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1-
10.07
18:43
CUP  /  文化

Moyashi:那些魷魚與普通市場的貨色有甚麼分別?

大家最大惑不解的,都是同類的東西滿街都是,當中更優秀的也不少,但偏偏就這部流行。參與爭論的人始終不明白,文學意義上的「作品質素」與市場意義上的「受歡迎」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更多文章
紀念香港樂壇殿典堂級大師 —— 奧金寶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得主奧金寶(Eugenio “Nonoy” O’Campo)於 7 月 27 日在美國加州的家中離世,享年 91 歲。奧金寶在 1960 至 90 年代活躍於香港樂壇,主要擔任編曲和作曲,筆下出過無數經典作品,如羅文的「小李飛刀」、梅艷芳和張國榮「緣份」等等。奧金寶是香港歌曲從中國小調走向西洋歌曲的關鍵,其故事也反映菲律賓樂手對香港樂壇的貢獻。 查看文章

林喜兒:永遠青春 —— Wham!

不知道 Wham!,或者也認識 George Michael;不是成長於 Wham! 年代,總會聽過 Last Christmas。毫無疑問,Netflix 的紀錄片 Wham!,就是一條時光隧道。 查看文章

書店們:Beyond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AI 音樂專題之二】AI 歌詞生成器可以替代作詞人嗎?

「ChatGPT,各位作詞人害怕嗎?」台灣饒舌歌手熊仔 7 月 1 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向台下音樂人這樣提問。當時現場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熊仔大膽估計 1 年後再做調查,一半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舉手。這反映人工智能(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使用 AI 作詞便是一例,台灣有初創公司推出輔助音樂人作詞的生成式 AI 產品,更獲香港填詞人林夕協助開發。在 AI 創作的新時代,它到底是威脅人類還是為音樂產業帶來全新可能?AI 生成的作品受版權保護嗎? 台灣初創企業 KKLab 與 Amazon Web Services(AWS)合作,運用 AWS 的 AI 服務 Amazon SageMaker 開發以 AI 生成旋律和歌詞的軟件,提升創作效率,其中「Lyricist.ai 靈魂寫手」會提供歌詞建議。這個工具於 2021 年推出市場,大部分用戶是台灣人,其次是香港人、新加坡人和馬來西亞人。 記者試用時,發現軟件會依照用戶需求來提供各類歌詞風格與押韻功能,只要在頁面輸入關鍵詞句,然後選擇想要的風格類型,例如經典流行、古風餘韻、新詩雋永、心情小棧、嘻哈饒舌、林夕風格等類別,並指定字數及韻腳,即可生成歌詞建議,每次產生 10 句參考句子,用戶可以挑選適合的句子作改寫,或從中找到創作靈感。 用林夕的詞作訓練 AI 以林夕風格為例,「Lyricist.ai 靈魂寫手」得到林夕的歌詞作品授權,作為資料訓練 AI 模型,KKLab Music AI 高級研究工程師鍾佳豪對 *CUP 媒體表示,製作團隊在前期花很多時間設計模型,完成建立模型之後正式進行訓練。林夕有參與產品開發過程,除了用上他的詞,他還向團隊分享作詞方法,例如他習慣怎樣把韻腳分類。鍾佳豪提到林夕最初覺得 AI 產生的歌詞很古板,經過多次來來回回的交流,團隊根據他的評語修正 AI 模型。 在音樂創作方面,生成式 AI 可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全曲製作,包含 AI 作曲、作詞、編曲等製作流程;第二種是輔助工具,協助創作人填詞譜曲。「Lyricist.ai […] 查看文章

實驗室缺馬騮,正威脅到公共衛生災難

美國實驗室猴子短缺問題早已出現,3 年多的疫情更令問題加劇,疾病相關研究因此大為受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缺乏猴子已威脅到當地應對未來公共衛生災難的能力。 查看文章

Moyashi:數碼懷舊

香港開關後,内地旅客再次歸來。來自小紅書的自由行旅客找到了新玩法,除了拿著麥當勞外賣到麥當勞道的路牌下自拍,還有到深水埗等地的二手市場買數碼相機。 查看文章

復常以後:3 年疫情,成過眼雲煙?

