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能否阻止 COVID 傳播?人為碳排放可是氣候變化的主因?很多以前看似客觀的事實,公眾現在很多時都持兩極意見。美國戴頓大學法學副教授 James Steiner-Dillon,曾著文論述疫苗接種和 COVID 防禦措施所帶來的法律挑戰,以及法庭上何謂「真實」。最近他提出兩項觀點:「認知多元主義」(epistemic pluralism)和「認知依賴」(epistemic dependence),解釋為何今日美國社會對經驗事實難以達成共識。
啟蒙運動以科學理性祛魅,令人類邁進了現代。但每當涉足昔日信仰壟斷的課題,探討創世、生命與意識的奧秘時,科普作家卻經常急於證明,宇宙不過是物質組成的冷酷世界,意義與價值終歸是虛無。悉尼大學跨學科講師 Chris Ellis 則撰文呼籲,科普作家不應該著力宣揚虛無主義,否則只會偏離科普作家的真正使命。 查看文章
社交媒體全面普及令新聞產業劇變,速食報道、公民記者、假消息等應運而生。傳統媒體即使對科技公司又愛又恨,也不得不追求流量以吸引網絡廣告,但現在它們開始遭這些大型平台拋棄。前稱 Twitter 的 X 移除帖文中報道標題、Facebook 把新聞部門的資源轉到別處、Google 近來兩度解僱相關員工。「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老字號,再陷存亡危機。 查看文章
在超過 10 年前的民主運動「阿拉伯之春」中,Twitter 成為提供實時資訊的可靠平台,負責在危難時收集及傳播關鍵資訊,以及協調緊急救援。但在馬斯克入主後,平台改名為 X,不僅取消內容審核、恢復被停用的極端帳戶,更讓用戶輕易訂閱帳戶認證,令不實消息更易傳播。當前以色列及哈馬斯局勢演變迅速,專家憂慮平台這些改變,使辨別消息真偽成為巨大挑戰。 查看文章
漫畫「咒術迴戰」出現重大劇情轉折,論壇及社交媒體一時間被洗版,不管看哪一個平台都是有關某角色的生死。於是有人問,這不是光明正大的劇透嗎? 查看文章
來到第二集,兩人走到桂林街新亞書院舊址,細說 50 年代新亞書院創校辛酸史;又分享一代宗師葉問,曾在深水埗度過的艱苦歲月。 查看文章
網絡世代陰謀論的流行,很吊詭地,上接一千幾百年前的中世紀。 查看文章
過去半年,以 ChatGPT 為首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吸引全球目光。縱然這類自然語言生成 AI 系統相當全能,但絕不是萬無一失,不少用家發現 AI 不時「說謊」和虛構事實,這種現象稱作「AI 幻覺」(Artificial Hallucination)。究竟這種 AI 失誤與人類大腦運作可有相通之處?研究人員又如何減低 AI 產生「幻覺」的機會? 查看文章
你或者有聽過 AI 尹光翻唱其他歌手作品,但你有沒有想過,尹光本人可以申索對 AI 尹光的擁有權?荷里活演藝界正應對類似問題,假設電影公司利用 AI 製作演員的「數碼分身」(digital twins),以此無限量創作新片與電影續集,究竟演員可得到甚麼酬勞?更根本的問題是,「數碼分身」擁有權與控制權誰屬? 查看文章
20 世紀西方哲學經歷「語言學轉向」後,語言被視為理解世界的根本,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甚至宣稱「文本以外無一物」。美國哲學家 Crispin Sartwell 卻在學術平台 Aeon 撰文分析,如今世界不再是由報章文字堆砌,而是影像氾濫。全新的經驗基礎,加上現實世界的苦難,更顯得語言學轉向的哲學脫節離地。 查看文章
在沒有手機與電腦不行的年代,我們都習慣把部分記憶工作外判給數碼設備。坊間有說法認為,人腦會因此遺忘重要資訊,甚至可能造成大腦記憶力退化,形成「數碼失憶」(Digital Amnesia)現象。究竟這是危言聳聽,還是人類退化與失憶的集體危機? 查看文章
日本數碼大臣河野太郎,在廣島舉行的 G7 峰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談及即將舉行的日本和英國大選,以及明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AI)的「惡意因素」干擾,將嚴重打擊公眾對民主政府的信任。 查看文章
MetaAge邁達特(6112)佈局雲世代資安防護應用,取得EAB廠商Mammoth Cyber(美商安佩科技)台灣代理權。邁達特董事長李昌鴻表示,看好混合辦公成為新常態,帶動企業資安控管的剛性需求。 查看文章
