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0NEWS
关于降雨的最新新闻
热门标签
新冠疫情
疫苗
政府
拜登
经济
股票
欧盟
疫情
投资
市场
研究
外交
调查
苹果
能源
数据
联合国
媒体
接种
习近平
选举
协议
政治
冲突
警告
特朗普
历史
普京
人工智能
查看全部
CUP
/
文化
/
2023.08.10
18
:
49
一場洪水,反映中國城鄉矛盾
中国
社会
北京
城乡
天灾
河北
洪灾
赔偿
农民
降雨
台风
暴雨期間,中國官員為保北京打開溢洪道,將洪水從大城市引到人口較少的地方,鄰近的河北省變成首都的「護城河」。有指這個決定導致河北涿州的洪水泛濫更加嚴重,引起民憤,也顯示出中國城鄉之間的矛盾。
CUP
/
文化
/
2023.08.09
18
:
50
億萬「海綿城市」計劃,為何仍擋不了洪水?
中国
社会
城市规划
天灾
排水
水灾
降雨
风暴
颱風杜蘇芮在 7 月 28 日襲擊中國福建省沿岸,隨後北移至北京,逐漸減弱成較低強度風暴,但已在短短 5 天內把多達 745 毫米降雨帶到首都,是該市平均 8 月降雨量的 4 倍;天津和河北省也經歷嚴重水災,其中河北涿州泄洪備受關注。過去十年,中國各地大力推動「海綿城市」計劃,以加強城市的排水能力,這場嚴重災難就令各界反思計劃成效。 2012 年 7 月,北京遭遇嚴重暴雨導致 37 人死亡,令中央政府關注城市抗洪能力。2013 年 12 月 12 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講話提到:「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一年後,中國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門便宣佈支持全國各地建設試點工作。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 70% 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區 20% 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 2030 年,城市建成區 80% 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自此之後,全國包括北京和重慶在內約 30 個城市,一直嘗試各種方法來減輕洪水影響,例如道路和行人道轉用透水物料,利用屋頂花園、地下貯水槽和其他特徵類似海綿的設施吸收大量降雨,然後慢慢引導到河流或水庫中。除了改造城市,中國多個城市也試圖恢復濕地和自然水道、創建更多的綠色空間等等。2017 年業界人士曾估計海綿城市計劃涉及 6 萬億元人民幣投資。然而從 2021 年鄭州水災到今年的華北水災,都令人質疑計劃成效。 澳洲國立大學環境科學專家徐弘章(Hongzhang Xu,音譯)指出,中國海綿城市戰略「非常有野心」,原意亦不錯,希望以某種綜合方式來處理城市水資源的管理問題,包括水污染和暴雨管理,但現時設計並非用來應對像杜蘇芮風暴一類的極端天氣事件,其中一個癥結,在於專家乃基於平均每年降雨量來構思。此外,對於北京等位處低窪地區的城市,排水系統需要迅速排走多餘的雨水,而非考慮如何吸收。 徐弘章續指,若要提升「海綿城市」的能力,可考慮復興早在清朝時期就建造的廢棄水道,以加強泄洪和引水,當局也應該改進預警系統,以減少損害。不過歸根究底,城市設計仍然是一個因應時地制宜的問題,不會有能一刀切在所有城市完美套用的辦法。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氣候學家孫劭(Shao Sun)認為,水災更根本的原因在於近年城市發展極度急速。以北京為例,過去 30 年該市的人口幾乎增加 3 倍。快速城市化自然造成「混凝土擴張」(concrete sprawl),增加不透水地面的比例,相應減少綠色空間的佔比,如公園和花園,從而減弱城市排水能力,令悲劇發生。
CUP
/
文化
/
2023.05.11
18
:
46
中國水稻減產,極端降雨威脅糧食安全
中国
社会
气候变化
水稻
米
农业
降雨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種植國,年產量約為 2.14 億噸。最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極端降雨更加頻繁,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該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水稻產量將下降 8%。自去年以來,全球水稻呈現減產趨勢,大米價格因此上漲,哪些國家最受影響?
CUP
/
文化
/
2022.08.12
18
:
46
87 年來最乾旱的 7 月,如何衝擊英格蘭農業?
英国
社会
干旱
天气
农作物
农业
降雨
提到英格蘭,特別是倫敦,很多人會想起總是下著毛毛細雨的畫面。然而於上月,當地遇上自 1935 年以來最乾旱的 7 月,平均降雨量僅 46.3 毫米,其中 13 個郡降雨量更破歷史新低,情況比 1976 年的大旱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克蘭菲爾德大學水資源管理學家 Tim Hess 和 Ian Holman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解這次旱災規模,以及英格蘭農業如何受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