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莎士比亞筆下的這位女王,竟然直率地承認:「我也像一般女人一樣,在我的身上具備著許多可恥的女性的弱點。」她一點也沒有要以強人、偉人自居,反而自稱「一個平凡的女人,平凡的感情支配著我,正像支配著一個擠牛奶、做賤工的婢女一樣」。
亨利所言都是發自肺腑,並非裝腔作勢。他是一個好人,如果管治英格蘭的依然是他的父王,在一個強者的庇蔭之下,他這樣的好人,可以用他的才智造福世人。但是很可惜,做一個好人,對於統治者而言遠遠不夠,在群狼環伺的權力殺戮場上,他的仁慈往往會被視為軟弱,動人的話語,高尚的情操,永遠打動不了惡魔。 查看文章
那段振振有詞的嘲諷,對於最高權力的統治者而言,可謂大逆不道:如果所謂的榮譽,或者其他甚麼「大義」,在普通人眼裡只是空氣,那麼統治的大部分法術也就失靈了。而福斯塔夫不遺餘力地點破真相:榮譽只能欺騙死者,人只要活著,就要面臨譏諷和毀謗,追求崇高的名聲,幾乎不可能。 查看文章
莎士比亞身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並不在於這些口若懸河煽動人心的文字,而是在於他能設身想像士兵的處境,尤其是他們背後還有軍官抽出刀尖在督戰,而且一些低級軍官也是其身不正:懦弱、醉酒、偷竊,「丟盡了男子漢的臉」,連小兵也看不起他們。而莎士比亞在這裡諷刺的對象,都是英軍。 查看文章
白金漢公爵、Katherine 王后、約克紅衣主教 Wolsey 相繼退場,新生命伊利沙伯公主登場,全劇告終:妨礙亨利意願的人都被清除,而他的繼承人,伊利沙伯女王統治期間,英格蘭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海上霸權。雖然,亨利對於伊利沙伯不是一個兒子,甚覺遺憾,而這一筆,作者倒也沒有遺漏。 查看文章
在王權專制時代,王位沒有正義可言,無所謂「賢能者任之」,唯一的榮譽屬於傳統,否則就成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叢林競爭,王位也就沒有法統可言 —— 當然,這個觀念,可能只適用於封建制的歐洲。 查看文章
既然要寫一齣符合「愛國」立場、弘揚民族英雄的作品,正面的鼓吹和謳歌、向觀眾填鴨式地灌輸這位民族英雄(譬如劇中的塔爾博父子)如何偉大光榮,顯然不符合莎士比亞的寫作要求。反而換一個角度,用敵人之口來表達敬畏甚至和憐惜,更能打動觀眾,而且這個敵人,絕不能是卑鄙無能之輩,必須給予敵人應有的尊嚴,這樣的襯托,才能凸顯英雄的舉世無雙。 查看文章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些「偉大宏圖」,後來在不同國家,不同程度變成了現實,結果也都差不多:律師、作家、教師、甚至醫生等知識分子紛紛遭勞改、下獄、虐待至死,政府限制物價、取消貨幣,一切都在政府的全權計劃之中,然後便是黑市倒賣、物資短缺,饑荒和死亡也接踵而至。 查看文章
劇情這樣的走向,使得觀眾對約翰的看法,不知不覺間偏離了舊有的歷史評價或者民間傳說。莎士比亞並沒有為約翰翻案,他只是以一個歷史劇作家極其冷酷精明的眼光審視權力鬥爭,包括戰爭、談判、協議。約翰不是好人,但他的對手,無論是他的子侄輩,還是法國國王腓力,還是教宗英諾森,通通皆非善類。 查看文章
莎士比亞創作這齣劇的時候是 16 世紀末,英格蘭的空氣裡彌漫著陰謀叛變的風聲,但是莎士比亞以詩人和作家的身份,又沒有從過政,也不知道有沒有熟讀羅馬史,對權力的實質卻有如此清晰的認知。或者說,在當時的英國,一個中產的有識之士,已經有這方面的政治常識,他們本能地抗拒暴君,即使是凱撒這樣公認的偉人,只要他擁有絕對權力,他就是一個潛在的暴君的 Candidate。 查看文章
