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2-
01.05
17:43
CUP  /  文化

李衍蒨:謎之女士

雖然人員們在辛苦研究兩年後,才找到以上有關胎兒及孕婦的資料,但她依然有很多故事未被揭開,等待著團隊繼續去發掘,特別是孕婦在當時社會、醫療體制的故事,仍然有待人們繼續細聽。

更多文章
筆是港媽:懷孕歷程 —— 一步一步走過陰霾

今天想分享自己懷孕的陰霾,並非因為已經成了兩孩之母,沖淡了我小產的傷痛,而是很想為自己的經歷寫一篇昇華的感受,令我有勇氣去克服曾經害怕面對的陰霾。 查看文章

俄羅斯擬禁墮胎,倒退到史太林時期

在史太林統治下,蘇聯在 1936 年立法禁止墮胎,婦女要終止懷孕,就只能接受非法及不安全的手術。大半個世紀過去,立場日益保守的普京政府正考慮重施故技,以扭轉俄羅斯人口下降的趨勢。 查看文章

【新詞】母化期: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

在英語世界中,「adolescence」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指青春期。可是,若果提到另一個字「matrescence」,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個字是由已故人類學家 Dana Raphael 在 1975 年提出,意思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這裡暫譯為「母化期」。英國新聞作家 Lucy Jones 便在今年發表著作 Matrescence,探討女性蛻變成為母親期間,要經歷甚麼轉變。 查看文章

深海太空船墓地,保存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尼莫點(Point Nemo)位於南太平洋中部,距離最近的陸地約 2,688 公里,最接近該地的人類則是國際太空站(ISS)上的太空人,距離海面約 415 公里。該海域水深達 1.3 萬呎,是海洋中最與世隔絕、最沒有生命力的部分,更是太空船的墓地,專家認為這片海域未來可成為太空考古寶藏。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產前產後 母親的一點小享受

我認為媽媽需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開開心心的照顧孩子。準備迎接新生命時,媽媽都會先考慮嬰兒用品,甚至花盡心思去研究和比較各大牌子的優異,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所以,我想推介一些為媽媽而設的日本品牌,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 查看文章

產科沙漠:美國女性生育之難

低生育率的影響之一,是令女性更難生育。美國愈來愈多醫院關閉「門可羅雀」的產科部門,以免人手不足下勉強營運而造成事故。更多老化或鄉郊地區變成所謂的「產科沙漠」,全縣沒有醫院、分娩中心及有接生經驗的醫生和助產士。這有可能導致嬰兒健康狀況惡化,孕產婦死亡率更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照顧低出生體重兒

女兒終於順利出生,但體重只有 2,330 克,因為低於 2,500 克,被列為低出生體重兒而需要密切醫療監察。經醫生診斷後,幸運地一切正常,只需要主力增重。然而,女兒始終體重過低,體溫調節上會比較差,需要用電板、戴小帽子和毛巾等來額外保暖。即使屬於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第三日需要開始由媽媽親自主力照顧,每天早上都會有兒科醫生診察,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請教助產師。 查看文章

地球真的比 10 萬年前更熱?

全球正經歷極端高溫,有媒體甚至聲稱日常溫度已達至 10 萬年來最高,使人不禁疑惑:地球可曾如此熱過?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古氣候學家 Darrell Kaufman,最近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談及有關論述,因缺乏可追溯至 10 萬年前的詳細記錄而難以定斷,並就地球上一次面臨如此高溫提供了一些較可靠的根據。 查看文章

三千多年後,再塑圖坦卡門容貌

法老王圖坦卡門是古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統治者,他 9 歲左右繼承王位,掌政 10 年後約於公元前 1323 年逝世。雖然有關他的文獻記載很多,但對其外貌仍然爭論不絕。最近有研究人員製作出新的面部重塑模型,讓人們一窺這位歷史人物的長相,更揭示出法老王的獨特面部特徵。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帝王切開(剖腹產)

由於我上胎以剖腹產來分娩,醫生認為這胎也需要選擇剖腹產,以防子宮於生產時破裂,造成大量出血。但日本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以自然產為分娩方式,加上語言不通,我一開始對於在日本進行剖腹產有頗高的不安感。後來做了點資料搜集去了解日本生小孩的情況,再通過產檢建立對醫護的信心,不安感才慢慢得以舒緩。 查看文章

英國首誕「三親嬰兒」,是避免遺傳病的新希望?

