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06.26
18:41
CUP  /  文化

筆是港媽:仲夏倫敦的兩個親子節目

去年的熱浪更令人像置身於沙漠之中,即使家中沒有空調也只想躲到家裡。不管今年是否再有熱浪,我們也要趁還有綠油油的草地時,多出外好好享受夏天。在這裡介紹兩個本地家庭也愛的低消費仲夏親子節目。

更多文章
筆是港媽:跟幼童一起上情緒管理的一課

在子女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難處理的時候,父母要有多一點耐性和同理心。父母的責備和標籤會影響成長,有機會令他們做出更多頑皮的行為。因此,我們也很小心地應對兒子的頑皮和發脾氣行徑。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嬰兒按摩的體驗

新生兒就是會哭鬧、隨時肚餓和排泄,媽媽能夠處之泰然時,嬰兒的情緒也就較容易穩定。通過嬰兒按摩,媽媽更能觀察嬰兒的喜惡,發現嬰兒特別喜歡或不喜歡被按摩的部位,從而學習了解小人兒想傳達給父母的訊息。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帶著兒子輕鬆遊峰區 —— Heights of Abraham

英國 10 月尾就是冬令時間的開始,隨著日照時間愈來愈短,天氣逐漸寒冷,出外的動力自然會大大減低。剛過去的週末,氣溫已經下降了,但我們趁日照時間還是比較長,再多來一個 3 日 2 夜的休閒 staycation,從倫敦自駕北上峰區(Peak District)。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快樂父母培養快樂的子女

荷蘭人的教養方式建基於快樂的荷蘭父母,照顧子女的同時,我們也應照顧自己的情緒。抱著快樂而正面的心態和子女相處,生命就能影響生命。雖然我們不是出生於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但我們有能力令自己快樂,調整心態是第一步。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港爸媽能教養出荷蘭式的快樂子女嗎?

荷蘭人以子女的快樂為成功的目標,而不少香港家長卻以成功為快樂的目標。即使我們想仿傚荷蘭人,放手讓子女探索,有時候,環境卻容不下我們讓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成為二寶媽的轉變和學習

作為第二次迎接新生命的媽媽,我有時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比上次做得更好。只有一個孩子時,會很自然地全神貫注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育兒指引會跟得比較嚴謹,也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成為二寶媽後,最大的改變是要重新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去照顧兩個孩子。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北愛爾蘭親子遊

上文分享了我們在這個暑假的親子之旅威爾斯篇,這篇會談談北愛爾蘭的部分。遊覽 Snowdonia 後,我們駕車到利物浦(Liverpool),再乘 8 小時郵輪到北愛的首都貝爾法斯特(Belfast)。 查看文章

暑假結束,日本校園浮現的「體驗差距」

暑假結束,當同學們回校碰面,說起暑假露營、到海灘、遊樂園及家族旅行等經歷,弱勢家庭的孩子未必能加入話題,因為他們較難得到同樣的體驗。在日本,每 7 個兒童就有 1 人屬於貧窮,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子女的校外活動,由此出現影響他們成長的「體驗差距」。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威爾斯親子遊

這個暑假,我們親身去探索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看看它們有沒有被旅客輕視了。這篇先談談威爾斯。我們揀選了兩個熱門地方,大都適合一家大小,包括了大城市卡迪夫和郊區 Snowdonia 國家公園 。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跟嬰幼兒講故事

在探索講故事的過程,我發現有時候,父母不需要靠書本上的知識,也不一定要依靠前輩的指引,就是通過 trial and error,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教子女的方法。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從餵母乳中學習相信和放手

我本身是一個習慣處理數據的人,所以奶粉餵哺其實很切合我的性格,有很多數據讓我去參考和分析,例如:每次餵的奶量、餵奶間隔和次數、換尿片的次數等。而母乳餵哺是以嬰兒為主導,講求母嬰合作和建立默契,沒有太多確實的數據參考,這種抽象的關係令我經歷了好幾週的迷茫。於是,我為自己安排了三個適應階段。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Barbie 電影 —— 母女的故事

女導演 Greta Gerwig 聯同「婚姻故事」的 Noah Baumbach 悉心將 Barbie 搬上大銀幕,改變了觀眾對 Barbie 花瓶的印象。如果以為這部是單純的音樂喜劇而不看,你會錯過一些令人反思的情節。雖然反父權被視為是這電影的主軸,但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議題 —— 母女關係,也是導演拍 Barbie 的初衷。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英國人的後花園 —— 康和

英國人不想乘搭飛機和額外花昂貴的交通費,或想帶同子女來一個遠離城市的假日小旅行,就會選擇這些地方。以下分享西南部康和(Cornwall)三個具歷史文化、可飽覽美景的地方。 查看文章

高温致土壤变化 德国南部农民转种薰衣草

提到薰衣草,很多人会想到法国的普罗旺斯。而现在在纬度更高的德国也有不少农业从业者开始种植薰衣草,因为气候变化正在悄然改变当地的农业种植习惯。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查看文章

有意識地育兒,先放棄控制子女

心理學家兼作家 Shefali Tsabary 在新書提出一個看似矛盾的觀念:想成為負責任的父母,就別再試圖控制子女。為人父母,總想透過管教來改變孩子,卻甚少檢視自己。很多時父母與子女會陷入不必要的權力鬥爭,但與其爭論對錯,更重要是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嘗試理解他們。作者強調「有意識地育兒」—— 父母應關注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反應,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尋找萊斯里普(Ruislip)的軌跡

每個天氣好的星期日,我們都會帶兒子到近郊地方玩,除了可以讓他「放電」,也希望帶他出外見識。萊斯里普(Ruislip)是其中一個我們喜愛的地方,更有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Ruislip 屬於大倫敦的希靈登區(Hillingdon),在倫敦市中心的西北面。20 世紀初,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在 Ruislip 開設車站,這個小村莊便開始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很多人到 Ruislip Lido。 查看文章

當孩子情竇初開,家長怎應對才好?

