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定,但工作模式的演化趨勢已成現實,如果要保持公司在未來的競爭力,我們現在就應該重新制訂相關的人才政策,放膽摒棄舊有的工作思維,以新心態迎接新常態。
推荐:销售下降与融资不确定性上升 穆迪下调万科主体评级;麦肯锡:电动汽车车主后悔购车比例提升;首只规模超2000亿元股票ETF诞生 查看文章
2021 年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之際,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教授 Anthony Klotz 首先提出了「大辭職潮」現象,更預計大辭職潮「可能會帶來持久變化」。不過到了 2023 年,不同媒體陸續斷言大辭職潮已經終結 —— 大批勞動力正返回疫情前的工作崗位。就連 Klotz 本人也承認,大辭職潮「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辭職率大幅下降,「就像疫情從未發生過一樣」。 查看文章
臨近元旦,日本的社畜們陸續「收爐」(仕事納め),但一眾稱之為「打畜」(バ畜)、自嘲打工打到天昏地暗的大學生,反而格外忙碌。人手短缺之下,他們作為重要勞動力,工時不斷增加,生活漸被兼職吞噬,危及健康或瀕臨留級。部分人卻說痛並快樂著,指賺錢來追星、美容和整形,令自我感覺更加良好。 查看文章
現代人只要手上有電子設備,由工作、購物、日常繳費,到控制家居電器等大小事務幾乎都可以處理,本應有助節省更多時間,但事實卻是促使人們利用這些空閒時間,做愈來愈多的事。 查看文章
上月印度北阿坎德邦一個隧道地盤倒塌,41 名建築工人被困 17 天後,終獲政府召來的「鼠洞礦工」救出。這群「英雄」藝高人膽大,專門爬過窄道到地下深處採煤,但這樣以身犯險,只能為他們帶來薄酬,在部分地區甚至被視作非法勞動。即使救人後一夜成名,工作和生活未見改善,還要被當局棄如敝屣。 查看文章
投身社會良久的大人們,總不會再每日想起校園日子。不過,這些青蔥歲月未必真正遠離一部分人,他們在夢中趕上學、預備考試,甚至全裸抵校…… 為甚麼早過去的學習生涯,會一再出現在夢裡?研究夢境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 Deirdre Barrett 指出,夢回校園「不僅對於仍在上學的人來說很常見,對於已經成年、永遠離開學校的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夢境主題」。 查看文章
]胡頌恆神父生於澳洲,1985 年來到香港,多年來扎根廟街服侍弱勢社群,得到「廟街神父」的稱號。近月他多了「點心神父」這個暱稱,皆因其創辦的非牟利機構 MercyHK 於 9 月在廟街開設社區飯堂「慈悲香港食堂」,為區內的無家者、吸毒者等有需要人士提供溫飽。食堂聘請員工的唯一要求,竟是「曾有定罪紀錄」,希望藉此幫助更生人士就業,在水深火熱的佐敦,為沒有盼望的人提供一線曙光。 查看文章
全球機迷引頸以待的 GTA 6 終於發放預告,短短 1 分半鐘的影片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不過,部分電玩產業人士感慨,興奮只屬一時。多位專家指岀,今年縱有一系列遊戲大受好評,也有些改編成功的影視作品,可是整體來説,其實全行過得相當艱難,業內的裁員情況更被形容為「災難級」。 查看文章
共享辦公室營運商 WeWork 宣告破產後,共享辦公室市場未有因此完結,疫後工作模式的轉變,使僱主對共享辦公室仍有需求。其中共享工作空間營運商 IWG 就有意再拓展業務,其經營模式與 WeWork 有何不同?學者分析,未來可能有更多寫字樓業主看準市場空缺,加入這個行列。 查看文章
氣候變化是各國長期面對的問題。經過數十年討論,有關議題亦融入教育體制之中,不少西方年輕人視環境公義為他們核心價值之一,例如近年爆發的「反抗滅絕」運動。有學者近日就發表研究,探討英國出現的「氣候辭職」潮(climate quitting)。 查看文章
隨著科技革新與職業轉型,中途轉工、轉行,同時追求自我增值與作息平衡的情況愈趨普遍,學會適應和利用這些轉變將至為關鍵。 查看文章
俄烏戰爭持續逾一年半,俄羅斯曾揚言要擴大軍力,但招兵困難重重,普京的「局部動員令」一度引發國內男性逃亡潮,於是開始招募外國人入伍。「紐約時報」報道,來自尼泊爾的年輕人正同時在俄軍和烏軍之中服役,再這樣下去,戰爭中可能會出現「尼泊爾人對戰尼泊爾人」的場面。 查看文章
一直以來,日本企業都認為員工的外型是公司的門面,所以會規定員工的髮色及服裝必須端莊。但連鎖超市集團 Belc 正打破舊有觀念,在超市門外張貼海報:「員工的儀容開始多元化,我們對頭髮、指甲等的標準大幅放寬,感謝顧客的理解與配合。」 查看文章