胡適的悲劇,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探索出路的重大挫折,也是中國人的悲劇。胡適之後,再無此等討論空間,更沒有這樣的思想家。 查看文章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合作機構 3 年前在 Minecraft 遊戲世界創辦「反審查圖書館」(Uncensored Library),使專制政權的公民能夠閱讀受審查的書籍與文章。如今圖書館幾經擴充,月前增建伊朗館,又擴大俄羅斯館館藏,計劃近日亦獲頒美國「皮博迪獎」,以肯定其對公共傳播的貢獻。 查看文章
在大數據年代,民眾能夠自行覓得各種科學理據和數字,但公共討論卻好像離客觀事實愈來愈遠。2018 年,已故瑞典公共衛生學家羅斯林(Hans Rosling)的遺作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面世,及後有出版社把「factfulness」翻譯為「真確」,而羅斯林其實正解釋一種「真相掌握力」,解釋人們對世事的想像,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巨大差異。 查看文章
傳奇(4994)公布第1季財報,營收為3.91億元,年減30.41%,營業毛利2.27億元,年減25.48%,營業利益0.34億元,年減57.53%,稅後淨利0.44億元,年減19.15%,每股盈餘0 查看文章
4 月 15 日,德國周刊 Die Aktuelle 刊登一篇以人工智能程式生成的「車神」舒密加虛構訪問,引起軒然大波,涉事編輯被辭退,據報舒密加家人亦打算採取法律行動。人工智能技術顛覆各行各業,同時也衝擊新聞界別,英國「新聞公報」就探討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法律爭端。 查看文章
在 1946 年,亦即是「動物農莊」出版後一年,奧威爾撰寫了經典文章「我為何寫作」(Why I Write)自況創作生涯,為不少亂世中的知識分子提供啟示。 查看文章
如果要為內容農場分類,基本上有兩種,一是純粹把網上已有的文章轉載,藉大包圍的方式登上搜尋頁面的前端;二是輯錄社交媒體上的熱話及留言,借聳動的標題獲取流量。無論是哪一種,通常都被認為是垃圾資訊的源頭,人人得而誅之。 查看文章
安碁資訊(6690)董事會通過111年度合併財務報表,全年度營收16.03億元,創歷史新高,營業淨利1.85億元;稅後純益1.55億元;每股純益7.92元。董事會通過擬配發每股現金股利4.5元,股東會 查看文章
透過網上數據深度學習,AI 生成的藝術作品矚目全球。但接連有藝術家控訴,作品被盜取以訓練 AI 模型,以致獨特畫風被 AI 完美複製。有團隊為此研製新平台,讓藝術家在知識產權受保障下發表作品,以免畫作淪為訓練 AI 模型的素材。 查看文章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查看文章
微軟、其子公司 GitHub 和業務夥伴 OpenAI,近來捲入一項集體訴訟動議;GitHub 於 2021 年推出的人工智能編碼助手 Copilot,被指從網上公共資料庫取用大量受版權保護的代碼來培訓 AI 系統,因並未標明創建者而涉嫌違反版權法,成為美國首宗挑戰 AI 系統訓練和輸出的集體訴訟案,目前尚待法院審理。 查看文章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程式。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2019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查看文章
近年,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ity)受到學界和業界所推崇。誠然,人類社會很多重大議題,例如貧窮、公共衛生、能源危機,都並非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可是,要做到跨學科思維,其實知易行難,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各自一套研究方法、理論基礎,以至基本用語。前列斯大學校長威爾遜(Alan Wilson)就提出「超級概念」(Superconcept)一詞,作為大家的思考工具。 查看文章
