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01.12
17:45
CUP  /  文化

大英博物館的額爾金石雕,爭議何在?

近幾個月,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巴特農神殿額爾金石雕的討論愈趨熾熱。館方最近首次證實,曾就歸還部分神殿石雕與希臘作「建設性討論」。希臘一直不承認大英博物館合法擁有石雕,有指已拒絕館方提出的「借出方案」。這些石雕為甚麼惹爭議?未來它們有沒有可能回到希臘?

更多文章
【家賊!】博物館大盜何以橫行?

上週媒體廣泛報道,大英博物館一名職員就多件藏品「失蹤、被盜或損毀」一事被解僱。「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多名藝術品修復專家,他們皆指各館縱有防範,館藏失竊仍屬「家常便飯」,但賊人也不一定能轉手大賺。有些被盜文物遭熔掉,也有些價值天文數字的珍藏在黑市賤賣,更有的從此消失。 查看文章

Moyashi:邏輯建構中 —— 艾未未作品展

為何藝術展會在一個關於設計的空間中舉行?原來這與展覽的主題有關。是次展覽中,展品基本上有兩種:別種物料造出尋常之物,以及尋常之物以別種形式展現。 查看文章

雅典理工圍城戰:一場反軍政府的學生起義

被奉為西方民主發源地的雅典,近代民主發展卻一波三折,上世紀經過軍政府鐵腕統治,觸發 1973 年學生帶頭起義,佔據雅典理工學院號召全民抗爭。縱然坦克及軍隊攻入校園,抗爭以流血收場,但雅典理工圍城戰是推翻軍政府的第一塊骨牌,為今日的希臘第三共和國奠定基礎。 查看文章

Hong Kong Infosphere:刻在石頭上的香港離散 —— 捐款碑與海外僑民

講起香港歷史,對大部分人來說,石碑恐怕都不是首先會在腦內出現的文物,甚至對不少香港史學者來說,做研究時也不會想到以石碑為資料。但石碑在香港並不是罕見的東西,在絕大部分的廟內,或在新界不少山野鄉村之間都可以找到。而捐款碑是其中一種在香港最常見的石碑。 查看文章

【展覽】Patricia Piccinini 個展「希望」:超現實風格雕塑探討人與世界的依存、關係的各種構想

這次大館再次帶來奇異想像下創作的一場視覺盛宴,邀來澳洲著名藝術家 Patricia Piccinini 作香港首個個展 ——「希望」,展出超過 60 件超現實風格的雕塑、攝影、畫作和影像作品。她關切倫理議題、「生命」的元素以及人類對社會的態度和責任。這次展覽探討人類與各種事物的關係,尤其是社會發展及科學所帶來的影響而引起的希望和恐懼,但同時亦希望透過作品傳達愛、關心、共情和相互依存的重要訊息。 查看文章

朱銘留給香港的「太極」與「人間」

台灣雕塑家朱銘日前於家中辭世,享年 85 歲。這位雕塑家與香港淵源甚深,其風格強烈的作品遍佈香港金融、藝術中心及大學。除了作品屹立在港多年,其藝術事業發展也與香港不無關係。 查看文章

古雅典人:其實交稅更開心

大多數人都為交稅所苦,古雅典人卻以此為樂。美國聖十字學院古典學教授 Thomas Martin 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古代雅典只有最富有的人會交直接稅,稅款會用於資助城邦最重要的開支,包括海軍及奉祀眾神等費用。這些頂級納稅人不但樂於交稅,更會炫耀自己交多少錢,由此獲得公眾尊重。 查看文章

Moyashi:信者得救的文化遺產

發掘、辨別和考據事物的真假,屬於考古學的範疇,但探究事物的社會意義,則屬於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範疇。在後者的角度,「真」的重點其實不在於物件,而是珍重物件的人。在物質文化裡,即使東西還是一樣的東西,但轉個角度,意義就變得不一樣。 查看文章

傾全球之力,追蹤烏克蘭文物的損毀情況

自俄羅斯在 2 月入侵烏克蘭,烏國國內外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及文化部門員工就透過衛星圖片及實地考察,記錄戰爭對烏克蘭的歷史遺跡及資源造成的毀滅性影響,並為戰後修復作好準備。 查看文章

希臘復常後的問題:報復式旅遊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中國遊客「消失」及危險水母激增之下,今年希臘仍能成為全球第三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吸引近 3,000 萬人次到訪,有望帶來逾 180 億歐元收入。但面對較全國人口多出 3 倍的旅客,這個坐擁 18 個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及世上其中一座最古老城市的國家,正試圖在保育歷史古蹟及活用觀光資源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查看文章

歐洲向前殖民地歸還文物,真的有人得益嗎?

近年歐美捲起反殖民主義的浪潮,除了把歷史銅像拉倒,博物館亦主動交還殖民掠奪得來的文物。文化雜誌 The Atlantic 記者深入尼日利亞,調查當地如何保育歸還的藝術瑰寶,卻發現管理極其惡劣之餘,國民政府、地方政府與王室後裔都在爭奪文物擁有權,西方輿論卻但求為殖民歷史贖罪,罔顧這些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下場。 查看文章

【愛在左右】牛奶公司百年界石 尋找山中舊日香港蹤跡

兩年前,山藝教練 James 和 Ebee 在家中附近行山時,無意中發現了港督府山頂別墅界石。透過自身閱讀地圖和座標的專長,兩人開始了尋找香港界石的旅程,除了記錄座標,還會到檔案處查找資料、了解地段的歷史,甚至建立電子地圖,將「尋寶」成果放到網上與其他歷史愛好者交流。 查看文章

史前不列顛群島的巨石陣世界

位於英國威爾特郡埃姆斯伯里 (Amesbury)的巨石陣,建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除此之外,英國還有其他史前石陣遺址。大英博物館本月 17 日開始的展覽「巨石陣的世界」,便揭露公元前 4,000 至 1,000 年之間,英國、愛爾蘭以至歐洲大陸社區,如何共享巨石陣時代。 查看文章

博物館秘話:不可或缺的「搶救清單」

3 年前巴西國家博物館失火,2,000 萬件文物付之一炬,令人為之痛心。但天災人禍防不勝防,即使有機會把藏品救走,但每一件都價值連城,要如何在千鈞一髮間作出取捨?「經濟學人」早前揭露,原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皆有張「搶救清單」(grab list)。它們都精簡而隱秘,並最好永遠備用。 查看文章

擬為熱浪命名的原因

不少人對山竹、天鴿、海高斯、浪卡等颱風或熱帶風暴名稱並不陌生,面對有名有姓的風暴來襲,人們已懂得做好防風措施。希臘近年經常受山火及熱浪威脅,當地專家開始提出將命名及分級機制套用於極端炎熱的天氣。雅典國家天文台認為,此舉有助於公眾及官員進一步了解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及早為此做好準備。 查看文章

意大利雕塑,應靠工匠還是機械臂

意大利城市卡拉拉(Carrara)盛產大理石,由文藝復興時期之前開始,已是著名雕塑家選取材料的熱門之地。時至今日,石材雖沒有改變,但雕刻者卻逐漸由工匠轉為機械人。這種趨勢引起了爭論,雕塑器械公司認為這些技術對意大利藝術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有傳統工匠認為,不用人手雕刻,雕塑會喪失熱情及吸引力。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