科學和醫學進步,為母體存在缺陷或不育的人士帶來希望。英國人類受孕和胚胎學管理局證實,英國首批體內含有 3 人 DNA 信息的嬰兒已經誕生,這項開創性技術透過「線粒體捐贈治療法」(MDT)進行,目前相關嬰兒數量少於 5 名。所謂「三親嬰兒」掀起倫理爭議,但另一方面,新技術能協助女性誕下健康的孩子,避免胎兒罹患罕見遺傳疾病。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的 40 週

在異地懷孕,雖然會有語言不通和沒有親戚朋友在身邊的情況,但亦因此少聽點意見,反而更輕鬆自在。有甚麼不清楚的事情,待產前檢查時問醫生就好了。於是,我列了一個喜愛的食物清單,問醫生哪些可以食和不可以食。結果,近乎全部都沒有大問題呢! 查看文章

罩袍之下:伊朗非法墮胎潮

低生育率成為眾多國家的頭號問題,伊朗亦不例外。其伊斯蘭政府遂在前年立法,加強對藥物流產的限制,並禁止免費發派發避孕藥,引起極大爭議。政府上下如今驚覺,全國每年多達 30 至 60 萬宗墮胎,當中大部分也是非法進行。這些婦女在公共醫療系統以外,尋求中止意外懷孕之法,不少人還因此喪命。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確認與產檢

生小孩的日文是「出産」,跟中文有點相似。我們的第一個小孩是在香港出世,所以在日本生第二胎就要重新認識所有程序。即使是第二胎,始終身在異地又不懂日語,還是有點緊張。這次在日分娩的經歷,無論在產檢、懷孕與生產過程,還是產後護理上都跟香港的經歷不同。就讓我在這裡分享一下當中的分別吧!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讓爸媽成長的小天使

直至自己和丈夫也經歷了一樣的事,我才慢慢明白死亡的意義和為小 BB 舉辦葬禮的重要性。看到至親的離逝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不願面對會令自己停滯不前,逝者想看到的是我們好好地生活下去。 查看文章

遠古儲物癖:尼安德特人會收集獨特的動物頭骨?

相信很多讀者又或者身邊朋友,都有一定程度的儲物癖,有些人會儲名牌,有人會收藏模型,又或者藝術品和書籍,這種儲物癖或在遠古時期已嵌入古人類的 DNA 之中。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古人類學教授 Juan Luis Arsuaga 的研究團隊,就在馬德里以北 45 公里,發現了尼安德特人收集獨特動物頭骨的證據。 查看文章

「國王的伸冤」:現實與電影都是羅生門?

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查看文章

【新詞】廢膠考古學:從海灘垃圾提取有用數據

每年有近 800 萬噸塑膠廢料流入大海,不單污染海洋生態,甚至流入食物鏈,威脅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健康。意大利有環保團體把考古學融入環保,建立廢膠博物館,提高環保意識之餘,也從海灘廢物中提取有用資料。 查看文章

男性避孕藥即將面世,但男性會用嗎?

全世界高達一半的懷孕是意外,最終女性都必定要承擔身心以及各方面的後果,因此有人質疑,即使男性專用避孕藥即將面世,也不見得男方會認真做好避孕措施。但近日有研究反駁這類批評,稱對男性避孕藥的需求前所未見,男人已經準備好分擔避孕責任。 查看文章

Moyashi:信者得救的文化遺產

發掘、辨別和考據事物的真假,屬於考古學的範疇,但探究事物的社會意義,則屬於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範疇。在後者的角度,「真」的重點其實不在於物件,而是珍重物件的人。在物質文化裡,即使東西還是一樣的東西,但轉個角度,意義就變得不一樣。 查看文章

書店們:洗白白

2023 年 1 月 19 日是癸卯兔年前的年廿八,這是一個「洗邋遢」的日子,這次為了配合兔的形象,就以「洗白白」為題。有趣的是,「洗白白」總要有兩個「白」,少了一個「白」,就變成了「洗白」即英語的「whitewash」。「whitewash」其實很普遍,它可以是刪除某些名字的記憶。 查看文章

考古學家重構古代地中海漁業面貌

自從歷史學家 Thomas Gallant 於 1980 年代著書,表明貧瘠的古希臘海洋無法支撐重要漁業,便一直主導了學術界對古代地中海的看法,推測因很少河流流入地中海,以致浮游生物稀少,令海洋食物鏈欠缺基礎。然而,希臘的動物考古學家 Dimitra Mylona 質疑有關證據不足,於 90 年代攻讀研究生時已立志專研魚骨,希望重新發掘古代地中海文明實況。 查看文章

為自由,為未來:俄羅斯孕婦的南美分娩潮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受到西方社會制裁以至孤立。低下階層仍在國內為經濟不景而苦,有能力者則已紛紛外遊「避戰」,像對這場戰爭保持中立的泰國,自去年秋季吸引大批俄國旅客。與此同時,數以百計孕婦遠赴阿根廷,卻非為了一己享受,而是替子女尋求多一本護照,以及多一份自由。 查看文章