要快速理解莎士比亞名著,現在遠較以往更容易。這有賴於現代翻譯,將艱澀的伊利沙伯時代語言轉譯成白話文,有網站甚或 YouTube 短片解說。但「悉尼晨鋒報」報道,澳洲英文教師反倒為此陷入兩難:應選擇用簡單白話引起學生興趣,還是堅持用原文教授莎劇,讓學生深入了解莎翁語言魅力? 查看文章
死亡是哲學的終極思考,未知死,焉知生,而哈姆雷特可能是作者唯一一次借用戲劇文學的角度,發表他自己的看法。其他的作品由於劇情所限,很少有這樣的空間,而莎士比亞本人對自己又總是三緘其口,關於他的想法,他的感受,他的愛憎,幾乎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雖說他對筆下的人物沒有太多的道德判斷,但身為一個人,他一定有自己的價值觀,哈姆雷特是少有的一個缺口,可以窺探莎士比亞內心的一角。 查看文章
身為一個貴族,一個注重榮譽的軍人,馬修斯不喜歡這樣去取媚民意,追求政客最渴求的 Popularity,他為國而戰,他流的血,他負的傷,不是為了「換得他們的一聲讚嘆」,他並不關心民意的愛憎好惡,而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我只能按照他們的價值來喜愛他們」。 查看文章
女人的外表可以打扮成男人,但她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處事手法,完全沒必要像男人那樣,當今荷里活電影裡許多「強大優秀」的女性角色,幾乎都像男人一樣無堅不摧,甚至也表現出冷酷傲慢,做事無底線的「婦心如鐵」。但是反觀曾經的一些典範女性,譬如「沉默的羔羊」的女探員,「伊人當自強」的單身母親,「未來戰士」的女戰士,她們並沒有試圖掩飾身為女性的脆弱和憂懼,牽挂和傷痛,但她們憑女性獨有的靈巧、敏銳、堅韌不屈去戰勝困難。 查看文章
如果馬克白不是這樣自大,他不會不滿於爵位的賞賜;如果他是一個男子漢,他也不會因為妻子的煽動,就決定動手。他不辨是非,無法面對犯罪的後果,也沒有勇氣承擔罪責,只知執著一己妄念。馬克白表面英勇,骨子裡其實如他妻子所言:有賊心無賊膽,是一個懦夫,他缺乏堅定的意志,在別人的唆擺之下,任何風吹草動,輕易就向欲望屈服,而他心裡一直都又悔又怕。 查看文章
莎士比亞的喜劇主旨不在諷刺,而是浪漫愛情,直到今日依然被廣泛改編,或者從中偷橋。其中第十二夜大概是改編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甚至被譽為「完美的喜劇」,尤其是女主角薇奧拉女扮男裝,更巧合地切中了當今的性別多元潮流。 查看文章
寬恕、和解 —— 不僅是與敵人和解,更要與自己和解,遵從道德和理性而放下怨恨,這一切,對於中國文學是極其陌生的。「暴風雨」主旨的此一傳統,可以在小說「基督山恩仇記」、「悲慘世界」或者電影「月黑高飛」、「死囚 168 小時」找到,仇恨是靈魂的枷鎖,唯有寬恕,才會得到釋放和自由,而支持此一主旨最大的理由,正是普羅斯彼羅所說的:「我是他們的同類,跟他們一樣敏銳地感到一切,和他們有著同樣的感情。」 查看文章
比特魯喬和嘉芙蓮娜初見面的一幕,針鋒相對,可以說是後世浪漫愛情劇的 prototype:一個油腔滑調,一個潑辣尖銳,一個厚顔無恥,一個不假辭色,真可以說是棋逢對手。比特魯喬滿嘴爛俗的甜言蜜語,嘉芙蓮娜絲毫不為所動,雖然涉世未深,卻完全知道比特魯喬的把戲,他們的對話充滿諷刺和玩笑:當比特魯喬說自己為娶她寧願作「老實的公雞」,嘉芙蓮娜卻反擊他:「我不要你這個公雞;你叫得太像鵪鶉了。」 查看文章
