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本道歉之道的書,很值得在不少香港高官的案頭上放上一本。
面对面交流的减少是否能将几个现代谜团联系在一起? 查看文章
美国近百万用户涌入中国社群媒体平台小红书,「TikTok难民」风潮近日也传到德国,使小红书登上德国手机应用程序下载量榜首... 查看文章
TikTok命运未决,大量用户转向小红书以示抗议,意外促进中美交流;特朗普即将再度上任引全球关注,各国期待不尽相同;去年中国经济数据出炉,达标了。 查看文章
源自中国的视频共享应用“TikTok”的美国用户正在接连流入中国社交网站“小红书”。这是因为美国限制TikTok使用的新法案即将生效的可能性正在提高。通过照片和视频反对禁令的声音以及表明转战小红书等竞... 查看文章
从星期一起,大量美国等国家的用户为了对即将生效的TikTok禁令表达不满,故意涌向了中国社媒平台小红书。他们认为,美国以用户数据安全为理由封杀他们热爱的平台并不合理,因此他们决定以注册小红书的形式,主动将自己的数据交给一家中国公司。在小红书上,这些美国用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要发表敏感言论的警告,以及平台对部分内容的审查。小红书能否接住这泼天的流量? 查看文章
随着对中国短视频应用TikTok“不卖就禁”的期限迫在眉睫,美国TikTok用户涌入了另一个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RedNote),使其成为目前美国下载量最高的应用程序。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这家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公司正试图把握激增的用户群,同时谨慎地处理英文内容。 查看文章
就在美国快要实施TikTok禁令前几天,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的新用户激增,据信该公司须急寻方法来控制英文内容。 查看文章
这些支持以社区为基础,无需昂贵的临床治疗就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可以减轻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负担。 查看文章
中国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横扫天涯19日晚来到伦敦查令十字图书馆,与现场嘉宾分享了他代表作《天道图书馆》的创作历程及中国网络文学的成长故事。 查看文章
【共同社9月6日电】日本厚生劳动省6日公布了汇总就业形势与薪金动向的2024年版《劳动经济白皮书》。分析显示,企业人手短缺感“比新冠疫情前严重”。白皮书称,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可能导致情况更趋严峻。白... 查看文章
日本星期五(7月12日)发布的年度《防卫白皮书》首次警告中国增加军事演习可能会导致与台湾的紧张局势升级,而这些演习的目的似乎部分是为了让中国解放军为可能入侵台湾做好准备。这份白皮书还表示,对中国和俄罗斯在日本周边的联合军事活动“严重关切”,而朝鲜构成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查看文章
【共同社7月12日电】日本防卫相木原稔12日在内阁会议上报告了2024年版《防卫白皮书》。其中指出,中国大陆方面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活动趋于频繁,警惕“也不能排除两岸军事紧张加剧的可能性&... 查看文章
自中国整顿科技行业以来,外国投资者鲜少投资中国科技企业。在DST Global参与的本轮融资中,小红书的估值回升到170亿美元。 查看文章
【共同社5月31日电】日本政府31日在内阁会议上敲定了2023年度版《农业白皮书(食品・农业・农村动向)》。白皮书指出在气候变化与国内生产者骤减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风险正在加剧&rdq... 查看文章
秘鲁政府一项修改健保的新法令将变性及性别认同等归入心理健康问题层面,可列入基本健康保险计划(PEAS)保障,然而却遭LG... 查看文章
来自外国的年轻人涌向中国的社交媒体软件小红书,寻求着装和打扮的建议。他们表示在该平台上收到了友善和有益的反馈。过去十年来,小红书成为了中国国内最受欢迎的时尚社媒。但分析人士认为,这款应用程序在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查看文章
这个在中国年轻女性中颇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去年实现净利润5亿美元,2022年则亏损2亿美元。 查看文章
