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研究发现,跟狗互动有益健康,而且跟狗一起进行不同的活动,像是遛狗、喂食、梳毛或拍照,对脑部各部位有不同的影响,可以改善认知,或是给你一个好心情。
许多人现在会无止境的浏览社群媒体上令人心智麻木的内容,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2日宣布,超过3万7000名专家和公众... 查看文章
叙利亚一名20岁男子连续流鼻涕好几年,令他非常困扰。他本来以为是过敏或普通感冒,但一直到六年后受不了去检查,才知道是大脑的组织液从头骨的裂缝流出来。 查看文章
拥有世界第一PC(个人电脑)操作系统(OS)“Windows”的微软(MS)将于21日(当地时间)发表对人工智能(AI)PC的展望。作为“ChatGPT”开发公司OpenAI的主要投资公司,在生成型AI市场上掌握着主导权,因此微软的发表引起了技术业界的关注。… 查看文章
土耳其一名40岁男子4月底至牙科诊所进行植牙手术,牙医将植体植入时,竟把植体螺丝钻入他的脑内,甚至在病患反应「听到骨头碎裂声」时,还说「这是正常的」,直到病患痛得尖叫才紧急送医。牙医将病患送至医院后就逃离现场,医护人员顺利将螺丝取出,无生命危险。 查看文章
马斯克表示,第一个接受Neuralink脑芯片植入的人正在康复。 查看文章
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大脑组织减少,虽然戒烟可以阻止这种损伤,可是无法使已损伤的脑组织复原。 查看文章
在求學階段中,有些同學能過目不忘,有些同學卻過目即忘,總是記不住學過的東西,這些人或不是「無心裝載」,而是可能患上發展性健忘症(Developmental amnesia)。這種病會導致兒童過目即忘,無法記起以往的談話內容或事件,即使事件再難忘,也會瞬間忘記,情況更會持續影響他們的成年生活。 查看文章
國際科學家共同研究小組12日公布迄今最全面的高解析度人類大腦圖譜,為了解人類所以成為人類,提供更多線索,更為理解和最終治... 查看文章
三星电子公开了预计将搭载在明年年初上市的“Galaxy S24”系列的新一代移动应用程序处理器(AP)“Exynos 2400”。与前作相比,Exynos 2400处理器的人工智能(AI)性能提升15倍,解决了发热问题,是在三星旗舰智能手机中逐渐替代高通芯片… 查看文章
澳洲神经外科医师从一名64岁的女性大脑中,找到一条长达8公分、过去仅在蟒蛇身上出现的寄生线虫。这条寄生虫被取出时仍活着且... 查看文章
数十亿美元经费正流入一些专研这个领域的公司,这些公司试图找到方法治疗一些令人变得孱弱的疾病。 查看文章
过度肥胖会衍生各种健康问题,中国广东深圳一名119公斤的男子,经常每隔5分钟就会“自动”闭上眼睛且无法自主睁开,就医后被确诊为呼吸暂停综合症。 查看文章
頭暈的成因錯綜複雜,可能與藥物、情緒及環境因素有關,亦有機會涉及耳部、腦部、心臟健康等。雖然大部分情況皆由小問題引起,但亦因此令不少人忽略潛藏的重大健康危機。 查看文章
紐約範恩斯坦醫學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師 Chad Bouton,近日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項頂尖臨床試驗,為全球首次運用雙重神經分流技術,令一位癱瘓的病人恢復右手的動作和觸覺。此技術運用電腦系統重新連接癱瘓者的大腦、脊髓和身體,為其復康之路帶來新曙光。 查看文章
過去數十年,神經科學家一直以「臨界大腦假說」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它假設大腦活動總是徘徊於「隨機」和「有序」兩個階段之間,前者是指大腦活動並不活躍,後者則是指過度活躍並處於癲癇發作的邊緣;兩者之間有一種稱為「臨界點」的平衡狀態,最有利於大腦同時處理多種複雜信息,如計算、傳輸和儲存信息等。 查看文章
可愛文化是一種全球現象,影響我們的衣著打扮、娛樂產業,甚至日常溝通模式(如 meme 和 emoji)。有學者認為,可愛文化是當今電子文化和消費文化主導的美學。然而,相關現象長久以來都被學府忽視,直到近年才有學者推動「可愛研究」(cute studies),希望以更有系統地拆解可愛現象。 查看文章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进行一项感染冠病后对认知表现影响的研究,发现所谓“脑雾”(brain fog)的长冠病症状,相当于使人衰老10岁。 查看文章
面對頭大大,臉圓圓的小動物,人類總是無力招架,瞬間變成「貓奴」「狗奴」。究竟人們為何難以抵禦可愛的東西?或者更根本,這種可愛的感覺是怎樣煉成的?學界其實也有不少討論。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動物行為學家洛倫茲早在 1943 年便提出「嬰兒圖式」(baby schema)理論,解構可愛背後的機制。 查看文章
