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07.06
18:42
CUP  /  文化

夏海安:底特律真的是生人勿近嗎? (上)

去年冬天,我趁美國旅遊簽證尚未到期,就和家人從加拿大租車自駕前往美國來個短途旅行。我居住的城市,距離兩個美加邊境 —— Niagara Fall/Buffalo 及 Windsor/Detroit 要兩小時起計的車程,自駕遊來說是合理距離。加上有些老香港人推薦我去底特律參觀,介紹說在那邊購物抑或飲食都比多倫多優勝,我就聞名而去,看看到底大家口中的汽車、破產、罪惡之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更多文章
大選前夕:諾定咸破產責任誰屬?

今年 9 月,伯明翰市議會根據「1988 年地方政府財政法」第 114 條宣告破產。不足 3 個月後,英國第九大城市諾定咸(Nottingham),亦都面臨破產命運。 查看文章

中国财经媒体报道汇总:发改委发布《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广东发文力促消费;进度规模效果“三超预期”,特殊再融资债为一揽子化债方案“打样”;华为与长安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新公司开放股权引更多车企加入。 查看文章

专访:村上春树《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重拾未写尽的主题(下)

  【共同社11月15日电】时隔6年推出长篇小说《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的作家村上春树(74岁)近日在东京接受采访,谈及了河流的美丽与恐怖、以及常常出现在作品中的图书馆。   ××... 查看文章

专访:村上春树《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重拾未写尽的主题(中)

  【共同社11月15日电】时隔6年推出长篇小说《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的作家村上春树(74岁)近日在东京接受采访。他进一步谈到了现实主义文风同现实与非现实交错的自身作品世界之间的关系。   &time... 查看文章

专访:村上春树《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重拾未写尽的主题(上)

  【共同社11月15日电】日本作家村上春树(74岁)近日在东京接受采访,讲述了时隔6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中写尽的重要主题、现实与非现实等价存在的作品故事世界、年龄渐长后作为作家的成... 查看文章

瑞士纜車曾經風光,拆好不拆好?

瑞士國土 7 成面積是山區,分佈全國各地的纜車,即為遊覽山頂的便捷方法之一。然而出於經濟及氣候變化,瑞士各類纜車相繼終止營運,如何處置這些廢棄纜車,頓成地方當局難題。 查看文章

納粹監獄改造成豪華畫廊,留得住歷史嗎?

在真正留下大量納粹時代建築及記憶的柏林,如何處理這些「負罪」建築亦同樣棘手。市內的塔赫萊斯美術館(Kunsthaus Tacheles)於 1930 年代曾是納粹機關所在,現已再次改建成新商業及文化區 Am Tacheles 的中心,用途一改再改,爭議也隨之浮面。 查看文章

15 分鐘城市:為何英國人如此反感?

所需一切都在住所附近,不用坐車即可到達,似乎是一個便利生活的概念。「15 分鐘城市」既能減少排放,亦能營造可持續的城市生活,近來卻在英國引起廣泛質疑,有陰謀論指,此概念實際上是要限制居民活動,令推行遇到阻礙。 查看文章

真.熊出沒注意

1915 年,日本發生史上最嚴重的三毛別棕熊襲擊事件 —— 一隻棕熊在北海道北部島嶼三毛別襲擊並殺死 7 名居民,包括 1 名孕婦和 1 名嬰兒;事件發生在深山森林地區,遠離城市。惟多年來日本偶有熊隻襲擊人類居住地,且近年相關事件增多,令人擔心作為緩衝的里山範圍縮少,熊會更頻繁出現。 查看文章

新加坡城市降溫法:從建築設計做起

新加坡位處熱帶地區,城市高度發展,熱島效應對於城市氣溫影響很大。「紐約時報」報道,為應對氣候變化,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正在找方法為城市降溫,從建築設計入手,使城市變得更宜居。 查看文章

防洪技術、抗震塗料、救災旅館…… 日本防災產業正火紅

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攝氏 1.1 度。世界各地都引發了洪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日本在防災與抗災的技術與商業應用,正不斷受到關注。日本不僅大型企業,連新創公司也都已準備好將防災相關產品和服務,致力拓展到海外。 查看文章

漫天烽火,烏克蘭樓價不跌反升?