邁向綠色能源的轉型過程,未必人人受益。像印尼政府計劃在倫龐島(Rempang)發展生態城,包括興建一家中資太陽能玻璃廠,為印尼生產更多太陽能板鋪路,但這個決定讓島民成為了受害者,因被迫搬遷而爆發示威。 查看文章
2016 年,委內瑞拉通脹率高達 800%,年僅 26 歲的 Oskarina Fuentes 生活拮据,只能靠多份兼職維持生計。就在此時,她得悉澳洲數據服務公司 Appen 正招聘眾包工人,為人工智能演算法標註培訓數據,包括識別網上驗證碼中的交通燈和公共汽車圖像等。這些包括圖像、影片和文字的 AI 訓練素材,正是由全球薪酬最低的勞工所標註完成。 查看文章
過去 3 年進入後疫情時代,美國工人短缺,企業難以請人。人們普遍歸咎於失業救濟金過於慷慨、外地輸入勞工不足、太多工人患有長新冠,或純粹因為人類愈趨懶惰。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去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減少了的工時,大部分來自就業人士,反映了工人還在,他們只是不再如以往般拼命地工作。 查看文章
做不完的工作、快下班時接急件、辦公室的是非、沒得著的會議、拍馬屁的同事、要求高的上司、只看錢的老闆⋯⋯ 這些職場辛酸你懂我懂,在台灣拚生活的「馬克」也懂。插畫家李含仁以此筆名在網上創作漫畫「我是馬克」,道盡上班族的喜怒哀樂,引起廣大讀者共鳴,包括導演瞿友寧。到今日電影「他馬克老闆」終於面世,台前幕後還來港宣傳受訪。 查看文章
在菲律賓南部沿海城市,每天都有數千名年輕工人在網吧,為人工智能(AI)模型分類和標記數據,以確保 ChatGPT 這樣的語言模型不會產生亂碼,為訓練 AI 的必經過程。「華盛頓郵報」報道,調查發現生產 AI 技術、多數來自歐美國家的科技公司,正剝削這些隱藏在 AI 背後的龐大勞動力,其中美國企業 Scale AI 被指以極低工資聘請海外廉價勞工,引發「血汗工廠」爭議。 查看文章
美國航空業高速復甦,但「華爾街日報」訪問多名機場管理層、地勤工人、工會代表、職業安全專家及業界顧問後,發現在那些為飛機加油、搬運行李、協助移動飛機等「幕後功臣」當中,工傷事故亦不斷增加。他們有的從飛機拖車摔下來,有的因貨櫃掉落而被壓傷四肢,甚至有新手在停機坪導致兩機相撞。 查看文章
早前英國的人力資源組織研究指出,勞動力市場開始降溫,工資通脹正在放緩。然而,根據特許人力資源和發展協會(CIPD)在 6 月和 7 月初的最新季度調查,愈來愈多僱主以加薪留住員工,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矛盾。 查看文章
為了拓展員工的可能性,迪思科持續發展員工的「自由化制度」。例如,業務的自由化,不再限定只有特定部門才能執行旗下業務。 查看文章
一般人或許對日半導體設備廠迪思科(Disco)很陌生,但這家公司在半導體產業界具有舉足輕重的領導地位。在電動車產業的帶動下,迪思科 2022 財政年度合併營業利潤預計首次超過 1,000 億日元,比上財年增長近 2 成,連續 3 年刷新歷史最高利潤。它增長的原動力,來自其獨特的管理模式,更藉此催生出新業務、新技術和新的工作方式,是其他企業前所未見。 查看文章
青年失業可以是政府施政、教育制度及經濟環境促成,但原來曾幾何時在英國,失業青年需要負上刑責。歷史學家 Tim Wales 研究指出,英國伊利沙伯時代曾實施嚴苛法令,把青年人無業列為罪行,以穩定疫後勞動力供應,同時確保青年受工作紀律約束,以防社會道德風氣敗壞。 查看文章
今夏美國各地錄得破紀錄高溫,日間天氣熱到令人難以忍受。部分人開始晝伏夜出,在凌晨時分醒來,把購物、運動甚至工作等日常活動,從白天推遲到較涼快的晚上才做,藉此避過烈日的煎熬。這種生活模式令深夜不再荒涼,還促使政府及企業調整設施及服務營運,創造出有別於尋歡作樂的夜生活經濟。 查看文章
中國曾有「世界工廠」之名,但近年工資上漲加上其他因素,正流失傢具、服裝、鞋類、旅行用品、手袋等各方面的製造和出口主導地位;西方企業陸續找上印度、越南等地作替代。不過無論哪一個地方都好,那種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廉價商品的日子恐怕將成過去。「華爾街日報」報道,亞洲各地工廠正努力吸引年輕工人進廠工作,但並不容易。 查看文章
許多人擔心人工智能(AI)會令自己飯碗不保,日本政府怕的卻是勞動力短缺。「日經亞洲」報道,當局將採用生成式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 來處理文書事務和分析。其實類似做法在當地已試行一段時間,原因是該國人口下降、員工人手不足,實驗結果亦顯示使用 ChatGPT 處理公務有助提升工作效率。這會否成為未來趨勢? 查看文章