何越:欣然在35年里采访了300多位中国妇女,几十年来一直忠诚记录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以老百姓的遭遇反映中国现实。 查看文章
纽约市正在起诉一系列社交媒体公司,指控其造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 查看文章
问世10周年的《PSYCHO-PASS 心理测量者》系列的最新作品、第2部《剧场版 PROVIDENCE》终于要上映了。这部作品的舞台背景是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等都能被数值化、由巨大的“西比拉系统”管理的未来社会…… 查看文章
张涛(Tao Zhang,音)在七月失业了,曾为怎样还上房贷而夜不能寐。 银行提供了两个月的经济困难帮助,但张涛仍然感到利率上升带来的压力。 查看文章
「詩生活」是台灣第一間,單純販賣詩集以及與詩相關商品的書店。獨特之處在於,其營運以十年為期。意謂這個不甚顯眼卻極其矚目的空間,每晝每夕,逐分逐秒,正在倒數,迎接消失於 2027 年的命運。 查看文章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數字顯示,本港去年有多達 1,080 人自殺,是 2007 年以來的新高。防止悲劇一再發生成一大社會難題,過去的做法,主要是找出誰有自殺風險並施以援手,但多年來似乎成效不彰。西澳大學心理科學學院研究員 Michael Kyron 及負責研究的副校長 Andrew Page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困難在於難以辨識誰有自殺傾向,即使知道,也難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援,所以要防止自殺事件頻生,就先要找出自殺念頭何時出現。 查看文章
日经中文网旗下的“日经GO”小红书账号在12月18日(周一)正式上线…… 查看文章
南非鄉鎮資源不足,兒童經歷創傷事件後,社區內卻缺乏社工和心理學家支援,長遠損害他們的精神健康。本地組織 Waves for Change 就以滑浪作為治療手段,讓那些因貧窮、殘疾、幫派暴力等問題,處於「有毒壓力」高危狀態的 11 至 13 歲孩子,在海中通過學習和群體活動,培養興趣、自信甚至理想。 查看文章
當壓力大時你想吃甚麼?大部分人都吃得很簡單,那些精細的法菜 fine-dining、懷石料理、手工粵菜、北歐採集料理,通通不管用。對壓力大人士來說,這些餐飲體驗並不適宜在高壓狀況下出現,反而叉燒煎蛋飯、茶餐廳炸雞髀、芝士薯條、菠蘿油、忌廉蛋糕、零食薯片、麻辣火鍋才是大家當下最想吃的東西。 查看文章
在日常生活,又或者打開電視,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某些人做錯事情,面對鋪天蓋地的責罵,卻回應指「我已經盡力了」、「不要抹殺努力」。究竟盡了多少力才算盡力,可以作哲學討論,但也可以是心理學問題。心理學家 Darius Cikanavicius 就分析這個「我已盡力」的機制。 查看文章
當有悲劇發生,無論事件距離我們多遠,人類都會本能地去關注、同情這些悲劇的受難者,想知道如何參與其中,自身又可以提供甚麼幫助。可是,過去幾年我們目睹一場接一場的慘劇,首先是 COVID 奪去無數人的性命,然後俄羅斯在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以及今年 10 月起的新一輪加沙衝突。在這個紛亂的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對悲劇感到疲累了。 查看文章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20多名大多互相并不认识的中国游客来到维州的Hang's Tree 观看日出。 他们大都是在中国超级应用软件小红书的推荐下,决定在同一天来到这个俯瞰墨尔本以北100公里处斯特拉思溪(Strath Creek)小镇的观景点。 查看文章
童年受過欺凌者,可能不是孤例。據估計,高達 35% 的人曾經歷過欺凌。研究已證明被欺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的風險。就心理健康而言,欺凌的危害更與虐待兒童一樣,甚至更嚴重。大約 20% 被欺凌者在將來的生活仍會經歷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到 50 歲時也是如此。沒有人會打從心底笑著接受欺凌,但為甚麼仍然有人要成為欺凌者? 查看文章