受俄羅斯入侵影響,去年烏克蘭經濟萎縮 3 分 1,通脹率升了 4 分 1 以上,需要仰賴西方社會的數十億美元資助來替政府買單。但戰事持續至今,僅得靠近前線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樓市重挫,反觀西部的樓價增幅高達 75%,就連首都基輔北部的樓房也熱賣當中。為何漫天烽火之下,地産交易如此旺盛? 查看文章

在印尼,防洪管理是一個政治問題

在 2021 年,洪災成為印尼頭號自然災害,短短一年發生 788 宗事故;與其他自然災害如山崩、颶風、乾旱、森林大火和地震不同,過去十年當地洪水事故次數明顯增加。荷蘭萊頓大學政治學者 Yogi Setya Permana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防洪管理如何成為複雜的政治問題。 查看文章

時至今日,科學家仍未能準確預測地震何時發生

9 月 8 日,摩洛哥發生 6.8 級地震,是當地至少 120 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超過 2,800 人死亡。如此強烈的地震在北非甚為罕見,但即使在經常發生地震的地區,仍難免傷亡嚴重。近日美國新聞網站 Vox 就整理了有關測量地震的最新資訊。 查看文章

底特律破產十週年 —— 死城如何重生?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宣佈破產,一個城市破產後,下一步會經歷甚麼程序?其實城市破產屢見不鮮,美國過去百年就有超過 600 個城市破產,以汽車重鎮底特律(Detroit)為例,10 年前申請破產,10 年過後這座落難城市有何轉變? 查看文章

陶傑:伯明翰「破產」之謎

一個市政府的破產不是甚麼特別嚴重的事,只是宣佈進入「手緊」的嚴重狀態,一般會向倫敦求救,要求中央增加津貼,這一次,首相辛偉誠拒絕,正因為倫敦方面質疑:這些左翼的地方政府,平時的開支有沒有必要? 查看文章

書店們:咪亂過馬路

剛過去的 8 月中,聽說警察比較嚴厲巡查街上亂過馬路的人,有人因此被罰款 2,000 元。對於頻繁的交通意外,重量的罰款有沒有阻嚇作用呢?這也許又關於社會意識、階級,還有群眾行為模式等問題了,還有行人大多是買不起汽車的人。這次就節錄 3 本有關「過馬路」的書籍。 查看文章

希特拉出生故居,怎改建好?

1945 年 4 月 30 日,希特拉在德國柏林元首地堡自殺。蘇聯曾於 1947 年嘗試炸毀地堡,戰後 1949 至 1956 年又與東德拆除附近的帝國總理府。1958 年,東德更徹底拆除整座建築群。拆毀象徵希特拉掌權及最後留駐之地,能避免成為後世新納粹分子的朝聖地。不過在奧地利,如何處理其出生房屋成為棘手問題。 查看文章

蝸居亦成美國人置業首選?

不少居於小單位的港人,都會羨慕歐美地區的獨立大屋。但面對高按揭利率,成本有限的美國人也開始要退而求其次,選擇沒有飯廳及浴缸的小單位。縮小住宅面積在當地愈來愈普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房子不僅可助預算不足的買家圓上車夢,更可提高建築商的利潤,因行業目前正要應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及建築成本。 查看文章

【CUPodcast】ESG 傾呢啲:冬甩經濟模式,城市發展可持續化

「冬甩經濟學」以平衡環境和民生為發展原則。各國經濟學家如何解決城市發展問題,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活力社區? 查看文章

洗刷行人地獄!行政院今推《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3大目標曝光

為了洗刷我國「行人地獄」之名,行政院將在今日(17日)院會提出行人交通政策綱領,預計討論通過《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並參考瑞典經驗,將「零死亡」納入長期願景,期盼能達到「守護行人安全、強化責任駕駛、普.. 查看文章

「零死亡」納入長期願景 行政院明討論《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為撕下台灣「行人地獄」的標籤,政府近來積極從法制面、工程面等手段,改善道路安全。行政院官員表示,將在17日院會提出行人交通政策綱領,預計討論通過《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參考瑞典經驗將「零死亡」納入長期.. 查看文章

億萬「海綿城市」計劃,為何仍擋不了洪水?

