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新伯福免費圖書館日前指出,該館館藏、由著名蘇格蘭物理學家占士麥士維撰寫的「電學基本論」(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Electricity)於 1904 或 1905 年被借出後,終於在上月歸還,整整遲了近 120 年。館長慶幸這本百年古書獲得愛護,也希望紙本書能永遠流傳。
中国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横扫天涯19日晚来到伦敦查令十字图书馆,与现场嘉宾分享了他代表作《天道图书馆》的创作历程及中国网络文学的成长故事。 查看文章
近一兩天,天氣又開始涼了,也許,在告訴大家,現在已到了深秋,冬天快來了。不知大家有沒有加衣保暖呢?這次我們就以「秋來也秋去」為題目,藉此機會向大家介紹我們心水的好書。以下節錄 3 本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一些對文字、對社會有熱誠的市民會期望獨立書店,不單是一門生意,更加是一個可以促進人們交流知識的空間。這裡的空間不單是指物理意義的店舖空間,書店不是講求店面寬敞、裝潢要迎合文青打卡風,更重要是一個經過大家協力營建、建立於人際和情感網絡的社會空間。 查看文章
這次我們又再以電影為題目,這齣電影無論在敘事、題材、社會寫實和深度方面,都是相當傑出叫座的。電影以院舍性侵及虐待院舍老人作題材,雖根據多年前發生事件改編而成,但在今時今日仍具一定的威力。 電影名為「白日之下」,採取記者的角度,寓意這社會雖有很多黑暗的事情,但白日仍會到照到最黑暗的角落,最黯淡的現實亦有被報道、揭發,甚至被法律制裁的一日。以下節錄 3 本與電影主題相關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葉真中顯「失控的照護」 虛構類作品雖然有時需要改寫某一些事實,但情感上可能有虛構類作品更能鋪墊的地方。「白日之下」為大家帶出了院舍問題,可能很多人會問為何要放進院舍?為何不自己照顧? 這本是日本推理文學大賞得獎作「失控的照護」,暢銷作家葉真中顯以推理小說的形式,剖析照顧者的心態,是如何讓親愛的家人,變成殺人凶手?另外故事中也確切地描寫出一個家庭,在面對照顧工作時常見的困境與磨難。到底只有一名失智或殘疾的家庭成員,就已經可以令家庭墮入甚麼的情境?推薦這本「失控的照護」。 夕拾 X 閒社 Mellow Out:殷琦「當老而不死」 「人老咗,就係包袱。」 這是電影白日之下印象最深的一句對白。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必定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嗎?電影提及過,安老設施及資源不足,是因為整個社福制度出現了問題,然而問題一直沒有改善。可惜電影好像未能深入探討這部分。 本週夕拾 X 閒社向大家推薦殷琦的「當老而不死」。作者除了以前線安老服務工作者的角度寫下安老院的日常外,亦嘗試與外國不同例子作比較,提出香港安老政策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亦談及老人的權利問題。此書能讓大家透過更多不同角度了解安老這個議題。 我們終有一天會老去。希望可以藉著電影的熱潮,喚醒大家對香港安老問題的關注。 藝跡文化 Mi Spacium Culture:契訶夫「第六病房」 電影「白日之下」上映不久,它的影評好像不錯,適逢今期的題目是這部電影,更加快了店長們去觀看的慾望。看過之後,感覺是近來看過最好的港產片之一,基於真實社會悲劇下改編,還探討了現行社福甚至法律體制對弱勢社群的不公。比起同類探討法律的電影,不是只以口號式的吶喊(法律面前、窮人含 X)去招徠,其「無聲吶喊」更顯力量。 電影以多件老人院舍性侵案及虐待老人作為題材,包括 2016 年康橋之家院長涉嫌性侵院友、大半年內 6 人離奇死亡事件,以及 2015 年劍橋護老院虐待院友事件為題材。根據電影描述,長者居住的私營老人院環境惡劣,看護經常使用暴力對待無從反抗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店長便想起了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的「第六病房」。 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這部長篇小說寫於 1892 年,雖然這作品已經在很久以前寫下,不過即使過了很久,這部小說仍然很值得閱讀。書中描寫一所瀰漫著污濁空氣的精神病院,與「白日之下」的老人院幾乎一樣:不人道的環境、惡劣伙食、粗暴的工作人員。精神病院和病室種種弊病的描寫,塑造了醫生安德烈與「瘋子病人」格羅莫夫這兩個知識分子的典型。書中主角對於「正常」與「不正常」、「病」和「痛苦」的討論、反應和行動,其實是透過整座精神病院放諸於當時的俄國。 以這種眼光去看待現今的香港社會,其實亦能令讀者產生諸多聯想。「白日之下」的老人院居住者,並非對自身處境無知,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悲愴。 查看文章