西班牙傳統午睡 siesta 是當地工作制度一部分,人們會在大約朝 9 晚 8 的上班時間內,從下午 2 時休息至 4 時。過去曾有外國記者藉午睡暗示西班牙人懶惰;早年國內也有人提出廢除這個「壞習慣」。但時移世易,面對熱浪愈趨頻繁且持續,歐洲國家現正重新審視午睡的好處,包括以勤勞著稱的德國。 查看文章
生日假、月經假,甚至寵物喪假⋯⋯ 過去數年,外國公司推出更多員工福利,工作安排也更靈活,以滿足僱員對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需求。最近一些歐美企業還提供離婚福利政策,協助處於離婚或分居狀態的員工渡過感情關口,讓他們可以重拾心情,盡快重返工作崗位。 查看文章
疫情過去,一切彷彿恢復往常,但有些措施似乎難以逆轉。正當各行業僱主陸續要求僱員重返辦公室,認為在家工作(WFH)削弱工作效率,不少僱員卻沒有打算「回到過去」。有調查發現遙距工作訴求依然高漲,部分大企業員工聯署抗拒「復常」。 查看文章
加拿大宣告大幅放寬「香港救生艇」,以降低移民門檻「搶人才」。過去一年,加拿大人口急增 100 萬,當中多達 96% 來自移民人口,為了讓全國更平均得到移民的好處,以補充各地勞動力與生育率不足問題,加拿大各級政府亦多管齊下,讓移民從溫哥華、多倫多等大都會,流向其他中小型社區。 查看文章
隨著畢業季來臨,許多應屆畢業生都開始忙於搵工,但受到疫情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困難,促成年輕人「慢就業」現象,畢業後不馬上投身職場。大陸媒體形容「慢就業」並非貶義詞,既不是不就業,更不是躺平,只要「方向清晰、方法對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聽起來一切很樂觀,但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指,青年失業率創新低,或會引起人們對教育價值的反思。 查看文章
在美國,年齡介乎 25 至 54 歳的女性,就業人數於今年 4、5 月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高盛集團經濟學家預測,像 ChatGPT 這類生成式 AI 技術或取代大部分職位;另一項研究顯示,儘管美國勞動力市場以男性佔多數,但受此趨勢影響的在職男性有 58%,而受影響的女性工人則高達 79%(近 5900 萬人)。 查看文章
日本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短缺,政府作出各種措施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辦法是向外國勞工招手,出招「搶人才」來填補就業崗位。但對外國人來說,日本是旅遊首選,卻不是憧憬的工作目的地。為甚麼日本企業很難吸引外國人才去當地工作? 查看文章
渡邊淳一小說「失樂園」中,事業失意的男主角久木祥一郎遭公司投閒置散,調到最無事可幹的調查室。像久木這類上班卻不做事的「無職員工」(jobless employed),現實中確實存在,從最初只會間中「扮工」,到近年因疫情大流行下在家工作、自動化或外判等種種原因,有的人已或被動或主動地完善出自己一套職場「扮工」模式 —— 雖然現身職場,但不做任何工作。 查看文章
台灣近日捲起 #MeToo 風暴,從政黨、演藝圈到傳媒界,紛紛有受害者揭露自己曾遭受不當待遇。始於 2017 年的 #MeToo 運動從美國蔓延到全球,打開了對性騷擾事件的反思與討論,5 年過後,職場方面有甚麼改變?對剛進入社會工作的 Z 世代來說,他們面對的職場文化是否更平等? 查看文章
南韓最近出現一個現象,愈來愈多 20、30 歲的年輕人不做打工仔,爭著自己開便利店,背後原因為何?隨著更多年輕一代加入這個行業,便利店在推銷和營運模式上亦有所轉變,更貼近年輕顧客的需要。 查看文章
在背後嘲笑顧客,今時今日這種服務態度固然不應該,但亞洲人喜歡說的「顧客永遠是對的」,卻未必能夠套用到西方國家。這正是很多人由香港移居到英國之後,其中一個非常不適應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會因為從事服務行業的西方人沒有給予亞洲式的「尊重」,而感覺被歧視。 查看文章
最近台灣網民發起聯署,希望令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 3 天(即每星期工作 4 天)的地區,截止時間前已經有超過 5,000 人參與。要講近年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英國所推行的四天工作週(four-day working week),就不得不提筆者在劍橋大學讀博時的恩師、社會學系教授 Brendan Burchell。 查看文章
