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门事件34周年前夕,美国国会暨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ECC)两党领袖宣布增加提名北京四通桥抗议事件主角彭立发、公民记者张展以及南京传媒学院学生李康梦等三人为2023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这些英雄的勇气应该要得到全世界的嘉奖,”议员们说。
【共同社伦敦11月20日电】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诺贝尔和平中心19日宣布,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被团协)为主题的和平奖展览将于12月举办,将展出日本建筑家隈研吾的... 查看文章
【共同社11月1日电】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被团协)1日宣布,核爆受害者及第二代等代表团约30人计划出席12月10日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颁奖典礼。被团协称... 查看文章
深伪(Deepfakes)是用数字技术处理过的图片或视频,描述没有发生过的场景。最近的深伪视频,就包括教宗方济各身穿名牌夹克,及流行歌星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摆出露骨的性爱姿势。 查看文章
今年的科学类奖项全部颁给北美和欧洲的男性科学家,其在代表性方面的不足挑战了人们关于科学界唯才是举的认知。 查看文章
王衍行:202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经济学家证明了社会制度对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性;以及法治不佳的社会和剥削民众的制度不会带来增长或改善。 查看文章
據觀察者網報導,10月14日,香港《南華早報》刊發一篇對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獨家專訪,這位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談到了中美貿易關係、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 查看文章
“中国等‘独裁政权将更难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创新成果。但也警告民主社会面临挑战’”。 查看文章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和平奖授予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以表彰这个草根组织“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所做的努力”。 查看文章
南韩时报报导,南韩女作家韩江10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举行记者会和庆祝活动,理由是俄乌战争和以哈冲突延烧,不适合举行... 查看文章
协议会总监箕牧智之將1945年的日本比擬目前加沙的局势,"在加沙,流血的儿童(被父母抱在怀里)。这就像80年前的日本。" 查看文章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简称「日本被团协」)今天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日本被团协」代表委员田中熙巳认为,俄罗斯入侵乌克... 查看文章
【共同社10月11日电】日本首相石破茂11日在访问地老挝召开记者会时,就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被团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示:“授予长年致力于废除核武器的该团体,意义极其深远。” ... 查看文章
【共同社奥斯陆10月11日电】挪威的诺贝尔奖委员会11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由日本全国的核爆受害者等组成的“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被团协)。今年... 查看文章
【共同社万象10月11日电】日本首相石破茂11日就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被团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示:“授予长年致力于废除核武器的该团体,意义极其深远。”(完) 查看文章
【共同社奥斯陆10月11日电】挪威的诺贝尔奖委员会11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由日本全国的核爆受害者等组成的“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被团协)。今年是被团协成立68周年。该... 查看文章
尽管中东与乌克兰战火持续延烧,2024年诺贝尔和平奖仍于11日公布。「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以努力推动无核世界,透... 查看文章
【共同社10月11日电】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被团协)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完) 查看文章
53岁的韩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和韩国作家。她获奖之际,国际间对韩国的音乐、电影和文学成就日益欣赏。 查看文章
南韩作家韩江(Han Kang)获颁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出便吸引许多民众上网抢买她的著作,教保文库、YES24... 查看文章
南韩作家韩江(Han Kang)今天获颁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不只是南韩文学史上第一人,也是继已故前南韩总统金大中于2... 查看文章
瑞典学院(Swedish Academy)今天宣布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南韩女作家韩江,从2006年来一直被视为有... 查看文章
