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12.19
17:42
CUP  /  文化

曾魂:「詩生活」,在這終將消失的書店……

「詩生活」是台灣第一間,單純販賣詩集以及與詩相關商品的書店。獨特之處在於,其營運以十年為期。意謂這個不甚顯眼卻極其矚目的空間,每晝每夕,逐分逐秒,正在倒數,迎接消失於 2027 年的命運。

更多文章
曾魂:身在台灣,「詩人」是一種職業?

畢業後一直從事自由工作者,逢半年必須去移民署,填寫來台返港出入境的資料。懊惱又煩悶的是,我該在職業欄上寫下甚麼?「詩人」是一種職業?是一種身份嗎?還是某種抽象而不落言詮的造物者? 查看文章

Hong Kong Infosphere:獨立書店不只是生意,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空間

一些對文字、對社會有熱誠的市民會期望獨立書店,不單是一門生意,更加是一個可以促進人們交流知識的空間。這裡的空間不單是指物理意義的店舖空間,書店不是講求店面寬敞、裝潢要迎合文青打卡風,更重要是一個經過大家協力營建、建立於人際和情感網絡的社會空間。 查看文章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憶旺角舊日賣書地攤

最後一集,兩人繼續遊走旺角,談及為何戰後這一區書檔旺盛。昔日的舊書攤,沒有精緻的裝潢、咖啡的香氣,卻能養活一代人;幫助一眾莘莘學子之餘,又凝聚了一群愛閱讀的人,在此地埋下文化的種子。 查看文章

日本無人書店,是否書店的未來?

無人商店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大型出版代理日本出版販賣社與店舖設計公司丹青社合作,9 月底在東京地鐵溜池山王站開設無人書店「ほんたす」(Hontasu),希望找出可持續書店模式,開業數星期後,已漸見無人書店的好處。 查看文章

書店們:風暴過後

今年 9 月隨著一輪短促的十號颱風匆匆來到。作為香港人,我們對打風過後的一切、對打風和工作的微妙關係,再熟悉不過了。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適合在風暴過後閱讀的書籍。 查看文章

【愛在左右】在社區漂流 偏見書房

24 小時營業、以無店員模式運作的觀塘二手書店「 偏見書房」,日前因租約期滿不獲續約而被迫停業,另覓地方。即使書房開業 6 年,歷經多次搬遷,帶著幾千本書在多區「漂流」的創辦人范立基卻不言休,更珍重書房每個蛻變的機會。 查看文章

書店們:關於旅行

自防疫結束至今,原來已 4 個月了。踏入 7 月,夏日炎炎,很多人都趁暑假伊始,紛紛出外旅遊。這次我們就以「關於旅行」為主題,以下節錄 3 本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書店們:Beyond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書店們:metoo

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 #metoo 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 #metoo 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以下節錄 3 本有關「#metoo」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紀伊國屋與蔦屋,聯合成立公司的原因

日前,日本兩大書店龍頭宣佈合組公司,暫放下競爭對手身份,以改變日本書店經營劣勢。紀伊國屋書店、蔦屋書店母公司「文化便利俱樂部」與出版發行大型企業「日本出版販賣」將合作籌組公司,預計於今年秋天成立,推動由書店主導的出版發行業務改革。 查看文章

書店們:做鴨

十年前巨鴨首度訪港,近日再次來訪,多少給香港人帶來一點驚喜。巨鴨由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創作,初訪時群情洶湧。這次巨鴨偕同伴雙雙暢遊維多利亞港,自 6 月 10 日開始停駐在維港海面,供市民參觀。大家對巨鴨褒貶不一,但對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來說,其實已達到其目的﹕讓觀賞者的自我在大作品前消失,從而重獲自由。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做鴨」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Book Depository 結業,顧客:我以為是愚人節玩笑!

購書平台 Book Depository 與網購龍頭 Amazon 分庭抗禮多年,2011 年被對方收購後,最近宣佈即將結業。有長期顧客坦言萬般不捨,究竟這家網上書店有何特別,以致吸引這麼多忠實顧客?他們又如何看待這家網上書店? 查看文章

書店們:借問書店何處有

近日香港開關,大量遊客出現在香港街頭,不少人慕各大書店之名而來,有遍尋不獲,或擦身而過,也有不少人來電問路卻仍未能尋見。今次我們就借介紹圖書的機會,頌揚一下這些努力尋找書店的人。 查看文章

米斯特拉爾:象徵反建制的諾貝爾獎詩人

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作為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拉丁美洲作家,在祖國名氣卻遠不及同鄉聶魯達(Pablo Neruda),生前發行的 4 本詩集僅得 1 本在故鄉出版,在同胞眼中更只是莊重乏味的老婦。為何來到近年,米斯特拉爾卻被智利人奉為反建制象徵? 查看文章

日本書店如何掙扎求存?

日本各地的書店正在消失,剩下的書店不少也門可羅雀。根據一份行業評估,由於人口下降及互聯網普及,書店數字在過去 10 年下降近 3 分之 1。買書顧客數量持續下降,書店營運者為了生存,需要花費更多心力。 查看文章

【書展系列】美國獨立書店「疫市」增長

面對亞馬遜等網上零售商長年強攻猛打,美國的實體書店本就難以生存,疫症爆發後更受封城影響,導致 2020 年銷量跌近 3 成。往後兩年,勞動力不足、供應鏈混亂、營運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各行各業,但獨立書商不只撐住了,甚至遍地開花。近年全美共有 300 多間新店開張,滿足讀者對於「真人提供真誠推薦」的需求,亦令圖書銷售業變得更為多元。 查看文章

鴻若遠:在政治正確年代,重讀政治不正確之王 —— 查理.布考斯基

左派當道,當全球文藝創作都強調政治正確與反歧視弱勢社群的時候,更讓人懷念一位寫實小說作家和詩人查理.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伸延出來、影響不少當代音樂和詩詞的創作風格。 查看文章

重建加沙書店,以閱讀帶來希望

去年 5 月,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展開長達 11 天的襲擊,期間造成至少 260 人死亡,數千間房屋和商戶被摧毀,包括 Samir Mansour 經營了 21 年、當地最大型的書店兼圖書館。他損失約 10 萬本書及其畢生心血,居民及學童亦失去文化與社區中心。幸有一場國際眾籌助其「浴火重生」,還讓外國善長及本地常客反思,閱讀及書店對他們的意義。 查看文章

緬甸政變後誕生的首部文學作品

一年前緬甸軍事政變,多位緬甸作家和詩人都在網上發表創作,為抗爭留下第一身見證,其中不少人被監禁或處決,部分遺作收錄到最新詩集與散文集「摘去新芽不會阻止春天來臨」(Picking Off New Shoots Will Not Stop the Spring),為政變後的首部緬甸文學作品。 查看文章

立法保護獨立書店:法國網購書籍設最低運費

聞名遐邇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去年受疫情打擊一度傳出倒閉噩耗,其實法國 3,300 間獨立書店面對的威脅,還有 Amazon 等網購平台的惡性競爭。法國最近就通過法例,為網購書籍設定運費下限,阻止網購平台繼續以免運費壟斷市場,以拯救被視為重要文化財產的獨立書店。 查看文章

貨櫃下不來 洛杉磯歌劇院10天趕工打造《吟遊詩人》

因為COVID-19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鍊,造成許多重要海港大排長龍,四艘載著洛杉磯歌劇院開季劇目《吟遊詩人》舞臺佈景的貨櫃船,自8月10日便在洛杉磯港邊徘徊,始終未得靠港卸貨。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