總共看了兩次「窄路微塵」。第一次是去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首映、訪問導演林森前,在試映室的小銀幕,已覺是驚豔。兩個小人物面對命途多舛,依舊咬著牙關,默默存活,不知不覺戳到每個觀映者的心坎…… 還只是共鳴感作祟?如今世界通關,疫情已過,一切恍如隔世,翻看一遍「窄路微塵」,卻覺相濡以沫更耐看,尤其是本來有點不明所以的結局,吃過每記苦難後,是帶點餘韻的明志。 查看文章
休息了好一段時間,在想寫點甚麼題目,不如來分享一下近況。 查看文章
民中五畢業後,沒有升學,找了一份在車房做的工作。 「你不用返工?」 「我每一日都好努力工作,收工過後就努力打機。」 民一邊拿著超級任天堂的控制器,一邊看著有點花痕的電視熒光幕,一邊為我解說 Final Fantasy VI 的故事背景,原來這集故事發生在一個沒有魔法的世界。民跟我相反,他從來都不喜歡 Dragon Quest。 查看文章
過去十年,愈來愈多專制國家透過電子技術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把監控技術推至極致;在新自由主義國度,信用、聲譽則以另一種形式主宰社會。米蘭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Alessandro Gandini 在 2016 年出版著作 The Reputation Economy,中文意思是「聲望經濟」。在書中,Gandini 以跨學科方法,解釋聲譽如何成為獨立知識工作者的重要無形資產。 查看文章
近年內地年輕一代興起的躺平生活,其實算是日本草食男、斷捨離、低慾望生活等不同流派的一個整合。而現年 38 歲的日本男生大原扁理,在這方面就實踐得相當不錯。 查看文章
1996 年,荷里活編劇 John Gregory Dunne 曾揶揄「業內每人都認為只要有時間,他們都可像編劇一樣寫作」。近日,美國編劇工會(WGA)與資方談判破裂,發起近 15 年來首次大罷工;Dunne 當年的話就像一語成讖 —— 只是如今正威脅編劇生計的不是他人,而是人工智能(AI)。 查看文章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2023 年未來就業報告」,指科技正在改變所有的工作角色,隨著綠色轉型、科技、經濟前景等因素影響,近 4 分之 1 工作崗位將會發生變化,全球 5 年內可能流失 1,400 萬個職位。 查看文章
中國各大廟宇每逢假日就會排起長達數百米的長龍,善信大多是青年。據「路透社」報道,因現實中年輕人面對眾多高學歷畢業生競爭,而經濟環境有待復甦,惟有寄望神明助其順利找到合適工作。不少人更因深感自己學歷高,但相稱職位難求,而自比「孔乙己」。 查看文章
4 月 15 日,德國周刊 Die Aktuelle 刊登一篇以人工智能程式生成的「車神」舒密加虛構訪問,引起軒然大波,涉事編輯被辭退,據報舒密加家人亦打算採取法律行動。人工智能技術顛覆各行各業,同時也衝擊新聞界別,英國「新聞公報」就探討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法律爭端。 查看文章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當地的平均租金價格在去年飆升 30% 之多。住屋開銷暴漲,連高薪厚職的外籍人士也吃不消,近月開始出現移居潮。當前現象,令人關注這個吸引大批外資和人才的東南亞國家,會否失去作為亞洲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查看文章
戲名是「沙甸魚殺人事件」,合乎商品說明,沒騙人,沙甸魚真的錯手殺了人,在他那個最有安全感的空間。 他從不干預世界,但世界一直干擾著他,最後他被迫出屋外,大嗌:「做人真係好辛苦呀!」 沙甸魚從來沒想過成為偉大的人。 查看文章
在日本,情況有點相反,大部分媽媽生產後會選擇做家庭主婦。屬於少數的在職媽媽的壓力未必是來自人言,更多是偏向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引申出來的不便。無論學校、課外活動、醫療機構等,都會預設媽媽可以隨時接送孩子。若果媽媽要工作,真的會分身不暇。因此,她們大多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或小孩已經夠年歲可以照顧自己。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