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12.20
17:41
CUP  /  文化

林喜兒:「身前身後」—— 最後的告別

2023 年尾要回顧的,是今年在 Netflix 上架、HBO 的其中一個招牌作「身前身後」(Six Feet Under)。2001 年首播至 2005 年共五季,一部以死亡出發的黑色喜劇,20 年後重溫,一點也不過時。

更多文章
《辛普森家庭》首次預言失敗?川普「躺棺照」真相曝光

美國知名動畫《辛普森家庭》因辛辣諷刺時事廣受討論,還曾多次神預言未來政局,包括昔日富豪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橋段。如今發生美國前總統川普遭槍擊案,網友直呼「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辛普森家庭》預言失敗!」但網路 查看文章

分居、重组、彩虹……家庭模式多元促德国司法部长修改《家庭法》

为了使《家庭法》“适应社会现实”,德国司法部长布施曼正计划改革法律,以便为传统家庭模式之外的家庭提供更多法律便利。 查看文章

英國新移民政策,為何將拆散無數愛侶?

英國內政大臣祁湛明宣告,由於移民人口「遠超合理範圍」,每年移入人數必須減少 30 萬。明年 4 月起,工作簽證最低年薪要求升至 38,700 英鎊(約 38 萬港元);英國公民的外籍伴侶申請居留簽證,家庭收入亦必須高於 38,700 英鎊,相比現行的 18,600 英鎊門檻高出一大截。不少有外籍伴侶的英國人都視之為噩耗,人生大計也就此被打亂。 查看文章

生仔令人快樂,不生令人遺憾?研究指似乎不會

不少人認為生兒育女才能幸福圓滿,又深信養兒可以防老,但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研究人員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直指,生活滿足取決於很多因素,人不需生孩子也能快樂。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跟幼童一起上情緒管理的一課

在子女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難處理的時候,父母要有多一點耐性和同理心。父母的責備和標籤會影響成長,有機會令他們做出更多頑皮的行為。因此,我們也很小心地應對兒子的頑皮和發脾氣行徑。 查看文章

用現金不能鼓勵生育,那怎樣才可?

早前施政報告公佈鼓勵生育措施,當中包括對每名新生嬰兒發放 2 萬元獎金,但最新調查發現,96% 受訪港人表示不會因政策而考慮生育。事實上,生育率大跌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各地嘗試用現金、各種資助,甚至以傳統責任作號召,仍無法扭轉劣勢。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人生路很長,先教會孩子們生存之道

在大阪市立田島南小學,老師別所美佐子問:「權利是甚麼?」有學生坦言曾被人說過自己沒有權利,另一位學生則指在動畫中聽聞過。別所說:「無論誰都擁有能安心生活下去的權利,同時也伴隨責任。」以上是該小學三年級的常規生存教育課程內容。 查看文章

不生育的「丁克族」為何受到吹捧?

調查顯示在後疫情時代,歐美興起的丁克族(DINK)—— 即奉行不生育主義、婚後享受二人世界的夫妻,在經濟環境中有明顯優勢。在美國,丁克家庭擁有最高的平均儲蓄和凈資產中位數,TikTok 平台亦出現許多分享「無子女」生活方式的影片,可能帶動潮流。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離世孫仔牽線的早餐聚會

在美國聖路易斯,祖母 Peggy Winckowski 逢星期三早上 5 點起床煮早餐,到了 7 點,孫兒約 30 名朋友就會前來聚餐。自 2021 年 10 月以來,他們在學期中的每個星期三都會出現,即使孫兒在一年多前意外離世,他們仍堅持這個傳統,一同渡過艱難時刻。 查看文章

書店們:生仔派兩萬

說到兩萬蚊,有人會嫌太少,也有人怦然心動,但生仔不只是十月懷胎,也是對一個新生命作畢生的投資,同時給予他/她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在香港,大家會否覺得有難度呢?這次我們就以「生仔派兩萬」為題,說說對政府為「刺激生育」而推出政策的看法。以下節錄 3 本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帶著兒子輕鬆遊峰區 —— Heights of Abraham

英國 10 月尾就是冬令時間的開始,隨著日照時間愈來愈短,天氣逐漸寒冷,出外的動力自然會大大減低。剛過去的週末,氣溫已經下降了,但我們趁日照時間還是比較長,再多來一個 3 日 2 夜的休閒 staycation,從倫敦自駕北上峰區(Peak District)。 查看文章

派錢鼓勵生育,為何日本難成功?

