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2-
02.09
20:29
cnBeta  /  科学

中国团队重要突破:基因编辑小麦登上《自然》

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养活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但和其他重要作物一样,小麦的生长也时常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其中,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白粉病是全球范围内小麦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这种真菌能侵袭小麦的叶片及穗部、茎秆等部位,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整株植株倒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更多文章
《自然-城市》最新研究称:全球沿海城市对气候变化适应缓慢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城市》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的系统性综述论文认为,全球沿海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方面似乎进展缓慢。 查看文章

《自然》评2024年值得关注七项科技 中国科学家成果入选

与往年相比,人工智能(AI)成为今年多项技术的核心支撑。同时,在大片段DNA插入技术中,中国科学团队开发的精准定点插入新工具入选。这也是自2018年评选以来,首次有中国学者的技术入选 查看文章

“非人类”上榜见证AI科技力量 ChatGPT当选《自然》11大人物

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公布今年的年度十大人物,有一位真的不是人。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以“非人类”的身分上榜,为承认AI在科学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查看文章

《自然》杂志公布年度人物 ChatGPT位列榜首

与往年不同,《自然》今年实际上评出的是“十个人和一个非人类(non-human)”,后者正是2023年引发人工智能革命的ChatGPT 查看文章

結束沉睡期,冰島將進入新的火山時代?

幾個世紀以來,冰島西部的火山一直處於休眠狀態,但近來地震活動顯著增加,火山爆發風險加大。今年 7 月,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周圍地區曾在 24 小時內錄得約 2,200 多次地震,這是否預示沉睡多年的火山進入活躍期,新的火山時代即將來臨? 查看文章

【展覽】看不見的山徑 應被看見的努力

市民或熱愛郊遊的人士,要怎樣才可保護山徑及自然環境?本地慈善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近日舉辦一個展覽,名為「『看不見的山徑』新書展覽 —— 之間 IN BETWEEN」,除了是介紹其新書之作,亦有不少展品及資訊,讓大家進一步認識香港的山徑設計,理解甚麼是「可持續山徑」,從而明白山徑保育的重要性。 查看文章

《自然》:气候变化已成两栖动物状况恶化的“罪魁祸首”

报告显示,全球两栖动物的状况正在恶化,成为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一类。2004年至今,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导致两栖动物状况恶化的“罪魁祸首” 查看文章

英国《自然状况》报告发布 1/6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27日公布的《自然状况》报告描绘了一幅关于英国野生生物生存状况的的惨淡景象。根据领先野生生物专家的一项综合分析,英国1/6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查看文章

防洪技術、抗震塗料、救災旅館…… 日本防災產業正火紅

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攝氏 1.1 度。世界各地都引發了洪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日本在防災與抗災的技術與商業應用,正不斷受到關注。日本不僅大型企業,連新創公司也都已準備好將防災相關產品和服務,致力拓展到海外。 查看文章

消滅颱風的技術,為何難以派上用場?

由超強颱風蘇拉襲港,到強烈熱帶風暴海葵逼近,天文台只能發出颱風信號,讓市民及早防避。究竟在颱風愈見強勁的未來,人類是否有可能主動出擊消滅颱風?有研究團隊解釋,其實人類已掌握消滅颱風的原理,但對氣候帶來的副作用仍然未知,更可能觸發地緣政治衝突,以致有關理論仍然難以實踐。 查看文章

【展覽】「歸一.尋找本源」:重新與大自然連結

被大自然包圍下會有怎樣的創作?亞黑基斯(ArBlackChris)擅長從大自然取材,他的創作一直以寫實的筆觸繪畫出動物、植物與大自然,而其作品從不局限於畫布上。這次他就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駐園藝術家」身份,於園內的藝舍展出不一樣的創作。 查看文章

曾詩敏:以衝浪來體驗很「野」的澳洲

香港開始迎來炎夏,我偶爾會格外想念雖說一天四季,但整體微涼、3 月尾 4 月初的墨爾本,特別是跑往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那段,沿海感受著大風,視覺被壯麗的景色震撼,更能以衝浪來體驗很「野」的澳洲。 查看文章

欧洲议会议员投票反对《自然恢复法》 被指发动“反自然战争”

去年6月,欧委会通过了《自然恢复法》提案,其对成员国在恢复陆地、河流和海洋野生动物生态方面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在游说团体以及一些成员国的反对下,这些法律可能会被完全放弃。 查看文章