近一兩天,天氣又開始涼了,也許,在告訴大家,現在已到了深秋,冬天快來了。不知大家有沒有加衣保暖呢?這次我們就以「秋來也秋去」為題目,藉此機會向大家介紹我們心水的好書。以下節錄 3 本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一些對文字、對社會有熱誠的市民會期望獨立書店,不單是一門生意,更加是一個可以促進人們交流知識的空間。這裡的空間不單是指物理意義的店舖空間,書店不是講求店面寬敞、裝潢要迎合文青打卡風,更重要是一個經過大家協力營建、建立於人際和情感網絡的社會空間。 查看文章
這次我們又再以電影為題目,這齣電影無論在敘事、題材、社會寫實和深度方面,都是相當傑出叫座的。電影以院舍性侵及虐待院舍老人作題材,雖根據多年前發生事件改編而成,但在今時今日仍具一定的威力。 電影名為「白日之下」,採取記者的角度,寓意這社會雖有很多黑暗的事情,但白日仍會到照到最黑暗的角落,最黯淡的現實亦有被報道、揭發,甚至被法律制裁的一日。以下節錄 3 本與電影主題相關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葉真中顯「失控的照護」 虛構類作品雖然有時需要改寫某一些事實,但情感上可能有虛構類作品更能鋪墊的地方。「白日之下」為大家帶出了院舍問題,可能很多人會問為何要放進院舍?為何不自己照顧? 這本是日本推理文學大賞得獎作「失控的照護」,暢銷作家葉真中顯以推理小說的形式,剖析照顧者的心態,是如何讓親愛的家人,變成殺人凶手?另外故事中也確切地描寫出一個家庭,在面對照顧工作時常見的困境與磨難。到底只有一名失智或殘疾的家庭成員,就已經可以令家庭墮入甚麼的情境?推薦這本「失控的照護」。 夕拾 X 閒社 Mellow Out:殷琦「當老而不死」 「人老咗,就係包袱。」 這是電影白日之下印象最深的一句對白。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必定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嗎?電影提及過,安老設施及資源不足,是因為整個社福制度出現了問題,然而問題一直沒有改善。可惜電影好像未能深入探討這部分。 本週夕拾 X 閒社向大家推薦殷琦的「當老而不死」。作者除了以前線安老服務工作者的角度寫下安老院的日常外,亦嘗試與外國不同例子作比較,提出香港安老政策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亦談及老人的權利問題。此書能讓大家透過更多不同角度了解安老這個議題。 我們終有一天會老去。希望可以藉著電影的熱潮,喚醒大家對香港安老問題的關注。 藝跡文化 Mi Spacium Culture:契訶夫「第六病房」 電影「白日之下」上映不久,它的影評好像不錯,適逢今期的題目是這部電影,更加快了店長們去觀看的慾望。看過之後,感覺是近來看過最好的港產片之一,基於真實社會悲劇下改編,還探討了現行社福甚至法律體制對弱勢社群的不公。比起同類探討法律的電影,不是只以口號式的吶喊(法律面前、窮人含 X)去招徠,其「無聲吶喊」更顯力量。 電影以多件老人院舍性侵案及虐待老人作為題材,包括 2016 年康橋之家院長涉嫌性侵院友、大半年內 6 人離奇死亡事件,以及 2015 年劍橋護老院虐待院友事件為題材。根據電影描述,長者居住的私營老人院環境惡劣,看護經常使用暴力對待無從反抗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店長便想起了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的「第六病房」。 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這部長篇小說寫於 1892 年,雖然這作品已經在很久以前寫下,不過即使過了很久,這部小說仍然很值得閱讀。書中描寫一所瀰漫著污濁空氣的精神病院,與「白日之下」的老人院幾乎一樣:不人道的環境、惡劣伙食、粗暴的工作人員。精神病院和病室種種弊病的描寫,塑造了醫生安德烈與「瘋子病人」格羅莫夫這兩個知識分子的典型。書中主角對於「正常」與「不正常」、「病」和「痛苦」的討論、反應和行動,其實是透過整座精神病院放諸於當時的俄國。 以這種眼光去看待現今的香港社會,其實亦能令讀者產生諸多聯想。「白日之下」的老人院居住者,並非對自身處境無知,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悲愴。 查看文章
最後一集,兩人繼續遊走旺角,談及為何戰後這一區書檔旺盛。昔日的舊書攤,沒有精緻的裝潢、咖啡的香氣,卻能養活一代人;幫助一眾莘莘學子之餘,又凝聚了一群愛閱讀的人,在此地埋下文化的種子。 查看文章
老派的社會學分析將自殺歸因於社會價值「失序」(見涂爾幹「自殺論」),存在主義者說自殺是一個哲學問題(見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對香港人來說,似乎前一種解釋比較接近,但自殺者個人的視角真的如此簡單被影響了嗎?以下節錄 3 本與「自殺」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查看文章