過去半年,以 ChatGPT 為首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吸引全球目光。縱然這類自然語言生成 AI 系統相當全能,但絕不是萬無一失,不少用家發現 AI 不時「說謊」和虛構事實,這種現象稱作「AI 幻覺」(Artificial Hallucination)。究竟這種 AI 失誤與人類大腦運作可有相通之處?研究人員又如何減低 AI 產生「幻覺」的機會? 查看文章
研究發現,當黑腹果蠅見到死去同類的屍體時,壽命會以顯著且可測量的方式縮短。同時,牠們會開始表現得內向,身體脂肪減少,衰老速度加快並快死過其他沒見到同伴屍體的果蠅。 查看文章
最新研究指出,白天午睡或有助于让大脑随着年龄增加而保持健康,且似乎可以增加脑容量大小。... 查看文章
將主席錯叫成主人,箇中滋味只有本人才明白。叫錯「主人」或者不常見,不過如果有人叫錯你的名字,就可能值得留意,因為研究表明,這個人可能喜歡你。 查看文章
隨著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和 NBA 季後賽總決賽結束,本賽季的歐洲足球和美國籃球賽事都告一段落。心愛的球隊能交出成績自然令人高興,表現不符預期也不用失望,留待下次捲土重來。不過,相信熱愛球賽的你,完季後總會隱約有一絲絲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持續發酵的話,可能會引致一種被稱為「後球季抑鬱」(postseason depression)的現象。 查看文章
面對社會局勢變化,加上經濟不景,人們面對極為嚴峻的壓力,令心理健康成為更加迫切的問題,其中香港就有超過 30 萬人患上抑鬱症,猶如可怕的都市病。醫學界一直研究各種對策,務求紓緩抑鬱症狀,其中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今年 5 月起便提供名為「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的療法,嘗試以磁石治療抑鬱症。 查看文章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查看文章
在沒有手機與電腦不行的年代,我們都習慣把部分記憶工作外判給數碼設備。坊間有說法認為,人腦會因此遺忘重要資訊,甚至可能造成大腦記憶力退化,形成「數碼失憶」(Digital Amnesia)現象。究竟這是危言聳聽,還是人類退化與失憶的集體危機? 查看文章
经确认,朝鲜5月31日发射卫星失败的运载工具“千里马-1”型与2016年2月发射卫星的“光明星”相比,卫星搭载部明显增大。有分析认为,朝鲜是想一次性发射多颗旨在集中监视韩美关系的军事侦察卫星。由三级构成的火箭总长度也比“光明星”稍长。据悉,该火箭搭载了用于2… 查看文章
記憶是人類學習與經驗世界的重要能力,但要遺忘與改寫記憶,從來不如想像般困難。上世紀的神經科學研究,以大腦機制拆解記憶之脆弱,年屆 104 歲的神經心理學家米娜(Brenda Milner)正是貢獻卓著的學界翹楚,她在數年前曾憶述其經典的失憶症病例研究,解釋記憶的本質。 查看文章
脊髓損傷可以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癱瘓,較幸運的或者可以通過訓練重新行走,但也有人自此無法再次站立。不同研究一直探索如何幫助癱瘓者重踏步履,科學家試過直接修復損傷並以電刺激腿部肌肉,去年又有研究直接對患者脊髓施電刺激。近日由瑞士研究人員領導、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則使用大腦植入物,成功令實驗參與者再次走路。 查看文章
Neuralink指出,美国食药管理局首次批准执行人体临床研究,是大脑晶片技术跨出「重要的第一步」,这项技术旨在让大脑直接与电脑连接。 查看文章
不愿透露姓氏的患者Gert-Jan说,这一医疗突破让他拥有先前「没有的自由」。 查看文章
人心難測,最近就有研究團隊結合一種類似 ChatGPT 的 AI 模型,以及功能性磁力共振腦掃描(fMRI)讀取的資訊,將人的思想轉化為文字,換言之,未來靠儀器就能讀取人心。但研究團隊擔心,這種「語言解碼器」可能會被惡意利用。 查看文章
美國查普曼大學人類學和衛生經濟學教授 Hillard Kaplan,於 2014 至 19 年間跟醫生、生物化學家和人類學家組成流動團隊,到訪亞馬遜偏遠地區逾 100 個村莊收集原住民的健康數據,以找出非工業化的生活模式,會否對大腦退化帶來不同影響。 查看文章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查看文章
