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2-
04.07
18:46
CUP  /  文化

真菌也會有「語言」?

在落葉廢木或樹上生長的真菌看來沉默無言,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它們可能懂得與真菌體各部分溝通。有學者推測,真菌生物(Mycological organism)默默發出的電流活動,模式類近於人類語言。

更多文章
致命真菌感染率估计值翻倍,引起科学界关注

一项新研究发现全球每年有380万人死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250万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真菌,医学真菌学家预计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一情况。 查看文章

剑指中国生技巨头的《生物安全法案》 被美参议院推迟审议

据美国国会参议院消息人士周五(2月2日)指出,引发中国生技巨头公司股票大跌的《生物安全法案》已推迟了审议。 查看文章

中国“超级真菌”感染迅速增长 流行情况或被严重低估

研究发现,2016-2022年期间,全国每年病例数在8-33例之间,2023年则迅速增加到182例;近九成与辽宁、江苏、安徽、广东四家医院的四次聚集性感染相关 查看文章

英科学家对微生物重新编程 探索新材料取得突破

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解开了一个“进化死结”,为开发新型药物及其他产品带来希望。 查看文章

科学家警告农药会增强致命真菌的耐药性

医学专家敦促农用化学工业及其监管机构更多地关注交叉耐药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3 —— 麻雀比賽中被遺忘的兩個角色:裁判與戥腳

麻雀是個固定人數的比賽,一定是以四人為單位,當分配好後,就不好隨便改變。若是足球比賽,大家多打一個少打一個,或許會影響強弱之勢,但只要雙方同意,比賽還是可以繼續。可是打麻雀就缺一不可了。因此主辦方得準備好一定戥腳人數,以應付臨場需要。 查看文章

氣候變化,傳染病也走到天涯海角

一些動物會隨季節變更遷徙到其他地方,冰層融化、海洋、氣溫變暖等氣候變化同樣誘使牠們改變棲息地,鯨魚選擇到更北的地方;灰熊、白尾鹿、郊狼及其他走獸、鳥類的活動範圍則擴大到寒溫帶針葉林的南部。不過和動物們一起轉移的,還有各類病原體;疾病的地理分佈也在改變。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1 —— 論離港與留港之間的尷尬與矛盾

這個去或留的問題,總能引起各種爭議,甚至變成互相指責。對此,筆者基本認同在連登看過某位網友一個很簡單說法:「留尊重,走支持,勸留勸走都 X。」 查看文章

殘念生物事典|南極企鵝日睡過萬次

對人類而言,經常打瞌睡代表睡眠不足,而研究南極洲喬治王島鳥類的科學家發現,南極企鵝不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而是在 11 小時間半睡半醒,每天打瞌睡 1 萬次以上。奇特的睡眠習慣讓牠們能時刻關注自己的巢穴、保護鳥蛋及雛鳥免受捕獵者傷害。 查看文章

科學狗:雄性大棕蝠那話兒竟是身長四分之一!但不是用來……

男性經常會自誇雄風赳赳,那話兒精壯無比,永遠令伴侶驚嘆不已。然而,當你見過遍佈於中國與台灣的雄性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那不成比例的陰莖,你絕對會甘拜下風,自愧不如。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0 —— 關於廣東牌和台灣牌之間的爭持

有人認為台灣牌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和技術性,更能凸顯雀手技術,亦可增加刺激感;但也有人認為身為海外香港人,打廣東牌才是「根正苗紅」。當然,台灣牌支持者認為其實有不少港人在香港早已打著台灣牌,因此更為普及。 查看文章

氣候變化會改變動物的大腦與行為?

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令地球溫度急升,降雨量和季節驟變,以及海洋酸化。許多物種正面臨生存環境的劇變,甚至影響其大腦和神經系統。美國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生物學家及神經科學家 Sean O’Donnell,試圖找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物種的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牠們在適應環境時的可能反應。 查看文章

要融入日本,必先學擬音擬態語

在熱播動畫「Spy X Family」中,主角安妮亞經常會說出擬情語「わくわく」,以表示興奮心情。疊詞形式的擬音語及擬態語在日語對話中極為常見,眼見愈來愈多外國人到日本生活及工作,三重縣有機構便想到為日語學習者編寫一份指南。 查看文章

多語言人士:語言轉換會改變個性思維

倫敦伯貝克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 Jean-Marc Dewaele 成長於比利時,切身感受到類似情況:「我幾乎都用法語來閱讀和寫詩,在家裡卻大多說荷蘭語。換上學者身份時,我就是英國人 —— 無論在措辭、態度或習慣上。」他曾對 1,500 名多語言人士進行研究,80% 的人表示其行為會因語言而異,他認為這跟語言引起的「情感共鳴」效應有關。 查看文章

害蟲入侵,洛杉磯用果蠅對付果蠅

地中海實蠅只長約 6 毫米,但 3 隻果蠅卻足以令加州當局禁止整個洛杉磯社區輸出農產品。官方有一個阻止果蠅蔓延的計劃,就是用數百萬隻不孕果蠅,阻止果蠅持續繁殖。 查看文章

Microsoft Word 如何改變語言使用慣性?