老派的社會學分析將自殺歸因於社會價值「失序」(見涂爾幹「自殺論」),存在主義者說自殺是一個哲學問題(見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對香港人來說,似乎前一種解釋比較接近,但自殺者個人的視角真的如此簡單被影響了嗎?以下節錄 3 本與「自殺」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說到兩萬蚊,有人會嫌太少,也有人怦然心動,但生仔不只是十月懷胎,也是對一個新生命作畢生的投資,同時給予他/她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在香港,大家會否覺得有難度呢?這次我們就以「生仔派兩萬」為題,說說對政府為「刺激生育」而推出政策的看法。以下節錄 3 本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Anthony Doerr 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在 2014 年出版,獲得普立茲小說獎。把五百多頁的小說濃縮成四集故事,不期望鉅細無遺、原汁原味呈現,但保留小說的核心精神大概是最低要求吧,想不到 Steven Knight 與 Shawn Levy 這個組合,會交出這樣的功課。 查看文章
以著名反烏托邦小說「1984」作者命名的「佐治奧威爾圖書館」去年於俄羅斯一棟破舊建築的底層成立。低調的小型圖書館位於距離莫斯科 5 小時車程的工業城市伊萬諾沃,正努力對抗日益加強的國家宣傳及審查制度。 查看文章
運動,是共同遵守規則去參與比賽,是不管對方強弱皆願全力以赴,是突破體能局限追求最完美表現,是為著個人或群體作為運動員的尊嚴去拼搏。這屆亞運會,香港有不少選手突破港隊前人的成績,我們在高興之餘,又有甚麼思考,或者想對參賽手說些甚麼呢?以下節錄 3 本與「運動」主題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人工智能與人類世,是兩個人文學科熱門探討的課題,美國知名詩人兼文評家 Adam Kirsch 今年新書 The Revolt Against Humanity: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Us 指出,縱然兩個課題看似互不相干,但在某些思考上殊途同歸,部分知識份子正按此預見「人類統治時代即將結束」,甚至有人慶祝末日來臨。究竟這些激進主張從何而來?又如何改變我們對現狀與未來的思考? 查看文章
無人商店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大型出版代理日本出版販賣社與店舖設計公司丹青社合作,9 月底在東京地鐵溜池山王站開設無人書店「ほんたす」(Hontasu),希望找出可持續書店模式,開業數星期後,已漸見無人書店的好處。 查看文章
中文教育的方法總給一種朝令夕改的觀感,不同時代的學生接收中文的方法各有千秋,殊途又不同歸,不同的教育方針,甚至會對語文能力造成明顯的影響。作為教中文系的大學教授,黃自鴻最希望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和文學的過程中,吸收多一點文本,尤其是經典作品,繼而為人生開啟多一點的可能性。 查看文章
踏入 10 月底,十一黃金週已過了半個月,國內及本港經濟本身表現不理想,加上這段期間也是零售業的淡季,相信很多書店朋友亦深有同感,不過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淡季,大家的體會和感受都不同。以下節錄 3 本與「淡季」主題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以巴問題,一直是中東難以解決的族群衝突;而加沙走廊,則一直是這個問題的核心。自以色列立國以來,一直把巴勒斯坦人民驅離原居地,巴人數次起義及無數血腥襲擊皆由此而起,孤立於地中海一隅的加沙走廊尤其動盪。以下節錄 3 本相關書籍,思考未來中東局勢及以巴命運。 查看文章