港府今天(25 日)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一環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有傳政府擬派兩萬來鼓勵夫婦生仔。不過觀乎日本的生育津貼,學者認為成效有限;另有研究顯示,現金轉移補助未能有效影響亞太地區生育率,原因何在?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快樂父母培養快樂的子女

荷蘭人的教養方式建基於快樂的荷蘭父母,照顧子女的同時,我們也應照顧自己的情緒。抱著快樂而正面的心態和子女相處,生命就能影響生命。雖然我們不是出生於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但我們有能力令自己快樂,調整心態是第一步。 查看文章

速食娛樂:經濟模式轉型與室內遊樂場的誕生

近日,有市民於屯門華都商場的美國冒險樂園分店玩「擲彩虹」遊戲時,懷疑代幣大於幸運彩虹圖案,而報警處理,令美國冒險樂園意外成為城中熱話。美國冒險樂園一類的室內遊樂場於 1970 年代誕生,在 1990 年大盛於全球,為很多人帶來珍貴的集體回憶。這與 90 年代,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轉型有關。 查看文章

四天上學制:孩子興奮,家長頭痕

「週休三日」的生活模式,不只是英國白領的好福利,也是美國學生的新常態。全美數百個學區都在近年轉為四天上學制,它們大多位於西部和鄉郊地區,強調此舉帶來節約教師招聘成本等優勢。一些人質疑,這會影響已因疫情錯過學習機會的孩子。但更加「受罪」的,可能是每星期要多照顧子女一天的家長。 查看文章

Moyashi:那條代表父權的薯條要強姦我

日本的麥當勞廣告動畫突然登上了搜尋熱門,正當以為是與哪個歌手明星或者著名畫師合作之際,才發現竟然是被炎上。因為廣告過於正常,我反復看了幾次也發現不了有甚麼問題,結果用了一段時間看遍留言才理解,原來政治不正確。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成為二寶媽的轉變和學習

作為第二次迎接新生命的媽媽,我有時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比上次做得更好。只有一個孩子時,會很自然地全神貫注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育兒指引會跟得比較嚴謹,也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成為二寶媽後,最大的改變是要重新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去照顧兩個孩子。 查看文章

住屋開支,令英國家庭比美國的更窮?

英國獨立智庫社會市場基金會,回顧了英、美兩國逾兩個世紀以來的經濟狀況,發現住屋成本令英國家庭平均比美國家庭貧困得多;要不是因為美國的醫療保健和交通等公共服務欠缺效率,兩國的貧富差距將更大。 查看文章

暑假結束,日本校園浮現的「體驗差距」

暑假結束,當同學們回校碰面,說起暑假露營、到海灘、遊樂園及家族旅行等經歷,弱勢家庭的孩子未必能加入話題,因為他們較難得到同樣的體驗。在日本,每 7 個兒童就有 1 人屬於貧窮,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子女的校外活動,由此出現影響他們成長的「體驗差距」。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威爾斯親子遊

這個暑假,我們親身去探索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看看它們有沒有被旅客輕視了。這篇先談談威爾斯。我們揀選了兩個熱門地方,大都適合一家大小,包括了大城市卡迪夫和郊區 Snowdonia 國家公園 。 查看文章

千禧一代將獲龐大遺產,對就業市場和經濟有何影響?

