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2-
12.28
17:45
CUP  /  文化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更多文章
秘鲁列性别认同为「心理健康问题」 LGBTQ团体抗议

秘鲁政府一项修改健保的新法令将变性及性别认同等归入心理健康问题层面,可列入基本健康保险计划(PEAS)保障,然而却遭LG... 查看文章

纽约市起诉社交媒体公司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纽约市正在起诉一系列社交媒体公司,指控其造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 查看文章

分居、重组、彩虹……家庭模式多元促德国司法部长修改《家庭法》

为了使《家庭法》“适应社会现实”,德国司法部长布施曼正计划改革法律,以便为传统家庭模式之外的家庭提供更多法律便利。 查看文章

神作出新!《心理测量者》导演谈AI天谴人类的未来

问世10周年的《PSYCHO-PASS 心理测量者》系列的最新作品、第2部《剧场版 PROVIDENCE》终于要上映了。这部作品的舞台背景是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等都能被数值化、由巨大的“西比拉系统”管理的未来社会…… 查看文章

ABC中文澳洲人圣诞节前面临财务困境 心理健康热线需求激增

张涛(Tao Zhang,音)在七月失业了,曾为怎样还上房贷而夜不能寐。 银行提供了两个月的经济困难帮助,但张涛仍然感到利率上升带来的压力。 查看文章

林喜兒:「身前身後」—— 最後的告別

2023 年尾要回顧的,是今年在 Netflix 上架、HBO 的其中一個招牌作「身前身後」(Six Feet Under)。2001 年首播至 2005 年共五季,一部以死亡出發的黑色喜劇,20 年後重溫,一點也不過時。 查看文章

預防自殺,先要找出念頭何時出現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數字顯示,本港去年有多達 1,080 人自殺,是 2007 年以來的新高。防止悲劇一再發生成一大社會難題,過去的做法,主要是找出誰有自殺風險並施以援手,但多年來似乎成效不彰。西澳大學心理科學學院研究員 Michael Kyron 及負責研究的副校長 Andrew Page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困難在於難以辨識誰有自殺傾向,即使知道,也難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援,所以要防止自殺事件頻生,就先要找出自殺念頭何時出現。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以滑浪改善精神健康

南非鄉鎮資源不足,兒童經歷創傷事件後,社區內卻缺乏社工和心理學家支援,長遠損害他們的精神健康。本地組織 Waves for Change 就以滑浪作為治療手段,讓那些因貧窮、殘疾、幫派暴力等問題,處於「有毒壓力」高危狀態的 11 至 13 歲孩子,在海中通過學習和群體活動,培養興趣、自信甚至理想。 查看文章

呂嘉俊:壓力大時你會吃甚麼?

當壓力大時你想吃甚麼?大部分人都吃得很簡單,那些精細的法菜 fine-dining、懷石料理、手工粵菜、北歐採集料理,通通不管用。對壓力大人士來說,這些餐飲體驗並不適宜在高壓狀況下出現,反而叉燒煎蛋飯、茶餐廳炸雞髀、芝士薯條、菠蘿油、忌廉蛋糕、零食薯片、麻辣火鍋才是大家當下最想吃的東西。 查看文章

我已經盡力:一個推卻責任的壞藉口?

在日常生活,又或者打開電視,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某些人做錯事情,面對鋪天蓋地的責罵,卻回應指「我已經盡力了」、「不要抹殺努力」。究竟盡了多少力才算盡力,可以作哲學討論,但也可以是心理學問題。心理學家 Darius Cikanavicius 就分析這個「我已盡力」的機制。 查看文章

為何女性更常頭痛?

偏頭痛可以困擾任何人,但女性受偏頭痛所苦的比例遠高於男性。據偏頭痛研究基金會數據,女性偏頭痛盛行率比男性高,比例約為 3:1。青春期之前,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現偏頭痛症狀,但之後會逆轉,而女性在更年期之前會更容易有偏頭痛。不少專家因此認為,女性荷爾蒙是影響偏頭痛的因素。 查看文章

「同情疲勞」:對不幸事麻木,如何掌握自己情緒?

當有悲劇發生,無論事件距離我們多遠,人類都會本能地去關注、同情這些悲劇的受難者,想知道如何參與其中,自身又可以提供甚麼幫助。可是,過去幾年我們目睹一場接一場的慘劇,首先是 COVID 奪去無數人的性命,然後俄羅斯在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以及今年 10 月起的新一輪加沙衝突。在這個紛亂的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對悲劇感到疲累了。 查看文章

英國新移民政策,為何將拆散無數愛侶?