颱風杜蘇芮在 7 月 28 日襲擊中國福建省沿岸,隨後北移至北京,逐漸減弱成較低強度風暴,但已在短短 5 天內把多達 745 毫米降雨帶到首都,是該市平均 8 月降雨量的 4 倍;天津和河北省也經歷嚴重水災,其中河北涿州泄洪備受關注。過去十年,中國各地大力推動「海綿城市」計劃,以加強城市的排水能力,這場嚴重災難就令各界反思計劃成效。 2012 年 7 月,北京遭遇嚴重暴雨導致 37 人死亡,令中央政府關注城市抗洪能力。2013 年 12 月 12 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講話提到:「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一年後,中國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門便宣佈支持全國各地建設試點工作。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 70% 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區 20% 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 2030 年,城市建成區 80% 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自此之後,全國包括北京和重慶在內約 30 個城市,一直嘗試各種方法來減輕洪水影響,例如道路和行人道轉用透水物料,利用屋頂花園、地下貯水槽和其他特徵類似海綿的設施吸收大量降雨,然後慢慢引導到河流或水庫中。除了改造城市,中國多個城市也試圖恢復濕地和自然水道、創建更多的綠色空間等等。2017 年業界人士曾估計海綿城市計劃涉及 6 萬億元人民幣投資。然而從 2021 年鄭州水災到今年的華北水災,都令人質疑計劃成效。 澳洲國立大學環境科學專家徐弘章(Hongzhang Xu,音譯)指出,中國海綿城市戰略「非常有野心」,原意亦不錯,希望以某種綜合方式來處理城市水資源的管理問題,包括水污染和暴雨管理,但現時設計並非用來應對像杜蘇芮風暴一類的極端天氣事件,其中一個癥結,在於專家乃基於平均每年降雨量來構思。此外,對於北京等位處低窪地區的城市,排水系統需要迅速排走多餘的雨水,而非考慮如何吸收。 徐弘章續指,若要提升「海綿城市」的能力,可考慮復興早在清朝時期就建造的廢棄水道,以加強泄洪和引水,當局也應該改進預警系統,以減少損害。不過歸根究底,城市設計仍然是一個因應時地制宜的問題,不會有能一刀切在所有城市完美套用的辦法。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氣候學家孫劭(Shao Sun)認為,水災更根本的原因在於近年城市發展極度急速。以北京為例,過去 30 年該市的人口幾乎增加 3 倍。快速城市化自然造成「混凝土擴張」(concrete sprawl),增加不透水地面的比例,相應減少綠色空間的佔比,如公園和花園,從而減弱城市排水能力,令悲劇發生。 查看文章

冷鋪路面可以減緩熱島效應?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氣溫高達攝氏 40 度以上,有攝影記者形容戶外工作宛如地獄,相機和手機要用冰塊降溫以免故障,人如果不慎倒地更有可能燙傷。路面之所以高溫,原因之一是傳統瀝青混凝土吸熱,「冷鋪路面」(cool pavement)這種設計則可反射陽光,減少行人路的熱量,嘗試解決城市熱島效應。 查看文章

财经早知道: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推荐:国家发改委发文鼓励各地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前端控制内幕交易 大股东、董监高6个月内买卖股票有规则;中国商务部与半导体企业座谈 业界吁政府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中炬高新公告,公司董事会于2023年7月22日收到邓祖明的辞职报告 查看文章

【烏克蘭戰爭】重建家園,先從組裝屋開始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突破 500 天,烏克蘭各處受到嚴重破壞,大批逃至外地的國民無家可歸。世界銀行估計重建費用多達 4,110 億美元,意味當地需要更省錢、省時、省力的方法,以迅速增加住屋供應。由烏國本土公司 HOMErs 設計的簡易組裝屋,或許會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查看文章

夏海安:底特律真的是生人勿近嗎? (下)

從旅遊的角度而言,底特律作為一個短旅行目的地而言確實不錯,作為工業時代蓬勃發展的城市,這裡的建築物具有歷史,置身其中會帶來身處 60 至 70 年代美國電影當中的感覺,大門上黃銅製的門柄、大理石柱、精緻的扶手裝飾,都是歷史的印記,也依稀反映出當年城市繁華的一面。 查看文章

瑞典「木城」計劃:未來城市的想像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舊工業區,滿是荒廢的廠房和停車場,發展商計劃在這裡建造一座「木城」,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型的木材建築項目。現代木材結構建築好處多,既廉價且防火,採用木質建材更是應對氣候暖化的方案。 查看文章

【新詞】相遇主義:通過相遇讓都市人產生共情

近年,香港興起一股散步熱潮,把城市中的種種邂逅變成浪漫的相遇。英國作家兼藝術家 Andy Field 就在今年 5 月發表著作 Encounterism,中文可以暫譯為「相遇主義」。Field 覺得人與人之間各種偶然的相遇 —— 無論是好是壞、熱情或冷淡 —— 都令人著迷不已,接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都市生活態度。 查看文章

