諾(Jean-Jacques Annaud)、梁家輝和珍瑪琪(Jane March)主演的文藝愛情情慾片「情人」(The Lover)。 查看文章

鴻若遠:預告片中透露東莞仔的命運 ——「黑社會」1 和 2 後,還有 3 嗎?

自從上次買了英國修復版「天若有情」後,筆者一發不可收拾,繼續禮失求諸野,尋找港產片海外修復版,最新入手的是紐西蘭 Chameleon Films 的「黑社會 2:以和為貴」。這個修復版算是一個功德,它包含了外國影評人的語音旁述、對黑社會過去的介紹,以及杜 Sir 在影展的訪問。 查看文章

呂嘉俊:見過倫敦金又怎會再信月餅會

如果在今日世道,有組織再推出月餅會,你還敢買嗎?我膽小,會相信未到中秋,組織早已解散,錢都不翼而飛。人人都說香港的食物變質,是人心變了,美味又怎可能穩守得住呢? 查看文章

鴻若遠:禮失求諸野 —— 最美好港產片畫面,只能在海外追尋

過去最美好的港產片年代,出現過無數的精彩電影,遺憾因成長於 VHS 年代,即使後來的 VCD、LD、DVD,以及 Blu-ray 全都儲過,但不少 80、90 年代精彩的港產片,卻從沒有一個比較像樣的版本。 查看文章

Moyashi:為甚麼我們需要真人版

寫實化不是整個故事的終點,因為媒體技術終究會再進化,於是今天的成功又會是明天要超越的對象。而被超越的舊日經典不會消滅,而是成為潮流的語言,等待有心人來再包裝。 查看文章

反璞歸真:瑞典讓學童多翻書寫字

瑞典學童上月已重返校園,告別機不離手的日子 —— 當地很多老師選擇還原基本步,重新把教學重點放於實體書、安靜閱讀及手寫作業,減少放在平板電腦、網上研究及練習打字的時間。此舉回應了該國政客及專家對教育極度數碼化的質疑,認為重用傳統方式有助孩子打好根基,但部分學者難以認同走回頭路。 查看文章

【那年盛夏】Y2K 美學:千禧之交的期盼與哀愁

電視劇「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引起不少討論,除了懸疑劇情矚目,劇中從科技產品、服飾打扮到家居佈置,都復刻 20 多年前的 Y2K 風格,又同時注入先進的科幻元素,形成 Y2K 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近年 Y2K 風格成懷舊潮流,常見於視覺設計到服裝穿搭,但其實風格所承載的,還有千禧之交對未來的期盼和焦慮,其中集體情緒與當下大有相通之處。 查看文章

吳蚊蚊:菠蘿炒牛肉

香港傳統的食物,有太多好的,逢年過節,總有要下廚的時候,友人和男友都期待我煲湯,可是我不在行啊。至少要端出一味見得人的菜,我就會煮菠蘿炒牛肉。 查看文章

呂嘉俊:重看港產片「金玉滿堂」,誰信 30 年不變

近年我們時常翻看香港的老照片和舊電影,然後慨嘆今非昔比,沒想過看從前的港產飲食片,還要是喜氣洋洋又搞笑的賀歲電影,竟同樣會生出類似感觸。「喜劇,是悲劇加上時間。」換個說法,悲劇是喜劇加上時間,原來都一樣。 查看文章

紀念香港樂壇殿典堂級大師 —— 奧金寶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得主奧金寶(Eugenio “Nonoy” O’Campo)於 7 月 27 日在美國加州的家中離世,享年 91 歲。奧金寶在 1960 至 90 年代活躍於香港樂壇,主要擔任編曲和作曲,筆下出過無數經典作品,如羅文的「小李飛刀」、梅艷芳和張國榮「緣份」等等。奧金寶是香港歌曲從中國小調走向西洋歌曲的關鍵,其故事也反映菲律賓樂手對香港樂壇的貢獻。 查看文章

林喜兒:永遠青春 —— Wham!