日本中年的意外懷孕潮

過去 20 年,日本進行墮胎手術的次數大幅減少,但據厚生勞動省統計,2020 年 40 至 49 歲的墮胎個案共有 14,506 宗,佔整體 1 成以上,甚至較 20 歲以下要多。當中不少人選擇放棄孕育的胎兒,更是與丈夫的愛情結晶。惟有別於「無知少女」,關於中年女性意外懷孕的報道甚少,成為少子化社會的盲點。 查看文章

78 萬年前懂燒魚,是人類演化關鍵?

一些靈長類學專家支持煮食促進早期人類大腦發育的「烹飪假說」(cooking hypothesis);近期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期刊的研究,更把人類烹飪史的起點,從尼安德特人的約 17 萬年前,推前至直立人時代的約 78 萬年。 查看文章

科學狗:鮮為人知的緬甸琥珀研究黑秘密

埋藏在琥珀中的動植物化石,記錄了恐龍時代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其中一個琥珀盛產地正是亞洲的緬甸。 查看文章

唐山大地震 —— 天災增加精神分裂症風險?

中國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旗下的期刊「轉化精神病學」發表研究,回顧自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時,當地嬰幼兒、胎兒,以及地震後始成孕的未暴露組別人士,受地震誘發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 查看文章

「考工記」的青銅器配方,留了一手?

青銅是一種合金,似乎只要找出「金」與「錫」各代表甚麼金屬,再依據「考工記」所載比例,就能煉出與公元前 300 年無異的青銅。但近日載於學術期刊「古物」 的研究顯示,「金」、「錫」也不是各自元素單一的金屬,而是預製的合金,意味著要煉成青銅,還有其他步驟。 查看文章

合成胚胎,有其大用?

我們初中已懂得,生命來自胚胎發育,胚胎則來自精卵結合。不過本月初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研究,僅使用幹細胞和特殊培養器皿,創造了不由卵子、精子結合而成的小鼠「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並成功存活 8 天半。雖然無法真正育成生命,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這項研究,對研究懷孕最初階段、治療不孕問題,或有重要價值。 查看文章

墮胎權判決被推翻,美國醫生從此左右為難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不再視墮胎權利受憲法保障,把規範墮胎的權力還給各州。這意味著 50 州會各自詮釋,醫療程序當中何謂恰當及犯罪。美國婦產科學院警告,這將影響墮胎以外的醫護處理、為患者帶來新風險,並可能增加孕產婦死亡率。部分醫生更憂慮,新禁令的灰色地帶迫使他們作抉擇,是要違背誓詞,還是違反法律。 查看文章

Moyashi:媒體考古學

微軟在今年 6 月 15 日正式宣佈停止更新 IE 網頁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但新瀏覽器 Edge 仍擁有相容的 IE 模式,讓只支援 IE 的內容慢慢過渡轉換,否則就只倒數剩下 7 年時間的壽命。微軟停止更新 IE 其實不是新聞,早在 2015 年公佈 Edge 的時候已經表明會漸漸讓 IE 淡出主流,而 IE 的俗氣功能的確不再適合今天的網絡環境,被淘汰只是遲或早的問題。 查看文章

人類曾經不視雞為食物?

雞肉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材,根據漁農自然護理處數字,香港在 2020 年平均每天消耗 23 公噸鮮活家禽,而英國每年就有超過 10 億隻雞被屠宰。不過,人類吃雞的歷史卻非想像中源遠流長,近日有研究發現,人類與雞的密切接觸,在大約 3,500 年前才開始,牠們原本生活在樹上,受稻米吸引才到地上。而古代的雞甚至得到人類尊敬,得以安享晚年。 查看文章

美國墮胎權利不保,將改變世界潮流?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草稿日前外洩,預告推翻近半世紀的墮胎權利憲法保障,震驚公民社會,部分州政府或藉以制訂西方世界最嚴厲的反墮胎法。目前全球有 24 個國家完全禁止墮胎,37 個國家只容許孕婦有性命危險情況下墮胎,究竟如此判決是否背離世界潮流?對全球會否構成影響? 查看文章

《新木乃伊》导演:这部片是我人生最大失败 环球“黑暗怪物宇宙”直接流产

近日 《新木乃伊》导演艾里克斯·库兹曼宣传新剧《天外来客》时表示,2017年这部电影是他个人乃至职业生涯最大失败。这部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让环球影业亏了9500万美元,糟糕的评分直接让“黑暗怪物宇宙”计划流产。 查看文章