Hong Kong Infosphere:從建築察看香港的世界脈絡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計劃

我們成長的環境之中,不少建設也是在戰後才出現。從街市、學校、大會堂等日常生活的場所中,我們往往可從它們簡潔的結構及外表,辨認出這種被界定為「現代主義」(modernism)的風格。風格可以是很好的切入點去欣賞我們身邊的建築,但同時我們不應拘泥於教條去為這些建築定格。一座建築物之所以如此模樣,除了反映建築師本身的主意及其接受的訓練,也是取決於業主及用家,當時社會的態度以至地緣政治等形成。 查看文章

【你不知道的毒品】大麻 —— 建築界的未來?

建築物及建築施工,佔全球能源使用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37%。在全球約四分之三國家已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的今天,逐步實現淨零建築也是重要一環。其中,生產石屎涉及使用化石燃料,將石灰和粘土的混合物加熱至 到 1,400 °C 以上;僅水泥行業就佔去 8% 全球碳排放量。尋找可持續建築材料替代石屎的建築師們便想到大麻。 查看文章

招募貓狗滅鼠,原始卻有效

在美國華盛頓,亞當斯摩根是夜生活及餐飲場所的集中地,人們有閒暇就會到該地飲酒作樂。該處也是老鼠的美食天堂,牠們在餐廳、酒吧及夜店後巷徘徊,以扔在垃圾桶裡的剩菜為食,不過自社區組織獵犬隊之後,情況就有了改善。 查看文章

夏海安:Lost in Transportation —— 我迷失在這場飛馳 401 號公路的遊戲(下)

上回說到在 401 號公路上奔馳,已經是 GTA 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中長距離的快速路線之選,很多南安省或 GTA 居民都十分依賴 401 號公路及其周邊路線通勤,然而我對它可謂又愛又恨。401 號公路寬闊,大多平坦,在非繁忙時間駕駛起來十分舒服,但駕駛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路面又平又直、風景變化不大的環境頗為沉悶,甚至可能會令駕駛者鬆懈。 查看文章

夏海安:Lost in Transportation —— 我迷失在這場飛馳 401 號公路的遊戲(上)

前文提及,因為大多倫多地區公共交通的種種不便,作為社畜的我也終於狠下心腸,買車通勤去。加拿大地大物博,城市之間距離大,再加上不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汽車成為必需品,但有了自己的座駕,是否就代表一勞永逸? 查看文章

加里寧格勒:位處歐洲,卻與歐洲隔絕

波蘭宣佈將恢復以舊名稱呼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與其州,即波蘭語柯尼斯堡(Królewiec)與柯尼斯堡州。克里姆林宮形容此舉屬「近乎瘋狂的敵對行為」。擁有加里寧格勒主權的俄國及前蘇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柯尼斯堡並無主權關係;而即使曾以蘇聯人口替代德語人口,時至今日俄國仍然稱這片領土有「德國化」之虞。 查看文章

曾詩敏:拜訪「體育之都」—— 墨爾本

我喜歡以運動看世界,很多時候到異地,是為了體育的緣故;有時就算不是因體育外遊,也少不免會留意當地的體育文化。早前跟 Visit Victoria 到墨爾本走了一趟。初到這個最近取代悉尼,成為澳洲最大城市的維多利亞州首府,不禁好奇想感受及窺探一下,這裡的「體育之都」(Capital of Sport)美譽,有多大程度名副其實? 查看文章

逼爆車廂,讓首爾人的窒息「地獄鐵」

梨泰院的人踩人慘劇震驚全球,事後韓國政府及相關機構急謀對策,以解決繁忙時段的地鐵擁擠問題。但是半年過去,來往首爾的車廂依舊逼滿通勤族,壓死的恐懼如影隨形,上週更有兩名乘客無法呼吸而昏倒。有專家認為,除了分散人流,也該作出「跳站」安排,但在上班族眼中,只看到「擾民」二字。 查看文章

能在塞納河暢泳的那天要來了?

巴黎塞納河在藝術、文學及歌曲中的形象是浪漫而美好的,但這條河在生態上已步向死亡。以往除特定情況外,塞納河一直被禁止游泳,因污濁的河水對魚類及游泳者毒性太大,只適合用作船運,或成為廢棄單車及其他垃圾的墳墓。不過,褐綠的河流因作為 2024 年巴黎奧運比賽場地,而得到加快淨化及改造機會。 查看文章

【新詞】自然而生的城市主義:東京小店為何如此繁榮?

