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2-
02.13
17:48
CUP  /  文化

陶傑:一國的雄視,「兩制」的尷尬

冠狀病毒不只是一場醫療科學的東西文化競爭,還是中國一夫當關、誓要取代美國,支配全球未來百年價值觀的一大戰役。在這場戰爭中,香港特首被逼無奈選邊,這是 700 萬香港人在此一歷史夾縫中無奈的宿命。

更多文章
從抗拒到習慣:口罩已成美國社會一部分?

有別於疫前「無病也戴罩」的亞洲人,美國人以往甚少接觸外科口罩,戴的人不是醫護人員,就是在派對假裝醫護。直至疫症爆發,政府頒佈口罩令,在全國各地引起爭議、指責和蔑視。不過「美聯社」發現,來到 2023 年盡頭,口罩並未徹底從當地消失,反而融入到美國社會當中,成為部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查看文章

各國肺炎支原體感染激增,是防疫後遺?

中國多地近期出現肺炎支原體感染病例。官媒報道指,有關病例連日激增,其中兒童感染最嚴重,而且感染時間比往年更早,兒科醫生警告今年支原體肺炎可能會大規模爆發;相關情況引起世衛(WHO)關注,並要求中國提供有關更多資訊。肺炎支原體是一種細菌,可藉由破壞喉嚨、肺部和氣管的呼吸系統內壁導致疾病,感染最常見於年輕人和學齡兒童。事實上,有研究團隊早在今年 6 底發表於「刺針微生物」的研究中提醒,自大流行以來消失不見的支原體肺炎,有可能捲土重來。 查看文章

【繼續防疫】阿塞拜疆仍在封關,直正原因是……

大多數國家經已取消旅遊限制,但阿塞拜疆卻在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結束 COVID 疫情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兩個月後仍堅持封關,表面上是為了抗疫,實際上是政府從中得益。 查看文章

在英國,人們老早就脫罩了

我看到有心理學家指部分人不習慣脫罩示人,可能是社交焦慮所致,而這一點,我是特別擔心中小學的年輕人,他們一大部分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口罩下度過。在英國,其實人們老早就脫罩了,也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討論,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初時脫罩的經歷。 查看文章

【圖解】疫情 3 年,時光機上看他們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 3 年,3 年是個怎樣的概念?若要回想過去這幾年,到底是如何走過的,或者也會赫然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說起。當日香港出現由內地輸入的第一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那是 2020 年 1 月 23 日。後來首次出現本地確診個案,那是 2 月 4 日,就此正式掀起疫情序幕。 查看文章

陶傑:中國海嘯式爆疫與世界

或一水深圳河之隔的香港,長期聲稱擁有所謂背靠祖國的優勢。「優勢」體現在哪裡?就是在這種關頭的獨家資訊享有權利。新加坡沒有的,香港特區擁有。當全世界看見:新加坡沒有的,香港同樣也沒有;但新加坡擁有的普通法和司法獨立,香港漸漸沒有了。這就難怪香港的資金紛紛移去新加坡。 查看文章

日本人,為甚麼繼續戴口罩?

雖說日本過去就有不少人外出選擇戴口罩,但也非像疫情至今,街上幾乎人人戴著。當地政府早在 5 月已更新指引,多數情況下在戶外不必戴口罩,也無法改變大多數國民的做法。願意除下口罩的人寥寥可數,或者關乎日本人之間的同儕壓力。 查看文章

書店們:解封之路

疫情「肆虐」近 3 年,經歷各地民眾大規模示威後,中國國務院在 12 月 7 日公佈「新十條」,當中包括科學精準劃分風險區域、縮小核酸檢測範圍及頻率、快封快解、各項維持社會經濟正常運作的原則等,並且不再提「動態清零」。有媒體說,這是「清零時代」的結束。 查看文章

澳洲版「安心出行」:二千萬澳元發現 2 名隱藏患者

2020 年全球疫情爆發以後,各國都著手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試圖追蹤病毒傳播鏈。事隔兩年,多個程式陸續退役,其中澳洲版「安心出行」被視為最失敗案例,投資逾 2,100 萬澳元,僅追蹤到 2 名隱藏患者,程式今年終於停止服務,政府更鼓勵國民「刪 App」。究竟這個失敗個案,給我們甚麼教訓? 查看文章

Moyashi:安心開關

日本版「安心出行」的新冠肺炎手機追蹤應用程式「COCOA」,在 11 月 17 日發放了最後一次更新,刪除患者接觸追蹤和通知等通信功能,程式預計將會在年底下架。 查看文章

Moyashi:永遠脫不下來的口罩

除了部分堅持以清零為己任的地區,許多國家已經逐漸從疫情中恢復社會經濟運作。經歷 2 年多鎖國的日本,也終於在 10 月 11 日完全開關,街上隨即增加了許多外國面孔,出入聽到廣東話的頻率也上升了不少。於是問題來了,重遊日本,口罩還是不是應該戴上? 查看文章