金融市場情報公司 Cerulli and Associates 評估,至 2045 年,嬰兒潮一代連同上一代的資產合計達 84.4 萬億美元;其中 72.6 萬億美元將直接傳給繼承人,將使千禧一代成為美國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並為他們在購買房屋及高端產品、償還債務、旅遊和投資等各方面帶來重大轉變。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跟嬰幼兒講故事

在探索講故事的過程,我發現有時候,父母不需要靠書本上的知識,也不一定要依靠前輩的指引,就是通過 trial and error,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教子女的方法。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從餵母乳中學習相信和放手

我本身是一個習慣處理數據的人,所以奶粉餵哺其實很切合我的性格,有很多數據讓我去參考和分析,例如:每次餵的奶量、餵奶間隔和次數、換尿片的次數等。而母乳餵哺是以嬰兒為主導,講求母嬰合作和建立默契,沒有太多確實的數據參考,這種抽象的關係令我經歷了好幾週的迷茫。於是,我為自己安排了三個適應階段。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Barbie 電影 —— 母女的故事

女導演 Greta Gerwig 聯同「婚姻故事」的 Noah Baumbach 悉心將 Barbie 搬上大銀幕,改變了觀眾對 Barbie 花瓶的印象。如果以為這部是單純的音樂喜劇而不看,你會錯過一些令人反思的情節。雖然反父權被視為是這電影的主軸,但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議題 —— 母女關係,也是導演拍 Barbie 的初衷。 查看文章

【好老公形象受損】杜魯多與妻子分居,將斷送政治前途?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與妻子蘇菲(Sophie Grégoire Trudeau)前日宣告分居,標誌著維繫 18 年的婚姻破裂。縱然這是私人家庭事務,可以說無關公眾利益,但杜魯多經營多年的「好老公」形象,確實為他贏過不少政治本錢。如今夫妻關係破裂,究竟會否衍生政治危機,危及競選連任機會? 查看文章

把丈夫送到猶太集中營的人:羅莎施納利茲

納粹黨掌權前,包括猶太人和當地日耳曼人等的跨民族通婚在德國並不罕見。到了極權時期,這類婚姻成為重大考驗,當猶太丈夫的生意和財產被沒收,配偶的生活同樣會變得艱難。有些人堅守婚姻承諾,但有許多人會選擇離婚。當中一些人是為保護他們的「半猶太」孩子,一些單純因為沒有錢了,有人希望融入「雅利安」社會,也有人出於自我保護,甚至種族仇恨。 查看文章

移民路長:等候無期的澳洲父母簽證

澳洲向來是移民熱門地,不少人以「付費型父母簽證」方式,花上大筆金錢讓雙親盡快赴澳團聚,但內政部積壓了逾 8.6 萬份申請,審理時間增至 12 至 15 年。若申請「非付費型」,更可能要等數十年。這種「永久臨時」的局面,令他們以至全家在身心及經濟上陷入困境。獨立研究員 Peter Mares 就發表報告「父母難題」,並改編成文章在「衛報」刊出。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查看文章

結婚有婚假,離婚都有權請假

生日假、月經假,甚至寵物喪假⋯⋯ 過去數年,外國公司推出更多員工福利,工作安排也更靈活,以滿足僱員對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需求。最近一些歐美企業還提供離婚福利政策,協助處於離婚或分居狀態的員工渡過感情關口,讓他們可以重拾心情,盡快重返工作崗位。 查看文章

多學多說,重拾失落的「家族語言」

德國艾福特大學名譽教授 Annick De Houwer 指出,人們一直以為雙語運用阻礙孩子學習語言。雙語兒童有時會跨語言來表達,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混淆了兩者,而是能夠巧妙地掌握雙語詞彙,在敘述時選擇最合適的字眼。 查看文章

有意識地育兒,先放棄控制子女

心理學家兼作家 Shefali Tsabary 在新書提出一個看似矛盾的觀念:想成為負責任的父母,就別再試圖控制子女。為人父母,總想透過管教來改變孩子,卻甚少檢視自己。很多時父母與子女會陷入不必要的權力鬥爭,但與其爭論對錯,更重要是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嘗試理解他們。作者強調「有意識地育兒」—— 父母應關注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反應,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 查看文章