英國內政大臣祁湛明宣告,由於移民人口「遠超合理範圍」,每年移入人數必須減少 30 萬。明年 4 月起,工作簽證最低年薪要求升至 38,700 英鎊(約 38 萬港元);英國公民的外籍伴侶申請居留簽證,家庭收入亦必須高於 38,700 英鎊,相比現行的 18,600 英鎊門檻高出一大截。不少有外籍伴侶的英國人都視之為噩耗,人生大計也就此被打亂。 查看文章

生仔令人快樂,不生令人遺憾?研究指似乎不會

不少人認為生兒育女才能幸福圓滿,又深信養兒可以防老,但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研究人員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直指,生活滿足取決於很多因素,人不需生孩子也能快樂。 查看文章

為甚麼會有人成為欺凌者?

童年受過欺凌者,可能不是孤例。據估計,高達 35% 的人曾經歷過欺凌。研究已證明被欺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的風險。就心理健康而言,欺凌的危害更與虐待兒童一樣,甚至更嚴重。大約 20% 被欺凌者在將來的生活仍會經歷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到 50 歲時也是如此。沒有人會打從心底笑著接受欺凌,但為甚麼仍然有人要成為欺凌者?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跟幼童一起上情緒管理的一課

在子女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難處理的時候,父母要有多一點耐性和同理心。父母的責備和標籤會影響成長,有機會令他們做出更多頑皮的行為。因此,我們也很小心地應對兒子的頑皮和發脾氣行徑。 查看文章

用現金不能鼓勵生育,那怎樣才可?

早前施政報告公佈鼓勵生育措施,當中包括對每名新生嬰兒發放 2 萬元獎金,但最新調查發現,96% 受訪港人表示不會因政策而考慮生育。事實上,生育率大跌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各地嘗試用現金、各種資助,甚至以傳統責任作號召,仍無法扭轉劣勢。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人生路很長,先教會孩子們生存之道

在大阪市立田島南小學,老師別所美佐子問:「權利是甚麼?」有學生坦言曾被人說過自己沒有權利,另一位學生則指在動畫中聽聞過。別所說:「無論誰都擁有能安心生活下去的權利,同時也伴隨責任。」以上是該小學三年級的常規生存教育課程內容。 查看文章

在反覺醒浪潮下,「Marvel 隊長 2」的票房危機

漫威電影宇宙的最新作品「Marvel 隊長 2」(The Marvels),有別於一般英雄片,由三位女性擔任主角。電影在首映週末的票房未如理想,全球合共只收 1.1 億美元,創下全系列的最差紀錄。據指該電影製作預算超過 2 億美元,有回本危機。有評論就把「Marvel 隊長 2」失利聯繫到反覺醒浪潮(anti-woke)。 查看文章

教育部成立专业委员会 每学年组织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查看文章

英国将“制裁”躺平领救济者,慈善机构警告这会影响心理健康

近日,英国政府表示,超18个月找不到工作的福利申请者将会强制接受工作安置,此举明年年底上路。如果他们拒绝,福利金将被停发一段时间。这是政府的新计划之一,旨在让人们重返工作岗位,该计划还将额外花费25亿英镑用于职业支持。 查看文章

年少日記:非一念之差,自殺念頭往往年幼就出現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查看文章

不生育的「丁克族」為何受到吹捧?

調查顯示在後疫情時代,歐美興起的丁克族(DINK)—— 即奉行不生育主義、婚後享受二人世界的夫妻,在經濟環境中有明顯優勢。在美國,丁克家庭擁有最高的平均儲蓄和凈資產中位數,TikTok 平台亦出現許多分享「無子女」生活方式的影片,可能帶動潮流。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離世孫仔牽線的早餐聚會

在美國聖路易斯,祖母 Peggy Winckowski 逢星期三早上 5 點起床煮早餐,到了 7 點,孫兒約 30 名朋友就會前來聚餐。自 2021 年 10 月以來,他們在學期中的每個星期三都會出現,即使孫兒在一年多前意外離世,他們仍堅持這個傳統,一同渡過艱難時刻。 查看文章

書店們:生仔派兩萬

說到兩萬蚊,有人會嫌太少,也有人怦然心動,但生仔不只是十月懷胎,也是對一個新生命作畢生的投資,同時給予他/她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在香港,大家會否覺得有難度呢?這次我們就以「生仔派兩萬」為題,說說對政府為「刺激生育」而推出政策的看法。以下節錄 3 本相關的書籍。 查看文章

心理學研究:人類或者沒有想像般自我中心?