封關、搶口罩、搶購廁紙、在家工作、Staycation、六點後無堂食、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 3 年疫情步入尾聲,這些經歷似乎沒想像般刻骨。有别於醫護人員、長新冠病患或親友染疫身亡的人,我們或已開始忘記大流行歲月。專家相信,這種善忘乃人腦的機制使然。 查看文章

在英國,人們老早就脫罩了

我看到有心理學家指部分人不習慣脫罩示人,可能是社交焦慮所致,而這一點,我是特別擔心中小學的年輕人,他們一大部分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口罩下度過。在英國,其實人們老早就脫罩了,也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討論,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初時脫罩的經歷。 查看文章

COVID 令更多女孩性早熟?

女孩通常在 8 至 13 歲之間開始進入青春期,早於 8 歲便可視為性早熟。2017 年一項全球研究顯示,每 5,000 至 1 萬名兒童中,只有 1 人在 8 歲前進入青春期。不過,女孩性早熟的數字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開始攀升。 查看文章

Moyashi:YouTube 裡外的 City Pop

兩星期前,美國單人獨立樂團 Ginger Root 初次來日演出,在接近零宣傳下,加場後門票仍售罄。制作人兼樂手 Cameron Lew 在謝場時說,幫助他越洋演出的贊助商,除了購票入場的觀眾,還有 YouTube 的演算法。 查看文章

陶傑: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座顧嘉煇

又或者顧嘉煇是香港流行曲的可口可樂,而黎小田是百事可樂。可樂雖然不是紅酒,甚至不是啤酒,但汽水很隨和,非常的 down to earth,在超級市場俯拾即是,是非常方便而可口的恩物。在美國,可樂定義了美國戰後一代人的口味和價值觀。 查看文章

Moyashi:文化考古博物館

如果能夠分開負責的領域,「歷史博物館」專門展示考古資料和地區性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專職大眾生活與流行文化,本應是適合的安排。現在無緣無故弄個「流行文化館」,實質又處於民俗和歷史的邊緣,不如稱作「文化考古博物館」更好。 查看文章

疫後旅行:原來只為一覺好眠?

疫情出現後,日常生活也隨之改變,令人情緒持續繃緊,直到今年各地旅遊限制大幅放寬,人們終於有機會度一度假放鬆心情。近年海外更開始盛行睡眠旅遊,愈來愈多酒店及度假村以睡眠作招徠,因旅客已經由以往習慣趕景點趕購物,變成放開煩俗事務,覓一覺好眠。 查看文章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查看文章

家長心態改變,美國學生掀重讀潮

留級往往被父母視為「羞家」,教育專家亦憂慮會對學童的社交及學業造成影響。但據美聯社分析,在美國 26 個提供最近一年數據的州份當中,多達 22 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均見重讀學生激增,在南卡羅萊納州、西維珍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留級人數甚至翻倍。這麼多家長改變心態,要求讓子女留級,幕後推手正是疫症大流行。 查看文章

大流行與氣候變化有關?

現今可說是全球病毒傳播的黃金時期。估計現時有 4 萬種病毒潛伏於哺乳動物體內,其中 4 分之 1 有可能感染人類。但隨著氣候變化迫使動物遷移至新的棲息地,許多從未共存的動物聚居,病毒就有機會溢出到陌生的宿主,最終傳染人類。 查看文章

生物學愈進步,生物保安愈艱難

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 查看文章

被背叛又覺羞愧:前線醫護遭受的道德傷害

全球疫情多番起伏,醫生、護士及應急人員等,始終冒著染疫風險,在物資緊絀的現場奮力搶救病患,背後的貢獻和犧牲無異於衛國士兵。近日一份美國研究指出,前線醫護在大流行初期,被迫對患者實施醫療資源配給,卻見其他人無視安全措施,因而受到的「道德傷害」,相當於退伍軍人的精神創傷。 查看文章

疫情結束還是持續,誰說了算?