稍前本地一齣頗受歡迎的電視劇「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當中很多細節都能對應今日香港社會的景況,而劇中人物被強迫參與「遊戲」時作出的反應、抉擇,也令不少觀眾反思自己對當下社會景況的看法和抉擇。以下節錄 3 本書,談一談對思想的控制和鎮壓、對真相的反思。 查看文章
在過去的歷史研究顯示,審查制度有可能會影響資訊流通,並窒礙知識生產。16 世紀的歐洲是宗教改革的時代,也是科學發展急促的時代。羅馬教廷一方面仍想維持思想箝制,但又要回應科學潮流。2020 年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史副教授 Hannah Marcus 發表著作 Forbidden Knowledge,講述 16 世紀印刷技術如何令醫學出版蓬勃發展,同時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羅馬教廷,又如何審查這些作品。 查看文章
英國女演員 Millie Bobby Brown 憑影集「怪奇物語」廣受歡迎,上週再以 19 歲之齡出版首部小說 Nineteen Steps,但新作面世後在網上引起爭議 —— 此書乃由作家 Kathleen McGurl 代筆,書封卻未印上對方姓名。以往也有不少名人請槍當文豪,這類做法是商業買賣,抑或剝削寫手? 查看文章
暑假結束,有些學生期待回校與同學見面,有些卻對重返學校感到難受。這時離家不遠又可免費使用的圖書館,或可成為學童暫時的避難所。8 年前起,鎌倉市中央圖書館在社交媒體 X(前稱 Twitter),呼籲不登校的孩子前來。學童們可在寧靜的環境看漫畫及輕小說,而且坐一整天也不會有人說甚麼。 查看文章
最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官方網誌上,聲言要與商家合力「搞活搞旺」香港的夜市,維持經濟復甦動力。但無論是部分美食博覽參展商,抑或一部分網民,都一致看淡。參展商認為,現在港人均往深圳消費,與其搞夜市,不如以七人欖球會、大型嘉年華推動餐飲業。網民指出,現在香港已無特色食物,有消費能力者不在香港,場地租金又貴,況且發牌制度門檻亦高,致使夜市食物已無法以價廉物美作招徠。這次我們就談談「夜市」。 查看文章
早前颱風杜蘇芮吹襲香港、台灣,在擾攘了數日後,一路席捲華東、華北,直到京津地區,連一向有排水系統的紫禁城也不能幸免。為免京津兩市受災,據說地方政府決定排洪至北京西南方的涿州市,致使當地多人無家可歸。我們不能忽視水的作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水能養育我們,同樣能摧毀我們。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北方的水浸」的書籍。 查看文章
近日上映的兩齣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無疑成為大家熱議的「大事」,一大堆被稱之為「芭比海默」的迷因圖因而出現,以芭比的粉紅性感女娃娃造型,配上奧本海默的男性科學家的嚴肅形象,呈現有趣的反差,這也是迷因本身的特質。這次我們就談談「芭比海默」。 查看文章
不少人認為年輕人再沒有耐性看書,出版業已成夕陽行業。紙本書雖不如以往受歡迎,但日本出版業界相信有聲書未來或可接力支撐行業,因時下年輕人喜歡聽書多於看書,在聽到喜歡的作品後,他們亦更有可能去看紙本書。 查看文章
呂嘉俊做了 20 年的雜誌飲食記者和編輯,直到 2021 年所工作的媒體結業,以個人身份繼續書寫,追溯各種飲食文化的根源。近日,他將其飲食專欄結集成書,決心為香港菜留下更完整、更有系統、更活靈活現的記錄。 查看文章
近期有書店貓因為邁入老年,而讓店員面對各種照護上的問題,另外有網媒製作關於動物照護的影片,也引起網民一番討論,令我們萌生談論照護問題的念頭。以下節錄 3 本有關「照護與被照護」的書籍。 查看文章
昆德拉逝世,令人回想他的小說中豐富的主題,這些主題也反映了昆德拉在生命不同階段中關注的問題。最初的「玩笑」、「可笑的愛」以玩笑對抗極權,「笑忘書」梳理極權生活下的笑與遺忘:80 年代發表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則關注存在的輕與重,也涉及到同時存在於極權與民主社會的媚俗問題。爾後,昆德拉一直從中擴展他的小說母題,比如「賦別曲」、「不朽」、「身份」等。到了封筆之作「無謂的盛宴」,昆德拉告訴我們,只能把荒誕狂暴的世界當成無意義般忽略。 查看文章
