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良好的朋友關係,有助人們更快從疾病和手術中康復;於青少年、為人父母或老年階段,孤獨感均較低。這些研究大多針對交友帶來的好處,卻較少涉及如何建立友誼。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Jessica D. Ayers 近日於網上撰文,重新探討人們的擇友偏好,或有助對抗孤獨流行病。
中國多地近期出現肺炎支原體感染病例。官媒報道指,有關病例連日激增,其中兒童感染最嚴重,而且感染時間比往年更早,兒科醫生警告今年支原體肺炎可能會大規模爆發;相關情況引起世衛(WHO)關注,並要求中國提供有關更多資訊。肺炎支原體是一種細菌,可藉由破壞喉嚨、肺部和氣管的呼吸系統內壁導致疾病,感染最常見於年輕人和學齡兒童。事實上,有研究團隊早在今年 6 底發表於「刺針微生物」的研究中提醒,自大流行以來消失不見的支原體肺炎,有可能捲土重來。 查看文章
以往反對素食的人士認為,茹素容易令身體缺乏必需的營養,但近年逐漸有更多研究為茹素主義平反。例如美國飲食協會曾指出:「恰當計劃的素食(包括純素食)飲食方式是健康和營養充足的,並且有助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健康茹素的關鍵就在於重視均衡的營養攝取。 查看文章
在求學階段中,有些同學能過目不忘,有些同學卻過目即忘,總是記不住學過的東西,這些人或不是「無心裝載」,而是可能患上發展性健忘症(Developmental amnesia)。這種病會導致兒童過目即忘,無法記起以往的談話內容或事件,即使事件再難忘,也會瞬間忘記,情況更會持續影響他們的成年生活。 查看文章
近數十年,人們感覺孤獨的情況更為普遍。根據醫學雜誌 BMC Medicine 發表的最新研究,感覺孤獨的人,死亡率可能比其他年齡、性別、背景相同但擁有社交關係的人高出 39%。 查看文章
Z世代应用IRL的创始人指控这家日本集团散布关于IRL的破坏性谎言。 查看文章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查看文章
PFAS 有「不滅的化學物質」之稱,因其難以消除,日常產品、雨水、土壤和人體皆有之。英國和歐洲有超過 2,100 個地點的 PFAS 含量超標,可能會致癌及破壞內分泌系統。PFAS 化學品的全球社會成本,每年更高達 17 萬億美元。科學家正研發更低成本的方法,消除 PFAS 對環境的永久損害。 查看文章
全球有數百萬人每日服用阿士匹靈。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一直建議以該藥物預防心血管疾病;惟去年兩項臨床研究顯示,對於 60 至 69 歲的人士,這可能弊多於利。然而 2019 年,僅在美國就有約 5 分之 1 的 40 歲以上人士每日服用該藥物。面對不斷變更的專家指引,人們應怎樣權衡? 查看文章
近日,英国通信监管机构表示,社交媒体平台应该通过程序设置使得默认推荐好友列表中不出现孩子。 查看文章
侯城大學心理學家 Richard O’Connor 的團隊最近就發表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沒有想像般自我中心,反而對其他人想法十分敏感。 查看文章
身邊有合拍可靠的同伴,可為人帶來安全感及快樂。近日一項研究發現,與人類 DNA 極為相近的老鼠也會因有友相伴,而不經意地發出高頻叫聲,研究人員指那是幸福的表現。 查看文章
近日本港有十多名女士到美容打針消脂後,懷疑群體感染膿腫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而涉事美容院更疑似無牌行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及傳染病學教授 Claire Panosian Dunavan 就曾撰文指出,合資格及經驗豐富的整容外科醫生通常會做好預防措施,以防病人在進行手術或注射的過程中受惡菌感染。但患者往往選用更便宜,但沒有保障的美容機構,因此令身體受嚴重傷害。 查看文章