2020 年 3 月 11 日,世衛組織宣佈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事隔至今兩年,很多人問疫情甚麼時候結束。有人認為這是科學家或政府的決定,有歷史學家卻指出,最終話事權其實是在民眾手上。 查看文章

比尔·盖茨即将发行新书《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微软联合创始人、亿万富翁慈善家比尔·盖茨(Bill Gates)计划在5月3日发行一本关于如何确保新冠肺炎大流行成为最后一场全球大瘟疫的书。目前,盖茨的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抗击新冠病毒。 查看文章

世界大勢:新歌不如舊歌?

有些舊歌總有人記得。例如 Simon & Garfunkel 的 The Sound of Silence,又例如清水樂團的 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音樂無界,包括時間的界限。不過,音樂業務分析公司 MRC Data 近日報告指,推出超過 18 個月的舊歌,佔美國音樂市場份額高達 7 成。美國爵士樂家兼音樂評論家 Ted Gioia 在「大西洋」月刊撰文稱,目前音樂市場的增長實際上來自舊歌,而新音樂的市場正在萎縮。 查看文章

廖康宇:壞時代下的樂壇盛事

每一次筆者寫流行文化,都有讀者覺得這是做「港豬」的表現 —— 關於做一隻「港豬」,大意就是指一個人沉醉於飲食娛樂,忘記了自己生而為人的社會責任。但筆者可以斷言,香港近年的流行文化產物,包括歌影電視,絕對不是「港豬」的飼料。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準備回歸的聖誕老人

去年,美國職業聖誕老人只能用虛擬方式到訪各家各戶,今年終於可以回歸現實,逐家逐戶拜訪期待已久的小朋友,聖誕老人學校的入學人數也因此增加。學員不僅會學習如何在普天同慶的日子為孩子送上快樂,更會探討如何為受困孩子分憂。 查看文章

Moyashi:不死的舊媒體

當「high-tech」成為生活,「low-tech」就變成個人風格。事實上,有線耳機不是潮流的個別例子,反是懷舊媒體的又一案例。 查看文章

【難以清零】葡萄牙如何與「風土病」並存?

據「彭博」日前報道,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去信財政局司長陳茂波,呼籲港府接受與病毒共存,以免嚴厲的防疫措施對金融中心地位造成損害。事實上,多國已明言確診個案清零並不可能,像葡萄牙今年較早時候遭變種病毒蹂躪,直到目前每天仍有數百宗新增病例,但該國最近選擇解除多項防疫限制,務求令國家能逐步恢復正常,將視 Covid-19 為風土病,與之並存。 查看文章

Samfundssind:丹麥抗疫的關鍵字

Samfundssind 的概念與社會資本有關。社會資本豐富的成員,往往更加互信,願意顧及他人的利益,成員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雖然丹麥是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但丹麥人在人際信任,尤其是對警察和政府機構的信任等方面,得分都很高。同時,丹麥政府的廉潔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 查看文章

如何令疫苗生產更靈活?

當 COVID-19 首現時,各國政府對基本醫療物資不足的問題束手無策。而今年,印度、美國、歐盟等國有了疫苗生產設備後,祭出出口管制,要優先為國民接種。 查看文章

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製藥界考慮改用 IKEA 模式

經歷了超過二十個月的 COVID-19 震撼,各國政府已認知到,單獨行動無法對抗大流行病,應預先備戰、與盟友合作,以確保全面的疫苗和藥物供應來源。 查看文章

陶傑:中港政府為何都先將話說死?

抗疫的方式,不只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還是政治性格或基因的變奏。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