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报告说,今年上半年,德国进口的中国汽车和零部件猛增75%,而其他方面的双边贸易贸易却出现下滑。从这些数据中得出关于德国去风险化的明确结论还为时过早。
周一川普政府要求歐盟在科技業監管方面應該調整為「更加平衡」,以換取美國調降對歐盟鋼鋁材徵收的進口關稅。 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談中,歐盟部長們要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和貿易代表格里爾落實7月達成的美歐貿 查看文章
歐洲汽車產業正處於關鍵時刻,面臨來自大陸電動車製造商的激烈競爭,金融時報報導,法國知名汽車零件製造商法雷奧(Valeo)近期發出強烈警訊,指出歐洲汽車零件產業正面臨一場可稱為「達爾文式轉變」的劇烈競爭 查看文章
负责统筹政府的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AI)政策的“科学技术关系部长会议”在时隔四年后重新启动。24日举行的首次会议上,讨论了确保科学技术人才、科学技术与AI融合战略以及理工科生态系统创新等方案。 政府当天上午在政府首尔办公楼由国务总理金民锡主持召开了“第… 查看文章
纽约时报24日分析,汽车厂商担心受到地缘政治绑架,纷纷寻找电动车稀土磁铁的替代选项,能够不依赖中国稀土的汽车,俨然成为「... 查看文章
缅因州参议员安格斯·金(Angus King):"像任何邻居一样,双方总会存在问题……但更深层的问题是文化断裂;这种加拿大人不再视美国人为朋友和邻居,而是对手的观念。" 查看文章
英国研究指出,中国生产的离岸风力发电机,成本只要欧洲同业的三分之一;警告未来英国水域恐怕会充斥着中国制风机。 查看文章
德国数十位顶尖经济学家痛批联邦政府养老金改革计划,并警告称该计划将带来“严重的负面财政后果”。 查看文章
根据这项研究,2023年德国政府总支出的41%用于养老金、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公民津贴等社会福利。而在北欧国家,这一比例为40%。 查看文章
英国政府23日宣布,将追加13亿英镑电动汽车补贴,同时投入2亿英镑加快充电桩布局,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向零排放转型。 查看文章
在下周英国财政预算案公布前夕,英国企业与消费者趋于谨慎,多项数据显示英国经济疲软,市场对可能出台的新一轮税收措施的担忧加剧。 查看文章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近日宣布将削减17%年度预算,计划缩编全球2900个职位,包括日内瓦总部200个职缺;联合国... 查看文章
小米電動車在中國大陸上市以來就話題不斷,然而今年卻負面消息頻傳。近日小米汽車工廠的電池生產線傳出起火事故,再度引發安全疑慮。23日小米公司發言人特地在微博發文闢謠,指出這是發生在2024年小米汽車工廠 查看文章
程实、周烨:进入2026年,人们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全球经济正在脱离线性轨道,迈入一个由非线性、路径依赖与适应性共同塑造的复杂系统。 查看文章
韓國女團TWICE本月22、23日首次在高雄舉辦演唱會,也是台灣成員周子瑜出道10年首度在家鄉開唱,讓粉絲相當期待。總統賴清德21日出席電影活動,特別表示許多人有錢又有閒,台灣也提供了本土藝術創作者發 查看文章
美国缺席情况下,各国领袖今天在南非20国集团(G20)峰会警告,地缘政治裂痕威胁到G20在解决经济危机方面的角色。 查看文章
欧洲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剧烈的变革,其竞争力及市场地位岌岌可危。近期数据显示,欧洲汽车产能正在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却呈现创纪录的增长势头。这给如何在创新发展与保留传统燃油汽车这一行业核心之间... 查看文章
德国联邦统计局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德国汽车行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约4.87万人,降幅6.3%,员工总数降至721400人,创下自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新低。 查看文章
日本政府11月21日召开临时内阁会议,批准了21.3万亿日元规模的综合经济对策。包括废除汽油的暂定税率等减税部分在内,投入11.7万亿日元应对物价上涨。还将扩大半导体、AI、造船等领域的增长投资。 查看文章
欧洲汽车行业游说欧盟允许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之际,中国品牌凭借价格更低、技术含量更高的此类汽车打开市场。 查看文章
截至今年10月,韩国累计汽车出口额超过596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尽管由于高额关税影响,对最大出口国美国的出口额骤减约16%,但在欧盟(EU)和其他欧洲、亚洲等地得以弥补。 20日,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的《10月汽车产业动向》显示,今年1至10… 查看文章
继今年1月后,俄罗斯间谍船「琥珀」(Yantar)近日再度于英国周边活动。主责武装部队事务的英国国防副大臣卡恩斯(Al ... 查看文章
中国生产了全球超过70%的电动汽车。但在北美地区却很难找到这类车辆。 查看文章
醣聯(4168)今(20)日宣布,與日本北海道大學醫院(Hokkaido University Hospital)正式簽署合作研究協議,共同展開次世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GNX1021的精準醫療研 查看文章
日本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於20日報導,日本政府計畫推出一個金額可能超過20兆日圓,約1,270億美元的景氣刺激方案,包括有小孩的家庭可拿到一筆臨時補助金。 知情人士告訴朝日新聞,在這 查看文章
