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2-
11.07
17:41
CUP  /  文化

反駁別人時,永遠集中一點反駁,不要分散論點

你要怎樣分辨一個人是否找你麻煩呢?很簡單,看他對你是否有禮。因為如果是真心想討論的人,他知道自己跟你意見相左,為了盡量不想使討論亂掉,定必是小心翼翼,客客氣氣的。至於那些來找麻煩的人,可沒管這個,如果明顯的無禮,若不是他個人的待人接物能力不足,就是來找麻煩的。

更多文章
科普作家為何不應宣揚宇宙虛無?

啟蒙運動以科學理性祛魅,令人類邁進了現代。但每當涉足昔日信仰壟斷的課題,探討創世、生命與意識的奧秘時,科普作家卻經常急於證明,宇宙不過是物質組成的冷酷世界,意義與價值終歸是虛無。悉尼大學跨學科講師 Chris Ellis 則撰文呼籲,科普作家不應該著力宣揚虛無主義,否則只會偏離科普作家的真正使命。 查看文章

多語言人士:語言轉換會改變個性思維

倫敦伯貝克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 Jean-Marc Dewaele 成長於比利時,切身感受到類似情況:「我幾乎都用法語來閱讀和寫詩,在家裡卻大多說荷蘭語。換上學者身份時,我就是英國人 —— 無論在措辭、態度或習慣上。」他曾對 1,500 名多語言人士進行研究,80% 的人表示其行為會因語言而異,他認為這跟語言引起的「情感共鳴」效應有關。 查看文章

心理學研究:人類或者沒有想像般自我中心?

侯城大學心理學家 Richard O’Connor 的團隊最近就發表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沒有想像般自我中心,反而對其他人想法十分敏感。 查看文章

多學多說,重拾失落的「家族語言」

德國艾福特大學名譽教授 Annick De Houwer 指出,人們一直以為雙語運用阻礙孩子學習語言。雙語兒童有時會跨語言來表達,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混淆了兩者,而是能夠巧妙地掌握雙語詞彙,在敘述時選擇最合適的字眼。 查看文章

除口罩後,日本人開始接受微笑訓練

今年 3 月,日本政府正式解除口罩規定,由市民自行決定戴或不戴。但這 3 年來口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除罩」,不少日本人自覺要開始管理表情,教人重新微笑的「笑顏訓練」生意更因此蓬勃發展。 查看文章

Hong Kong Infosphere:淺談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的發音

香港人說的英文非常有特色。這甚至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基本上只要在 Google Scholar 輸入「Hong Kong English」,就能看到上百篇相關的學術文獻,當中以研究英語發音(Phonetics)為主。那麼,到底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是甚麼?與我們日常相關嗎?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愛在罷工進行時

美國編劇工會(WGA)本月初發起罷工,爭取改善薪酬待遇及規管人工智能在創作上的使用。部分會員想到,麵包和愛情同樣重要,何不兩者兼得?他們就在一次糾察期間,舉辦名為「開始談情」(Strike Up a Romance)的交友活動,讓單身的同業可提出兩大「訴求」—— 想要更理想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眼緣的真命天子。 查看文章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查看文章

法官裁定:「舉中指」乃上帝賦予的權利

在全球很多地方,舉中指都被視為不禮貌,帶有強烈侮辱成分,不應該被鼓勵。然而,不雅與不合法之間往往存在很大距離,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對言論自由予以尊重。今年 2 月,加拿大魁北克法官 Dennis Galiatsatos 就在一份判詞之中,明確表示「舉中指是上帝賦予的權利」,受當地憲法保護。 查看文章

Moyashi:Clubhouse 的出生與死亡

主打聲音聊天功能的社交媒體 Clubhouse 推出 2 年,曾經流行一時,亦吸引不少著名公司投資,連 Twitter 都討論過以 40 億美元估值收購。但平台發展最近陷於停滯,人氣下滑,公司日前宣佈將解僱一半員工。 查看文章

視錯覺:有助了解自閉症兒童的日常觀看方式

大腦由接收到解讀所見影像,需執行多種操作;其中有些為捷徑,例如當試圖理解視錯覺時,大腦會慣性套用某些運作模式,而忽略了實際差異並產生幻覺。一項針對 60 名兒童(其中 29 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處理幻覺圖像時,這些捷徑和心智操作異於常人,可能影響其大腦建構日常生活畫面的方式。 查看文章

GPT-4 真的理解我們在說甚麼嗎?

科學雜誌「鸚鵡螺」(Nautilus)最近向演化論家、研究複雜系統科學的美國聖菲研究所主席 David Krakauer 提出這個問題。 查看文章

助人脫離邪教,首先別要否定他

邪教可怕,更可怕的是旁觀者清但熟悉的人深陷其中,想幫助對方脫離邪教又苦無辦法。最惡劣的後果,可能是當事人為了邪教信仰跟自己關係決裂。如何幫助身邊的人認清邪教真面目,需要技巧。 查看文章

紳士大哥:字正腔圓 Queen’s English —— 是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徵?