近日,英国政府表示,超18个月找不到工作的福利申请者将会强制接受工作安置,此举明年年底上路。如果他们拒绝,福利金将被停发一段时间。这是政府的新计划之一,旨在让人们重返工作岗位,该计划还将额外花费25亿英镑用于职业支持。 查看文章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查看文章
說到兩萬蚊,有人會嫌太少,也有人怦然心動,但生仔不只是十月懷胎,也是對一個新生命作畢生的投資,同時給予他/她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在香港,大家會否覺得有難度呢?這次我們就以「生仔派兩萬」為題,說說對政府為「刺激生育」而推出政策的看法。以下節錄 3 本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侯城大學心理學家 Richard O’Connor 的團隊最近就發表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沒有想像般自我中心,反而對其他人想法十分敏感。 查看文章
Anthony Doerr 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在 2014 年出版,獲得普立茲小說獎。把五百多頁的小說濃縮成四集故事,不期望鉅細無遺、原汁原味呈現,但保留小說的核心精神大概是最低要求吧,想不到 Steven Knight 與 Shawn Levy 這個組合,會交出這樣的功課。 查看文章
隨著科技革新與職業轉型,中途轉工、轉行,同時追求自我增值與作息平衡的情況愈趨普遍,學會適應和利用這些轉變將至為關鍵。 查看文章
以著名反烏托邦小說「1984」作者命名的「佐治奧威爾圖書館」去年於俄羅斯一棟破舊建築的底層成立。低調的小型圖書館位於距離莫斯科 5 小時車程的工業城市伊萬諾沃,正努力對抗日益加強的國家宣傳及審查制度。 查看文章
運動,是共同遵守規則去參與比賽,是不管對方強弱皆願全力以赴,是突破體能局限追求最完美表現,是為著個人或群體作為運動員的尊嚴去拼搏。這屆亞運會,香港有不少選手突破港隊前人的成績,我們在高興之餘,又有甚麼思考,或者想對參賽手說些甚麼呢?以下節錄 3 本與「運動」主題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人工智能與人類世,是兩個人文學科熱門探討的課題,美國知名詩人兼文評家 Adam Kirsch 今年新書 The Revolt Against Humanity: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Us 指出,縱然兩個課題看似互不相干,但在某些思考上殊途同歸,部分知識份子正按此預見「人類統治時代即將結束」,甚至有人慶祝末日來臨。究竟這些激進主張從何而來?又如何改變我們對現狀與未來的思考? 查看文章
近日有立法會議員指控「香港同樂運動會」屬於危害國安的「軟對抗」,又有單張形容同志運動是「美國為首的性解放活動」。事實上,美國政府亦曾經視同性戀為國家安全威脅,背後的恐懼稱為「薰衣草恐慌」(Lavender Scare),是 70 年前的上世紀記憶,與反共的「紅色恐慌」情緒同時彌漫美國。去年出版的論著 Secret City: The Hidden History of Gay Washington 便重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查看文章
近日,一份报告发现,与白人相比,黑人、亚裔和少数民族在获得NHS心理健康服务时,等待时间更长,治疗后康复的可能性更小。 查看文章
無人商店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大型出版代理日本出版販賣社與店舖設計公司丹青社合作,9 月底在東京地鐵溜池山王站開設無人書店「ほんたす」(Hontasu),希望找出可持續書店模式,開業數星期後,已漸見無人書店的好處。 查看文章
文書處理程式 Microsoft Word 誕生 40 年來,一直協助無數用戶完成論文、辦公室文書工作、寫作等。Word 不僅是文字的載體,更能糾正撰文者的拼寫及文法錯誤。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Word 甚至默默影響用戶如何使用語言。 查看文章
中文教育的方法總給一種朝令夕改的觀感,不同時代的學生接收中文的方法各有千秋,殊途又不同歸,不同的教育方針,甚至會對語文能力造成明顯的影響。作為教中文系的大學教授,黃自鴻最希望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和文學的過程中,吸收多一點文本,尤其是經典作品,繼而為人生開啟多一點的可能性。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