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是最近全球影壇焦點之一,但無論電影如何出神入化,背後還是多得全長 721 頁的原著得獎傳記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這部巨著花費足足 4 分 1 個世紀才完成,何解書寫「原子彈之父」的人生會是如此艱難? 查看文章
聖艾舒比尼(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可說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不少讀者都曾沉醉於飛機師和小王子的對話,從而領悟出人生觀。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作專題報道,講述北非撒哈拉沙漠一條曾經高危的空郵航線,以及無數往返歐非的飛行員,如何啟發出書中世界。 查看文章
自韓江的「素食者」在 2016 年獲得「國際布克獎」,韓國文學得以在英語世界嶄露頭角。今年再有千明官的處女作「鯨」入選這項大獎,令文學韓流(K-Literature)再向世界推進。歐美出版商陸續發行韓語小說的英譯本,而且反應不俗;讀者們亦開始發現,這些故事非但有趣,還反映時代和社會變遷。 查看文章
自防疫結束至今,原來已 4 個月了。踏入 7 月,夏日炎炎,很多人都趁暑假伊始,紛紛出外旅遊。這次我們就以「關於旅行」為主題,以下節錄 3 本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查看文章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查看文章
不少人試用 ChatGPT 時,都嘗試委派各類刁鑽任務,其中常見的是叫 AI 模仿某人文筆。實驗結果有的幾可亂真,有的只見毫無個性的詞彙堆疊,背後與訓練 AI 的數據庫息息相關。有研究團隊就嘗試逆向追溯機器學習的材料,結果發現 GPT-4 對某些名家、某類型小說有特別偏好。究竟哪些作品叫 AI 倒背如流?這又會如何影響 AI 的世界觀? 查看文章
早前加拿大譯者 Yilin Wang 指控大英博物館舉辦展覽時,未經授權下使用她就秋瑾作品的英語翻譯,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業內人士卻早知此乃常態。他們強調,翻譯作為一門專業甚至藝術,需要花上很多心血和時間,長久以來卻被當作事後添筆,常在文學及出版過程遭受忽視,欠缺應有的認可、尊重甚至報酬。 查看文章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 #metoo 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 #metoo 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以下節錄 3 本有關「#metoo」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近日,一代大畫家黃永玉逝世,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都來自湘西少數民族鄉村。作為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除了國畫外,他的木刻版畫既吸收西方及蘇聯現代風格,又充滿濃郁的農村風情,並以少數民族為題材,例如早年成名的畫集「阿詩瑪」。黃永玉作品及其人,都作風大膽、率性坦誠,文革時曾因畫睜一眼閉一眼的貓頭鷹而被列為「黑畫」,早前為中國郵局設計藍色兔子作為癸卯年特種郵票畫稿,也被網民責難為「妖裡妖氣」。這次我們懷念這位藝術大師,以下節錄 3 本有關「不一樣的藝術家」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十年前巨鴨首度訪港,近日再次來訪,多少給香港人帶來一點驚喜。巨鴨由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創作,初訪時群情洶湧。這次巨鴨偕同伴雙雙暢遊維多利亞港,自 6 月 10 日開始停駐在維港海面,供市民參觀。大家對巨鴨褒貶不一,但對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來說,其實已達到其目的﹕讓觀賞者的自我在大作品前消失,從而重獲自由。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做鴨」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一路走來,人類飽經瘟疫、戰爭與饑荒折磨,這些滅頂災劫的倖存者從來都是少數。美國作家 Cody Cassidy 出版的新書就充當讀者的導遊,穿越 15 個歷史災劫現場,以輕鬆筆法認真探討存活的辦法,讓大家在下場災難前做足準備。 查看文章