不少香港人對英國都有個深深的情意結,但凡聽到有誰能講得一口字正腔圓的標準英式口音,就不免雙眼發光,肅然起敬。然而,如果將這種典雅的英語口音說成 British Accent 難免籠統,因為英國的口音著實有很多種,要更精確地講,香港人最崇拜的那種其實叫做「Queen’s English」。 查看文章

研究:好好聊一聊 做人更幸福

與好友共聚聊天,開開玩笑、關心對方近況,可以令人感到快樂。而這不單是個人感受,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朋友進行具質素的對談,的確有助增加幸福感,並有效降低壓力水平。 查看文章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查看文章

海龜原來會發聲?

甚少生物學家會像 Camila Ferrara 那樣,專門研究龜的聲音,因為幾乎沒人聽過龜發聲。但 Ferrara 修讀博士學位時,讀到全球首位描述海龜聲音的紐西蘭研究員 Jacqueline C Giles 一篇論文,得悉至少一種龜會發出聲音,遂決定深入亞馬遜河,由具社交性的巨型南美河龜展開研究,並於最近的「自然-通訊」期刊發表論文,證實至少 50 種龜、一些被視為靜音的冷血物種,確實會發聲。 查看文章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查看文章

為何醫學界也要為 Twitter 停用做好準備?

Twitter 被馬斯克收購後出現一連串變動,不少用戶擔心沿用多年的社交平台會就此倒閉。近日,醫生、科學家及公共衛生專家開始告訴他們在 Twitter 上的跟隨者,若平台從此停用,可以在哪裡看到他們所提供的資訊。 查看文章

演講技巧 Not Behind!請教名師 Matt Abrahams

許多人都說平時交談正常,但上台演講緊張得亂七八糟,一時說奇怪的英文,或者自說自話說「我很忙碌、24 小時不夠用」。4 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演講名師 Matt Abrahams 曾在 TED 的演講台分享個人經驗和演說技巧,YouTube 觀看次數超過 100 萬。*CUP 媒體近日就訪問了 Abrahams,其 Podcast 節目深受歡迎,在訪問中,他提供了許多技巧建議。 查看文章

為何無理取鬧比起據理力爭,更適合網上的論戰?

可是這種辯論有建設性,是因為團隊的人都想把事情做好,這種辯論才成立。現實中,大部分辯論都是沒有營養的意氣之爭。並非為了追尋真相、共識或者真理,而是為了贏了對方。 查看文章

人工智能可否幫助我們與動物交談?

科學家一直想了解動物如何用叫聲溝通,像靈長類動物會因應捕食者而發出不同警報聲、海豚以彼此獨特的口哨聲相認。科學家以往只能靠長期觀察,至近年才透過人工智能,分析大數據進行解碼。美國加州一個成立於 2017 年的非牟利組織 Earth Species Project(ESP),正希望借助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方式,嘗試找出這些「非人類語言」,促進生物研究和保護。 查看文章

拭目以待!布里斯托的視像大門

去年,立陶宛及波蘭首次試行視像大門(Portal),兩地人透過街頭的數碼裝置,可實時看到彼此。近日計劃更推廣到英國,布里斯托一個產品設計學生團隊,就設計出無休止實時視像會議裝置,贏得當地視像大門設計比賽。 查看文章

紳士大哥:牛油戰爭擊中英國新移民內心軟肋

早陣子的「牛油戰爭」原本只是親中媒體藉故炒作,以 1 公斤裝牛油混淆視聽,誤導英國物價高得離譜。如此無水準的報道,立即就被揭穿當中謬誤,但此也觸動了一眾移英港人的神經,紛紛羅列在外地生活開銷低廉的證據,並隨之順道炫耀英國生活的美好。如此一來,又演變成移英派和留港派的爭論,雙方各有主張、據理力爭,但這種爭拗的背後,最大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落單需時咖啡店,讓口吃者好好開口

最近,在日本富山市一間咖啡店,4 位年輕侍應戴著口罩工作,口罩上寫著「請多多跟我說話」及「請讓我說完」等字句。光顧的客人要遵守一個規則 —— 即使服務員在落單時偶有停頓結巴,也不要催促或打斷他們,並可嘗試給予鼓勵,例如請他們「放鬆」或「慢慢來」。 查看文章

【明辨曲直】懂得嘲諷,是智慧開端

說話「有骨」似乎令人不好受,但細想之下,其實諷刺揶揄能減輕當面譴責及冒犯的威力,或在讚美恭維時化解對方尷尬。甚至有研究證明那可以讓人更有創造力,並助人在情緒低落時發洩負面情緒。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亦發現,要做到挖苦諷刺,話中有話,大腦需要克服無數障礙才能作出正確演繹,這比普通陳述需要動用更多腦力。 查看文章

網絡科技為英文帶來的五大改變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日常所用的語文,其實一直有變。在香港的學校,學生很多時依然在學習電子時代之前的英文。可是,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家 Vaclav Brezina 近日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在網絡世代下,英國人的日常英語,出現了五個明顯轉變。 查看文章

AI 機械人能演棟篤笑嗎?