【烏克蘭戰爭】戰亂下的早產潮

世上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應該是母胎裡,不過對妊娠期間的烏克蘭母親們來說,外面的世界並不安全。戰爭期間,準媽媽們苦於在逃離國家或留下安胎之間作抉擇,對人身安全的擔憂及壓力,使嬰兒早產數字顯著增加。 查看文章

從龐貝古城的麵包師,看亂世中的人生

聽到龐貝古城,很多人想到火山帶來的死亡浩劫,西佐治亞大學古代史教授 Nadejda Williams 卻想要知道,歷經政治動盪與地震威脅的龐貝人,災前是如何活過來,答案就埋藏在火山灰封存的一家麵包店內。 查看文章

龐貝古城新管理員:機械狗

近年,機械人開始應用於工商及旅遊業中,最近更正式涉足考古學界。機械狗 Spot 正遊走於意大利龐貝古城,以識別古蹟安全及結構問題,同時搜索地底,檢查文物竊賊挖掘的地道。 查看文章

想自成化石!要注意的兩個關鍵

想永世長存有不同方法,可以成為歷史名人,不論是臭名或美名,也有物理一點的方式 —— 死後成為化石。不過要當化石並不容易,地球上所有曾經存在的物種中,只有不到 1% 物種「成功」。英國廣播公司(BBC)就為有志成為化石者提供一些建議,增加各位成為化石的機會。 查看文章

李衍蒨:八千年前的歐洲木乃伊

是次於葡萄牙南邊薩多的發現,比現存最古老的木乃伊還要早 1,000 年之久!或許前人對於人體的了解,或是製作木乃伊的知識,均超越我們的想像,依然有更多知識、技巧、認知甚至種類等待我們發掘。 查看文章

李衍蒨:指甲與定年

於法醫人類學層面上,這些技術通常用於辨認無人認領屍體的身份,例如協助推斷出生地。雖然它們未必能總結到一個確實地址,卻可以縮小搜索範圍,從而比對相關失蹤人口資料庫,再向家屬索取更多有關資料,以提高成功辨認的機率。 查看文章

李衍蒨:遇見七萬年前的孩子

又有誰想到,一具被安放在東非洞穴內的孩子屍體會在 78,000 多年後再次被人發現,重見天日。 查看文章

李衍蒨:龐貝與性別的反思

雖然生理上的性別(biological sex)只有男或女,但社會上的性別(gender)並不一定只得兩種。就算一樣被認為是男性,兩人有否相戀也不得而知。而就算是相戀,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定義,又是否跟今天一樣呢? 查看文章

李衍蒨:西西里地下墓園木乃伊群

而多年後傳出有關 Rosalia 的消息,不是因為其被妥善保存的木乃伊身體,而是相繼有當地新聞、影片、照片及報道拍攝到她在眨眼! 查看文章

伊拉克:文明的搖籃,考古的天堂

近代伊拉克經歷過極權統治、美英等國對其開戰以推翻薩達姆政權,及後又陷入與伊斯蘭國的領土爭奪戰。長久的戰亂,似乎掩蓋了這個人類最早文明的發源地。戰亂逐漸遠離以後,歐洲考古學家就殷切地回到伊拉克,尋找具有千年歷史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寶藏。 查看文章

一把火自我摧毀一個文明:失落的塔特蘇斯城邦

歷史的長河正是由一個個治亂興衰的循環交織而成,無數偉大的國家和城市經歷璀璨盛世後走向衰落。其中在今天西班牙西南部一帶,於公元前曾有一個名為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城邦,繁榮富裕到連古希臘人都艷羨,卻在某天神秘消失。考古學家一直想解開塔特蘇斯失落之謎,隨著近年發掘出更多遺跡,專家終於重組出更多畫面。 查看文章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查看文章

李衍蒨:受傷變色人

記錄瘀傷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因為變化可數以天計! 查看文章

方禮倫:Honouring the dead 緬懷逝者

移居英國之後,許多人面對與長輩分離的現實,包括清明掃墓,從此暫停。 查看文章

李衍蒨:毛孩與我(的屍體)(下)

狗狗雖然很可愛,但不要忘記,牠們始終與狼屬於同一家族。當人死後,就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無論在野外還是在屋內,屍體都會逐漸成為動物們的營養來源。 查看文章

李衍蒨:毛孩與我(的屍體)(上)

貓狗將主人吃掉的主要原因為飢餓及焦慮。這種焦慮與我們壓力飆升時會嗜甜,從而瘋狂吃朱古力或雪糕的道理相近。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