由人腦細胞驅動電腦,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橋段,但近來,美國研究團隊就宣稱一個「類器官智能」(organoid intelligence,OI)的領域已經誕生。 查看文章
Cortical Labs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Hon Weng Chong 較早前來港,分享如何在培養皿底部的特殊矽片上,培養 80 萬個腦細胞並令其自我學習,學會去玩經典電子遊戲 Pong。 查看文章
研究团队通过让实验小鼠与体格大、具有攻击性的小鼠关在同一个笼子中的方式施加压力,每天关5分钟,共5天。之后发现,抗压能力弱的小鼠特定部位的神经活动显著下降。调节各种基因作用的蛋白质“Fos”的含量也大幅减少…… 查看文章
睡眠是动物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然而来自英国康沃尔郡的“三宝爸”托尼赖特为了打破纪录与实验不睡觉对人体的影响,完成长达11天、总共266小时的不睡觉挑战。... 查看文章
大腦由接收到解讀所見影像,需執行多種操作;其中有些為捷徑,例如當試圖理解視錯覺時,大腦會慣性套用某些運作模式,而忽略了實際差異並產生幻覺。一項針對 60 名兒童(其中 29 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處理幻覺圖像時,這些捷徑和心智操作異於常人,可能影響其大腦建構日常生活畫面的方式。 查看文章
科學家已知道荷爾蒙、內臟和心理健康之間有著相互作用,當中最大挑戰是理清三者的關聯。中國武漢大學最新醫學研究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產生的一種主要雌激素 —— 雌二醇,可能與抑鬱症發病有關。 查看文章
语言产生于我们大脑的不同区域。研究人员表明,母语不同,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不同。这项认知可用于帮助治疗中风患者。 查看文章
据报道,马斯克的公司正在寻求在今年之内进行神经链人体临床试验的许可。在大脑植入设备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变革性影响,这些设备到底可能产生怎样奇异的效果呢? 查看文章
很多人會把恐懼歸類為負面情緒。坊間有很多慰藉心靈的書籍和網絡文章,鼓勵人們要克服內心恐懼,以建立豐盛人生。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怕的時候,這是本能反應,但不是很多人會明白恐懼的本質。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 Abigail Marsh 的著作 Fear Factor 就嘗試解釋恐懼情緒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有時候甚至令人作出利他行為。 查看文章
封關、搶口罩、搶購廁紙、在家工作、Staycation、六點後無堂食、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 3 年疫情步入尾聲,這些經歷似乎沒想像般刻骨。有别於醫護人員、長新冠病患或親友染疫身亡的人,我們或已開始忘記大流行歲月。專家相信,這種善忘乃人腦的機制使然。 查看文章
殺人容易毀屍難。為了毀屍滅跡,有人會大海沉屍、荒山埋屍、石棺藏屍,但相對而言碎屍、肢解總令人更覺兇殘。人已離世,被害者實際上已無法感受到分屍痛苦,為何人們仍會更厭惡隨後的肢解行為? 查看文章
隨著年齡漸長,不少人會覺得新歌不如舊歌好,試聽新歌或不熟悉音樂的意願也會下降,澳洲天主教大學音樂系教授 Timothy McKenry 近日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為何人愈年長,對新音樂愈不感興趣。 查看文章
每當有關於名人的新聞,不管是結婚生子、得獎抑或過身,在網絡論壇上總會有人說一句:「Who?」,也許再配上一張「銀河守護隊」的迷因,意思就是「我不認識他,他有這麼重要嗎?」 查看文章
英國曼徹斯特一位母親觀察到女兒不尋常的一直打嗑睡,隨後出現頭痛且臉頰有一側異常下垂,帶去醫院檢查後發現,一切都是腦部長了腫瘤惹的禍,才會讓她女兒一直感到不適。 查看文章
有「普亭大腦」之稱的俄國總統普亭策士、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家杜金警告,俄國與烏克蘭正在進行的戰爭,將以俄國贏得戰爭或世界毀滅... 查看文章
「生物精神病學:全球開放科學」(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期...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