近日,很多歐美媒體關注一種被稱為「炒飯綜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的可致命病症。事緣網民們在 Tiktok 重推一宗發生在 2008 年的案件,當時有一位 20 歲大學生煮了一份意大利面,吃剩後沒有放到雪櫃裡,在 5 天後直接重新加熱食用,最終因為食物中毒而逝世。斯威本理工大學微生物學教授 Enzo Palombo 便在 The Conversation 分享預防「炒飯綜合症」的方法。 查看文章
身首異處的屍體、血流披面的平民、猛烈炮轟的火光、垂死掙扎的人質、敵對雙方的駁火…… 隨著手機和 GoPro 在前線普及,從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到本月哈馬斯與以色列的衝突,大量令人不安的影像淹沒了網絡。這些殺戮影片滿足了部分人對殘酷的偷窺癖,並作為威力強大的無形武器,改寫現代戰爭。 查看文章
踏入 11 月,香港不見滿街蕭瑟的秋意,反而連續一週天晴甚至烈日當空,最高氣溫達攝氏 27、28 度,彷彿之前的陰涼有雨只是幻覺。但是「華盛頓郵報」提醒各位,這種意料之外的好天氣同樣潛伏危機。一些研究顯示,異常晴朗的日子可令人變得格外樂觀,甚至膽大無畏,願意冒上更大風險。 查看文章
在日本一家咖啡室,85 歲的侍應在門口熱情迎接客人,但當客人落單時,侍應顯得有點手忙腳亂,甚至送餐送錯給另一枱客人,也有客人入座後等了 16 分鐘才拿到一杯水,但完全沒人投訴或大驚小怪,因為這是一家聘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咖啡室。這類咖啡室近年在日本盛行,作為一個安全空間,方便年老患者在店內與朋友互動,提高工作效率之餘,最重要的是感覺自己被需要。 查看文章
在史太林統治下,蘇聯在 1936 年立法禁止墮胎,婦女要終止懷孕,就只能接受非法及不安全的手術。大半個世紀過去,立場日益保守的普京政府正考慮重施故技,以扭轉俄羅斯人口下降的趨勢。 查看文章
有些人會想靠節食減掉體重,但人意志力有限,即使真的成功,嘴一饞就會反彈,而且盲目節食引起的營養不良等問題更會危害健康。相比節食以限制自己、超越身體本能來控制體重,早在 1995 年兩位營養師 Evelyn Tribole 和 Elyse Resch 便提出直覺飲食,鼓勵人信靠內在飢餓信號,滿足心理和生理需求。 查看文章
10 月 21日,英格蘭足球名宿卜比查爾頓(Sir Bobby Charlton)離世,多位體壇名人發文悼念;在 2020 年,當時年屆 83 歲的卜比查爾頓向外界宣佈患上失智症,其晚年一直與病魔纏鬥。近日台灣傳奇導演侯孝賢也傳出因失智症而退休,消息震撼影壇。到今天,專家對失智症仍然有很多不解的地方,而疾病除了是醫學,也跟政治有關,很多人因為資源和政策問題而耽誤病情。 查看文章
在超過 10 年前的民主運動「阿拉伯之春」中,Twitter 成為提供實時資訊的可靠平台,負責在危難時收集及傳播關鍵資訊,以及協調緊急救援。但在馬斯克入主後,平台改名為 X,不僅取消內容審核、恢復被停用的極端帳戶,更讓用戶輕易訂閱帳戶認證,令不實消息更易傳播。當前以色列及哈馬斯局勢演變迅速,專家憂慮平台這些改變,使辨別消息真偽成為巨大挑戰。 查看文章
人在熟睡時,通常不會理解外界的聲音,但近日一項小型研究發現,人們睡覺時會對某些字詞做出短暫而有限度的微笑或皺眉,事後並不會記得。該研究首次與非清醒夢者建立這種溝通,巴黎腦研究院研究員 Delphine Oudiette 表示:「這些反應窗口可創造與睡眠者實時交流的條件。」 查看文章
在英語世界中,「adolescence」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指青春期。可是,若果提到另一個字「matrescence」,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個字是由已故人類學家 Dana Raphael 在 1975 年提出,意思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這裡暫譯為「母化期」。英國新聞作家 Lucy Jones 便在今年發表著作 Matrescence,探討女性蛻變成為母親期間,要經歷甚麼轉變。 查看文章