曾詩敏:都市人學習與大自然連繫

很多人到墨爾本都會往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走一轉,除了沿路的宏偉懸崖、綠野和大海,往「野生動物奇觀」(Wildlife Wonders)享受一段旅程,碰碰運氣能否跟野生動物見面,亦是非常美妙的體驗。 查看文章

鴻若遠:「皮行者牧場的秘密」—— 介於乎紀錄片和真人騷之間的神秘地帶

說起美國的 UFO 或神秘事件,許多人都會提到 51 區,但跟 51 區同樣著名的其實還有一個,就是「剝皮行者牧場」(Skinwalker Ranch)。 查看文章

中国科学家《自然》发文 展示量子纠错优势

该通过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技术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在国际上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在基于超导量子线路系统的量子纠错领域取得实验进展,展示了量子纠错优势 查看文章

土著婦女肩負重任:親自保護珊瑚礁家園

2018 年成立的昆士蘭原住民女性護林員網絡(QIWRN),為當地土著和托雷斯海峽群島的婦女鋪路,讓她們發揮祖先累積 4 萬多年的珊瑚礁知識,帶領保育澳洲著名的大堡礁,繪製地圖和追蹤生態系統變化;還終可確立這一代土著婦女的價值,親自保護家園。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尋找萊斯里普(Ruislip)的軌跡

每個天氣好的星期日,我們都會帶兒子到近郊地方玩,除了可以讓他「放電」,也希望帶他出外見識。萊斯里普(Ruislip)是其中一個我們喜愛的地方,更有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Ruislip 屬於大倫敦的希靈登區(Hillingdon),在倫敦市中心的西北面。20 世紀初,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在 Ruislip 開設車站,這個小村莊便開始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很多人到 Ruislip Lido。 查看文章

結合環保與教育:市區農莊作為幼兒園

香港近年出現不少親子農莊,讓小朋友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可以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大學等大型機構也會發展天台耕作,讓員工可以抖抖氣。人們意識到耕種農作物不單能生產糧食,更能促進身心健康。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多教育學家和建築師亦正思考,如何結合市區農莊和幼兒教育,鼓勵幼兒全人發展。 查看文章

《自然》:新研究揭示末冰期欧洲古人类迁徙历程

借助古基因组分析,研究者系统描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跨越欧亚大陆西部和中部的狩猎采集群体所经历的基因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与文化及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查看文章

對抗光污染:一個蘇格蘭小鎮的黑夜實驗

光污染除了浪費能源,也會影響生態,例如雀鳥和一些夜行動物的活動,以及人類的作息與生理時鐘。專家們都想辦法應對光污染,在蘇格蘭,有一個小鎮就進行了一連串的黑夜實驗,讓星空再次變得澄明。 查看文章

《自然》:地球纬度多样性梯度受气候变化影响

研究提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以及海面温度差异的增加,是现代纬度多样性梯度出现的关键驱动因素,该梯度也受到1500万年前全球冷却的气候变化影响 查看文章

【展覽】「meow painter」—— 畫家、貓與大自然

與貓相處是兩位畫家的日常,曹夕的創作以繪畫和藝術玩具為主,貓是主體,但亦不乏各種自然景色;另一位畫家 chinochinochino 則以繪畫及裝置為創作媒體,探索光影、各種質感及紋理,並以此為創作的切入點。兩位畫家的聯合個展「meow painter」在一九九九藝術空間展出,他們從生活取材,把所思所感化作實體。這裡不只是畫作與藝術品,亦像是兩位畫家的對話。 查看文章

《自然》:2023年或将产生重大科学影响的7项技术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放射性碳测年技术,以及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体外胚胎培养、单分子蛋白质测序、单细胞代谢组学和体电子显微镜,入选该榜单 查看文章

《自然》评2023年值得关注的事件 mRNA疫苗、登月计划上榜

新一代mRNA疫苗的开发、人类登月计划和气候资金等全球热门话题入选了《自然》杂志预测的2023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 查看文章

《自然》评十大年度新闻事件 奥密克戎、猴痘疫情等上榜

《自然》杂志编辑部评选出的十大年度新闻事件包括:俄乌战争、巴西总统选举、埃及气候大会、奥密克戎大流行与猴痘疫情等 查看文章

预测冠病变异趋势 北大曹云龙入选《自然》今年十大科学人物

)据《科技日报》周四报道,全球最具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Natuare),本周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 10)榜单,评选出十位在今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其中北京大学基因组学研究人员曹云龙,因预测冠病变异趋势获选。... 查看文章