笑話要令人發笑,才算得上笑話。偏偏幽默這種概念難以捉摸,甚至同一件事,有些人對覺得好笑,有些人則覺得冒犯。人講笑話已是一門學問,假如讓機械人設計笑話,又否能掌握「笑點」? 查看文章

卸不下的心防,脫不下的口罩

過去兩年,口罩等同手機,出門缺一不可,但佩戴時的局促感,始終習慣不來,唯盼早日解放嘴巴。在日本,情況剛好相反。網民將此防疫用品比喻為「臉的內衣」,年青男女特別抗拒「除罩」,早前甚至有民調顯示,7 成人打算疫後繼續「半遮臉」。雖然比起健康理由,更多是心理作祟,但對於應否糾正過來,專家們各有看法。 查看文章

為何總覺朋友對你生氣?

疫症大流行下,朋友之間減少了見面,多了用通訊軟件交流;但用文字溝通,既看不到表情也不知道語氣,朋友回應稍為冷淡,自己就可能因此胡思亂想,甚至認定對方就是生自己的氣,令友誼備受挑戰。三藩市灣區人際關係教練及作家 Kat Vellos 說:「有些人如果沒有得到對方主動聯絡,就會想,他們生我的氣嗎?是否出了甚麼問題?」 查看文章

鴻若遠:KOL 讚先?定「魷魚遊戲」紅先?

這位新朋友仍堅持著其「Netflix 付費 KOL 宣傳推廣論」,彷彿我們這些喜歡此劇的人,都只是中了 Netflix 的宣傳技巧而不自知。 查看文章

罵戰心理學:為甚麼人們吵架的時候,說話特別大聲?

隨著社會矛盾日深,在生活之中,也愈常遇到要和別人吵架的場合。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自己或者其他人吵架的時候,總會不自覺提高聲量。康奈爾大學組織行為學副教授 Vanessa Bohns 就在「華爾街日報」拆解箇中成因,背後關鍵很可能是:缺乏自信。 查看文章

【CUPodcast】克服心理障礙 踏出改變一步

「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分析人類抗拒改變的原因,並就各種障礙提供合適的因應之法,促使改變出現。除了上集談及的抗拒心理,「敝帚自珍現象」、距離、不確定性,還有佐證,都是阻止人類尋求改變的障礙。要克服這些微小而實在的問題,不妨參考傳播學學家、行為科學家等等的做法和觀點,看看怎樣才可令人踏出變革一步,改變以往因循不變的行為。 查看文章

【CUPodcast】克服心理障礙 踏出改變一步

「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分析人類抗拒改變的原因,並就各種障礙提供合適的因應之法,促使改變出現。除了上集談及的抗拒心理,「敝帚自珍現象」、距離、不確定性,還有佐證,都是阻止人類尋求改變的障礙。要克服這些微小而實在的問題,不妨參考傳播學學家、行為科學家等等的做法和觀點,看看怎樣才可令人踏出變革一步,改變以往因循不變的行為。 查看文章

【CUPodcast】消除抗拒心理小技巧

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少固執、不願改變的人。「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解釋人類心理機制為何抗拒改變,又如何可以令人克服慣性,從而改變行為。其中,「抗拒心理」是不少人尋求改變的障礙。了解抗拒心理,善用「提供選項」、「循循善誘」、「凸顯差距」和「由理解著手」這 4 個小技巧,便能大大改善溝通質素,讓一眾老頑固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查看文章

如何讓孩子跟機械人相處?

各種家居雜務機械人大舉進駐不同家庭,為家居生活平添便利。小林強調,她關心的是那些正在生活上與人為伴的社交機械人(social robot)。為人提供同伴,正是社交機械人面世原因,但「同伴」意味人類容易將其擬人化。她引用大阪大學教授,機械人學學者石黑浩提出,假如人視機械人有靈魂, 機械人就有靈魂。問題在於,人們應否如此看待機械人。 查看文章

1964 年東京奧運,如何創立我們今天的視覺語言

今年東京奧運開幕禮上,表演者以形體動作模仿 50 項運動的象形符號,為人留下深刻印象。原來這類鮮明的奧運標識,始於 57 年前的東京奧運會,耳目一新的視覺語言衝破文化界限,創新的圖示如男女廁、急救站、淋浴間等更啟發全球,設計幾經改良後,輾轉改寫了我們今日的世界。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