當不戴口罩的外國旅客來到日本

日本政府 5 月放寬室外口罩令,現打算進一步解除室內口罩令,但當地人仍傾向用口罩保護自己,認為口罩有如內衣褲般不能隨便脫下。專欄作家 Gearoid Reidy 在彭博社撰寫的評論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已放棄口罩政策;日本開放邊境,遊客陸續到當地觀光,戴口罩的日本人與不戴口罩的外國人成一大對比,也引起當地應否繼續堅持戴口罩的討論。 查看文章

Moyashi:局部防疫動員

發出去的政策不能改,但又不可以繼續下去。俄羅斯的文字遊戲將會為香港的防疫政策帶來靈感,正如「特別軍事行動」與「局部軍事動員」,香港亦會進入「特別防疫行動」和「局部防疫動員」的時代。 查看文章

Moyashi:動態馬拉松

香港田徑總會宣佈取消今屆渣打馬拉松,原因是到了預定舉行日期前 2 個月,還未獲政府批文,選手來不及準備。政府聞言隨即拿了個尾彩,表示只是準備批而未批,不理解為甚麼田徑總會不多等一會。 查看文章

Moyashi:防疫娛樂產業一條龍

世風日下,被現實追趕的怪論實在不稱職。既然香港政界的想像力和接受力如此高超,筆者決定提出更前衛的建議:把香港的「防疫」發展成接連全球的娛樂消費產業。 查看文章

Moyashi:防疫主題公園

與其煩惱根本不可能的清零,搞兩頭不到岸的開關,倒不如把高壓的防疫制度包裝成香港特色,將「疫情城市」宣傳成黑暗觀光(Dark tourism)式的旅遊景點。當全世界都開關,生活回復正常,「防疫」本身就會成為異常和特例。當香港成為巨大的防疫主題公園,就可以不改變清零的路線下,回歸國際旅遊城市的身份。 查看文章

唐明:酷吏是官僚主義的癌變

分別在於,一般官僚主義的壞處是執行者機械化、被動和冷漠,並不會像酷吏那樣主動積極地作惡、施害。酷吏是官僚主義的惡性腫瘤版,頭頂生瘡,腳底流膿。 查看文章

在清零與共存之間:亞太國家的第三條抗疫路線

8 月 12 日,香港縮減入境隔離限制至 3 日酒店加 4 天居家隔離,不過仍然保留「健康碼」、「安心出行」、「口罩令」、「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過去兩年多,世界可以劃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路線。學術平台「外交家」雜誌的評論指出,日韓澳紐新等亞太國家正走上第三條路線,以常理抗疫。 查看文章

孩子口罩下成長,影響語言、表情等腦部發展?

孩子不再怕生,以往被視為成長的象徵。但經過疫症大流行,日本不少家長及幼兒工作員觀察到,毫不防範陌生人,或是無法認出熟人的幼童,在這兩年明顯增加。研究幼兒發展的學者憂慮,這是兒童在全民佩戴口罩的環境下長大,因而無法區別樣貌所致。部分托兒機構有見及此,正積極尋求讓防疫與溝通並存之法。 查看文章

為防 COVID-19,中國派鵝軍守衛邊境

據「國家地理雜誌」報道,在中國與越南的邊境,大約有 500 隻「鵝軍」站崗,準備隨時向非法入境者大聲鳴叫,甚至攻擊入侵者,以防止病毒經由邊境傳入。而在歷史上,好勇鬥狠的鵝亦曾背負看守貴價威士忌及軍事設施等重任。 查看文章

Moyashi:防疫盛世

「盛世」故事有趣的地方是,雖然「國家救援」是政治宣傳的劇本,但遺忘卻是人民主動配合的結果,而且效果出奇地驚人。對於大眾來說,與其真確地牢記過去,如何修改記憶的意義,讓自己可以更舒適地理解現在其實更重要。 查看文章

唐明:生而為人,務要遵守地球定律

只要生活在地球上,生為一個地球人,有些定律是不能挑戰的。譬如地心引力,但凡有人走在地面上卻飄起來,他一定是在月球。譬如一畝稻米的產量,最多是一千多斤,不會更多了,如果說甚麼過萬斤,十幾萬,都是瘋人的囈語。生為地球人都知道,做生意要打開門,關起門來卻想要錢從天上掉下來,繼續發大財,那也是發神經。 查看文章

唐明:怎麼會有「清零」這種觀念?

如果這種民意是主流的話,那麼香港的「異類化」,也變得十分順理成章了,無論出了甚麼事,只要祭出香港這個異類,便可以宣洩一部分的民怨,轉嫁民憤。對待任何「異類」事情,譬如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生活選擇,中國民間一直是很不寬容的,甚至視之為「亂源」——「只要全面清除,社會就不亂了」,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為人接受的邏輯。我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中國社會對於事物的亂七八糟狀態是高度容忍的,骯髒雜亂,是中國社會的常態,從來沒有人要講究這方面的清理,為何單單針對人,就一丁點「亂」也容不下呢? 查看文章

