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3-
04.05
18:46
CUP  /  文化

古代雕塑「奇」觀:為何肌肉男總配小陰莖?

早前美國一間學校被家長投訴,指 6 年級學生在講授文藝復興的課堂上,所看到的 3 張大衛像圖片為色情教材,校長被迫辭職,事件引起廣泛討論。弔詭的是,其實從大衛像到勞孔群像,古老雕塑多是肌肉發達、陰莖短小的男性。「德國之聲」就此訪問專家,剖析背後的文化意義。

更多文章
【展覽】「花神」到港 提香與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 —— 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

烏菲茲美術館位於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並收藏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品,這次借出 50 幅提香及威尼斯畫派的鉅作,大部分更是第一次於亞洲亮相,當中不得不留意的是烏菲茲美術館的「女神」——「花神」亦於香港藝術館內登場。 查看文章

維納斯的誕生:逆轉歐洲藝術觀念的裸體

天空之神烏拉諾斯陽具被割下跌入大海後,所產生的泡沫誕下了象徵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在基督教世界裡,這個異教的神話故事啟迪無數藝術家,文藝復興巨匠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更改變西方藝術對裸體的認知,由罪惡和羞恥變成美感的象徵。 查看文章

科技界雙雄要肉搏,掀意大利城市爭奪戰

Tesla 行政總裁 Elon Musk 及 Facebook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似乎無法就是否及何時進行鐵籠格鬥達成共識,擁有著名競技場的意大利城市則爭相提供比賽擂台,希望收得借此宣傳。科技巨頭對決,竟意外促成意大利國內另一場競爭。 查看文章

【羅馬假期】古羅馬人去邊玩?

今天旅遊普及,不過旅遊並非新鮮事物,古羅馬人亦愛旅遊。古羅馬人會到各省參觀名勝古蹟,品嘗當地美食。今天仍然是旅遊勝地的古希臘遺址、埃及金字塔、拿坡里灣,過去同樣吸引遊客。不同的是,只存在於今人想像或成為謎霧的地方,如亞歷山大燈塔(Lighthouse of 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陵墓等,也是古羅馬旅遊勝地。 查看文章

以街頭作為畫布:古羅馬塗鴉留下了甚麼話?

倫敦紅磚巷(Brick Lane)塗鴉風波繼續發酵,被噴上中國官方標語的牆身,如今一再被刷新,當事人又報稱收到死亡恐嚇,不禁令大家反思塗鴉的本意。事實上,早在 2,000 年前古羅馬時代,街道已被當成塗鴉畫布,單計龐貝古城就保存超過 11,000 幅塗鴉。究竟這些古代塗鴉承載甚麼訊息?當中如何反映古羅馬社會的面貌? 查看文章

古希臘男為何總是裸?

古代奧運會曾規定裸身比賽,以向眾神之王宙斯致敬;裸露遍及古希臘藝術品中的不同場景,全裸作賽的運動員、一絲不掛作戰的勇士,連工匠也被描繪成裸體工作,甚至讓現代人歸納出「英雄裸體」這個概念。如此難免令人猜想,到底古希臘是否裸體社會,或至少男性都會裸露? 查看文章

考古學家重構古代地中海漁業面貌

自從歷史學家 Thomas Gallant 於 1980 年代著書,表明貧瘠的古希臘海洋無法支撐重要漁業,便一直主導了學術界對古代地中海的看法,推測因很少河流流入地中海,以致浮游生物稀少,令海洋食物鏈欠缺基礎。然而,希臘的動物考古學家 Dimitra Mylona 質疑有關證據不足,於 90 年代攻讀研究生時已立志專研魚骨,希望重新發掘古代地中海文明實況。 查看文章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都會盜圖(物理)

在講求知識產權的社會,剽竊他人創作自然會引起批評。不過相比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之間直接偷竊對方畫作,剽竊似乎已經比較「客氣」。大英博物館版畫及繪畫部門學者 Grant Lewis 在藝術雜誌 Apollo 撰文指,隨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成熟,盜畫成了藝術家一大行業危害。 查看文章

因氣候而消失的古羅馬「偉哥」

古羅馬人用古代羅盤草(silphium)製作香水、調味料,甚至壯陽藥。凱撒大帝更在其金庫中囤積超過半噸羅盤草,可見時人對其之熱愛。但不到一個世紀後,這種多用途草藥已不復見,近 2,000 年來人們不斷揣測其消失的原因,早前有研究人員就提出,羅盤草其實是人為造成氣候變化的首批受害者。 查看文章