1960 年代的香港,是四大探長的年代,政府貪污腐敗、治安惡劣,又遇上大型社會暴動;但那個年代,香港人看黑白粵語長片也可以津津有味。到 1971 年 1 月 26 日農曆大除夕,無綫電視的「歡樂今宵」轉為彩色播映,成為香港首個實地製作彩色節目後,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人們再難回到黑白時代 —— 彩色電視已大大改變了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查看文章
Z-library 被美國封鎖了網域,包括筆者在內,全球網絡一時間充滿了哀號。這個接近「世界圖書館」的網站儲存了數量極多的電子書,由於法律上的確是盜版書籍,所以在網民間一直口耳相傳。 查看文章
訊連(5203)轉投資的玩美移動Perfect Corp.(NYSE:PERF),正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也是第一家在美NYSE上市的台灣SaaS科技服務新創公司。玩美移動創辦人暨CEO 查看文章
李怡終身從事政論、出版、報刊主編,一生人只做了一種職業,而且只有一種信仰,就是知識分子如何令中國人生活得最幸福。 查看文章
對於猴痘為何會離開非洲,在歐美各地廣泛傳播,科學界還未有定論,但俄羅斯控制的傳媒卻有驚人結論 —— 這是美國軍事生物實驗室的武器。美國智庫組織保衛民主基金會(FDD)媒體誠信顧問 Ivana Stradner 就在「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普京已恢復舊冷戰的資訊戰,美方必須主動以宣傳反制。 查看文章
MIRROR 演唱會發生的嚴重意外已事隔近一個月,但隨著演唱會事故調查小組公佈一些初步結果,例如主辦單位把巨型屏幕的重量單位由 500 公斤錯報為 500 磅,事件再次受到人們廣泛關注。有人把焦點放到行業生態,以及過去兩年的人才流失問題之上,而同樣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學界近年經常討論的「企業問責」—— 要大企業問責,社會資訊流通很重要。 查看文章
社交媒體興起,催生了各種可以讓人暢所欲言的匿名媒介,亦可直白地批判當權者。有些政權會視這些秘密平台為心腹大患,以各種手段打壓。俄羅斯的網絡世界,曾有一個廣受民眾歡迎的匿名頻道 @StalinGulag,有超過 100萬 Twitter 追隨者,可是到 2019 年,在政權一再打壓下,其板主 Alexander Gorbunov 最終被迫現身。 查看文章
各社交媒體公司雖已採取措施限制俄羅斯官媒賬戶,防止虛假資訊繼續傳播。但諷刺的是,這些限制只適用於英文專頁及帖文,俄國官媒仍能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及其他語言傳播不實資訊,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眼中的「可信媒體」。 查看文章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大談 ESG,希望與環境和社會責任沾上邊;投資基金也愛談論之,號稱能為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惟與此同時,有關爭議不絕,質疑 ESG 為商業和金融炒作,有名無實。有意見認為,要修理 ESG,最好是拆夥,只談「E」—— 碳排放(emissions)。 查看文章
香港本土出版社「山道文化」被貿易發展局拒絕參加今年的香港書展,於是計劃另起爐灶,與 10 間獨立書店及出版社於灣仔 Mall Plus 商場舉辦首屆「香港人書展」。可是在 7 月 13 日,商場業主又以「違反場地使用條款」為由取消租約,主辦單位遂將活動改為網上進行。在這個時局之下,我們也是時候了解和反思出版的根本意義。 查看文章
美國近年興起民粹主義,造就如經常譴責「自由精英」的杜林普,或批評頂尖經濟精英的桑德斯等人,反映左右兩派支持者,皆認為精英主宰政治生活;要探討美國民主出了甚麼問題,先要了解精英的想法。政治學家 Joshua Kertzer 和 Jonathan Renshon 最近就在「政治學年度評論」談及新興的「精英實驗」,揭示精英們往往不知道民眾要甚麼。 查看文章