不知道 Wham!,或者也認識 George Michael;不是成長於 Wham! 年代,總會聽過 Last Christmas。毫無疑問,Netflix 的紀錄片 Wham!,就是一條時光隧道。 查看文章

【聯合國呼籲】校內禁用手機,實際可行嗎?

智能電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少學校都默許學生攜帶手機回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新報告卻主張,學校應禁止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減少課堂上的干擾,提高學習效率,又保護兒童免受網絡欺凌。一些教師同意禁令有助課堂管理,亦有同業認為禁令形同虛設,更可能錯失難得的教學工具。 查看文章

書店們:Beyond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AI 音樂專題之二】AI 歌詞生成器可以替代作詞人嗎?

「ChatGPT,各位作詞人害怕嗎?」台灣饒舌歌手熊仔 7 月 1 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向台下音樂人這樣提問。當時現場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熊仔大膽估計 1 年後再做調查,一半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舉手。這反映人工智能(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使用 AI 作詞便是一例,台灣有初創公司推出輔助音樂人作詞的生成式 AI 產品,更獲香港填詞人林夕協助開發。在 AI 創作的新時代,它到底是威脅人類還是為音樂產業帶來全新可能?AI 生成的作品受版權保護嗎? 台灣初創企業 KKLab 與 Amazon Web Services(AWS)合作,運用 AWS 的 AI 服務 Amazon SageMaker 開發以 AI 生成旋律和歌詞的軟件,提升創作效率,其中「Lyricist.ai 靈魂寫手」會提供歌詞建議。這個工具於 2021 年推出市場,大部分用戶是台灣人,其次是香港人、新加坡人和馬來西亞人。 記者試用時,發現軟件會依照用戶需求來提供各類歌詞風格與押韻功能,只要在頁面輸入關鍵詞句,然後選擇想要的風格類型,例如經典流行、古風餘韻、新詩雋永、心情小棧、嘻哈饒舌、林夕風格等類別,並指定字數及韻腳,即可生成歌詞建議,每次產生 10 句參考句子,用戶可以挑選適合的句子作改寫,或從中找到創作靈感。 用林夕的詞作訓練 AI 以林夕風格為例,「Lyricist.ai 靈魂寫手」得到林夕的歌詞作品授權,作為資料訓練 AI 模型,KKLab Music AI 高級研究工程師鍾佳豪對 *CUP 媒體表示,製作團隊在前期花很多時間設計模型,完成建立模型之後正式進行訓練。林夕有參與產品開發過程,除了用上他的詞,他還向團隊分享作詞方法,例如他習慣怎樣把韻腳分類。鍾佳豪提到林夕最初覺得 AI 產生的歌詞很古板,經過多次來來回回的交流,團隊根據他的評語修正 AI 模型。 在音樂創作方面,生成式 AI 可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全曲製作,包含 AI 作曲、作詞、編曲等製作流程;第二種是輔助工具,協助創作人填詞譜曲。「Lyricist.ai […] 查看文章

圖瓦魯數碼建國計劃,能否趕上氣候變化?

部分研究估計,按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圖瓦魯(Tuvalu)或成全球最早因氣候問題「滅國」之地。專家推測到 2100 年,此太平洋島國的 95% 土地將被周期性大潮淹沒,基本不再宜居。圖瓦魯遂積極開墾土地,並宣佈要把國家全面數碼化,在元宇宙保留歷史及文化。如今大半年過去,計劃能否趕上「變化」? 查看文章

家業變負累?中國「廠二代」的發展困境

創業難,守業更難。但對中國數以千計的「廠二代」來說,最難恐怕是守住父輩所創的「業」。他們所繼承的傳統製造業,當初靠著密集勞動模式蓬勃發展,如今卻因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以及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區的競爭,至少 3 分 1 難以為繼。能否破舊立新、擺脫困境,成為這些接手的 8、90 後最大難題。 查看文章

【未來關鍵詞】四種實境:VR、AR、MR、XR 有何分別?