東京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榮的城市,為全球第二大城市經濟體,僅次紐約,更勝倫敦,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市容整潔而且治安良好。在如此發達和資本化的環境下,當地橫街暗巷卻又能養育非常有趣的小店生態。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 Jorge Almazán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出版著作 Emergent Tokyo,探討東京獨特的城市生態如何形成。 查看文章

結合環保與教育:市區農莊作為幼兒園

香港近年出現不少親子農莊,讓小朋友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可以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大學等大型機構也會發展天台耕作,讓員工可以抖抖氣。人們意識到耕種農作物不單能生產糧食,更能促進身心健康。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多教育學家和建築師亦正思考,如何結合市區農莊和幼兒教育,鼓勵幼兒全人發展。 查看文章

書店們:舊區

時移世易,陪伴我們成長的「舊區」,有很多建築物可能只會存在於歷史照片裡。「舊區」與我們一起成長、衰老,究竟它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查看文章

3.11 十二週年,防災數碼化

3.11 日本東北大地震踏入 12 週年,在悼念死難者及重建受災區的同時,各界還致力研究及提升防災技術,盡量減少下一場災害的傷亡及破壞。數碼對映(digital twin)、無人機攝影、即時通訊軟件、都市人群疏散系統…… 防災數碼化成最新趨勢,還擁有龐大商業潛力。 查看文章

土耳其震區中的小城,為何沒有倒塌傷亡?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查看文章

現在就為伊斯坦堡地震做好準備

土耳其南部與敍利亞北部經歷 7.8 級地震及連串餘震,死傷慘重。土耳其位處多個構造板塊邊界,強烈地震本非新鮮事物,但是次地震仍造成嚴重破壞。科學家擔心,該國西部的最大城市、人口 1,600 萬的伊斯坦堡,極有可能發生大地震,呼籲當地應開始為往後的強震做好準備。 查看文章

土耳其「抗震」建築,為何倒成如斯慘狀?

土耳其週一連續發生兩次強度 7 級以上的地震,超過 1.2 萬人喪生。不少現代高樓呈「熱香餅式」(Pancake mode)結構性倒塌,被詬病為傷亡慘重的主因。英國廣播公司(BBC)亦報道,一些近年興好、聲稱抗震且建築質素佳的大樓,同樣不敵地震而迅即崩塌。專家質疑,即使這次地震強烈,但建造得當的建築物,理應不易倒塌。 查看文章

四個失敗的城市品牌運動

近年,世界各地都有地方推出城市品牌運動(City Branding),以吸引旅客和外資。香港在董建華年代已推出「香港品牌」,提出「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曾蔭權年代又擴大計劃,到現屆李家超政府則要「說好香港故事」。不過,城市品牌運動未必能夠取得實效,更有可能引發公關災難,彭博社就列舉出多個城市品牌運動的失敗例子,讓各地政府借鑒。 查看文章

【展覽】「Sweeping Vistas」6 位藝術家的心中景致

於 JPS 畫廊舉辦的群展「Sweeping Vistas」,包含了六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均於香港出生或居於香港,當世界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們所描繪的景致又是怎樣的? 查看文章

【合眾人之力】將廢棄橋改建成高架公園

倫敦正仿效巴黎及紐約的棄用鐵路建設改裝計劃,將市中心一段廢棄高架鐵路,改造成「空中公園」。經過居民、企業、政治家及捐助者 5 年來的規劃、設計及籌款,地方規劃當局終於準備批准肯頓高架公園(Camden Highline)的首階段工程。 查看文章

美國澤西市如何達到交通「零死亡」?

自大流行爆發以來,美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激增,例如新澤西州 2020 至 2021 年間的相關死亡人數就增加近 20%,其後下降不到 1%。但州內的澤西市自 2018 年起採納國際訂立的交通安全框架,率先推行「零願景」(Vision Zero)計劃,成功實現零交通死亡的目標,或可讓面臨交通安全危機的其他城市作為參考。 查看文章

Moyashi:磯崎新逝世

2022 年許多名人過身,12 月連續傳來訃聞,有幾個捱久一點就能夠看見 2023 年的日出,例如英國時裝設計師 Vivienne Westwood,還有著名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