當家長面對情竇初開、甚至已有親吻行為的年幼子女,應該如何反應?「紐約時報」記者 Christina Caron 請教了多位專家,幫助家長引領子女探索這人生新體驗。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日本的親子樂園推介 —— Laguna Ten Bosch

今次推介我和家人蠻喜歡的一個樂園,就是位於名古屋愛知縣蒲郡市的 Laguna Ten Bosch。跟其他樂園一樣,四季都會有不同的主題。雖然夏季玩水的主題最受歡迎,但我們特別喜歡賞燈,所以每次都是冬天來。 查看文章

父母瘋狂拍照分享,窩心反成負擔?

「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的好友的小玉,經常一個困擾 —— 父親穗波真太郎太愛給她拍照,藉此記錄她的成長。不單在卡通世界,現實中不少家長都愛捕捉兒女成長每一刻,甚至更進一步在網上分享。不過有時過度分享這些成長照片,或會做成家長本人和子女的苦惱。 查看文章

《蜡笔小新 我与博士的暑假》实机公布 5月4日上线

今日(4月30日),油管博主“巴哈姆特电玩疯”公布一段NS中文版《蜡笔小新 我与博士的暑假 ~永不结束的七日之旅~》实机演示视频,该作将于5月4日推出亚洲版,支持中文语音(台配和港配)、韩文语音、大陆简中字幕、香港繁中字幕、台湾繁中字幕、韩文字幕。 查看文章

救世軍:抱抱您 —— 全面服務為照顧者加油打氣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份「憂」往往讓照顧者忘記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以致回過頭來,才發現身心早已傷痕累累。我們的 3 位母親在照顧過程中,與她們的孩子不斷角力,身心俱疲,但有幸在照顧路上得到我們社區關懷服務的全面支援,孩子才得到改善,同時她們也獲得身心支援,從而釋放壓力,慢慢放下擔憂,重新學習愛自己。 查看文章

「你自己懂的」薩米家庭育兒方針

家長「頭痕」,原因有時可能是孩子不聽話。不過,為甚麼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自把自為的孩子一定頑劣?歐洲唯一土著民族薩米人(Sámi)就有另一套看法 —— 讓下一代自小參與放牧工作、擁有生活起居發言權、鼓勵他們在不同生活範疇獨立決定。儘管這種獨特的育兒方式,旨在讓孩子準備應對北極生活的極端挑戰、培養適應力,但都市家長,或許也能從中參考一二。 查看文章

玩具太多對兒童有害?

物質富裕的社會中,許多小孩都擁有大量玩具。在美國,2 至 12 歲的兒童收到的玩具,平均每人總值超過 6,500 美元;而在澳洲,玩具業每年價值超過 37 億澳元。到了聖誕送禮時節,家中的玩具數量或會進一步增加。有學者近日就在學術網媒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擁有太多玩具,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 查看文章

美俄兒童故事之別,造就他們情緒發展?

小時候讀的書,會影響我們的世界觀。最近有關俄羅斯及美國父母以及兩國兒童文學書籍的研究就發現,相比美國父母,俄羅斯父母更有可能給孩子讀帶有更多情緒,例如恐懼、憤怒及悲傷的故事,凸顯出社交情緒的文化差異,可能早在孩子上學前就開始出現。 查看文章

曾詩敏:「王者世家」追夢者走過的路

(內文含有限劇透)追夢者走過的路,許多時候都是非比尋常,或者具爭議性,可能一時三刻難定是非功過。理察威廉斯栽培出兩大網壇傳奇的故事,功過如何定奪?且看大家又怎麼評價。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大人的垃圾,由孩子收拾

疫下日本,不便三五成群聚在食肆,因而衍生出「路邊喝酒」的亂像,不只構成噪音及治安問題,往往還會留下一地垃圾,影響公眾衛生。望而氣憤的市民甚多,動手改善的人很少。神戶市就有一名 7 歲女孩,每逢週末,當那些大人宿醉未醒,她已隨父親走遍社區,把煙頭、空罐一一撿起。 查看文章

法國暑假大戰:休「七」還是休「八」?

對法國人而言,暑假乃年度大事。他們會停工整整一個月,到海邊或郊外旅遊玩樂。外地客不知就裡,往往出門就遇大塞車,到了餐廳才知「摸門釘」。可是仲夏漫長,假期選在 7 月還是 8 月好?「休七派」(Juilletistes)和「休八派」(Aoûtiens)各有支持者,並成為國內最大分歧之一。表面上純屬個人喜好,背後卻牽涉法國文化,甚至身份認同。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