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NEWS
-2021-
12.07
17:44
CUP  /  文化

【CUPodcast】FF 能讓人克服短視?

小至個人儲蓄、減肥瘦身,大至全球暖化、政經改革,人類總是被眼前的誘惑、利益所蒙蔽,而忘卻自身長遠利益所在。這次介紹的「樂觀者的遠見」,介紹了各種協助人們克服短視、作出明智長遠決策的方法。在網絡世界,FF(幻想)被視作一種通病,可是,只要用得其所,想像力其實能夠成為人類超前思考的一大利器,讓人更有把握解決未來的種種難題。

更多文章
大腦甚麼時候運作最佳?

過去數十年,神經科學家一直以「臨界大腦假說」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它假設大腦活動總是徘徊於「隨機」和「有序」兩個階段之間,前者是指大腦活動並不活躍,後者則是指過度活躍並處於癲癇發作的邊緣;兩者之間有一種稱為「臨界點」的平衡狀態,最有利於大腦同時處理多種複雜信息,如計算、傳輸和儲存信息等。 查看文章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查看文章

【新詞】真相掌握力:如何縮窄對世界想像與現實的差異

在大數據年代,民眾能夠自行覓得各種科學理據和數字,但公共討論卻好像離客觀事實愈來愈遠。2018 年,已故瑞典公共衛生學家羅斯林(Hans Rosling)的遺作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面世,及後有出版社把「factfulness」翻譯為「真確」,而羅斯林其實正解釋一種「真相掌握力」,解釋人們對世事的想像,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巨大差異。 查看文章

GPT-4 真的理解我們在說甚麼嗎?

科學雜誌「鸚鵡螺」(Nautilus)最近向演化論家、研究複雜系統科學的美國聖菲研究所主席 David Krakauer 提出這個問題。 查看文章

7種「心聲」,助人作出好決定?

日常作出大小選擇、取態及決策時,人們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多會聽從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在近月出版的書籍中,心理學家 Jim Loehr 及行為遺傳學家 Sheila Ohlsson Walker 稱指導內心的聲音為「YODA」,是每個人的私人決策顧問,但有時卻可能會提供造成決策錯誤的資訊,所以專家認為,需要訓練心聲,才能助人作出更好的決定。 查看文章

超級概念:進行跨學科思考的工具

近年,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ity)受到學界和業界所推崇。誠然,人類社會很多重大議題,例如貧窮、公共衛生、能源危機,都並非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可是,要做到跨學科思維,其實知易行難,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各自一套研究方法、理論基礎,以至基本用語。前列斯大學校長威爾遜(Alan Wilson)就提出「超級概念」(Superconcept)一詞,作為大家的思考工具。 查看文章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查看文章

找出癥結:領袖應如何有策略地解決問題?

俄烏戰爭持續,引發能源危機,在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下,全球經濟不景,甚至出現滯脹和生活成本危機。在這個艱難時刻,無論是國家抑或企業領袖,都要更加小心找到生存策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管理學教授 Richard Rumelt 就推出新書 The Crux 作探討。 查看文章

快思慢想模式:標誌設計造成的公關災難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為慶祝 60 周年校慶推出新校徽,放棄此前的分割用色設計,希望令校徽中的鳳「形態更清晰靈動」,其中簡化版校徽甚至刪去校訓「博文約禮」。結果惹來社會各界的批評,由親中的校董成員到學生代表皆批評事前缺乏諮詢。如何改造知名機構的標誌,一直是設計界的大難題,有專家就從神經科學角度分析。 查看文章

為何齋諗都覺累?

我們很易理解體力勞動會讓人疲倦;但出盡「腦力」後覺得累,卻常被認定是錯覺,或是偷懶的藉口。不過,最近有研究就指出,用力思考時,有毒副產品會積聚腦內,從而令人感到精神疲憊。 查看文章

聯想愈豐富,迷信愈強烈?

據說,全球首富 Elon Musk 深夜 1 點左右就寢,通常早晨 7 點起床,多數不吃早餐,但總會先洗澡。如果學習他的生活方式,我們有沒有機會晉身富豪行列?僅僅如此模仿就能成功,或者過於幻想,但網上不時有文章概述成功人士的行為,向讀者暗示 —— 只要模仿他們就能名成利就。「迷信行為」(superstitious learning)的心理驅使下,有時人會將巧合事件誤認為因果關係,導致看見別人成功,就模仿別人的生活習慣。迷信學習雖然看似沒有根據,不過科學作家 David Robson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指,有時這種心理現象也能助人克服焦慮,甚至提升效率。 查看文章

反對意見如何推動科研?

不論關乎政治、商業、科學、甚至伴侶,清空反對聲音並不等於清空問題,更不可能完全撇除反對意見(尤其是伴侶)。但對立不等於不可以聯手,而且正正是因為對立,雙方盡全力探索,結果可能出乎意料的好。著名心理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利爾.加利曼(Daniel Kahneman)提出「對立合作」(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的研究方式:在科學觀點上持不同看法的人,可通過共同進行實驗或討論,致力尋求真理。加利曼日前就在學術資訊平台 Edge 發表演講,再談「對立合作」。 查看文章

Moyashi:量子病理學

香港政府的防疫哲學盡得海森堡的真傳,可以開一門量子病理學的研究科,而作為核心理論就是「量子病理學」,思想主張就是你永遠無法同時檢測確診狀態與傳播路徑。 查看文章

【Soul Monday】當快樂成為哈佛工商管理的一門課

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商學院中,工商管理人員學習商業交易及財務模型之餘,亦積極學習情緒管理,以及如何令自己及工作團隊更快樂。因他們明白上班更快樂,工作效率自然更佳,所得的好處絕對比營營役役埋頭苦幹更多。 查看文章

元宇宙激發創意,還是限制藝術的可能?

如今跨國科技企業都競相建立「元宇宙」(Metaverse),經常標榜這是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空間,藝術家可利用其創造沉浸式藝術體驗。但不少藝評人對此有保留,認為沉浸式體驗容易使藝術淪為純感官享受,也扼殺觀者思考批判的空間;有意見則認為,藝術家不應該被企業視野局限,在元宇宙時代有自身的創新使命。 查看文章