最近蘋果 Vision Pro 面世,傳媒先後提及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延展實境(XR)等,四者同樣被稱為「實境」,其中 VR 與 AR 或者較為人熟識,但 MR 與 XR 又是甚麼意思?為何 Vision Pro 會被稱作 MR 產品? 查看文章

呂嘉俊:香港經典西餐廳 —— Amigo 不可能複製

近 10 年經常聽到餐飲業人士慨嘆香港難請人,要找一位服務貼心的侍應,更是難上加難。每聽到類似的話,我便想起跑馬地的 Amigo 餐廳,一家開了 50 多年的老牌餐廳,內裡的侍應員工全部都是活字典,不少都年過 70 歲,在餐廳內一做就是 40 至 50 年。 查看文章

【香港道別式】中環相機街的最後餘暉 鍾沛攝影器材行

中環士丹利街,於上世紀 60、70 代曾經是熱鬧的「相機街」,聚集十數間曬相舖、相機器材店和影樓等等。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相機老店相繼結業,行業風光不再,連最後一位老將 —— 鍾沛攝影器材行,也宣佈今年 6 月下旬結業。世界變幻無常,街舖變網店,菲林轉數碼,在沉默中消亡前,且聽老闆鍾景林娓娓道來。 查看文章

【向核能睇齊】要開發先進 AI,應先領牌?

英國工黨數碼事務發言人 Lucy Powell 近日向「衛報」表示,政府應對企業使用龐大數據集來訓練人工智能(AI)產品引入更嚴格規定,如要透過 OpenAI 數據集來建構 ChatGPT 等,技術開發人員須持有許可證,否則應被禁止開發先進的 AI 工具。 查看文章

日本數碼大臣警告 G7 各國,人工智能將考驗公眾對民主的信任

日本數碼大臣河野太郎,在廣島舉行的 G7 峰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談及即將舉行的日本和英國大選,以及明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AI)的「惡意因素」干擾,將嚴重打擊公眾對民主政府的信任。 查看文章

實驗室缺馬騮,正威脅到公共衛生災難

美國實驗室猴子短缺問題早已出現,3 年多的疫情更令問題加劇,疾病相關研究因此大為受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缺乏猴子已威脅到當地應對未來公共衛生災難的能力。 查看文章

呂嘉俊:車仔麵是街頭小吃最後的防線

每想到此,我便慶幸香港還有車仔麵店。車仔麵的出現,本來也因貧窮而起,用各式下欄食物做出好味道來,只是它的命運比街頭小吃好,近年有人投資,由街頭車仔檔變成店舖。車仔麵賣的食物其實一樣是街頭小吃,炆煮過的豬皮蘿蔔、韭菜豬紅、咖喱魚蛋、煎釀三寶…… 查看文章

復常以後:3 年疫情,成過眼雲煙?

封關、搶口罩、搶購廁紙、在家工作、Staycation、六點後無堂食、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 3 年疫情步入尾聲,這些經歷似乎沒想像般刻骨。有别於醫護人員、長新冠病患或親友染疫身亡的人,我們或已開始忘記大流行歲月。專家相信,這種善忘乃人腦的機制使然。 查看文章

在英國,人們老早就脫罩了

我看到有心理學家指部分人不習慣脫罩示人,可能是社交焦慮所致,而這一點,我是特別擔心中小學的年輕人,他們一大部分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口罩下度過。在英國,其實人們老早就脫罩了,也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討論,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初時脫罩的經歷。 查看文章

呂嘉俊:富記粥品結業,別忘了花生雞腳的意義

這種距離與關係很抽象,不知怎樣具體說明,或者以近年用到泛濫的「人情味」方能解釋,但又覺這字詞既玄且幻,不夠實在。不過隨著富記粥品的結業,我想這經營模式已難以存在,一碟平價的花生雞腳心椗將成絕響。 查看文章

COVID 令更多女孩性早熟?