精誠(6214)6月營收33.37億元,年增28.02%,累計上半年營收154.11億元,年增8.76%,為歷年同期新高。精誠指出,上半年營收貢獻來自企業不斷增長的數位轉型需求,包含因應疫情所帶動的電 查看文章
俄羅斯安全部門近日大張旗鼓,在全國展開連串拘捕行動,收押的卻是知識分子、奧運獎牌得主,甚至乎建制派企業高層。「紐約時報」指出,有別於早已收監的反對派領袖,他們不曾公開狠批政權。奈何普京如今要的,是百分之百忠誠、全心全意愛國。一旦稍有親西方之嫌,也足以成為嚴打對象,好弄得人心惶惶,起殺雞儆猴之效。 查看文章
虛假新聞不僅盛行於俄羅斯,更遍及前蘇聯國家。近日,一名曾經營假新聞網站的保加利亞人接受德國之聲(DW)訪問時,坦言根本無法說服盲目相信虛假資訊的人,只需說俄國好話,總會有人支持,遂心生一計從中賺錢。 查看文章
澳洲將於週六舉行聯邦大選,網上的假資訊數量也達到高峰。面對各種流言蜚語甚至無中生有,澳洲選舉委員會透過 Twitter 等社交媒體,以嚴謹的 Fact Check 和幽默的語調反擊,捍衛該國的民主及選舉制度。一些專家認為,對於近年備受「假新聞」及「操控大選」醜聞困擾的美國,這種做法值得借鏡。 查看文章
系微(6231)指出,已經協助客戶克服多項產品功能及設計挑戰,成功通過新一代Intel Evo平台認證的設計產品推向市場。這些客戶選用系微InsydeH2O UEFI BIOS韌體解決方案,搭載最新I 查看文章
只要能夠徹底控制媒體和接收資訊的渠道,政治人物和媒體就能通過這些愚弄手法,讓民眾變得對自己死忠而深信不疑,我要求你膜拜誰你就膜拜誰,我要求你打砸搶你就打砸搶,我要求你排除異己你就會幫忙排除異己,更會爭先恐後身先士卒。 查看文章
里拉大幅貶值,土耳其人要「化危為機」,手段竟包括外銷 A 貨。根據在邊境截獲的冒牌商品價值,該國現為歐盟的第三大山寨貨來源地,僅次於中國及香港。對歐洲買手而言,以歐元入貨變得便宜,需求因而急升;從土國商家來看,非但生意多了,賺歐元更有著數。經濟動盪之下,非法貿易意外造就「雙贏局面」。 查看文章
據估計,俄羅斯約 1,100 萬人口有烏克蘭親屬,但當俄軍大舉入侵烏國,不斷轟炸各地城市時,卻沒有太多人會關心在烏親人是否平安。據「紐約時報」報道,不少這些俄國親戚全盤接受克里姆林宮發放的資訊,即使烏國親戚說明該國已烽火漫天,生命受到威脅,他們仍是信政府多於信自己的至親。 查看文章
傳奇(4994)董事會通過2021年財報,除了全年營收下滑,影響本業表現,投資日本子公司股本匯回,加上日幣貶值,業外損失增加,總計2021年稅後淨利1.37億元,年減68.47%,每股盈餘1.23元。 查看文章
人生在世,多少有犯過錯或者不堪的事,會希望以後沒有人記住。但網絡發達,任憑人們如何善忘,要記得的、不想記住的,互聯網都會留下印記。在印度,飽受過去事件影響的演員 Ashutosh Kaushik 正入禀德里高等法院,希望給他「被遺忘權」—— 刪除互聯網所記錄,自己十多年前犯下的錯誤。 查看文章
當新年也可以遙距派利是,很難想像在意大利托斯卡尼(Tuscany),有條既不偏僻也不荒涼的村落仍與網絡絕緣。由於訊號不穩定,在當地拿著手機,如同手執磚頭;聯絡要靠固網電話,閒餘只能看報聊天。有人羨慕這份寧靜,村民卻只覺困擾,因為無法上網,危及的是生活、性命以至自由。 查看文章
全球密切關注俄羅斯會否入侵烏克蘭,引發大戰。但毗鄰的立陶宛人明白,當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已對歐洲宣戰,只是往後轉攻網絡,以源源不絕的假新聞及宣傳「轟炸」。作為首個獨立的前蘇聯國,立陶宛同受威脅,當地幾名義工就自組鍵盤小隊,對抗龐大的俄國網軍,為捍衛自由而戰鬥 7 年。 查看文章
2020 年 8 月,塔利班重新控制阿富汗政權,實行原教旨主義管治,接近 20 年的自由化改革失敗,迫使大批深受西式教育的人才流亡海外,以尋求一線生機。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就報道,有一班阿富汗科研精英終於找到落腳地 —— 盧旺達。 查看文章
「鳥不是真的」(Birds Aren’t Real)聽來荒謬,但同名團體正在美國急速冒起。這群人堅稱,所謂鳥類都是華府監控市民的無人機所偽裝。他們在 TikTok 和 Instagram 獲得數以萬計追隨者,又在洛杉磯等地掛上巨型廣告牌,早前更要求 Twitter 改掉其藍鳥標誌。但創始成員及支持者皆清楚,一切純屬 Z 世代的玩笑,製造並散佈陰謀論,只為對抗陰謀論。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