去看海,身心更健康

人類自進化以來,至 2007 年多數人口才聚居於城市。人與自然的互動減少,對身心健康俱有影響。研究指出,僅是觀賞自然環境已有助改善唾液皮質醇水平、血壓和血流量;而多接觸環境中的微生物,可以提升免疫力。近年,專家更發現湖泊和河流等藍色空間,或比綠色空間更有益,於是結合海洋活動與治療,向全人類提倡「藍色健康」。 查看文章

《自然》全球硕博生调查:压力大、缺钱、职业前景黯淡

受访者的学业满意度显著下降,压力造成了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新冠疫情使研究生们缺乏社会支持和同伴互动、课程作业和研究中断,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开始怀疑学业是否有助于自己的职业前景 查看文章

實驗:身處大自然 1 小時有益大腦

城市環境雖然便利,但亦證實與增加焦慮、抑鬱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有關 。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於「分子精神病學」雜誌提出解決方案,表明即使只短暫逗留郊外,已能激發大腦變化,有助降血壓、減少焦慮和抑鬱、改善情緒、睡眠、專注力,記憶力和自癒能力。 查看文章

《自然》:未来10年 科学家将在“天宫”展开过千项实验

据英国《自然》杂志10月28日报道,中国天宫太空站即将建成,未来10年,科学家们将在“天宫”开展1000多项实验,部分会试图重现国际太空站上的成果。 澳洲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太空技术研发专家索萨对此形容,天宫太空站为中国研究人员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游乐场”。 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该任务是天宫太空站“T”字基本... 查看文章

《自然》实现室温超导封面论文遭撤稿 此前争议巨大

作者团队全部反对撤稿的情况下,期刊编辑仍然决定撤稿,足见该论文结果争议之大 查看文章

載入史冊:烏克蘭保城保生態的人造氾濫

在俄烏戰爭初期,俄軍直逼伊爾平河及基輔邊界期間,剛好河水突然上漲,迫使他們折返。這次是佔地數萬公頃的濕地生態系統相隔 70 多年來首次再度氾濫,不過卻並非自然現象,而是由烏軍炸毀大壩造成。濕地恢復舊貌之後,專家想到戰爭下的「野化」,不僅有利軍事防守,更有助保持生態多樣化。 查看文章

方俊傑:「獸獵」—— 違反人性邏輯的生存驚悚片

公式地把角色關係描述到好似好有深度,然後公式地注重特技、動作、緊張刺激,將所謂的深度公式忽略,這我完全可以接受。但我不能接受電影的角色違反人性。 查看文章

紀浩基:「拼命呼吸」—— 在災難高壓下,人如果反思過去

Netflix 推出了劇集「拼命呼吸」(Keep Breathing),節目總監暨編劇是 Martin Gero 和 Brendan Gall,全劇只有 6 集,每集 30 分鐘,算是個迷你影集。它表面像美國探索頻道「人在野」(Man vs. Wild)般的一個寫實求生劇集,實際卻是把荒野求生和探討人性內在轉變,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新形式。 查看文章

曾詩敏:學習帆船,重新審視和大自然的關係

有趣的就在這裡,我們平日習慣了科技帶來的方便與力量,然而在海上跟大自然當了一天的夥伴,我們也好像甘心並樂意地接受自然才是我們的力量,其他的人造科技才是不自然,是「外掛」。 查看文章

新冠长期症危害渐显 《自然》:心脏患病风险增加20倍

国际科学顶刊《自然》杂志8月2日发表文章指出,研究表明,即使在新冠感染治愈后的几个月,患上心血管问题的风险也会很高,例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在《自然-医学》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记录的数据来估计新冠病毒导致心血管问题的频率,对比了VA记录的15万名新冠康复患者和未感染的同龄人。 查看文章

企鵝原來曾住在熱帶地區?