女孩通常在 8 至 13 歲之間開始進入青春期,早於 8 歲便可視為性早熟。2017 年一項全球研究顯示,每 5,000 至 1 萬名兒童中,只有 1 人在 8 歲前進入青春期。不過,女孩性早熟的數字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開始攀升。 查看文章

Moyashi:YouTube 裡外的 City Pop

兩星期前,美國單人獨立樂團 Ginger Root 初次來日演出,在接近零宣傳下,加場後門票仍售罄。制作人兼樂手 Cameron Lew 在謝場時說,幫助他越洋演出的贊助商,除了購票入場的觀眾,還有 YouTube 的演算法。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修復公眾電話,重新貢獻社區

時代不斷進步,舊物漸被淘汰,為此感慨的不限於老一輩。美國 90 後青年 Mike Dank 便鍾情於公眾電話,十多歲起就收藏這種過時之物。去年這位技術工程師更進一步,把個人愛好發展成社區善舉。他與朋友合辦互助組織,利用重新接線的電路板,把民眾捐出的舊電話連接上網,免費供人使用。 查看文章

陶傑: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座顧嘉煇

又或者顧嘉煇是香港流行曲的可口可樂,而黎小田是百事可樂。可樂雖然不是紅酒,甚至不是啤酒,但汽水很隨和,非常的 down to earth,在超級市場俯拾即是,是非常方便而可口的恩物。在美國,可樂定義了美國戰後一代人的口味和價值觀。 查看文章

唐明:為何有人要修復一個大半個世紀前的鬧鐘?

千萬個普通家庭的點點滴滴,像拼圖一樣,組合起這一百來年的英國歷史:殖民地、世界戰爭、移民潮、經濟蕭條或者起飛,並不需要宏大敘事,台上主政的大人物,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似乎沒有那樣突出,或者說,他們也希望能減到最低。不需要驚天動地,救萬民於水火,不需要人人開口閉口,都提著他們的名字,即使是邱吉爾。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酒吧老闆轉型,助街機重生

成長於 90 年代及 00 年代初的小孩,不少都愛流連機舖或是室內遊樂場。時至今日,街機已被家用主機、電腦及電話遊戲所取代,英國一位酒吧老闆卻選擇在疫情下轉型開設舊街機修復及銷售公司,從垃圾堆填區中拯救街機,再轉售讓其重生。 查看文章

Moyashi:懷舊的媒體與媒體的懷舊

在 1982 年公映的「哥布拉 Space Adventure」,最近趁著上映 40 周年的紀念,以 4K 重製的方式重製,在日本的劇院限定上映兩星期。雖然是 40 年前的電影,但當時使用了最新的映像科技,是日本國內第一部以 3D 繪圖和杜比立體聲製作的動畫電影。 查看文章

繼黑膠後,卡式錄音帶也開始復興

黑膠復興,銷售增長驚人,為實體音樂市場帶來希望。鍾情黑膠的人,可能是享受播放唱片過程的儀式感,又或追求其模擬音質。黑膠在美國的銷售數字自 2006 年起回升時,另一種模擬音樂載體卡式錄音帶的市場仍然低迷。然而,近年這種音質不如黑膠的音樂載體,同樣有復興之勢。 查看文章

Moyashi:文化考古博物館

如果能夠分開負責的領域,「歷史博物館」專門展示考古資料和地區性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專職大眾生活與流行文化,本應是適合的安排。現在無緣無故弄個「流行文化館」,實質又處於民俗和歷史的邊緣,不如稱作「文化考古博物館」更好。 查看文章

疫後旅行:原來只為一覺好眠?