也就是說,理查天生畸形 —— 根據湯瑪斯摩亞可能是道聽途說的記載,理查駝背、跛脚,手臂萎縮,因此心理扭曲,如果他相貌堂堂,他肯定忙著談情說愛也來不及,怎麼會躲起來專門尋思害人呢?理查的醜陋外表神憎鬼厭,不但小動物不願親近他,甚至他自己也要背對著陽光,「窺看自己的陰影」—— 難免也有幾分令人同情之處,雖然我很懷疑理查以君王之貴,身邊竟會沒有人供他調情弄愛? 查看文章
李爾王最大的弱點,寫得明明白白,就是他需要愛 —— 忠心、千依百順、甜言蜜語(歌功頌德),榮華富貴他都有了,沒有甚麼可以再打動他,只有這個看不見、摸不著,變幻莫測的「愛」,是他沒有辦法牢牢掌控的 —— 這就應了馬基雅維利的名言:「如果一個君主對於臣民的愛戴和恐懼必須有所取捨,那麼為人畏懼比為人愛戴要安全得多。」 查看文章
莎士比亞以一己之力開拓了英語世界,他的戲劇作品尤其被公認為文學典藏,因為他創造了許多典型人物,不但可以在後來的作品裡找到他們的影子,甚至可以在現實生活裡辨識出來。莎士比亞戲劇中一個廣為人熟知的典型是伊阿古。看過電視劇「權力遊戲」的人,應該對「小指頭」這個角色印象深刻,「小指頭」的行事方式很像伊阿古,甚至連人物的形象氣質也很符合想像。 查看文章
但如此 180 度的轉變,絲毫不令人驚訝,身為馬克白的野心和慾望的人格化,這是很合理的安排:馬克白自己不便宣諸於口,或者一直壓抑的念頭,經過他的妻子「醍醐灌頂」,便像著魔了一樣,從一個勇敢善戰的正常軍人,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暴君。這種文學手法,當然是有古老宗教傳統的依據,並無新奇之處,但卻引發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邪惡之為邪惡,到底要歸咎於催生惡念的那個,還是付諸行動的那個? 查看文章
前英國財相辛偉誠接替卓慧思出任首相一職,是英國民主化以來,歷來首位非白人首相,反映了當地種族多元的一面,有網民就表示或者終有一天,會有港人後代拜相。其實在古代,歐洲曾經也有過非白人當政的時候,當今天的英格蘭仍是羅馬帝國的不列顛行省時,羅馬帝國就曾經有一位黑人皇帝塞維魯斯(Septimius Severus)。 查看文章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傳世劇作達 38 部,身後同樣留下不少謎團,例如人們就對其於 1587 至 1592 年的「失落的歲月」間的生活所知甚少。甚至莎翁本人也是一個謎,有人質疑是否真有其人,或作者真身是否其他人。也有人認為莎劇是一群劇作家的共同創作;事實上,莎士比亞最後十部戲劇約一半是合作寫成。近期一項研究,可能找到了更多莎劇為合作創作的證據。 查看文章
不讓讚美淪為「擦鞋」,除了需要一片真心,原來還有一些「條件」。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分享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第 18 首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看看莎翁如何歌頌詩中的俊美「小鮮肉」。 查看文章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作品「蜘蛛巢城」及「亂」,分別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及「李爾王」。今集「陶與戲」,陶傑和林宇將一探黑澤明如何加枝添葉,把英國最傑出戲劇家的兩部作品,移植成為日本文化土壤下的產物。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