侯城大學心理學家 Richard O’Connor 的團隊最近就發表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沒有想像般自我中心,反而對其他人想法十分敏感。 查看文章

如何克服轉工轉行困境?

隨著科技革新與職業轉型,中途轉工、轉行,同時追求自我增值與作息平衡的情況愈趨普遍,學會適應和利用這些轉變將至為關鍵。 查看文章

林喜兒:Lessons in Chemistry —— 令人垂涎的化學課

60 年代的保守社會,一個女性在科學的世界難以生存,Apple TV+ 新劇 Lessons in Chemistry 第一集便描寫這家研究室的工作環境,女性都是秘書,而且都要參加公司的選美,Elizabeth 偏偏是性格倔強的女子,心願還是要做一個化學家。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帶著兒子輕鬆遊峰區 —— Heights of Abraham

英國 10 月尾就是冬令時間的開始,隨著日照時間愈來愈短,天氣逐漸寒冷,出外的動力自然會大大減低。剛過去的週末,氣溫已經下降了,但我們趁日照時間還是比較長,再多來一個 3 日 2 夜的休閒 staycation,從倫敦自駕北上峰區(Peak District)。 查看文章

报告:NHS搞歧视?黑人和亚洲人更难获得心理健康服务

近日,一份报告发现,与白人相比,黑人、亚裔和少数民族在获得NHS心理健康服务时,等待时间更长,治疗后康复的可能性更小。 查看文章

派錢鼓勵生育,為何日本難成功?

港府今天(25 日)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一環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有傳政府擬派兩萬來鼓勵夫婦生仔。不過觀乎日本的生育津貼,學者認為成效有限;另有研究顯示,現金轉移補助未能有效影響亞太地區生育率,原因何在? 查看文章

【新詞】母化期: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

在英語世界中,「adolescence」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指青春期。可是,若果提到另一個字「matrescence」,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個字是由已故人類學家 Dana Raphael 在 1975 年提出,意思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這裡暫譯為「母化期」。英國新聞作家 Lucy Jones 便在今年發表著作 Matrescence,探討女性蛻變成為母親期間,要經歷甚麼轉變。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快樂父母培養快樂的子女

荷蘭人的教養方式建基於快樂的荷蘭父母,照顧子女的同時,我們也應照顧自己的情緒。抱著快樂而正面的心態和子女相處,生命就能影響生命。雖然我們不是出生於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但我們有能力令自己快樂,調整心態是第一步。 查看文章

速食娛樂:經濟模式轉型與室內遊樂場的誕生

近日,有市民於屯門華都商場的美國冒險樂園分店玩「擲彩虹」遊戲時,懷疑代幣大於幸運彩虹圖案,而報警處理,令美國冒險樂園意外成為城中熱話。美國冒險樂園一類的室內遊樂場於 1970 年代誕生,在 1990 年大盛於全球,為很多人帶來珍貴的集體回憶。這與 90 年代,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轉型有關。 查看文章

调查报告:欧洲女孩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孩差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指出,欧洲和中亚44个国家的女孩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相关测试中得分较低。 查看文章

穆罕默迪奪諾貝爾和平獎,彰顯的女性聲音

2022 年 9 月 16 日,年僅 22 歲的庫爾德族女子阿米尼,因為「佩戴頭巾不當」被拘留,期間離奇身亡。事件引發全國大規模示威,至今超過 500 名示威者被殺、數千人受傷、近 2 萬人被捕。今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便把和平獎授予伊朗人權鬥士納爾吉斯.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以表揚她為長年為受壓迫的伊朗女性抗爭。 查看文章

四天上學制:孩子興奮,家長頭痕

「週休三日」的生活模式,不只是英國白領的好福利,也是美國學生的新常態。全美數百個學區都在近年轉為四天上學制,它們大多位於西部和鄉郊地區,強調此舉帶來節約教師招聘成本等優勢。一些人質疑,這會影響已因疫情錯過學習機會的孩子。但更加「受罪」的,可能是每星期要多照顧子女一天的家長。 查看文章

经济危机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经济的负面发展,例如失业、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货币贬值,直接和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并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等负面状况。 查看文章

Moyashi:那條代表父權的薯條要強姦我

日本的麥當勞廣告動畫突然登上了搜尋熱門,正當以為是與哪個歌手明星或者著名畫師合作之際,才發現竟然是被炎上。因為廣告過於正常,我反復看了幾次也發現不了有甚麼問題,結果用了一段時間看遍留言才理解,原來政治不正確。 查看文章

躺著也能健身?