文書處理程式 Microsoft Word 誕生 40 年來,一直協助無數用戶完成論文、辦公室文書工作、寫作等。Word 不僅是文字的載體,更能糾正撰文者的拼寫及文法錯誤。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Word 甚至默默影響用戶如何使用語言。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7 —— 對於海外港人自發組織 Logo 的想法

Logo 設計和練習功夫一樣,不以實戰做案例,是很難研究出來。在這點上,筆者就試以近日網上留意到的英國麻雀大賽 Logo 作為討論準則,與其他如雨後春筍的香港人團體分享,從專業設計角度看這樣的 Logo,應該如何改善。 查看文章

主子的咕嚕聲,到底怎樣發出?

貓是怎樣發出低頻的「咕嚕聲」(purrs)?科學家曾提出不少假設,但大多未經測試。人們熟悉的 3 種貓叫聲:喵叫、尖叫和咕嚕,前兩者的發聲原理與人類相若,但後者始終難以確定。近日,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發表論文,罕有地透過實驗揭示了貓發出咕嚕聲的過程。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5 —— 為香港人組織英國麻雀大賽提供一些意見

很高興在這裡推廣麻雀後,真的看到有移英港人組成團體,籌辦英國麻雀大賽(Mahjong League of United Kingdom,簡稱 MLUK),並於上月在南倫敦 Sutton 成功舉辦了其首屆的第一站英國麻雀大賽,並得出了冠軍。 查看文章

賴佩霞恐害劇團賠錢!議員爆:《蘑菇》竟是北藝合作案 補助100萬全喊卡

藝人賴佩霞與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搭檔投入2024總統大選,辭掉原訂11月演出的舞台劇《蘑菇》,造成整檔戲取消。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踢爆,此檔戲是北藝委託劇團製作,補助了100萬元經費,現在因為一人不.. 查看文章

躺著也能健身?

早前,瑞典卡羅琳學院研究指出,早上比晚間運動更能有效燃燒脂肪;「泰晤士報」就提供以下 5 項貼士,讓人們以最省力的方法,增強肌肉與活力。 查看文章

斯微生物及创始人被限高消费 曾为新冠mRNA疫苗明星企业

此次限制高消费的案件只是斯微生物所涉诸多案件中的一个,起诉斯微公司的情况大多是买卖合同纠纷,另有服务合同纠纷、施工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等 查看文章

受极端天气和真菌影响 意大利葡萄酒生产领导地位败给法国

意大利葡萄酒游说团体UIV和Assoenologi近日表示,在极端天气和真菌疾病严重袭击葡萄园后,意大利今年的葡萄酒产量将下降12%。 查看文章

一隻灰狼,恢復了一整個生態系統平衡

1997 年,一隻灰狼越過一座冰橋,從加拿大踏足美國皇家島。該島位於密歇根州蘇必略湖沿岸,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近日發表於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表明,牠的到來改變了當地廣大狼群的命運,讓牠們擺脫疾病和近親繁殖帶來的打擊,並引發連鎖效應,改善了整個森林的生態平衡。 查看文章

科學狗:甲蟲屁眼可吸水 與 NHA1 基因有關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需要水,很多物種包括人類都會用口部吸收水分,但大自然中也有生物比較特別:甲蟲會打開牠們的屁眼,吸收漂浮在空氣中的微量水來補充水分。除此之外,牠們的屁眼更可以從糞便中擠出水分將之重新吸收,讓其可在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生存。 查看文章

美国防部《生物防御态势评估》报告将中国列为关键长期威胁

国国防部周四(8月18日)发布《2023年生物防御态势评估》报告,将中国列为关键长期威胁,质疑中国对现有禁止生物战国际规则的遵守情况,并对中国加速将民用生物研究项目纳入军事的计划表示担忧。 查看文章

另類「脫英」:歐洲大學抵制英語?