Moyashi:量子病理學

香港政府的防疫哲學盡得海森堡的真傳,可以開一門量子病理學的研究科,而作為核心理論就是「量子病理學」,思想主張就是你永遠無法同時檢測確診狀態與傳播路徑。 查看文章

鴻若遠:隔離年代,建立自我 gym 房的重要性

在此介紹一些另類的健身工具。當然,要擁有它,除了有閒錢外,更重要的是有比商品價錢更昂貴的土地空間。 查看文章

反疫苗令示威:貨車佔領行動正蔓延全球

加拿大強制接種疫苗政策,惹起部分貨車司機及民眾反響,多輛貨車組成「2022 自由車隊」,已佔領及癱瘓首都渥太華多日,迫使市政府頒佈緊急狀態令,至今仍未有解散跡象。同時,多國反疫苗及防疫政策示威者亦嘗試仿傚,紐西蘭昨日就有貨車包圍國會大樓,類似示威相信陸續有來。 查看文章

【北京冬奧】要贏人,先要斷六親

北京奧運快將揭幕,全球數千健兒正進行終極備戰,以及極力避免染疫,確保順利出賽。很多選手為此「斷六親」、改變訓練方式,甚至停止一切無關比賽的活動。但眼見變種病毒 Omicron 肆虐,本已孤單無助的他們,更添不安和壓力。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在競技場上充分發揮,成為運動員的最後以及最大挑戰。 查看文章

Moyashi:甚麼時候才可以到日本旅行

與其問日本何時開關,不如問香港政府甚麼時候才發現打地鼠式的圍封是無意義。 查看文章

為何湯加只准「非接觸式」人道援助?

太平洋島國湯加自本月 15 日火山爆發以來,澳洲、紐西蘭等國持續提供援助。疫症繼續肆虐全球,湯加此前只有 1 宗輸入個案、零本地傳播,令人擔心帶著善意而來的援助者,會同時將病毒帶入湯加,日前便傳出一艘來自澳洲、駛往湯加的軍艦救援船上有 29 名船員染疫。不過,平衡救災及防疫需要的湯加,亦有其一套非接觸式接受人道援助的方法。 查看文章

唐明:簡單粗暴,苦難停不了

這四個字正可以概括上述事件,體現的是中國社會最普遍為人接受的觀念:也就是說,無論是「清零」,還是甚麼「嚴打」、「消滅」、「扼殺於萌芽」,「不惜一切代價」,或者「踏上一萬隻腳,永世不得翻身」這類語言,都是來自於一脈相承,根深蒂固的思維觀念。 查看文章

健康一體:撲殺動物以外的防疫模式

近日,香港一名寵物店職員感染 Delta 變種病毒,政府其後為店內動物進行病毒測試,發現當中 11 隻倉鼠呈陽性,於是以防止病毒變種為由,決定撲殺約 2,000 隻倉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讚揚政府行動「重要、果斷及明智」,但很多市民就認為手法殘忍。其實,這類以撲殺動物抗疫的做法,在學術界一直飽受爭議,有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實證說明成效。 查看文章

中國清零政策的意外受害國:蒙古

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各國政府都各自為政,但部分國家卻別無選擇。蒙古美國大學經濟學者 Antonio Graceffo 文章指出,蒙古去年全面恢復經濟生產,但作為內陸國家,進出口貿易都極依賴中國,以致其復甦步伐被中國清零政策所掌控。 查看文章

【派對門】約翰遜陷下台危機,誰可接任英揆?

如今英國已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對 Omicron 近乎不設防,但首相約翰遜近日卻被揭發,前年曾經邀請過百人參加首相府派對,疑觸犯當時自己制定的嚴格封城令,有保守黨議員正策劃不信任動議。有英國傳媒認定,約翰遜將撐不過今次政治危機,已在推測接任首相人選。 查看文章

疫情正如何顛覆宏觀經濟學?

疫情爆發以來,普遍經濟學家都對前景作出壞打算,結果總不似預期。「經濟學人」分析指出,疫情瞬息萬變,宏觀經濟學分析往往追不上發展,以致各國政府和央行更仰賴實時數據,如非接觸支付、航班升降量和餐廳訂座率,以調整抗疫及經濟政策,變相加速數碼科技牽動的實時革命(Real-time Revolution),同時亦可能完善極權統治。 查看文章

北京2022年冬奥会《防疫手册》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北京冬奥组委25日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以下简称《防疫手册》)。《防疫手册》分两本,一本面向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另一本面向所有其他利益相关方,为其提供了全面的防疫指导,有助于涉奥人员为前往和抵达中国、参加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及离开北京做好准备。 查看文章

Samfundssind:丹麥抗疫的關鍵字

Samfundssind 的概念與社會資本有關。社會資本豐富的成員,往往更加互信,願意顧及他人的利益,成員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雖然丹麥是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但丹麥人在人際信任,尤其是對警察和政府機構的信任等方面,得分都很高。同時,丹麥政府的廉潔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 查看文章

唐明:「愛好自由的代價」

他舉開車為例,全球每年的車禍不知凡幾,但是只要把車速限制在 5 英里,幾乎能解決 99% 車禍傷亡問題,可是真的會有人以「絕對安全,萬無一失」為理由,採納這個建議嗎?他認為,同樣邏輯也適用於防疫,某程度的感染率以及死亡率是可以接受的,「清零」則是不現實的。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