早前,瑞典卡羅琳學院研究指出,早上比晚間運動更能有效燃燒脂肪;「泰晤士報」就提供以下 5 項貼士,讓人們以最省力的方法,增強肌肉與活力。 查看文章

林喜兒:經典的「甜心俏佳人」—— 前政治正確的年代

律師題材是美劇的拿手好戲,不過要數經典的話,時間要推前一點,是早前在 Disney+ 上架的「甜心俏佳人」(Ally McBeal)。以法律做骨幹,其實是以愛與性為主、關於性別與職場的喜劇,法律終究是社會規範。重溫此劇,當中的性別議題如今看來真的是另一番滋味。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成為二寶媽的轉變和學習

作為第二次迎接新生命的媽媽,我有時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比上次做得更好。只有一個孩子時,會很自然地全神貫注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育兒指引會跟得比較嚴謹,也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成為二寶媽後,最大的改變是要重新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去照顧兩個孩子。 查看文章

住屋開支,令英國家庭比美國的更窮?

英國獨立智庫社會市場基金會,回顧了英、美兩國逾兩個世紀以來的經濟狀況,發現住屋成本令英國家庭平均比美國家庭貧困得多;要不是因為美國的醫療保健和交通等公共服務欠缺效率,兩國的貧富差距將更大。 查看文章

Bollywood 蓬勃發展,女性卻仍是工會弱勢

Bollywood 向世界展示印度電影文化,銀幕前後女演員的性別身份同樣受關注。畢竟在印度,電影業由男性主導,女員工經常面對各種不公待遇,但現在一些女性開始聯合起來,爭取平等對待。 查看文章

暑假結束,日本校園浮現的「體驗差距」

暑假結束,當同學們回校碰面,說起暑假露營、到海灘、遊樂園及家族旅行等經歷,弱勢家庭的孩子未必能加入話題,因為他們較難得到同樣的體驗。在日本,每 7 個兒童就有 1 人屬於貧窮,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子女的校外活動,由此出現影響他們成長的「體驗差距」。 查看文章

「動物農莊」意念,其實源自奧威爾妻子?

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及其反烏托邦著作「1984」,無疑都是批判極權主義的代名詞,但新書 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卻把批判矛頭指向奧威爾本人。作者指奧威爾名著「動物農莊」與部分作品,其實都源自首任妻子艾琳(Eileen O’Shaughnessy)的創作意念,卻被奧威爾完全抹殺其貢獻;艾琳作為奧威爾的重要支柱,生死關頭亦陪伴左右,但在奧威爾的紀實敘事,她卻是無名無姓的閒角。 查看文章

密集恐懼是怎樣來的?

經常說不要 Google 某些關鍵字,當中包括容易引起密集恐懼的字眼。不過避得到網絡,也避不了現實:吃熱香餅時千萬不要反轉、家中花灑不要盯太久,甚至手機密集的鏡頭,都有可能引起密集恐懼。為何這些細孔聚集,會令一些人不舒服? 查看文章

【排放處理水】過千通騷擾電話,真是只為表達憤怒?

福島核電站正式排放經過處理的放射性污水後,針對日本民眾的騷擾行為接踵而來。社交媒體上流傳不少影片,拍下中國人致電到日本食店及機構質問:「你們為甚麼將核污水往海裡頭排?」影片留言全是用戶分享電話號碼,鼓勵其他人跟隨。但滋擾者及被滋擾機構均指,騷擾電話根本並非為了表達憤怒及憂慮。 查看文章

筆是港媽:威爾斯親子遊

這個暑假,我們親身去探索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看看它們有沒有被旅客輕視了。這篇先談談威爾斯。我們揀選了兩個熱門地方,大都適合一家大小,包括了大城市卡迪夫和郊區 Snowdonia 國家公園 。 查看文章

千禧一代將獲龐大遺產,對就業市場和經濟有何影響?

金融市場情報公司 Cerulli and Associates 評估,至 2045 年,嬰兒潮一代連同上一代的資產合計達 84.4 萬億美元;其中 72.6 萬億美元將直接傳給繼承人,將使千禧一代成為美國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並為他們在購買房屋及高端產品、償還債務、旅遊和投資等各方面帶來重大轉變。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