現今呢個社會,一出少少名就會有人針對你,有 YouTuber,有 Blogger,有 Busker,有 Superstar,自然也會有 Hater,明的留言柴台,暗的中傷報寸。Hater 好像防不勝防,但又好像宿主和寄生物的關係一樣,宿主就是 Hater 的產地。這次我們來談談 Hater。以下節錄 3 本有關「Hater 與牠們的產地」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查看文章
我們成立「港書館」,是要表達一種與香港文化保持聯繫的渴望,同時也為在英國生活的港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共享地。通過這個平台,港人不僅可以保持對正體中文書籍的接觸,還能與其他移英港人分享書籍資源,加強社會凝聚力和文化交流。 查看文章
每年 6 月,人們總會在維園裡集會,揮灑汗水和記憶。解封後第一個 6 月到了,這次有 26 個同鄉社團,於 6 月 3 日至 5 日在維園舉辦「家鄉市集」活動,歡迎市民到場品嘗家鄉美食、欣賞舞台表演,以及參與攤位遊戲,彷彿為維園賦予「市集」的新定義,並以「家鄉」的特色,為疫後新時代的香港人加持。 查看文章
現年 75 歲的印度裔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被伊朗追殺多年,去年 8 月不幸遇刺,身中多刀,更有一隻眼睛失明,令很多人以為魯西迪創作生涯就此告終,他卻在今年初出版新書「勝利之城」(Victory City),展現頑強不死的創造力。究竟他經過生關死劫所寫的新書,要說的是甚麼樣的故事? 查看文章
這一陣子,公共圖書館有些決定引起了大家的討論,今次我們以「你的圖書館」為題,由各書店想像自己設立圖書館時,會首先考慮購的書,可以是經典、怪奇、另類,甚至令人討厭的讀物。 查看文章
今次我們以「漫畫」為題,談談我們對漫畫的看法、漫畫怎樣改變人生等。 查看文章
香港公共圖書館近日把大量知名傳媒人和學者的書籍下架,惹起極大爭議,有傳媒估計涉事書目多達 250 本。人類禁書史源遠流長,2,000 多年前的秦朝就曾焚書坑儒。不過禁書未必是箝制思想的有效方法,牛津大學英文系教授 Emma Smith 月初就在「衛報」撰文,指出禁書行動很多時會帶來反效果,令人愈禁愈想看。 查看文章
圖書館向來被尊稱知識堡壘,書架內容就是文化與意識形態轉變的見證。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斯拉夫語資源統籌兼負責人 Ksenya Kiebuzinski 分享,近年俄羅斯政治宣傳與假資訊寫成的書籍湧現,令館方面臨審查書籍的政治壓力,但最終仍秉持圖書館管理的國際指引,尊重知識流通自由;她又相信培育學生分辨真假的資訊素養,始終是後真相時代的教育使命。 查看文章
除了剛剛被封筆的尊子,以及民主派政治人物的著作,公共圖書館又有一批書籍下架,連探討粵語文化的書都在清洗名單當中。 查看文章
3 月通關後,一直有大量內地遊客湧至香港,至五一黃金週可謂最高峰。與以往掃貨、用醫院不同,疫後的內地遊客按圖索驥,尋找香港不同景點,甚至在我們想像不到的地點打卡,比如很多人會捧著麥當勞食物到麥當勞道拍照。這些追逐景點的集體行為源於有人在小紅書或其他旅港群組上的分享。作為書店,我們又可以向他們分享甚麼好書,充實他們的旅遊體驗呢? 查看文章
圖書館是散播知識,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場所,對社會至關重要。英國殖民者在 1840 年代到達香港,即使當時資源匱乏,生存狀況艱難,仍開始建立資訊傳播和儲藏的體系。香港早期圖書館學家 H. A. Rydings 曾經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刊」發表研究,指出香港早在 1848 年就有首座圖書館,名為「維多利亞圖書館及閱讀室」。 查看文章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合作機構 3 年前在 Minecraft 遊戲世界創辦「反審查圖書館」(Uncensored Library),使專制政權的公民能夠閱讀受審查的書籍與文章。如今圖書館幾經擴充,月前增建伊朗館,又擴大俄羅斯館館藏,計劃近日亦獲頒美國「皮博迪獎」,以肯定其對公共傳播的貢獻。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