在丹麥、瑞典、挪威、芬蘭這「北歐四國」及近鄰荷蘭,很多人能操一口流利英語。多間大學躋身國際排名,更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課程皆以英語教授。這種被語言學家稱為「領域喪失」的現象,引起不少北歐人憂慮母語將從學術環境消失。部分國家爭取恢復本土語言在大學的主導地位,卻遭受強烈反對。 查看文章

科學狗:南瓜蟲吃屎才能消化,為防控蟲害研究新方向?

南瓜蟲(Anasa tristis)是一種有指甲大小的灰啡色昆蟲,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而且無甚殺傷力,但事實上可以在幾週內就毀掉整塊南瓜田的收成。然而,如果南瓜蟲沒有細菌小助手,就無法造成這種廣泛的破壞。不過,南瓜蟲到底從何獲得所需的細菌去消化南瓜呢?原來又是與「屎」有關! 查看文章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2 —— 到底是麻雀還是麻將?

關於麻雀發源地,一直眾說紛紜,普遍認為是起源於寧波。古時寧波稱為明州,是跟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而寧波話的「麻雀」與「麻將」同音,所以日本亦保留了「麻雀」作書面稱呼,讀音就是「マージャン」,可見受寧波影響之重。 查看文章

按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妨礙科學研究?

使用工具,曾經被視為人類獨有技能,後來接二連三有研究證明,有個別物種同樣懂得運用工具。這些研究看似挑戰人類中心主義,但演化生物學家 Marlene Zuk 在科學雜誌 New Scientist 指出,如此以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只會曲解生物演化原理,長遠不利科學研究。 查看文章

頭皮太多好尷尬?你可以做的是……

「綿綿頭上飛花」,在冰天雪地可能十分浪漫,不過若在平日恐怕就很尷尬。頭皮屑問題數千年前已有古希臘醫生描述,如今更估計近半成年人曾有相關問題。雖然算不上嚴重損害健康,但頭皮屑有礙觀瞻,或影響社交、髮型設計、穿著打扮等等。南澳大學臨床與健康科學副教授 Lorraine Mackenzie 及博士候選人 Sean Mangion,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享跟頭上飛花說再見的方法。 查看文章

在俄羅斯,沒有 Barbie 電影的 Barbie 派對

今個夏天,Barbie 與「奧本海默」(Oppenheimer)在全球多地上映,雙雙成為最矚目電影,更創下疫後美國票房新高,但荷里活主要電影公司正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暫停於當地上映。無緣與世界同樂,有俄人選擇走到外國觀影,亦有人在國內享受沒有電影的 Barbie 派對。 查看文章

多學多說,重拾失落的「家族語言」

德國艾福特大學名譽教授 Annick De Houwer 指出,人們一直以為雙語運用阻礙孩子學習語言。雙語兒童有時會跨語言來表達,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混淆了兩者,而是能夠巧妙地掌握雙語詞彙,在敘述時選擇最合適的字眼。 查看文章

譯者無名:久被低估、忽視、冷待的文學翻譯

早前加拿大譯者 Yilin Wang 指控大英博物館舉辦展覽時,未經授權下使用她就秋瑾作品的英語翻譯,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業內人士卻早知此乃常態。他們強調,翻譯作為一門專業甚至藝術,需要花上很多心血和時間,長久以來卻被當作事後添筆,常在文學及出版過程遭受忽視,欠缺應有的認可、尊重甚至報酬。 查看文章

人口老化下,日本的高齡孤食現象

「三代同堂、齊人開飯」,這種家庭模式在日本社會愈來愈罕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四口、分時用饍」,而當子女長大離家、另一半先逝或離異,獨居老人更變成與空氣進餐。有些長者或樂得清靜,很多人卻鬱鬱寡歡,甚至因此營養不良。為了解決「孤食」問題,不少民間機構積極為銀齡族尋找「飯腳」。 查看文章

澳洲治療精神疾病的處方:迷幻蘑菇、搖頭丸

日前,著名歌手李玟自殺身亡,家人證實她受抑鬱症困擾多年,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由於精神病非常難治,各國一直苦思如何處理這個棘手問題。近日,澳洲率先打破禁忌,成為全球首個處方搖頭丸(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及迷幻蘑菇(裸蓋菇素,Psilocybin)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及抑鬱症的國家。 查看文章

貓咪世代:貓咪如何從大草原走到人類家中

貓是人類的朋友,也是常見的家庭寵物,相關的流行文化產品更加是歷久不衰。可是,貓咪為何如此獨特?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 Jonathan Losos 教授就在今年發表著作 The Age of Cat,解構貓咪的進化機制。 查看文章

科學狗:【唔駛用劍嘅】殺蒼蠅不見血之法:用蒼蠅屍體!