诺贝尔文学奖10日揭晓,南韩女作家韩江以其作品「充满诗意的散文,直接面对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成为文学奖得主。 查看文章
(持續更新)2024年諾貝爾已揭曉3個科學獎項得獎人,第4個揭曉的文學獎得主已於中歐時間周四(10日)下午1時(台灣時間晚間7時)公布,南韓53歲女作家韓江(Han Kang)成為最新文學桂冠得主,諾 查看文章
在《奥斯陆协定》签署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获得提名。 查看文章
这家谷歌旗下AI公司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与美国生物化学家戴维•贝克在不同领域揭示了有关蛋白质的生物学奥秘。 查看文章
多伦多大学的辛顿(Geoffrey Hinton)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霍普菲尔德(John Hopfield),因发明人工神经网络中的机器学习,荣获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文章
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为治疗一些致命疾病提供了线索。 查看文章
安布罗斯和鲁夫昆是在马萨诸塞州做出这一突破性研究的。 查看文章
如果岑浩輝成功當選,將會成為澳門回歸以來首名非本地出生、非出身商界的特首。 查看文章
爱尔兰前总统罗宾逊在下月的纽约峰会前带头反对联合国气候公约草案中删除对化石燃料的具体提及。 查看文章
目前仍被白俄罗斯监禁的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得主阿莱斯·比亚利亚茨基(Ales Bialiatski),他的支持者表示,这位人权活动家本应被纳入自冷战以来最大的东西方历史性换囚。 查看文章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故加拿大作家艾莉丝.孟若(Alice Munro)之女今天投书指出,儿时曾遭继父性侵,母亲... 查看文章
中共七一党庆前夕,一些在自由世界的中国民主人士透露,其在中国的家人正面临不寻常的压力。几位曾在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前参与抗议活动的人士表示,他们在中国的家人接连受到当地警察或国保的上门询问。 查看文章
讓世界看見台灣再下一城!據了解,世界和平基金會選擇台灣,率先與台大合作推動「台灣橋樑計畫」,未來將陸續邀請物理、醫學、化學、經濟等6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訪問,前進台大舉行學術講課或演講,預計來台訪問期間 查看文章
清除六四記憶,一方面依靠公权力的严刑峻法,另一方面是公帑資助「民間」同乡会佔領維園。 查看文章
三十五年过去了,六四天安门事件至今仍然是中国的禁忌话题,很多中国年轻人也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的血腥镇压,天安门事件是中国政治格局的转捩点,也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气候。美国著名汉学家林培瑞说,习近平上台后抛弃韬光养晦政策,西方国家逐渐认识到中共的真实面目,但是离开看穿中共还很远。 查看文章
除了多伦多及温哥华外,卡尔加里及蒙特利尔亦有活动。 查看文章
由海外台湾人自发组成的「全球青鸟行动」,在6月4日这特别的一天,于美国的纽约时报广场(Times Square)租下了LED广告牆,全天播放「挺台湾民主」视频。当天傍晚有约500名支持民众到场声援,希望展现捍卫台湾自由与民主的决心。 查看文章
六四天安门事件35周年,英国多地举行纪念活动,不少是由移民当地的香港人主办,抗议中国政府,显示他们不会忘记六四。亲历1989年民运的学生代表邵江表示,组织相关活动是要让年轻一代知道当年发生的事。 查看文章
今年是六四天安门事件35周年,英国外交大臣卡麦隆今天表示,英国仍记得1989年6月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及其周边和平抗议... 查看文章
反中共的旅日中国人以「境外势力」的团体名称,4日在东京举行纪念六四35周年活动。由在海外的中国民运人士组成的「民主中国阵... 查看文章
中国继续用力阻止任何悼念活动。今年在包括微信和豆瓣在内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甚至无法更改个人资料照片。 查看文章
我有一个民主、自由中国之梦;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六四也是价值观之争;中国文化中的冤,因为冤,我们不可以忘记。 查看文章
周日,一家一向会在六四前刊登相关文章的香港基督教刊物« 时代论坛 »,在其最新一期头版"开天窗",将大部分留白。 查看文章
在六四镇压35周年到来前夕,中国多个社交媒体网站和网络游戏平台禁止用户更换头像和昵称,防止其被用来纪念1989年的那场悲剧。这一审查方式让不少并不知道那场历史事件的年轻网民感到疑惑。一些用户甚至声称网站这么做是为即将开始的全国高考做准备。 查看文章
在中国天安门广场镇压民主示威者事件35周年前夕,香港拘留了一名行为艺术家。 查看文章
在六四“天安门事件”3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以往曾经是纪念六四最积极的香港,现在却连提及相关字眼都已经变成禁忌。 查看文章
1989年的六四镇压使中共保守派与顽固派得势,力主改革的领导人赵紫阳遭罢黜,文革后开创的较为宽松的言论和政治环境毁于一旦。有关六四开枪的历史责任以及学运领袖们在那次学潮后期的表现,特别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对错和经验教训等问题仍备受关注,众说纷纭。 查看文章
“六四事件”转眼35载,当年的抗争者已渐入暮年,他们的二代虽正值父执辈当时站上天安门广场的年纪,但若期待他们传承中国民主志业,恐事与愿违,因为一代六四人中,有幸“润”出国者,其二代多成了外国公民,虽认同父母的政治理念,却与中国少有连结。至于留在中国的六四二代,在“被迫集体失忆六四”下,多噤声或走避政治,仅有极少数、如来自武汉的张弘远,子承父志,接棒父亲张毅的六四精神,但也因此付出代价。 查看文章
最近有人问,“为什么你们一定要记住六四?”三十五年过去了。已经成了历史了。忘了吧。向前看了吧。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有着许多答案。没有任何一个答案是充分的。所有的答案都加在一起也不够。问题还留在半空中,寻求答案。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