唐明:莎劇人物 04 —— 喪失獨立意志的悍婦毫無是處

比特魯喬和嘉芙蓮娜初見面的一幕,針鋒相對,可以說是後世浪漫愛情劇的 prototype:一個油腔滑調,一個潑辣尖銳,一個厚顔無恥,一個不假辭色,真可以說是棋逢對手。比特魯喬滿嘴爛俗的甜言蜜語,嘉芙蓮娜絲毫不為所動,雖然涉世未深,卻完全知道比特魯喬的把戲,他們的對話充滿諷刺和玩笑:當比特魯喬說自己為娶她寧願作「老實的公雞」,嘉芙蓮娜卻反擊他:「我不要你這個公雞;你叫得太像鵪鶉了。」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分享育兒苦樂,讓世界看見自閉症

很多家長也愛用社交媒體分享育兒苦樂,Shaimaa Alhashimi 這位伊拉克母親也不例外,只是她的兩名孩子有點特別,17 歲的女兒 Aya 和 11 歲的 Mohammed 皆為失明的自閉症患者。「我不想讓其他父母受同樣煎熬,希望給每位爸媽帶來一絲希望。」3 年來她在網上分享家中日常,旨在打破社會對殘疾的忌諱。 查看文章

【倫常命案】為何「下毒手」會變成「最佳解決方法」?

昨日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印籍母親涉嫌用枕頭焗死 3 名年幼女兒。據報道,疑犯與丈夫分居一年,正處理撫養事宜,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牽涉感情問題,不排除是不想將 3 名女兒交給他人照顧。過往有犯罪行為專家曾表示,倫常命案中,加害者往往是希望家人將來免於受辱或發生悲劇,認為痛下毒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 查看文章

少子化世代中,奈義町如何締造生育率奇蹟?

要提升生育率,秘密或者就在岡山縣奈義町。只有約 5,700 人的奈義町 2021 年生育率達 2.68,是全國平均水平 1.3 的兩倍多。就連首相岸田文雄也曾到訪這個偏遠町鎮,視察當地的日間托管服務和不同援助計劃。 查看文章

【回報至上】印度男性經濟能力提升,如何刺激嫁妝需求?

在南亞地區,結婚時由男女雙方家長向彼此贈送嫁妝的傳統,已有數百年歷史。雖然印度自 1961 年起立法禁止這種做法,但仍無阻習俗流傳至今;最新研究發現,近數十年隨著印度男性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提升,嫁妝的價值和普及率也有所增加。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照顧者圍爐取暖蛋糕店

若家中有患重病,或有繭居傾向的家庭成員,作為照顧者的家人,在心理及生理上都要承受極大壓力,而且礙於自己的家庭與別人家不同,也難以向他人吐苦水。位於日本兵庫縣川西市東多田的店舖「蛋糕工房 菓樂」每星期有一日會借出空間,讓辛勤已久的照顧者有地方「圍爐取暖」,負責人希望小店可成為讓照顧者稍作喘息的心靈綠洲。 查看文章

送錢令南韓人生育,有用嗎?

韓國為世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女性的生育率,由前年的 0.81 降至去年的 0.78。為了扭轉人口下跌趨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向生育孩子的國民提供不同資助及福利,例如自去年起,女性誕下孩子時可收到 200 萬韓元現金補助。但專家表示,單靠金錢鼓勵,不能解決韓國生育問題。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神奇虎爸」—— 給爸媽的啟示錄

最近看了一套親子電影「神奇虎爸」(Captain Fantastic),戲中提及的育兒觀和教育觀值得我們深思。宣傳口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He(Ben)prepared them for everything except the outside world」。口號以「他」做主語,代表從他人的目光去評價主角。當局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旁人才能察覺到問題所在,不禁令家長們想:到底我們一直沿用的育兒方式是否在正軌上? 查看文章

【烏克蘭戰爭】被送俄,再也沒回來的孩子們

跟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同遭國際刑事法院(ICC)通緝的路芙娃.貝洛娃(Maria Lvova-Belova),身為俄國總統辦公室兒童權利專員,被指在烏克蘭戰爭中犯下非法驅逐、轉移兒童人口的戰爭罪行。烏克蘭政府已確認至少有 16,226 名兒童被驅逐到俄國境內,只有 300 人成功與家人重聚;但烏國議會人權事務專員 Dmytro Lubinets 估計總數可能高達 15 萬。失散兒童的下落、如何保護孩子,成為烏克蘭成人的苦惱。 查看文章

為何美國寄養家庭嚴重短缺?

