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2-
08.14
18:46
CUP  /  科技

電腦與人類觀看的方式不同,代表甚麼?

當電腦工程師首次嘗試讓電腦「看見」時,還以為電腦觀看的方式與人類一樣。英國約克大學的電腦科學家 John Tsotsos 表明,1960 年代電腦視覺的概念「顯然受到人類視覺特徵所推動」。時至今日,電腦視覺在某些範疇已超越人類,例如進行圖像分類或檢測醫學圖像中的異常,而其視覺數據處理,跟人類觀看的方式更是漸行漸遠。

更多文章
氣候變化會改變動物的大腦與行為?

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令地球溫度急升,降雨量和季節驟變,以及海洋酸化。許多物種正面臨生存環境的劇變,甚至影響其大腦和神經系統。美國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生物學家及神經科學家 Sean O’Donnell,試圖找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物種的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牠們在適應環境時的可能反應。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審美由嬰幼兒開始

不少人認為長大才能建立個人美感,年紀太小理應不懂看畫。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那些能為成年人帶來愉悅的畫作,對嬰兒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人的觀賞偏好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一直延續到成年,像受成人喜歡的梵高畫作,也得到幼兒青睞。 查看文章

首例:重新連接大腦,癱瘓男子恢復動作和感覺

紐約範恩斯坦醫學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師 Chad Bouton,近日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項頂尖臨床試驗,為全球首次運用雙重神經分流技術,令一位癱瘓的病人恢復右手的動作和觸覺。此技術運用電腦系統重新連接癱瘓者的大腦、脊髓和身體,為其復康之路帶來新曙光。 查看文章

大腦甚麼時候運作最佳?

過去數十年,神經科學家一直以「臨界大腦假說」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它假設大腦活動總是徘徊於「隨機」和「有序」兩個階段之間,前者是指大腦活動並不活躍,後者則是指過度活躍並處於癲癇發作的邊緣;兩者之間有一種稱為「臨界點」的平衡狀態,最有利於大腦同時處理多種複雜信息,如計算、傳輸和儲存信息等。 查看文章

科學狗:【唔駛用劍嘅】殺蒼蠅不見血之法:用蒼蠅屍體!

研究發現,當黑腹果蠅見到死去同類的屍體時,壽命會以顯著且可測量的方式縮短。同時,牠們會開始表現得內向,身體脂肪減少,衰老速度加快並快死過其他沒見到同伴屍體的果蠅。 查看文章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查看文章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查看文章

了解聊天機械人的運作原理,才能更好利用它們

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似乎已無處不在,像 ChatGPT 和 Google Bard 等大型語言模型(LLM),由網絡搜索、寫作論文到整合世間所有知識,都可為人類代勞,但你知道它們其實如何運作嗎? 查看文章

培養腦細胞具學習能力,點只 AI 咁簡單?

Cortical Labs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Hon Weng Chong 較早前來港,分享如何在培養皿底部的特殊矽片上,培養 80 萬個腦細胞並令其自我學習,學會去玩經典電子遊戲 Pong。 查看文章

康復者剖白,TikTok 如何傳播集體抽搐症狀?

去年,西方多國有數千名年輕人出現突發抽搐症狀,他們互不相識,但都看過某些 TikTok 網紅身體抽搐的短片,以致西方媒體驚現「TikTok Tics」(抖音抽搐)的新聞頭條。究竟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狀,怎可能透過社交媒體傳染?有傳媒追訪康復者的心路歷程,並向神經科學者探尋原因。 查看文章

為何「活死人」會錯誤地被宣佈死亡?

印度有些「活死人」是當事人分明活著,卻在自己不知情下「被法律認定死亡」。最近在美國紐約,就有涉及醫學的另一類「活死人」事件。長島一家療養院一名 82 歲婦女被宣佈死亡,但在近 3 個小時後,殯儀館的人員發現她還活著,隨即把她送往醫院。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醫學高級講師 Stephen Hughes,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為甚麼會發生這些罕見事件。 查看文章

太挑食?試試碗碟換隻色

食物本身色香味俱全,當然會令人食指大動,但根據一項英國研究,碗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食物吸引力及味道感覺的強烈程度。研究作者更由此看到有助解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的方法,此類患者不願意嘗試新食物,碗碟的色彩或會令他們更願意作出嘗試。 查看文章

人要持續學習,人工智能也要?

每當人類接觸新事物,就會結合以往所學,精進技能和擴闊知識。但人工智能欠缺這種不斷學習的能力,只能根據特定目標,於訓練階段學習;在執行任務或完成後,均無法接收其他新知識 —— 換言之,每次學習新事物,都要重頭開始。為此,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電腦科學家 Christopher Kanan 正在研究讓人工智能不會遺忘、持續學習的演算法。 查看文章

預防腦退化:運動好處多,甚至影響腦部大小?

需要勤於運動的理由很多,像是保持身體健康及良好體態、釋放壓力等。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不論年紀,只需適度運動,便能增加大腦體積,甚至有助預防腦退化疾病。 查看文章

人死後,意識可以維持多久?

在至親離世時,生者總會在意逝者在彌留或宣佈死亡後,是否仍聽到自己說話,或是他們有否仍有感知。英國班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Guillaume Thierry 以自身經歷,在學術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探討這個難解的問題。 查看文章

Moyashi:星際牛仔 —— 比動畫版更卡通的真人版

真人版並沒有超越動畫原版,但也沒有爛得不堪入目。抱著原版標準來期待的話,你注定要失望,但若果以爆谷片的心態打開,卻處處有驚喜。總括而言,Netflix 的「星際牛仔」真人版並不難看,但也並沒有很好看。 查看文章

夕立:唔夠錢你做唔做?手塚治虫如何應付不可能的預算

唔夠錢你做唔做?日本動畫長期處於「限米煮限飯」的情況,這種成本不足以致人手不足的情況,幾乎在每一套動畫都會出現。「危機孕育天才」的說法,讓我們忽視了天才也要吃飯。 查看文章

追求 π 的意義

從古巴比倫計算的圓周率(π)為 3.125,到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證得 π 介乎 22/7 到 223/71 之間,再到 5 世紀祖沖之求 π 至小數後 7 位數……人類一直努力更精確計算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 π。瑞士研究人員本週一宣佈,藉超級電腦運算之力,計出當前最準確的圓周率,至小數點後 62.8 萬億個數字。但來萬億位又有甚麼意義? 查看文章

聲音的哲學:在文字和圖像以外理解世界

近年紙媒式微,年輕讀者也愈來愈不願看網上長文,KOL 短片等網絡影像成為重要的資訊媒介。另一方面,電台同樣沒落多時,但有趣地,音訊平台近年有復辟的勢頭,最受人關注的例子有 Podcast 播客,讓人走路和運動期間都可以增長知識。羅傑威廉士大學哲學教授 Christina Rawl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享如何可以聲音認識世界。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