疫症陰影尚在,國際政局更亂,經濟前景愈發黯淡。只是日子難過日日過,十幾年後很多人或許就一笑置之。但是多位金融心理學家警告,這類捱窮吃苦的經歷足以構成「財務創傷」,並且難以磨滅。而隨年月過去,創傷可扭曲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和行為,進而親手摧毀自己的財務未來,甚至以不同方式影響後代。 查看文章
現時全球每 3 個成年人中,就有 1 個患有高血壓,比 1990 年以來多出 1 倍,已達 13 億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4 分之 3 的患者居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當中近半數人未曾被確診;而 5 分之 4 的患者未能獲適當治療。為此,世衞剛制定了首個應對高血壓的計劃,預計至 2050 年將可能拯救 7,600 萬人。 查看文章
即使在北京待了很长时间,曼雅·科茨(Manya Koetse)仍然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在聚会和吃火锅的时候,她的中国朋友讨论模因和其他社交媒体趋势,但科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查看文章
外國人到日本旅遊,有時會覺得日本食物分量較細,畢竟飲食文化和習慣不同,本地人眼中的正常餐食,對他國人來說或者未能飽腹。不過另一方面,日本人確實愈吃愈少,民眾人均卡路里攝取量從 2007 年的 1,911 卡路里,輕微下滑至 2017 年的 1,907 卡路里,原因可能與人口老化、獨居生活人數增加有關。 查看文章
在所有平台中,埃隆·马斯克的X似乎是与战争相关的假新闻爆发最严重的平台。 查看文章
幾十年來,肥胖和過重人數上升,甚至有人認為這是頹廢社會縱容而衍生的流行病。然而科學家已推翻這些觀念;根據「科學」雜誌近日刊登的論文,儘管專家對肥胖流行的原因仍欠缺共識,但已發現當中往往違反常識和大眾觀念。 查看文章
美国安全研究人员观察到,已知与伊朗和中国有关的网络组织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推动与以色列和加沙冲突有关的在线影响行动。 查看文章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被紧急护送到了谢巴医院。” 在巴勒斯坦武装团体哈马斯7日凌晨突袭以色列之后,在社交媒体X(原“推特”)上出现了自称消息来自以色列当地媒体《耶路撒冷邮报》的上述帖子。包括内塔尼亚胡照片和医院名的这篇文章瞬间被70多万人阅读,但后来被… 查看文章
TikTok印尼月活用户达1.25亿,今后平台不能直接链接商品交易,还禁止销售低于100美元的跨境商品 查看文章
超加工食品幾乎與有害食品劃上等號,但事實上很多食品都被涵蓋在內,不少甚至助人飲食更健康。近日,英國食物標準局(FSA)及其他衛生機構官員甚至公開否定「應停止食用超加工食品」的說法。 查看文章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來,烏克蘭人身心飽受煎熬。去年俄軍入侵後,衛生部估計 57% 烏人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風險。政府資源卻已到極限,一些專家遂推動探索利用大麻、搖頭丸及迷幻蘑菇,治療創傷性腦損傷和 PTSD 的可能,更指許多退伍軍人已經開始自我治療。 查看文章
【共同社10月2日电】日本水产品受到中国全面暂停进口的打击,农林水产省为增加国内消费,正利用社交平台(SNS)的话题标签功能实施宣传活动。让大家加上特定的标签后,上传扇贝、鰤等美食照片勾起更多人的... 查看文章
一条医院产科关闭的新闻本周迅速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社交媒体的头号热搜话题,并引发了对原因、未来以及要不要孩子的个人选择的讨论。 查看文章
美国最高法院星期五(9月29日)同意就寻求监管脸书(Facebook)、抖音海外版TitTok、X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州法是否违反美国宪法做出裁决。 查看文章