研究發現,當黑腹果蠅見到死去同類的屍體時,壽命會以顯著且可測量的方式縮短。同時,牠們會開始表現得內向,身體脂肪減少,衰老速度加快並快死過其他沒見到同伴屍體的果蠅。 查看文章

在影像氾濫時代,回顧 20 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20 世紀西方哲學經歷「語言學轉向」後,語言被視為理解世界的根本,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甚至宣稱「文本以外無一物」。美國哲學家 Crispin Sartwell 卻在學術平台 Aeon 撰文分析,如今世界不再是由報章文字堆砌,而是影像氾濫。全新的經驗基礎,加上現實世界的苦難,更顯得語言學轉向的哲學脫節離地。 查看文章

科學狗:畢氏粗角蟻扮蟻后 只需一個變異超級基因

螞蟻在很多文化中,也有勤勞的象徵。然而,畢氏粗角蟻(Ooceraea biroi)卻會成為一個群族的「寄生蟲」,牠們會群起攻佔其他蟻巢,然後假扮蟻后,接受該巢原本的工蟻照顧。只要數量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這些寄生蟻和其後代都會在這群族中成為「打跛腳唔駛做」的悠閒階級,一直假扮蟻后。 查看文章

Hong Kong Infosphere:淺談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的發音

香港人說的英文非常有特色。這甚至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基本上只要在 Google Scholar 輸入「Hong Kong English」,就能看到上百篇相關的學術文獻,當中以研究英語發音(Phonetics)為主。那麼,到底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是甚麼?與我們日常相關嗎? 查看文章

去到新環境,口音變還是不變?

以口音區分本地或外來人的做法常見。不過,有些人到另一個地方生活以後,會連說話的口音也改變;也有些人則無論在另一個地方生活多久,口音依然無改。口音或多或少決定別人對你的印象,但是甚麼原因促使一個人的口音變或不變?雷丁大學語音學教授 Jane Setter 指,口音是歸屬感的標誌,有意識或潛意識希望融入環境,會影響人的口音。 查看文章

太陽能人工樹葉:光合作用直接產生汽車燃料?

劍橋大學科學家在「自然能源」期刊發表報告,其新研發的太陽能「人工樹葉」,能透過光合作用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乙醇和丙醇,直接用作推動汽車引擎的液體燃料;其能量密度極高,更方便儲存或運輸。現時該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有望將來取代化石燃料,助世界邁向零碳排放的目標。 查看文章

墨西哥诊所爆真菌性脑膜炎 紧急追查数百病患

美国当局昨天已经示警,表示从墨西哥马塔摩洛斯(Matamoros)返回美国的人当中,有人疑似感染真菌性脑膜炎,导致重症甚至死亡。 查看文章

曾在美墨邊境接受醫療…墨西哥爆真菌性腦膜炎 急追查數百病患

墨西哥當局今天表示,他們正試著尋找數百人,當中包括一些美國民眾,因為這些人在美、墨邊境地區接受醫療,恐有感染真菌性腦膜炎... 查看文章

A 先生眼中的西班牙

上回提要,初到西班牙的我,主要見到西班牙的多樣豐富,另一邊廂,出生和居於馬德里近半個世紀的丈夫 A 先生,見到的西班牙卻是一個四分五裂、完全不團結的國家。 查看文章

當地球無菌時,人類也會消失

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而言,包括人類,微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條件。如果細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都消失,一眾生物也很快會死去。近年有科學家警告微生物正急劇下降,有些更已絕種,有必要加緊拯救。 查看文章

視錯覺:有助了解自閉症兒童的日常觀看方式

大腦由接收到解讀所見影像,需執行多種操作;其中有些為捷徑,例如當試圖理解視錯覺時,大腦會慣性套用某些運作模式,而忽略了實際差異並產生幻覺。一項針對 60 名兒童(其中 29 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處理幻覺圖像時,這些捷徑和心智操作異於常人,可能影響其大腦建構日常生活畫面的方式。 查看文章

GPT-4 真的理解我們在說甚麼嗎?

科學雜誌「鸚鵡螺」(Nautilus)最近向演化論家、研究複雜系統科學的美國聖菲研究所主席 David Krakauer 提出這個問題。 查看文章

【新詞】「腦谷」:AI 熱潮如何改造三藩市面貌?

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