地球上甚少動物演化成企鵝般,能於冰冷的極地環境生存 —— 像皇帝企鵝擁有多層保溫羽毛、使血液保溫而交錯分佈的動、靜脈血管,還有可抵禦近攝氏零下 26 度低溫的腹部脂肪。誰又會想到,最近科學家重構企鵝數百萬年來的演化歷程,才揭曉其祖先竟是來自熱帶地區,還見證了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時期。 查看文章

1914 年櫻島火山爆發:一場科學與傳統之爭

日本鹿兒島的櫻島火山,在當地前日(24 日)晚上 8 時 5 分左右爆發,當局事前已經呼籲居民緊急避難。櫻島作為全球最活躍火山之一,1914 年已發生過 20 世紀日本最嚴重火山爆發,結果觸發科學與傳統之爭 —— 當年監測部門預測失準,令部分村民無法及早疏散,有倖存者囑咐後人,寧可信靠傳統智慧避難;但這場災難亦為日本科學界提供大量數據,成為日本乃至國際火山學的里程碑。 查看文章

《自然》论文涉嫌造假令数十年阿尔兹海默研究前功尽弃?研究人员这样说

近20年来,Aβ假说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了解此类蛋白质可能导致衰退的机制,美国联邦政府为这些研究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近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详尽的调查报告,过去近20年中被引用最多的一项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的关键靶点要素可能涉嫌造假。 查看文章

綠色和平:百日 KPI 不能缺少的棕地政策

特首李家超剛上任,他會如何處理房屋問題這個「燙手山芋」,坊間已有不少討論。他在 4 月公佈政綱時,已提出設立「百日 KPI(關鍵績效指標)」,即上任 100 日內,為各範疇的政策制訂目標;乃至近日他接受訪問時,稱有決心處理棕地發展,並計劃由司長級領導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及「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共同研究棕地如何達至短期效益,盡快釋放土地價值。 查看文章

《自然》新研究揭示有人“天生长不胖”的秘密

研究发现,携带Ile216Thr基因突变的受试者,其转运蛋白会丧失功能,大量肌苷得以长期存在于细胞外,促进棕色脂肪细胞消耗能量。携带这种突变的受试者的肥胖概率比普通人低59% 查看文章

《自然》发布清华大学研究 首次实现体外稳定诱导培育全能干细胞

这意味着不依赖两性生殖孕育生命成为可能。研究者认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干预生命起源的科学工具,但人体实验伦理争议极大,还需要在动物实验中经历漫长的摸索和完善 查看文章

放羊食草,可以防火

美國多地社區出現了山羊群不斷嚼食野草的奇景。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這是一種既環保且人與動物雙贏的除草方法,山羊可以「雜草放題」吃到飽,而在除草後居民亦可免受山火威脅。 查看文章

林喜兒:SuperNature —— 喜歡的請鼓掌,討厭就不要看

一小時的 SuperNature,除了如題講及超自然外,最惹人談論的是開首談及跨性別人士以及「cancel culture」。前者,不用多解釋,就是認為不應以跨性別人士為笑話。然後 Ricky Gervais 談笑話、談喜劇,有人不喜歡,有人感到心靈受創,但這都是很主觀,很個人。 查看文章

城市如何利用自然之力預防洪災?

全球建築環境諮詢公司 Arup 月前發佈「全球海綿城市快照」調查報告,透過名為 Terrain 的人工智能和土地利用分析系統,分析面臨強降雨和嚴重洪水風險的 7 個主要城市,衡量城市空間管理過量水資源的能力。 查看文章

男女大脑真的不一样 《自然》发现几小时就决定了一生

对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大量动物来说,个体行为的塑造离不开性激素的调控。自从出生伊始,激增的雌性激素水平就在发育中的大脑内塑造着神经回路,这个过程足以产生持续终生的影响,也解释了两性在大脑结构和行为上的大量差异。 查看文章

《自然》:全球首个非人灵长动物全细胞图谱发布

4月13日,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导,多国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的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全身器官细胞图谱发表于《自然》。据介绍,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人类疾病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相关的研究,有望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 查看文章

疫下,為何會更多「靈異事件」?

過去兩年,英國疫情時好時壞,自稱見鬼撞邪的報告則有增無減。與此同時,捉鬼探秘之旅亦參加者眾,關於超自然現象的節目更廣受歡迎。對於靈異事件,大可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但在疫症肆虐、政經不穩之際,男女老幼同樣「鬼迷心竅」,現象背後的社會和心理因素,或許非「胡思亂想」這麼簡單。 查看文章

《自然》子刊:每天两瓶啤酒,大脑或老十年

提到酒想到的是,战斗民族的伏特加,慕尼黑的啤酒节,以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有人说,小酌怡情;也有人说,喝红酒软化血管;还有人说(比如东北人),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以上种种,无疑表达了人们对酒的喜爱。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酒精不仅伤肝、伤胃,还伤心。甚至“喝酒喝坏脑子”也并非危言耸听。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