美国最高法院周五同意就各州规范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审核行为的法律是否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做出裁决,这是大法官们为界定宪法在数字世界的适用范围而受理的几起案件中的最新一起。 查看文章
蚂蚁消金拟增资至人民币230亿元,股东增至13个;重拾中长视频梦,抖音快手再推新App。 查看文章
这款热门视频应用无法再在其平台上促进交易,印尼曾是其最大和最有前途的市场。 查看文章
在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1 年多後,墨西哥發現越過邊境尋求墮胎的美國婦女人數增加,也有組織將墮胎藥運到美國,這跟本月初墨西哥最高法院裁定全國範圍墮胎合法有關。對於那些求助無門、只能尋求非法墮胎的美國女性而言,去墨西哥成為另一個「選擇」。 查看文章
過去數十年,美國國會一直試圖令保險公司「平等對待」心理治療服務。但因監管寬鬆,實際效果有限,有時保險公司甚至會拒絕承保心理治療的費用。在私人醫療保險市場上,尋求心理治療的患者甚至會被取消承保資格。 查看文章
有時躺在床上想要入睡,思緒卻無法停止,像是思考明天的工作、吃甚麼午餐、懊悔說出不該說的話,或是突然想起旅行證件是否要續期等。墨爾本大學睡眠心理學家 Hailey Meaklim 及蒙納殊大學心理科學學院大腦與精神健康研究所副教授 Melinda Jackson,在學術媒體 The Coversation 上撰文,指出睡前想法確會影響睡眠,睡得好的人及睡不好的人,確會思考不同的事。 查看文章
最近几周,政府官员呼吁将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脱钩,指责这些行为涉及垄断行为、威胁线下卖家的平台,一些人还特别点名了备受欢迎的短视频应用程式TikTok。 查看文章
早前,瑞典卡羅琳學院研究指出,早上比晚間運動更能有效燃燒脂肪;「泰晤士報」就提供以下 5 項貼士,讓人們以最省力的方法,增強肌肉與活力。 查看文章
英國酒吧歷史悠久,可追溯至 2,000 年前。除了喝酒,當地酒吧往往肩負另一重要功能 —— 社交場所,作為村莊、城鎮、城市居民的交會之地。說酒吧是英國社區空間並不為過,近年愈來愈多酒吧結業,就加劇不少人的健康危機。 查看文章
漫畫「咒術迴戰」出現重大劇情轉折,論壇及社交媒體一時間被洗版,不管看哪一個平台都是有關某角色的生死。於是有人問,這不是光明正大的劇透嗎? 查看文章
部分長者可能會一種藥食到老,畢竟過去有效,就認為繼續服用問題應該不大。65 歲或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使用潛在不適當藥物(PIM)的比例高達 36.7%。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家庭與預防醫學系副教授 Ambar Kulshreshtha 舉例形容:「一種藥物在 40 或 50 多歲時對病人有效,可能到 60 或 70 多歲藥效也沒甚麼問題,但也有機會帶來比好處更多的弊端。」 查看文章
拜登政府周四请求美国最高法院暂停一家上诉法院的一项命令;该裁决称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对社交媒体内容的监管可能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查看文章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的「地形」(topography)與癌變有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學術期刊「細胞報道」,揭示了基因組的結構分佈,可能影響多種癌細胞產生;當中具有某些特徵的基因組區域,正是誘發細胞基因突變的「熱點」所在。 查看文章
新學年剛開始,美國各地都有學校停課或縮短上課時間,讓學生提早放學,原因與高溫有關。由於天氣太熱,課室缺乏冷氣設備,教育界認為這樣的環境可能影響學生學習,學校需要為極端天氣做好準備。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