從龐貝古城的麵包師,看亂世中的人生

聽到龐貝古城,很多人想到火山帶來的死亡浩劫,西佐治亞大學古代史教授 Nadejda Williams 卻想要知道,歷經政治動盪與地震威脅的龐貝人,災前是如何活過來,答案就埋藏在火山灰封存的一家麵包店內。 查看文章

巴黎黃昏工藝:象牙雕刻

象牙本是雕刻家愛用的素材,卻導致大量大象被殺;隨著國際象牙貿易被禁,相關工藝品市場亦迅速沒落。在巴黎精品店林立的波拿巴路一間招牌寫著「Ivoire」的小店內,一名老人正在窗前的工作枱修復象牙製品,他代表的,可能是歐洲最後一批象牙雕刻家。 查看文章

披著希臘長袍的佛陀:佛像起源考

古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是古典時代的兩顆璀璨明星,在教科書中通常被當成互不相干的課題,但其實兩者確有互相影響的痕跡,印度佛教石窟不但有希臘人捐獻的記錄,史上最早的佛像造型更有顯著希臘特徵。究竟雕造雅典娜女神像的工藝,是如何輾轉用在佛陀和菩薩身上? 查看文章

李衍蒨:古希臘與解剖

談及我們熟悉的人類解剖,古希臘可說是始祖。 查看文章

李衍蒨:解剖黑歷史(上)

在教皇下令停止解剖之前,達文西已經解剖了超過 30 個人,其摸索繪畫的 750 張解剖圖都很精準。不過,由於害怕被禁,這些圖像從未出版成書;如果能夠出版,相信對解剖學的發展有莫大幫助! 查看文章

海底古羅馬派對之城

在意大利波佐利灣(Pozzuoli)一個度假城鎮巴亞(Baiae),管理海底公園的考古學家 Enrico Gallochio 潛進水底,輕輕掃走古城遺跡內馬賽克地板上的沙石。其身處的古跡群可追溯到 3 世紀,本為古代羅馬貴族舉行派對縱情聲色之地。據「衛報」報道,這個擁有 2,000 年歷史的貴族度假勝地,曾以奢華及罪惡之城見稱,現在成為海洋旅遊及考古勝地。 查看文章

沒有意粉、薄餅與番茄,古羅馬人吃甚麼?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自然聯想到意大利粉和薄餅,但這些菜式才幾百年歷史,如今必不可少的番茄,也是從南美引進的 17 世紀新食材,那麼熱衷大排筵席的古羅馬人,究竟有甚麼好吃?旅居意大利作家 Susan Van Allen 就在 BBC 專文介紹,一家開在羅馬古道旁的意大利餐廳,如何復刻重製 2,000 年前的古羅馬佳餚。 查看文章

羅馬角鬥士真的以命相搏?

電影「帝國驕雄」,主角由將軍淪為一名角鬥士,不斷擊殺其他角鬥士,最終進入羅馬鬥獸場,與皇帝決一死戰。不過,真實的角鬥士比武,並不是必有兩雄必有一死的決戰,反而帶有體育競技色彩。 查看文章

意大利雕塑,應靠工匠還是機械臂

意大利城市卡拉拉(Carrara)盛產大理石,由文藝復興時期之前開始,已是著名雕塑家選取材料的熱門之地。時至今日,石材雖沒有改變,但雕刻者卻逐漸由工匠轉為機械人。這種趨勢引起了爭論,雕塑器械公司認為這些技術對意大利藝術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有傳統工匠認為,不用人手雕刻,雕塑會喪失熱情及吸引力。 查看文章

你不知道的文藝復興:古羅馬遺風曾復興於日本戰國?

談及文藝復興,大家定必想起達文西在意大利的曠世成就,但原來這場文化運動,一度把古希臘羅馬遺產帶到歐洲以外更遠的地方。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馬思途(Stuart McManus)在文藝網站 Psyche 撰文指出,16 世紀的耶穌會在長崎、澳門、果阿、墨西哥城等地興辦學院,教授古羅馬修辭學與雄辯術,使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在異地生根,甚至成功把戰國時代日本學生訓練成拉丁語雄辯家。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