電影「流水落花」以寄養家庭為寫實題材,動人故事背後,早前有報道指本港因老齡化和移民潮,令寄養家庭流失;美國亦然。過去數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當地寄養家庭嚴重短缺,寄養家長一方面擔心病毒傳播,另一方面因經濟不景,愈來愈少家庭願意再接收這些兒童;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之後,美國聯邦憲法不再保障女性的墮胎選擇權,外界認為寄養兒童數字或會增加,最終只會加重寄養系統的負擔。 查看文章

60 年代,英國的非洲兒童寄養潮

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查看文章

污染、暖化…… 是誰殺死了精子?

研究顯示,1973 年至 2018 年間,全球多地男性精子濃度從每毫升 1.012 億,跌至每毫升 4,900 萬,降幅達 51.6%;同期精子總數亦由 3.357 億下降 62.3% 至 1.266 億。學者擔心,精子質量持續下跌,會降低繁殖能力。但為何精子質量愈來愈差,甚至已影響部分男性的生育能力?污染也許是原因之一。 查看文章

中國呼籲女青年:對高價禮金說不

「紐約時報」報道,中國聘禮金額近年大幅飆升,在一些省份平均約 14 萬人民幣,不少人難以負擔而無法成婚。面對人口及結婚率皆降的威脅,官方就想到打擊高昂聘禮,以鼓勵適婚者成家。 查看文章

方俊傑:「波士頓絞殺手」—— 不要用緝兇片的心態看

「波士頓絞殺手」導演 Matt Ruskin 的功力,跟 David Fincher 相比,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如果你以緝兇片心態看待電影,只怕會覺得再沉悶 100 倍。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以蔬菜為主角的床邊故事

孩子偏食不吃菜,令家長大感頭痛,但抗拒蔬菜,有時可能來自幼童對陌生食物的恐懼。有研究指出,當蔬菜融入故事,孩子在更熟悉蔬菜來源及特性後,就不會嫌棄這些有益食物。所以,由西蘭花、茄子、蘆筍、菠菜為主題的故事電子書亦因此應運而生。 查看文章

失散的「家庭」,200 年後「團聚」

沒有甚麼比一家人齊齊整整更重要。17 世紀安特衛普(Antwerpen)肖像畫家沃斯(Cornelis de Vos),繪有不少全家福或家庭生活題材的作品。1626 年,沃斯繪畫了父母子三口之全家福,但後來畫作分裂成「父子雙人像」(Double Portrait of a Father and Son)及「一個女士的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直至最近,丹麥 Nivaagaard 美術館與荷蘭藝術歷史學院(RKD)的合作研究,成功團聚畫中三人。 查看文章

當孩子情竇初開,家長怎應對才好?

當家長面對情竇初開、甚至已有親吻行為的年幼子女,應該如何反應?「紐約時報」記者 Christina Caron 請教了多位專家,幫助家長引領子女探索這人生新體驗。 查看文章

移民家庭最關心的問題:在哪裡養育孩子最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近發表一項有關兒童福祉的報告,根據全球最富裕國家的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環境、教育體系、育兒假政策等進行排名。英國廣播公司(BBC)參考了其中一些評分,為準備移民家庭尋找養育孩子的理想地。 查看文章

陶傑:虛擬宇宙的三位一體大宗教

人工智能、網絡、自媒體,經全球冠狀病毒蔓延後,自 2020 年起,這三大時代特徵,已經成為全球化生活三位一體的新宗教。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