屏東縣鹽埔鄉某汽車保修廠疑因牽扯債務糾紛,近日店面鐵門上被貼滿討債字條,且老闆還失聯找不到人,對此,里港警分局表示,因目前保修廠仍在租約中,所以進廠保修的車主未經承租人同意,不得進入取車,屋主也不得開 查看文章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的十大负面影响,以及过度自动化和缺乏明确控制的算法系统如何重塑经济周期。 查看文章
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野田纪美,18日在阁议后记者会上,被问及中国政府因日相高市早苗「台湾有事」相关答辩,而对中国公... 查看文章
沈建光:考虑到去年四季度高基数和政策效应减弱,四季度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今年经济增速要维持在5%也并非易事。内卷根源何在?如何提振财政与消费? 查看文章
欧盟17日发布欧洲经济秋季展望报告,表示受出口激增等因素带动,今年前三季度欧盟经济增长超过预期。 查看文章
西班牙政府和欧盟委员会17日发布最新预测,均将西班牙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2.9%。 查看文章
中国正在加大对日本的经济施压,国有企业禁止员工前往这个亚洲邻国,赴日旅行团被取消,一个旗舰论坛遭延期,日本电影暂停上映。 查看文章
扎贝尔:投机取巧、虚假信息和造假可能导致知识崩溃。 查看文章
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CiRA)将使用美国谷歌开发的科研用途人工智能(AI),启动高效制备iPS细胞的研究。利用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提出假说和考察实验数据的谷歌AI,加快iPS细胞的医疗应用进程。... 查看文章
德国目前尚未允许投入使用无人驾驶公交车和出租车。不过,一项研究表明,无人驾驶车辆有望缓解公共短途交通系统的资金困境,具有巨大的降本潜力。 查看文章
经济疲软增强了首相高市早苗推出刺激措施以支持艰难应对生活成本上升的家庭的理由。 查看文章
日本政府17日公布新的官方數據,因受到美國新關稅政策的大力影響,日本經濟成長率在7至9月之間,季增年率萎縮1.8%,這是從2024年第1季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的現象。 路透社認為,雖然這次GDP的減幅 查看文章
瑞士經濟部長帕爾梅林(Guy Parmelin)在週日表示,瑞士與美國達成的新貿易關稅框架協議,並非是「與魔鬼交易」,他同時駁斥了在川普貿易戰中「投降」的批評。 兩國在週五宣布了一項不具約束力框架貿易 查看文章
韩美关税谈判结束后,韩国大企业一致提出了扩大国内投资的方案。这是因为,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预计韩企每年对美投资最高将达到200亿美元(约合29万亿韩元),由此有人担心这将导致国内投资萎缩、工作岗位蒸发。舆论认为,随着财界为了守护国内产业基础撸起袖子加油干,韩… 查看文章
首席执行官在扩大其在中国的产能之际指出,欧洲大陆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更高。 查看文章
据《国家利益》杂志报道,美国军方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生产至少一百万架无人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变,旨在跟上现代战场上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查看文章
捷豹路虎14日宣布,其英国三家工厂在遭遇网络攻击导致停产后,生产运营已全面恢复正常。此次事件不仅给企业造成巨额损失,还对英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拖累。 查看文章
喀布尔和伊斯兰堡之间暂停贸易的决定正在重塑南亚的权力平衡,揭示了政治争端向经济领域的蔓延。尽管此举可能带来战略收益,但也给市场带来了重大挑战。 查看文章
一个被割裂的阶层正在成形,却在头条统计中无影无踪。 查看文章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发表报告预计,2026年德国经济难现明显复苏,增速仅为0.9%,较春季预测的1.0%略有下调。而联邦政府此前预计明年经济增长率为1.3%。 查看文章
纳粹德国独裁者希特勒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役期间曾遭同袍嘲笑以来,外界便不断流传他在性方面异常的种种传闻。天空新闻报导,一支... 查看文章
随着特朗普重写美国气候政策,电动车在美国的增长势头正在急剧放缓,这可能令美国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于中国。 查看文章
三陽工業(2206)公布2025年第三季財報。三陽今年第三季獲利12.06億元,年增14.75%,單季每股盈餘(EPS)為 1.55元,創下五個季度新高;前三季獲利36.22億元,年減2.62%,累計 查看文章
日产汽车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11月13日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时透露,正讨论在美国与本田推进车辆开发。还打算推进属于核心零部件的动力总成(驱动装置)的联合开发,在左右竞争力的汽车... 查看文章
这一月度数据部分反映捷豹路虎在遭到网络攻击后被迫停产,凸显英国经济在财政大臣本月下旬宣布增税之前就已呈现疲态。 查看文章
研究负责人佩赫利万(Zeynep Pehlivan)表示,报告显示出一个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权力正从政党和新闻机构等传统机构转移到社交媒体上的个体手中:"在线的加拿大人从政治网红而非政治人物那里看到政治观点的机会更高。"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