疫情出現後,日常生活也隨之改變,令人情緒持續繃緊,直到今年各地旅遊限制大幅放寬,人們終於有機會度一度假放鬆心情。近年海外更開始盛行睡眠旅遊,愈來愈多酒店及度假村以睡眠作招徠,因旅客已經由以往習慣趕景點趕購物,變成放開煩俗事務,覓一覺好眠。 查看文章

呂嘉俊: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

近 10 年我們常遇到相同情況 —— 老店宣佈結業,市民惋惜,繼而蜂擁排隊光顧,拍照留念,令店家不勝負荷,累壞了,最後在忙碌中落閘,眾人依依不捨,哀香港已死,竟然連一個老招牌都留不住…… 當傷逝未完,忽然傳來消息,有資金注入老店,未來將會在其他地區重新開幕。 查看文章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查看文章

呂嘉俊:香港幾時出現西米蓮蓉焗布甸?

一盤西米蓮蓉焗布甸送上桌,表面焦香,內裡綿滑,吉士和蓮蓉甜糯,暖人心肺。它已成為懷舊粵菜館的招牌甜品,眾所周知,這是中西合璧的魔力,但我還是好奇,到底香港幾時出現西米蓮蓉焗布甸?始創者又會是誰呢? 查看文章

數碼轉型成功卻引爆員工不滿,星巴克靠訂價策略挽救?

北美總部面臨風暴,太平洋另外一端的日本,則是在價格策略上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嘗試。 查看文章

家長心態改變,美國學生掀重讀潮

留級往往被父母視為「羞家」,教育專家亦憂慮會對學童的社交及學業造成影響。但據美聯社分析,在美國 26 個提供最近一年數據的州份當中,多達 22 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均見重讀學生激增,在南卡羅萊納州、西維珍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留級人數甚至翻倍。這麼多家長改變心態,要求讓子女留級,幕後推手正是疫症大流行。 查看文章

為何南斯拉夫情結仍然盛行?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Yugoslavia)門外,大批旅客排隊參觀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創始人鐵托(Josip Broz Tito)之墓。他們有些拿著鮮花,有些則揮舞舊國旗,要在 5 月 7 日為這位獨裁者慶祝生忌。「衛報」近日就有專文解釋,為何這些國家人民仍抱有如此強烈的南斯拉夫情結(Yugo-nostalgia)。 查看文章

鴻若遠:「終極網絡渣男」—— 現實生活中的金庸武俠劇

Netflix「終極網絡渣男」(The Most Hated Man on the Internet)這個只有 3 集的迷你紀錄片系列,詳述了這個在互聯網上,恍如「蝙蝠俠」中的瘋狂反派小丑一樣的 Hunter Moore 是如何崛起,怎樣獲得大量支持者,到後來伏法的經過。 查看文章

呂嘉俊:蓮香樓結業的啟示 —— 香港還可有百年老店嗎?

香港蓮香樓從前在威靈頓街 117 號,一幢 3 層高的戰前舊樓中,地下賣餅,2 樓較高檔,茶錢較貴,讓人飲茶傾生意,3、4 樓是庶民天下,捉棋玩雀,完全保留了西關茶樓的文化風味。 查看文章

智能電話世代:輕便數碼相機已見末路

以往出遊總會帶上相機,以求拍得質素更高的照片,留待日後回味。但隨著智能電話的拍攝技術愈來愈進步,基本上用電話已可拍得美照,相機顯得無用武之地。所以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相機製造商已逐步放棄曾經蓬勃發展的主要業務,包括 Panasonic 及 Nikon 暫停開發其旗艦品牌 Lumix 及 Coolpix 的入門級「傻瓜相機」,將資源集中在價格更高、拍攝質素更佳的無反相機上。 查看文章

莫坤菱:「七人樂隊」的觸動 ——「回歸」後,我們在香港「迷路」

「七人樂隊」由香港 7 位著名導演拍攝,包括杜琪峯、徐克、許鞍華、林嶺東、譚家明、袁和平和洪金寶,由 50 年代戰後到 2020 年代,每人拍一部短片,刻畫一個 10 年,至於誰拍哪個就抽籤決定,既向菲林致敬,也訴說香港情懷。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